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格鲁巴诸大德著述:修心日光论·释缘宗译本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0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格鲁巴诸大德著述:修心日光论·释缘宗译本

  一、 修心七义论根本颂

  二、 修心日光论科判

  三、 修心日光论

  四、 大乘修心七义觉受引导文

  五、 附:修心八颂

  修心七义论根本颂

  甘露藏教授  从金洲传来

  应知诸教义  如金刚日树

  五浊横流时  转为菩提道

  第一义、菩提心的四种所依法

  初学诸加行

  第二义、两种菩提心修法

  众过归于一  修众皆有恩

  取舍间杂修  取次从己起

  彼二御风修  境毒善各三

  总摄座后教  威仪尽诵持

  得固应习密  思诸法如梦

  观心亦无生  对治自然解

  道体住赖耶  座间如幻夫

  第三义、恶缘转菩提道

  罪满情器时  恶缘转道用

  遇缘即修习  四行胜方便

  第四义、总示一生修法

  应修五种力

  大乘往生法

  五力重威仪

  第五义、修心纯熟之量

  诸法归一要  二证取其主

  常怀喜悦心  修量余处显

  修成具五相  散能即修净

  第六义、修心者的三昧耶戒

  恒学三总义  强断取刻薄

  应毁一切因  常修诸特境

  不观待众缘  心改身如故

  勿说缺支节  勿思他人非

  断一切希果  断舍掺毒食

  不可依长远  莫发粗恶言

  不候险要路  莫刺激要害

  牦载勿移牛  公利不争先

  天莫变邪魔  乐因不求苦

  第七义、修心者的学处

  一贯众瑜伽  初后修二事

  学习易修行  二境皆安忍

  二戒舍命护  当学三种难

  一切转大乘  珍重遍深修

  取三主要因  先治重烦恼

  当取义大者  修三不退失

  具三不舍离  倒应修对治

  今当修主要  未来常披甲

  勿作六颠倒  修不作间歇

  彻底勤修习  观察令解脱

  不作矜夸事  气量勿狭隘

  不可以轻急  勿贪取报酬

  由自胜解力  摧苦及恶名

  求治我执教  今死亦无憾

  修心日光论科判

  甲一 为了令有智慧的人士,发起欲乐心趣入教授,宣说传承历史以及教授的殊胜,分二

  乙一 为了显示法源清净,宣说传承历史及同时所显示的教授殊胜

  乙二 为令对于教授发起恭敬,从教授的不共胜利方面,特别地宣说教授殊胜

  甲二 正式宣说大宝胜王教授,分二

  乙一 加行,思惟菩提心所依法,分四

  丙一 思惟暇满、义大、难得理

  丙二 思惟于此世不能久住,死无常理,分三

  丁一 总决定死,分三

  戊一 死主决定会来,无缘能退却者

  戊二 思惟寿量无增,且无间速减,故决定死者

  戊三 思惟存活之际,亦无闲暇修习正法,而决定死者

  丁二 死无定期,分三

  戊一 思惟南瞻部洲寿量不定

  戊二 思惟死缘众多,而活缘极少的道理

  戊三 思惟身极危脆,死无定期者

  丁三 死时除法以外,什么也不能饶益自己

  丙三 思惟业因果,分四

  丁一 思惟业果决定者

  丁二 思惟业增长广大理

  丁三 思惟业不作不会遇之理

  丁四 思惟业造已不失坏之理

  丙四 思惟轮回过患,分六

  丁一 思惟不定过患者

  丁二 思惟不知满足过患者

  丁三 数数舍身过患者

  丁四 数数结生过患者

  丁五 思惟数数高下过患者

  丁六 思惟无伴过患者

  乙二 正行,修习大宝菩提心次第,分二

  丙一 修习世俗菩提心次第,分二

  丁一 显示入大乘唯一门为发心

  丁二 宣说修心次第,分二

  戊一 修习世俗菩提心的正行教授,分二

  己一 修习希求利他的菩提心次第,分二

  庚一 从功德过患之间,显示相换,分二

  辛一 思惟我爱执的过患,示应舍弃

  辛二 思惟他爱执的利义,示应修持

  庚二 希求利他的菩提心正行,分二

  辛一 正行时的修法,分二

  壬一 修习慈心之理,分三

  癸一 施舍身体,分二

  子一 向有情世间施舍的情况,分二

  丑一 向未入道补特伽罗施舍的情况

  丑二 向已入道补特伽罗施舍的情况

  子二 向器世间施舍的情况

  癸二 施舍受用财物的情况

  癸三 施舍善根的情况

  壬二 修习悲心之理,分二

  癸一 从情世间,摄取的情况

  癸二 从器世间,摄取的情况

  辛二 下座后的修法

  己二 修习希求菩提的菩提心次第

  戊二 修习世俗菩提心的支分教授,分五

  己一 恶缘转为菩提道,分二

  庚一 总示

  庚二 广说,分二

  辛一 依据殊胜的意乐——菩提心,转恶缘为道用

  辛二 依据殊胜的加行——净障积资,转恶缘为道用,分四

  壬一 积资

  壬二 净罪

  壬三 供魔

  壬四 于护法,布献食丸,劝请事业

  己二 总示一生修法,分二

  庚一 应修五种力,分五

  辛一 牵引力

  辛二 白法种子力

  辛三 对治力

  辛四 愿力

  辛五 串习力

  庚二 五大教授与临终时教授结合者,分五

  辛一 白法种子力

  辛二 牵引力

  辛三 对治力

  辛四 愿力

  辛五 串习力

  己三 修心纯熟之量

  己四 修心誓言,分二

  庚一 用偈颂显示内容连贯的誓言

  庚二 现在以长行散文的方式宣示与前面类似的内容

  己五 显示修心学处,分二

  庚一 以偈颂宣示的内容

  庚二 以长行宣示的内容

  丙二 修习胜义菩提心次第,分三

  丁一 堪为听此教授的法器

  丁二 显示修习胜义菩提心的时机

  丁三 正示修习胜义菩提心的教授,分二

  戊一 略说,分二

  己一 根本定修法

  已二 后得修法

  戊二 广说,分二

  己一 识别无明,显示它为轮回的根本

  己二 想要断除它,则需要抉择无我正见以及抉择的情况,分二

  庚一 抉择二无我的次第

  庚二 正式抉择无我之理,分三

  辛一 人无我,分二

  壬一 最初先认识安立处补特且罗

  壬二 抉择如是补特且罗无自性,分二

  癸一 抉择我无自性

  癸二 抉择我所无自性

  辛二 法无我

  辛三 依彼人法显现如幻理,分二

  壬一 相似的如幻义

  壬二 正确的如幻义

  修心日光论

  虚空祥尊者著

  缘宗译

  于一切时处,顶礼归依这些胸怀大悲的大德莲足下,我虔诚地祈愿:大悲摄受!永永不舍:

  慈悲根本所萌生,

  菩提心船善修饰,

  高扬六度四摄帆,

  精进不懈风鼓动,

  救拔有情脱有海,

  渡至如意遍智洲,

  超胜舵手无等释迦佛,

  慈氏、无著、世亲、安慧尊,

  文殊、龙树、胜圣寂静天,

  金洲大师、具德阿底峡,

  圣仲敦巴、昆仲三尊等,

  传承诸师足下恭敬礼!

  大车道轨各各不混杂,

  清晰分辩如理善传授,

  浊世第二法王宗喀巴,

  文殊大士足下恭敬礼!

  大士开示殊胜诸教授,

  修习菩提胜心妙义理,

  如是清净我将善开演,

  诸具胜乘道缘应谛听!

  在此,将要开示名称普扬的《最胜耳传大乘大宝菩提心修心教授》 ,其中分二:

  甲一、为了令有智慧的人士,发起欲乐心趣入教授,宣说传承历史以及教授的殊胜;

  甲二、正式宣说大宝胜王教授。

  甲一、分二:乙一、为了显示法源清净,宣说传承历史及同时所显示的教授殊胜;

  乙二、为令对于教授发起恭敬,从教授的不共胜利方面,特别地宣说教授殊胜。

  乙一、颂曰:“甘露藏教授,从金洲传来。”

  总的说来,无上圆满的正等正觉佛陀,所开演的八万四千法蕴,或次第所转的三转*轮,摄集起来有二种:

  一、是仅仅为了断尽错乱的我执,而说的道及其支分;

  二、是为了修习一味利益他人的意乐,而说的道及其支分。

  前者从所说的内容,分声闻、独觉二乘,从能说的方面,则是小乘三藏,以引导具有声闻、独觉种姓的士夫趣入涅槃。后者从所说的内容,分为因、果大乘 ,从能说的方面,则是大乘显密经续。

  在这里,为了令那些有缘的补特伽罗,获证一切智的佛陀圣位,而宣说修习作为大乘之门的菩提心教授。

  世尊婆伽梵所宣示的一切修心教授,有三种不同的大车道轨 ,它们任何一种都能磬尽无余地摧灭八万四千烦恼重病及由此滋生的生老病死诸大苦流,而顺利安立一切有情于清净的无住大涅槃位。如此的甘露教授是一切甘露中最为殊胜尊貴的。

  所言“甘露”,梵文为“阿姆达”,意义为“施与无死位”。比如,善知调药的神医,对疾病细加诊断后,配治药物,令患病者服下,则能令患病者,摆脱老病死的阴影。而其中最为尊貴稀有的灵丹妙药,则是仅仅闻到它的气味,亦能迅速清除蔓延周身的恶蛇剧毒,而它就是《大般若经》中所说的“莫耆”,是一切药物中最为稀有灵验的万灵丹。

  以此为喻,如果对声闻、独觉菩提,发心希求,并且无余地修习小乘道的一切支分,虽能从轮回的生老病死中解脱出来。

  但是,若是发心趣求无上菩提,并且修习一切道支,则能证得一切种智的佛婆伽梵宝位,那么此时,即使声闻、独觉大阿罗汉,及清净地 的大菩萨不能断尽的不可思议死(变异生死),亦能断尽无余。

  所以说,施与无死位的一切甘露中,如心脏般最极殊胜尊贵的,即此大宝菩提心。

  那些修心大车道轨,如三条大河汇归入于大海般,全部集于金洲大师处,他将拥有的教授,又倾囊相授于阿底峡尊者。

  阿底峡尊者,在印度、克什、邬金、尼泊尔、西藏,有许多证量不可思议的善巧成就弟子。但其中能够广大发扬上师的事业,受持全圆传承的大士,即度母所授记的仲敦巴·甲瓦迥乃(胜者生源)。

  善知识仲敦巴曾得到这样的预言说:“北部热振,是个犹如西方邬金的圣地,未来法门龙象辈出,将涌现出许多成就者”。如其所言,其中,能遵从上师言教,秉持显明佛法事业的弟子即为昆仲三尊。此中声誉广博的大善知识博多瓦,是十六大阿罗汉之一因竭陀尊者的化身,他拥有善知识仲敦巴全部的显密教授。

  博多瓦尊者事业兴盛发达。他以《菩萨地论》、《大乘经庄严论》、《本生论》、《集法句论》、《集学论》、《入行论》六部论典,作为讲闻的根本,以大宝菩提心作为修习的中心,使佛教事业,用讲修二种方式宏扬光大,从而出现两千多位一心追求解脱的弟子。

  其中的佼佼者:如涅地有郎、泥二位,藏地有热、囊二位,康地有厦、霞二位,铎地有白、饶二位,卫地有日、月之称的朗、霞二位 ,以及善知识智巴、当巴、大德扎噶巴等。

  据称其中大善知识霞惹瓦,拥有全部教典教授,并受命主持圣教、弘扬佛法。他对约二千八百名弟子,广宣六部教典及教授,其中四名受法弟子为:齐隆葛谢受持净戒行法,大德达乃瓦受宣讲法,涅玛得瓦受加持法,大德伽喀巴受菩提心法。

  大善知识伽喀巴 ,最初在涅地,依从加乡巴上师听受了朗日塘巴的修心八颂 ,由此对于噶当派教法,种下了净信之因。后来渐渐云游到拉萨,想寻求修心方面的教授,一些聪慧道友劝勉他:“所谓大乘上师,应是如日月般饰在双肩,引以为荣的,因此你最好去依止霞惹瓦,或者甲域瓦其中的任何一位大德学习。”

  这样商量决定后,伽喀巴就前往正住在“瑶亢巴”的大德霞惹瓦那里,那时,大善知识正宣讲《声闻地》,伽喀巴听讲后,甚感迷茫,内心没有生起丝毫变动,他想:“应该向善知识请问修心方面的法,这里到底有没有?或者有,又适合不适合修习?如果回答说没有或不适合修,我就离开这里,到别处参学去。”

  伽喀巴这样心存疑虑、举棋不定之时,正巧有一天,有施主邀请其它僧众赴斋应供,大众去后,大善知识独自经行绕塔,伽喀巴于是走到面前,把自己的披风铺在地上,说:“请大德在这里稍坐片刻,我有些话要向您请问。”

  霞惹瓦说:“法师!一切应谈论的法义,我已在讲经时的法座上解释清楚了,难道还有什么疑惑吗?”

  伽喀巴念出朗日塘巴的修心八颂,说:“您处若有这样的修法,像我这样心性顽劣之徒,无有定处、随业漂泊,遇上他人无故欺侮漫骂的时候,修习此法,亦曾稍微有所帮助。若暂时通过修习,虽然没有很好的善相产生,是否应该坚持不懈地修习下去?这种法是不是佛果的因呢?”

  这样问时,开始,大善知识还慢慢数着一条一百来颗的菩提子念珠,后来听到这里,迅速收起念珠,神色庄重地说:“法师!没有什么应不应该的!对于无上佛果,如果不发心希求,当然不用谈论它,若是希求,如果不入此道,成佛是根本不可能的!”

  伽喀巴通过这话的语气,感到他定有殊胜觉受,又说:“我们修行人,应以经教为依据,不知有没有清净的依据?”

  “这样的清净道,谁不依圣龙树菩萨为定量?如《宝鬘论》 中所言:‘众罪咸归我,我善施众生’ 。”

  “弟子对此法深生信仰,愿善知识悲悯摄受!”

  “若是这样,应坚持住下来,因缘时节一到,自会知道的。”

  “那么,在法会期间,为什么一点也没谈及这样的法语呢?”

  “如果没有适合修习此法的人,虽然讲了,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伽喀巴顶礼三拜后,回到住房,从房东枕边的书中取出《宝鬘论》,阅之正如所说,分别思虑顿时烟消云散。随后,他在瑶地两年余,极贡六年,夏瓦四年,前后共有十四年的时间里,依止大善知识,专心修习此教授,从而生起清净的觉受证悟,曾欢喜地说,往昔变卖家财、卧于马圈饲料中的夙愿终于有了结果!

  伽喀巴大师座下有九百多位追求解脱的弟子,其中如卓撒的瑜伽士相尚,然匝热卜的瑜伽士相衣,瓦郎的管家顿达,劳巴的塘姆加亲巴,加邦塘巴,然巴拉当巴大德,无比的加瓦塞等,成为无量众生的依怙,特别是塞·吉哦瓦 ,在二十一年中,如影随形地依止,从而如一瓶水无有余漏地倒入另一瓶里一般,获得全部经典与教授传承,登堂入室,尽得真传。

  由“塞·吉哦瓦”善知识传于教自在“拉亲包”叔侄等,由此渐次传来的修习菩提心的教授,是我从具有不可思议力量及悲心的大士——“宝天释迦福幢吉祥贤善”处,圆满听受获得。

  “然巴拉当巴”传下来的各种教授,以及浊世大菩萨吉祥“无著贤”著作的《七义论详解》 ,我从他的大弟子译师“嘉却华让哦”尊前听受获得。

  后来,在人天世间的导师、怙主文殊菩萨应化的一切智宗喀巴大师前,我祈请以觉受引导的方式,讲授“拉当巴”所传的七义论时,大师慈悲地开示道:“各种不同大车轨师传承的菩提心修法中,大德伽喀巴的修菩提心之法,显然是依据寂天菩萨的论著而宣说的一种教授,因此应当按照寂天菩萨的宗规讲解!这个修心法根本颂的数量及次第顺序,虽时有不同,但若好好地整理汇编起来讲解,将会成为诸位智者欢喜的教授,因此就按照这个修心法讲解吧!”

  如前,简单概要地解说了教授传承的历史及殊胜。

  乙二、为令对于教授,发起恭敬,从教授的不共胜利方面,特别地宣说教授殊胜。

  颂曰:“应知诸教义,  如金刚日树,

  五浊横流时,  转为菩提道。”

  暂且不要说,具足圆满无缺的金刚大宝,能够一扫贫乏,赐诸欲乐,即使稍微拥有它的一部分,亦能映蔽其它一切稀有饰品,不但不失去金刚大宝的名字,还能横扫一切贫乏苦厄。

  同样,下面要宣说的修菩提心教授,不要说全部于内心生起觉受,即使少部分经义,在内心里生起,亦不会失去菩萨的美名,且能映蔽声闻、独觉,扫尽一切轮回中的忧悲苦恼。

  赫奕的日轮,其本身不仅没有被黑暗覆蔽的时处,而且一旦日光普照,那么,朗朗杲日下的大地,黑暗亦会隐迹遁形。

  同样,下面要宣说的修习菩提心教授,姑且不要说全部于内心生起,即使少部分经义于内心上生起,亦能使我执愚痴,及其引生的我爱执等根本烦恼、随烦恼的黑暗没有生起的时处。

  不要说全部药王树有着清除四百零四病的力量,即使药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如其根茎、花叶、果瓣等,亦能息灭诸种病疫。

  同样,下面宣说的菩提心教授,不要说全部于内心上生起,哪怕少部分经义于心中生起,亦莫不是息灭八万四千顽疾的灵丹妙药。

  特别是人天导师释迦能仁,应迹于五浊横流之时,而今天更是浊世中的浊世,诸多有情,所思无非烦恼,所作无非恶业,除了自己,别的任何人发生不幸,都会情不自禁地颠倒随喜;除了自己,即使仅听说别的任何人有了好运,内心都会充满嫉妒的苦痛,身口意三业之行,无不是以损恼他人为乐。

  如此的有情充满世间之际,欢喜善品的天龙护法,为了守护清净教法与四众弟子,而前往他方世界。而嗜好恶法的人与非人等一切邪恶的势力却猖獗嚣张,向此世间播散着不吉祥的灾难障碍,特别是对于进入佛门如法修习之善士,更是耍尽诡计,作种种阻挠。在这样恶缘荟萃竞技之时,如果不在这样的正法上努力行持,常常不能一帆风顺地修习彻底。但是若入此法门,精进修持,那么,恶缘则由转道用之法,转变成助伴。

  这样的修行人,对于障碍修法的人而报之于顺缘,所以被称为“智者”。

  能够把恶缘扭转为修法的助伴,故称为“大力士”。

  转变恶缘为道用的这种教授,即是凶兆转摄为吉祥的教授。

  如果恶缘转为道用,则会从恶缘的重重险道中解脱出来,当到达对治道的坦途大平原时,那么,修习彼法的色身虽仅占区区方寸之地,亦可称之为“极乐世界”,因为任何内外恶缘,亦不能令其产生丝毫不快,反而成为安乐的依伴。

  这样的色身,亦可称之为“不动世界”,因为即使身心之苦如火堆煎熬般,亦不能使之动摇一分、变其容颜故。

  亦可称之为“乐源城”、“诸法皆乐三摩地”。

  经言在净土中,历经长劫积聚的资粮而在五浊横流、内外违缘充满的此时,稍加努力即可迅速短时间成办,而其中所说变恶世为贤善圆满时的殊胜方法,在下面正行中将会宣说。

  甲二、正式宣说大宝胜王教授,分二:

  乙一、加行,思惟菩提心所依法;

  乙二、正行,修习大宝菩提心次第。

  乙一、颂曰:“初学诸加行”,分四:

  丙一、思惟暇满、义大、难得理;

  丙二、思惟于此世不能久住,死无常理;

  丙三、思惟业因果;

  丙四、思惟轮回过患。

  从此处乃至修习胜义菩提心之间,在修习各种所缘行相时,皆分为座中正修、下座后修两种阶段。

  座中正修时又分前行、正行及结行三种。

  前行:如金洲大师传记中所说,从庄严住处、善置身口意所依,乃至供奉曼则、从三种大义利方面祈祷求加等,具备如是加行六法。

  正行:从无始乃至今日,我们被心控制,心又被烦恼控制,而烦恼摄集了无边流转轮回的根本之业。这些因缘使我们受尽轮回的痛苦。现在我们应把这种被动的局面扭转过来,能够驾御控制自心,获得自在,住则安住在所缘上,放则应有随心所欲的堪能性。

  若果真如是,则除了当时的修习所缘境外,不被任何其它的散乱缘、昏沉掉举所左右,届时,如其次第数量,鲜明不乱地修习所缘境。在修习的各个阶段,除了修习禅定度外,其它修时,皆为思惟修,应如不同修法阶段所说的那样修习。

  结行:如依《普贤行愿品》发愿文等,以无垢净愿,至心发愿祈祷。

  依靠这种方式昼夜六时修习。

  下座期间,如都摄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不睡眠时精进于瑜伽及睡眠时应如何行持等,都是生起殊胜止观的因资粮。这些是由无著菩萨传下来的,应如是行持。

  丙一、暇满体性,为祛除八种无暇,得到十种圆满。

  八无暇者,如《亲友书》中说:

  “执邪倒见、生旁生,饿鬼、地狱、无佛教,

  及生边地懱戾车,性为愚哑、长寿天。

  任于其一受生已,即为八无暇过患,

  远离此八即得暇,故当策力断生死。”

  我们要想得到闲暇,就要断除人中所摄的四无暇以及非人所摄的四无暇。

  十圆满中,五自圆满者,如云:

  “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信处。”

  五他圆满者,如云:

  “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悯。”

  对照这些条件,思惟自身具备殊胜暇满的情形。

  总之,修行究竟决定胜、成就三种菩提果的殊胜身体即是人身,而其中三洲中,我们南瞻部洲人,更是一切显密经典中,一再赞叹的修习解脱道的所依身。

  如圣勇云:

  “得何能下种,度生死彼岸,

  妙菩提胜种,胜于如意珠,

  功德流诸人,谁令此无果。”

  (得到什么能种下,度越生死彼岸的菩提种子呢?对于殊胜菩提的妙种来说,比起如意宝珠还要殊胜的,即是这个有着种种功德大义的人身,有智慧的人谁会让它徒自消耗空无果利呢?)

  《入行论》云:

  “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

  无余欺过此,亦无过此愚。

  若我解是义,愚故仍退屈,

  至临命终时,当起大忧恼。

  若难忍狱火,常烧我身者,

  粗猛忧悔火,定当烧我心。

  难得利益地,由何偶获得,

  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狱,

  如受咒所蒙,我于此无心,

  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既然获得如此宝贵的闲暇人身,如果我依旧放逸懈怠而不去修善,那么再没有比这更可怕的自欺了,也没有比这更堪虑的愚蠢了。

  如果我已经了解了暇满难得的道理,却依然由于愚痴的蒙蔽,而心怀退怯逃避,不肯修善,那么在临终恶相现前的时候,一定会生起极大的忧愁和苦恼。

  再者,当恶业的果报完全成熟的时候,难忍的地狱火焰将会长久灼烧我的身体,那时,强烈粗猛的忧悔心火,也必然跟着一起燃烧,灼痛我的内心。

  极难获得,而一旦获得,又有着广大利益之地的这个人身,我凭赖什么才偶然绕幸获得的呢?如果在我还具有智慧辨知利害的情况下,依然被引入地狱中受苦,那么,我岂不像被咒术所迷惑的人一样,成了一具行尸走肉的无心之躯而已,到底被什么蒙蔽了,竟然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潜伏在我内心作祟呢?)

  又如圣勇云:

  “若众善富人,由无量劫得,

  愚故于此身,未略集福藏,

  彼等趣他世,难忍忧恼室,

  如商至宝洲,空手返自家,

  无十善业道,后亦不能得,

  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乐,

  他欺无过此,无过此大愚。”

  (各种善法富足的人身,是在无量劫的时间里才偶然获得一次,如果自己由于愚痴的蒙蔽,没有通过此身,略微积集一些福德的宝藏,那么,这些人舍弃此身,趣向他世时,一定会由于恶业的牵引,堕入难以堪忍的恶趣中,就像到处寻宝的商主,侥幸抵达珍宝充满的洲屿,却两手空空地回家一样。由于此生没有积集十善业道,后世就再也不能得到暇满人身,得不到人身而堕入恶趣,到那时,只有无际的痛苦,哪里有欢乐可言呢?所以,若自已浪掷这暇满的人身,可以说,再严重的遭人欺骗的行为,也赶不上这种自欺的恶劣,再者,也没有比这更愚蠢的行为了。)

  这样思惟后,内心要生起希求心要的意乐。

  《入行论》云:

  “与此工价已,令今作我利。”

  (既然已经像给工钱一样,百般侍奉喂养我的仆人——这个身体,现今就要让它来帮我做事情。)

  又云:

  “由依人身筏,当度大苦流,

  此筏后难得,愚莫时中眠。”

  (依靠这宝贵的人身筏,能帮助我们渡越生死的大苦海,这珍贵的人身宝筏,来生很难再度得到,所以愚笨的人啊!不要再天天贪睡了!)

  博多瓦《喻法集》云:

  “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

  就成办现前增上生来说,这个身体亦具有殊胜的意义,因为即使修习人天果报的胜因——三种律仪 ,它的所依身,亦是前所赞叹的南瞻部洲人为最胜。如云:

  “难得瞻部洲人身,得时当勤修善行。”

  对于难得的道理,我们当从因果两方面思惟。分二:

  第一、从因方面思惟难得者:

  《四百论》颂云:

  “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

  是故诸异生,当定生恶趣。”

  如其所说,得到善趣身时,却肆无忌惮地造作各种制罪或者性罪,又很少生起以后防护不作的心,所以,大多数会堕入恶趣,再也难以得到善趣之身。

  《入行论》云:

  “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

  若人身不得,唯恶全无善。”

  (凭我这样放逸的行为,来生恐怕连人身都没份,何况是暇满呢?如果得不到暇满人身而失去修善的机缘,那就只能为非作歹了。)

  《亲友书》云:

  “从旁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

  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

  若以众宝饰金器,而用除弃吐秽等,

  若生人中作恶业,此极愚蒙过于彼。”

  第二、从果方面,思惟难得者:

  总的说来,三恶趣中,众生繁多,善趣稀少,而善趣之中,具备远离八无暇的身体又少之又少,特别是得到暇满身,心又趣向正法,更是寥若晨星、绝无仅有的了。

  了知到这些道理,在得到暇满、义大、难得的如意宝身时,我们应从多方面思惟,令生起摄取心要的善法欲。

  而我们要想通过这个身体摄取心要,方法即是要修习正法,因为我们都希望离苦得乐,而离苦得乐又只有依靠正法故。

  如果心存疑虑,认为:虽然要修法,但不知有没有这个能力呢?

  答曰:完全具备能力,因为外缘具足,值遇大乘善知识;内缘也具足,得到暇满人身故。

  又若认为:在来世的时候,再修也不迟吧!

  不应有此想法,因为这样暇满的人身在未来的生世里,再也难以得到啊!

  又若认为:那就等到明年下个月再修吧!

  也不应有此想法,因为自己一定会死去,而什么时候撒手人间,却茫然不知故。

  而摄取心要的方法中,最为殊胜尊贵的,即是修习大宝菩提心。

  这样思惟后,前面所说的法即成为修习菩提心的加行支分。

  丙二、思惟于此世不能久住、死无常理者:

  我们还应想到:不忆念死的过患,实在是今生来世一切灾祸的根本;而忆念修习死没无常,则是为今生来世,营造一切圆满的唯一方便。

  但如果由于我们念死无常,因为自己对于现生的身体受用、六亲眷属等执恋不舍的原因,而生起恐惧感,害怕与其永久分离,这是一种根本未修习正道的惧死状态。

  那么,应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由于业及烦恼系缚,一切结生相续最终都不能超脱死亡,面对这种现实,我们即使有着恐惧的心,但片刻也不能推迟,徒自忧惧,又有何益?

  我们应想到,漫漫来世的义利,如果现在还没成办,即便死去的可怕情况,而生起对死亡的恐惧,从而精勤修成各种义利,则大限来时,又有何恐惧可言呢?

  思惟死无常,正行分三:

  丁一、总决定死;

  丁二、死无定期;

  丁三、死时除法以外,什么也不能饶益自己。

  丁一、分三:戊一、死主决定会来:任受生为何种身体皆不能离死者,如《集法句》云:

  “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

  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庸夫?”

  (不管是佛陀与独觉,还是诸佛的声闻弟子,他们都要舍弃这个色身,更何况一般的凡夫呢?)

  任住何处,皆不能离死者,如彼中云:

  “任于何处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

  空中非有海中无,亦非可住诸山间。”

  (不管在这个轮回世间的任何地方,死主不能侵害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不论是藏在空中,海洋里,还是重重的山间,都是无济于事!)

  何时受生,皆不能离死者,如彼中云:

  “尽其已生及当生,悉舍此身而他往,

  智者达此悉灭坏,当住正法决定行。”

  (不管是过去、未来,还是现在出生的任何有情,都要抛弃掉这个身体而到另外一个世界去,聪明的你明白了这一切都要灭坏的这个道理后,实应当好好地安住在正法上,去脚踏实地地修行呀!)

  我们也没有能力摆脱死主的纠缠,或者用任何因素遮止它的到来,如《教授胜光国王经》云:

  “譬如有四座大山,岩石非常坚硬牢固,山体也没有任何坏裂损伤,巍峨浑厚,触天磨地,从四面滚滚而来,一切草木枝叶,及其一切生灵,都被碾成细粉,不是靠跑得快就可以逃走的,也不是靠力量、或财物、或咒药等可以抵挡使之退却的。

  “同样的道理,在这样的四种大怖畏来时,也不是靠行路神速可以逃脱的,更不是靠力量、财物、咒药等可以遮止的,那么,这四种是什么呢?

  “即老病死衰。陛下!老坏强壮,病坏无疾,衰坏一切的圆满丰饶,死坏命根。从这些怖畏中,不是靠行路神速可以逃脱的,更不是靠力量、财物、咒药等物可以遮止平息的。”

  戊二、思惟寿量无增,且无间速减,故决定死者:

  寿量本来就不过少许,而又没有增加的余地,反而又从不停息地迅速衰减,如是月尽其年,日尽其月,每日又被昼夜消耗掉。

  如《入行论》云:

  “昼夜无暂停,此寿恒损减,

  亦无余可添,我何能不死?”

  (逝者如斯,日夜刹那都不曾停留,今生的寿命持续地衰减下去,而且又无从额外增添,身为有情的我又怎会不死呢?)

  又应从多种比喻思惟:

  《集法句》云:

  “譬如舒经织,随所入纬线,

  速究纬边际,诸人命亦尔。

  如诸定被杀,随其步步行,

  速至杀者前,诸人命亦尔。

  犹如瀑流水,流去无能返,

  如是人寿去,亦定不回还。

  艰苦及短促,此复有诸苦,

  唯速疾坏灭,如以杖画水,

  如牧执杖驱,诸畜还其处。

  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

  (譬如织布,随着一次次地飞梭走线,能速疾织完一匹布,而人的寿命亦是这样速疾短暂!

  还如那些待宰杀的羊等畜生,随着一步步地挪动,而迅速到达屠夫的跟前,同样,人的寿命也是这样迅速短暂!

  犹如飞流而下的瀑布,一去再不复返,同样,人的寿命也随着时光的流逝,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

  人的一生本来充满着太多的痛苦艰辛,而又如此的短促,唯是速疾坏灭之法。如水中画画般,瞬间消失。又像被牧童持杖驱赶的畜生,不由自主地回到圈栏。而人则无奈地被老病诸苦,驱赶到死亡面前。)

  《广大游戏经》云:

  “三有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等观戏,

  众生寿行如空电,犹崖瀑布速疾行。”

  (三有世间无常的变幻,犹如瞬息万变的秋空云朵;众生在轮回中生生死死,等同戏剧中角色的转换,而众生的寿命短暂,则像乍现乍灭的云中闪电,更犹如咆哮的瀑布,从陡峭的悬崖上飞流而下,一去永不复返!)

  戊三、思惟存活之际,亦无闲暇修习正法,而决定死者:

  《入胎经》云:

  “人的一生,半数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幼时十年好玩无知,老时二十年体弱乏力,其它诸如愁叹苦恼、忿恚恼怒等不顺事也能断送修法的机缘,更何况还有各种各样就从自身而滋生的几百种疾病呢!”

  伽喀巴大士云:

  “六十年中,除去衣食、睡眠、疾病,余能修法,尚无五载。”

  《本生论》云:

  “嗟呼!世间惑,匪坚不可喜,

  此姑姆达会,亦当成念境。

  众生住于如是性,众生无畏极希有,

  死主自断一切道,全无怖畏欢乐行,

  现在老病死作害,大势怨敌无能遮,

  定赴他世苦恼处,谁有心知思爱此?”

  ( 呜呼!惑业缠缚的世间人,不能长久地坚住人间,其它又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呢?这盛况空前的挑灯赏花宴会,在不久的将来,也只会尘封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众生处于这种刹那无常的状态中,却毫无怖畏,真是希有怪哉!残酷的死主已封锁了一切的逃生之路,却依然无所忌惮地唱歌跳舞、寻欢作乐。实在应该好好观察一下所处的处境:现在就有势力强大,无可回遮的老、病、死,这些怨敌前来加害,一旦死后,又一定会往赴来世的痛苦深渊,稍微有点脑筋的人,谁会贪着此生犹如过眼烟云般的荣华呢!)

  《迦尼迦书》亦云:

  “无悲愍死主,无义杀士夫,

  现前来杀害,智谁放逸行,

  故此极勇暴,猛箭无错谬,

  乃至未射放,当勤修自利。”

  (毫无悲愍心的死主,它会没有任何理由地杀死人们,现在就已经前来寻隙杀害,有智慧的人,谁会毫无戒备、放逸而行呢?

  就像心地残暴的人,他的箭法又矢无虚发,所以在他还未放箭的这段时光里,努力地修习能切实帮助自己的事情。)

  丁二、思惟死无定期的道理,分三:

  戊一、思惟南瞻部洲寿量不定:

  北俱卢洲人的寿量有一定数量,其它二洲虽然不能确定,但其寿量大部分有个定限,而南瞻部洲则极不决定。

  如《俱舍论》云:

  “此中寿不定,末十初无量。”

  (南瞻部洲这里,寿数极无定准,劫末时,寿至十岁就已是长寿的了,而劫初时,寿数却有无量年。)

  《集法句》云:

  “上日见多人,下日有不见,

  下日多见者,上日有不见。”

  (生命的无常总是这样迅速,在上午时,我们看到的很多人,而到下午其中有些人,却已永远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或者今天下午看到的很多人当中,而到明天上午,就再也见不到他们的容颜!)

  又云:

  “若众多男女,强壮亦殁亡,

  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

  一类胎中死,如是有产地,

  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

  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

  渐次当趣没,犹如堕熟果。”

  (已经有很多男男女女,正值年青力壮、花容月貌之际,却忽然死去。又怎么能保证这个人,就因为年纪轻轻,就一定能活下去呢?

  有的人尚在母胎中,就已死去,有的刚生下来不久,就死去,有的则刚学会爬路,有的方能蹒跚学步,就离开了人间!

  纵观世人,有老有幼,亦有中年人,一个接一个地趣往来世,就像熟透的果子渐次地从树上掉落下来。)

  戊二、思惟死缘众多,而活缘极少的道理:

  《宝鬘论》云:

  “安住死缘中,如灯处风内。”

  (被围困在重重的死亡因缘中,就如风中的残烛。)

  《亲友书》云:

  “若其寿命多损害,较风激泡尤无常,

  出息入息能从睡,有暇醒觉最希奇!”

  (对于寿命作损害的恶缘如此之多,身命的危脆,比起风激起的水中泡还要无常,随着一呼一吸,还能有机会从深深的睡眠中醒过来,真是莫大的希奇!)

  《四百论》云:

  “无能诸大种,生起说名身,

  于诸违云乐,一切非应理。”

  (本无什么能力的地、水、火、风四大,通过相互间的和合,才造成了这个身体的生起,四大种之间,彼此互相抵制,互作损恼,对这个本来相违,只是暂时调和,似乎相安无事的状态,却认为是永恒的安乐,实在没有道理。)

  《宝鬘论》云:

  “死缘极众多,活缘唯少许,

  此等亦成死,故当常修法。”

  (造成死亡的因素是那样的众多,而令长久生存的活缘却只有一点点,而仅有的这点活缘,有时也变成了死亡的催化剂,所以,应当恒常地修习正法。)

  戊三、思惟身极危脆,死无定期者:

  《亲友书》云:

  “七日燃烧诸有身,大地须弥及大海,

  尚无灰尘得余留,况诸至极微劣人。”

  (坏劫来时,七个太阳升空之际,一切山河大地,都被烈火焚烧得不留一点灰烬,更何况至极微劣的人身呢?)

  《迦尼迦书》云:

  “死主悉无亲,忽尔而降临,

  莫想明后行,应速修善法,

  此明后作此,是说非贤人,

  汝当何日无,其明日定有。”

  (死主不会给任何人留情面,会忽然降临到你的头上,千万不要推延说:“明天后天再作这件事!”应当从现在起,精进于正法。

  说“此事到明、后天来作”这话的人,一定不是一个贤能的人,因为你将会死去的明天,一定会来临。)

  丁三、思惟除法以外,其它均无利益者:

  临终时,亲友、身体、受用没有任何帮助,如《迦尼迦书》云:

  “能生诸异熟,先业弃汝已,

  与新业相系,死主引去时,

  当知除善恶,余众生皆返,

  无一随汝去,故应修妙行。”

  (引生这一世异熟身体的先业,一旦受完,把你完全抛弃后,你又不由自主地被新的业力牵引,在这新旧交替、死主降临之际,除了善恶业如影随形之外,其它一切有情都要退后,没有一个人可以随你去。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应当努力修学善妙的行为!)

  《吉祥胜逝友》云:

  “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时,

  如敌劫于野,独无子无妃,

  无衣无知友,无国无王位,

  虽有无量军,无见无所闻,

  下至无一人,顾恋而随往,

  总尔时尚无,名讳况余事。”

  (陛下!不管一个人是多么地富甲天下,但死后奔向他世时,就像在荒野外,被强盗洗劫一空般,孤独一人,没有子女、嫔妃、亲友眷从,也丢掉了国土、王位,虽然往昔有强大的军队护卫,但此时,一个也看不见听不着,乃至没有一个人,因为留恋你的恩德而誓死追随。总之,那时候,连自己的名字都不复存在,更何况其它的事情呢?)

  这样思惟后,我们明白了自己一定要死,而何时死又不决定,况且临终时,除了法能饶益自己,余皆无利,所以应当修习正法,而正法中,我们应当想到:修习菩提心是最为尊贵殊胜的。

  这样产生决定信解后,修习无常法中所说的一切皆转为修习菩提心的支分。

  丙三、思惟业果:

  死后并不是就此打住,全无所趣,而要继续受生,所生的去处亦仅有善恶二趣,在哪里受生,我们自己并没有自由,完全由业力牵引,所以,理当对黑白二业,如理地取舍,不可有半点差谬。

  其中分四:

  丁一、思惟业果决定者:

  一切粗细苦乐,皆随逐于善恶业,如《宝鬘论》云:

  “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

  从善诸善趣,一切生安乐。”

  (一切痛苦皆从不善业产生,同样,一切恶趣异熟果报也是从不善业产生;从善业感得各种善趣,同时还感得一切生世中所受的安乐。)

  丁二、思惟业增长广大理:

  从微小的善业因中,亦能生起广大无边的苦乐果报,如《集法句》云:

  “虽造微小恶,他世大怖畏,

  当作大苦恼,犹如入腹毒。

  虽造微少福,他世引大乐,

  亦作诸大义,如诸谷丰熟。”

  (虽然造下微不足道的小小恶事,在他世却会引生极大的怖畏,让我们深受其害,犹如误吃入腹的毒药。虽然造了微不足道的区区善事,在他世却会引生无尽的安乐,并令我们成就广大的义利,犹如五谷丰登,饱尝丰收的喜悦。)

  又彼云:

  “如鸟在虚空,其影随俱行,

  作妙行恶行,随彼众生转。

  如诸少路粮,入路苦恼行,

  如是无善业,有情往恶趣,

  如多有路粮,入路安乐行,

  如是作善业,有情往善趣。”

  (就像鸟儿在天空飞翔,不管飞得多高,但它的影子永远追随着它,同样,众生所作的善恶业,亦丝毫不爽地紧随着众生。

  如那些在漫长旅途中的客人,由于缺乏路粮盘缠,而处处遭遇逆境,身心疲倦不堪。同样,在轮回长夜里没有善业资粮的有情,将会无奈地堕入恶趣,饱受楚毒。而准备充裕,路粮丰足的旅客,则处处左右逢源,安享旅途的快乐,同样,积集善业的有情,自然会投生到善趣,享受无极的富贵荣华。)

  又云:

  “虽有极少恶,勿轻念无损,

  如集诸水滴,渐当满大器。”

  (不要毫不在意地认为:区区小恶还能造成多大损失?我们要知道,落下来的水滴虽小,但积集起来,却渐渐地充满很大的容器。)

  又云:

  “莫思作轻恶,不随自后来,

  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器,

  如是集少恶,愚夫当极满。

  莫思作少善,不随自后来,

  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瓶,

  由略集诸善,坚勇极充满。”

  (不要大意地认为所造轻微的恶业,不会跟随着自己而感受果报。其实,如水滴虽小而能满大缸那样,愚痴的人,由于积集了无边的小恶,最终令其痛苦不堪,陷入痛苦的怀抱。

  亦不要认为,小小的善事不会感果,同样,如小水滴能渐满大缸那样,心志勇猛的菩萨,由于不弃小善,广修善行,最终令其身心充满无尽的欢喜。)

  丁三、思惟业不作不会遇之理:

  若不曾造下感受苦乐的业,决定不会受它的果报。诸佛世尊历劫积集无数资粮所感得的妙果,那些能受用这些妙果的有情,虽不必积集这些妙果的一切因缘,但积集其中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丁四、思惟业造已不失坏之理:

  如《超胜赞》云:

  “梵志说善恶,能换如取舍,

  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

  (婆罗门外道人妄说,善恶可以相互迁移,就像递接东西一样;而世尊您说,诸业作了就不失坏,若不作就不会受报。)

  《三摩地王经》亦云:

  “此复作已非不触,余所作者亦无受。”

  《调伏阿笈摩》亦云:

  “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若会时,果报还自受。”

  (假使经过百千劫的漫漫长时,曾经造下的业,亦不会失去,因缘一旦聚合,自作还需自受。)

  如是对于业果决定、业果增长、不作不遇、作不失坏,因不虚弃、果不浪得这些道理好好地生起定解后,自己乃至起心动念间,亦应断除各种黑业道,精勤不懈于白善业,而白业中最为尊贵殊胜的,亦是修习大宝菩提心,这样思惟后,那些道理皆转成修习菩提心的支分。

  丙四、思惟轮回过患,分六:

  丁一、思惟不定过患者:

  在轮回中漂泊流转,亲仇、敌友相互转变,没有定规,我们对于这些道理了知后,应当知道,轮回诸法没有任何可堪凭赖处,而能心生厌离。

  如《亲友书》云:

  “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

  及其返此亲转仇,故于生死全无定。”

  (在这个轮回里,哪里有一点定法?相互间改头换面,隔世昏迷,有时父亲反投生为自己的儿子,而母亲变成了自己的妻子,时过境迁,怨仇变成了自己的至亲,而至亲却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妙臂请问经》云:

  “有时怨敌转为亲,亲爱如是亦为怨,

  如是一类为中庸,即诸中庸复为怨,

  如是亦复为亲爱,具慧了知终莫贪,

  于亲当止爱分别,于心善法安乐住。”

  (即使在现世,由于因缘的变化,有时仇怨成了亲朋,有时亲朋成了仇怨,或者有的仇怨成了不关痛痒、似乎素不相识的人,而有的本来不认识的人,却变成了自己的怨家或亲朋。

  有智慧的人明白了这种世间的本相,千万不要贪着这个瞬息万变的世法,对现在的亲人,应停息自己执爱难舍的心,尽力安乐地住在内心的善法上。)

  丁二、思惟不知满足过患者:

  《亲友书》云:

  “一一曾饮诸乳汁,过于四海于今后,

  绕母膝边流转者,尚须多饮过于彼。”

  (每一位轮回众生,曾经喝过的母亲的乳汁,若汇合一处,会超过四大海水的体积,若不修习解脱道,在未来的长劫里,围绕在母亲膝边流转的众生,还要饮用更多的乳汁。)

  这只是说明了不知满足过患的一分,权作代表。

  又云:

  “如诸癞人为虫痒,为安乐故虽近火,

  然不能息应了知,贪著诸欲亦如是。”

  (就像那些麻疯病人,由于被癞虫啃咬而奇痒难忍,虽靠近火堆炙烤,会得到短暂的安乐,但无法彻底根除,一离开火,更加剧了痒的程度,同样,我们应当明白,贪著爱恋世间的五欲亦是如此。)

  《摄波罗密多论》云:

  “欲尘尽归己,日日常沉溺,

  多行不厌足,何病大于彼?”

  (尽管自己得到所有的五欲,每天都沉溺于它们,但不管是如何多地享受,都不会感到满足,仍汲汲营求,还有什么较此病态更严重的顽疾呢?)

  此中亦是说,对于诸欲尘,任如何享受亦无有满足。特别是若依《除忧经》所说思惟,亦极能令心发生厌离,如云:

  “数于地狱中,所饮诸烊铜,

  虽大海中水,非有尔许量;

  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

  其量极超过,须弥山王量;

  又于生死中,由离诸亲友,

  所泣诸泪滴,非海能为器;

  由互相斗争,积所截头首,

  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

  为虫极饥虚,所啖诸土粪,

  于大乳海中,充满极高盛。”

  (反复地在地狱里,所饮用的烊铜铁汁,即使大海中浩淼的海水,也没有那么多呀!投生为猪狗等畜生,所吃的各种肮脏东西,它的体积远远超过巍峨的须弥山王!又在生死轮回中,由于亲友间的分离,天涯永隔,伤心所流的泪水,连大海都装不下呀!而仇人相互间的斗争,被斩下的首级,如果堆积起来,其高度将超过梵天住的天界。又曾生为低贱的小虫,被饥渴逼迫所吞啖的粪土,都可以填平充满深广的大乳海。)

  三有世间中,不管是怎样的荣华富贵,都不过是欺诳虚幻之法,如果现在不精进修学,仍将像经中所说的那些情形,永不休止地演绎下去。对此善加思惟,令心发起厌离。

  又如善知识桑朴瓦说:“每想到在这个轮回中,还要在善恶二趣间,出没万端,升沉片刻地虚生浪死,心中就实在感到忐忑不安!”

  乃至未生起如此的真实心量,应当勤加思惟。

  丁三、数数舍身过患者:

  每一位有情,受取身体后,又舍弃的骨头,若不烂坏,体积比须弥山还要大。如云:

  “一一身体诸骨聚,超过几多须弥峰。”

  丁四、数数结生过患者:

  如云:

  “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

  此释中引经文云:

  “诸比丘,譬如有人,从此大地执取诸丸,量如柏子,作是数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诸比丘,此大地泥,速可穷尽,然诸人母辗转非尔。”

  丁五、思惟数数高下过患者:

  如云:

  “既成百施世应供,业增上故复堕地,

  既满转轮圣王已,复于生死为奴婢。

  天趣天女乳腰柔,长受安乐妙触已,

  后堕地狱铁轮中,当受粗磨割裂触。

  长时安住须弥顶,安足陷下受安乐,

  后游煻煨尸泥中,当念众苦极难忍。

  天女随逐受欢喜,游戏端妙欢喜园,

  后当住止剑叶林,获割耳鼻刖手足。

  天女殊妙姣容好,共游金莲徐流池,

  后堕地狱当趣入,难忍灰水无极河。

  虽得天界大欲乐,及诸梵天离欲乐,

  后堕无间为火薪,忍受众苦无间绝。

  得为日月自身光,照耀一切诸世间,

  后往极黑阴暗处,自手伸舒亦莫睹。”

  (有时受生为帝释天,成为世人供奉的对象,后又随着业力堕落在地上,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当统御四方的转轮王的福报享尽,后又在轮回里,成为他人颐指气使的奴仆。天界美丽的天女有着柔软的腰身丰乳,在长时安乐地享受这样的妙触后,而堕入地狱的铁轮中,饱受粗猛挤压锯割、燃烧的痛苦。长时住在须弥山顶,宝地随脚下的举落而起伏,享受安乐,后复游履于煻煨尸泥险地,我们应当想到,其中的痛苦何堪忍受。也曾被天女众星捧月般地侍奉,欢喜地游玩于赏心悦目的林园中,后来又当被困在剑叶林里,耳鼻手足等身体的肢节被件件割下;也曾与闭花羞月般的天女,共同畅游嬉戏在缓缓流动的河池里,其中盛开着芬芳金色的莲花。后又堕入地狱中,沉没翻滚于灰水沸腾的无极大河里。虽然曾经无数次地获得天界五欲妙乐,以及梵天等色界离欲的清净乐,后又堕入无间地狱中,成为燃火的材薪,无有间绝地忍受多种多样的痛苦。也曾生为日月天子,自身的辉煌光芒,照亮一切世界,后来又趣往漆黑昏暗的恶道,连自己伸出来的手都看不到!)

  又如《调伏阿笈摩》云:

  “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

  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丁六、思惟无伴过患者:

  如云:

  “若能了知如是过,愿取三福灯光明,

  独自当趣虽日月,难破无边黑暗中。”

  (若能明白了这样的生死过患,则能希愿执取布施、持戒、修法等所生的三种福德大光明炬,否则,独自孑然一身将趣入,即使日、月的威光也难穿透的无边黑暗中去。)

  六苦又略摄为三:

  (一)轮回中没有可凭赖处,分四:

  1、所得的身体,不可凭赖者,

  谓数数舍身故。

  2、所作的利益或伤害,不可凭赖者,

  谓怨亲不定故。

  3、富贵荣华,不可凭赖者,

  谓高低变易故。

  4、友伴不可凭赖者,

  谓无伴独行故。

  (二)任如何享受世乐,亦没有饱足的时候。

  (三)无始流转者,

  谓数数结生,辗转受身舍身,不见边际。

  应依上面所说轮回诸苦,而思惟之。

  心力大者,如《亲友书》云:

  “仁和!应厌于生死,欲乏死病及老死,无量众苦出生处。”

  (善良的人呀!理应深厌这个生死轮回,它是求不得、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盛等无量痛苦的大渊薮。)

  对于其中所说的八苦、三苦理,以及轮回总苦及六道各各诸苦,从多方面,勤加思惟,令生起明见轮回过患的心。

  如果以强烈的心念思惟,就会生起强烈的觉受,如果长久思惟,则会长久生起见到轮回过患的心。

  如果看到轮回过患,当生起决定的出离心时,还应明白,从轮回中,趣入解脱的各种大道里,最为尊贵殊胜的亦是此大宝菩提心。

  这样一来,前面所说的诸法皆转为修习菩提心的支分。

  思惟加行法完毕。

  乙二、正行,修习大宝菩提心之理,分二:

  丙一、修习世俗菩提心次第;

  丙二、修习胜义菩提心次第。

  丙一、分二:丁一、显示入大乘唯一门为发心;丁二、宣说修心次第。

  丁一、若思:如果应趣入大乘,那么什么是入门呢?

  所言“大乘”,无非是佛陀宣示的波罗密大乘、密咒大乘共二种大乘,除此无它。

  而进入其中任何一种的门径,唯为菩提心,它在谁的内心上何时生起,虽然没有其它的任何功德,亦可称其为“大乘人”。何时在内心上消失,即使有证悟空性等诸多功德,亦堕入声闻等地,从大乘里退出来,这是众多大乘经典宣示的道理。即以正理亦可证明,最初进入大乘,唯以发心为标准,后退出大乘,亦仅以退失发心而安立,大乘人唯随这个心的有无而进退。

  如《入行论》云:

  “生死狱中囚,若生菩提心,

  即刻名佛子。”

  (即使是囚困系缚在生死牢狱中的苦难众生,当内心发起真实的菩提心,刹那后,应该被尊称为诸佛善逝之子。)

  又云:

  “今日生佛族,今为诸佛子。”

  (现在,因为发心面诞生在佛陀的家庭中,也因为发心,而成为继承如来家业的佛子。)

  此说发心无间,即为佛子。

  《圣弥勒解脱经》云:

  “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石之名,亦能遣除一切贫穷。

  善男子,如是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纵离修习,然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金庄严具,亦不弃舍菩萨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贫穷。”

  此说虽然没有学修殊胜菩萨大行,然而由有此心,便得名菩萨。

  龙猛菩萨云:

  “自与此世间,欲证无上觉,

  其本菩提心,坚固如山王。”

  (自己与这个世间的一切有情,若希望证得无上的圆满大觉,它的根本即菩提心,应令其坚固不动,如须弥山王。)

  《金刚手灌顶续》中也说:

  “诸大菩萨,这个陀罗尼咒大坛城,是无比广大深邃、难可测量的,亦是秘密之中最为秘密的,不应向那些邪恶的有情显示!

  “那么,金刚手!你所说的这个昔未曾闻、最极希有的法,应向什么样的有情宣说呢?金刚手回答道:曼殊师利!如果某些有情正在修习菩提心,或者成就菩提心时,曼殊师利,那时,即可令这些修菩萨行,修密咒行的菩萨,进入这个陀罗尼咒大坛城,授与大智灌顶。

  “但如果菩提心还未圆满者,就不可让他进入,亦不令他见到此坛城,亦不可向他显示手印咒语。”

  《华严经》亦云:

  “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如毗沙门,能断一切贫穷故;

  菩提心者,犹如慈父,训导一切诸菩萨故;

  菩提心者,如如意珠,周给一切诸贫乏故;

  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矛,能穿一切烦恼甲故;

  菩提心者,犹如坚甲,能护一切如理心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剑,能斩一切烦恼首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斧,能伐一切烦恼树故;

  菩提心者,犹如兵仗,能防一切诸苦难故;

  菩提心者,犹如钩饵,出有渊中所居者故;

  菩提心者,犹如疾风,能卷一切诸障雾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网,摄一切菩萨行愿故;

  菩提心者,犹如佛塔,一切世间应供养故;

  ……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故。”

  如前所说,能成熟圆满大觉宝位,并且为入大乘不共之门的菩提心,若谁于自己内心上生起,即能焚毁往昔积集的一切业障,能救护一切苦难,出生无尽的现前、究竟果利,如从经论乳海中,搅拌而生的醍醐精华,如趣入佛地,作为其不共近取因的硕实种子。

  我们见到菩提心的种种利益,当从内心里生起欢喜心,总而言之,得到暇满人身,能有缘修习正法,特别是有缘修习大乘菩提心,应想到:“我是多么幸运地得到了最极美妙稀有的宝物!”而生起强烈的定解,至为重要。

  丁二、宣说修心次第,分二:

  戊一、修习世俗菩提心的正行教授;

  戊二、其支分教授。

  戊一、分二:

  己一、修习希求利他的菩提心次第 ;

  己二、修习希求菩提的菩提心次第。

  己一、分二:

  庚一、从功德过患之间,显示相换;

  庚二、希求利他的菩提心正行。

  庚一、总的说来,各大车轨于修习菩提心时,都要有希求利他及希求菩提这两种支分。

  对于初支分,要看到所欲利益有情的怜惜悦意相,在这点上,是相同的。

  那么,如何修习以达到这个目的呢?则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以七因果的方式引导时,如果心存偏私,那么见到亲朋则贪爱,怨仇则憎恨,中庸则漠然置之,若有如是不平等心产生,就很难产生普遍利他的希求心,故要把一切有情修为亲属,而亲属中最亲近的,莫过于母亲,因而通过修习知母、念恩、报恩三者以成就悦意可爱相。

  第二种方式,则是根据寂天菩萨的论典修心时,就是以多方面思惟我爱执过患,从而舍弃它,从多方面思惟他爱执的利义,从而修成所要利益有情的悦意可爱相。大菩萨伽喀巴修习菩提心的道理,源于后者。

  此中分二:

  辛一、思惟我爱执的过患,示应舍弃;

  辛二、思惟他爱执的利义,示应修持。

  辛一、颂曰:“众过归于一。”

  我等有情,不希望痛苦,却偏偏遭遇痛苦,希求快乐,却处处寻觅不得。这一切的罪根祸源,如果向外寻求,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从无间地狱乃至有顶天界,生于五趣或六道,常久遭受种种猛烈大苦,所有这些不是没有原因的,也不是从不顺因中产生的,乃是依惑业之集而出生。而其中业亦由烦恼摄集,故烦恼为首,追根究底,烦恼中的我执无明是产生一切痛苦的根本。

  如《入行论》云:

  “世间诸灾害,怖畏及众苦,

  悉由我执生,留彼何所为?”

  另外,以我执为主的各种烦恼,损我之厉,时间之久,其它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彼论中复云:

  “无始相续敌,孽祸唯一因,

  若久住我心,生死怎无惧?”

  (这无始以来恒常相续的烦恼敌,正是极速滋长业祸的唯一因素;如果它们一直潜伏在我心中,我怎能在生死中快乐无惧呢?)

  我爱执纠合拉拢多种损害,阻断了成办利益的大门。

  还应如下所说而思惟其过患,对它怀恨不舍:

  愚痴无明所引我爱执,轻弃他人,携持邪见利器,蔑视善恶因果,斩断现前及究竟利义命根的罪恶屠夫,即是我爱执。

  这个我爱执,亦是执持贪、嗔、痴三毒皮囊,掠夺善法稼禾的盗贼。

  这个我爱执,亦如猫头鹰,于内心中积集多种非福晦气,招引一切人与非人的损恼。

  这个我爱执,亦如农夫,在识田里植入业种,用爱取水数数浇灌,从而在五道或六道中收获众多痛苦的苗芽。

  在此世间,我等与往昔诸佛,并无先后地经过旷劫之久,然而我等仍没有世出世间的任何功德,使我等赤身裸体、双手空空的大懒虫亦是此我爱执。

  任生有顶乃至无间的任何一处,皆为苦处,任与谁相伴,皆为苦伴,任享何物,皆不出苦受,对于这样轮回的真相,虽从佛经、释论以及上师的道歌里,耳熟能详,心生定解,但依然如老狗贪食般地,见到轮回少许圆满,心就蠢蠢欲动、贼心不死的贪婪之徒亦是此我爱执。

  利益有无,尚未可知的战场,却幻想着凯旋后的荣归,从而多方盘算计谋;损害有无,尚未可知的处所,却杞人忧天地疑惧,担心现在将来会产生如何如何大的损害,从而拼命垒起多层护城厚墙,严加防范外敌的侵略。像这样生活在幻想与疑惧之间的希惧夫、患得患失的精神病人亦是此。

  枪林剑海中,却盼望牟取暴利,从而不顾身命,顽强钻入,稍有亏损就摧诿于堪布、阿舍黎、亲眷父母、对己坦诚相待的朋友等,这样不知羞耻的恶人亦是此。

  上至善知识,下至虱虮,对他们中,高贵者则嫉妒,对相等者则攀比,对低贱者则心存骄慢。若赞叹自己,则得意洋洋,若毁骂时,则怒火中烧,如无鼻绳的烈牛,无衔的野马,一切烦恼中的无法无天之徒亦是此。

  善恶业生苦乐果的决定与无谬之理,虽从佛经、释论以及上师道歌里,一再听闻,且似有所悟,然而仍一方面希望着快乐,厌弃着痛苦,另一方面,即使在他人苦口婆心地劝勉下,心亦不趣向于法,对制、性二罪,却如水向低处流一样,任运而入。如此言行相违、表里不一的大恶邪见夫亦是此。

  八万四千烦恼,从无始到今天,已经施加给我们太多的损害与苦楚,阻断一切成就利乐之门,但对此仍视而不见,没有看到彼等一点过错,如干泥像般的睁眼瞎亦是此。

  总之,这个我爱执,是产生一切斗争痛苦的根源,依它而发生身、口、意诸行,招引一切内忧外患,导致现前未来的损害,犹如恶兆绿头鸟的即是我爱执。

  轻弃利他的过患亦是此。

  我们应对此怀恨不舍,分清敌我,善辨亲仇的界限。

  如圣寂天云:

  “昔日受汝制,今日吾已觉,

  无论至何处,悉摧汝骄慢。”

  (从前我愚笨无能,完全被你控制着,如今我已看清真相,不会再受你摆布了。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只要被我发现了,我就要立刻消灭你这自私自利的骄慢心。)

  “今当弃此念,尚享自权益,

  汝已售他人,莫哀应尽力!”

  (现在你应该放弃这样的想法:“我多少总还有点自求多福的权益吧!”因为,我已经在自他换时,把你卖给别人了,所以不要悲伤难过,尽力地去服务众生吧!)

  “若我稍放逸,未施汝于众,

  则汝定将我,贩与诸狱卒。”

  (如果我稍微不小心,忘了把你布施给众生,去为他们服务,那么,我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又被你出卖给地狱里的牛头马面等可怖的狱卒。)

  “如是汝屡屡,弃我令久苦,

  今忆宿仇怨,摧汝自利心!”

  (我曾经多次疏忽而像这样,被你出卖了,并且因此长久沦落受苦,如今撩起新仇旧恨,不禁义愤填膺;我一定要彻底消灭你这自私自利的心!)

  另外,我们无始以来串习我爱执故,在房里睡觉的时候,听到几声“吱吱”鼠叫,就担心会不会在睡梦时,它来咬掉我们的耳朵?听到几声闷雷,就疑惧着是否会偏偏击到自己的头上;若到一个他人传言的险地去,就担心是否会被恶鬼所乘;像这样,有些是由于担心他人恶言中伤,而心中忧恼,有些是担心胜算难握、败于敌手而苦恼不堪,有些则是担心与至亲生离死别,而惶恐不安。

  总之,不管是谁,于何时何地,受什么样的痛苦,一切祸害的根源,应认清即是这个我爱执。

  善知识那摩瓦在打茶时,“喳喳”用力,说是观想击打我爱执的头。

  善知识奔说:“在自己内心的城堡门口,执持正念的锋利短刀,如果它大军压境,我则严阵以待,如果它投表称降,我则解甲归田。”

  朗日塘巴说:“一切胜利献给有情,因为所有的善乐资源依其出生;一切亏损自己取受,因为一切苦恼皆从我爱执生故。”

  若如彼净修,虽开始如腹中毒般,六神无主者,亦会转为坦然自若、气定神闲,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虽穿破的僧裙用牦牛来驮,千瓶灌顶,皓首穷经,遍舍余事,散心习修,然内心贪欲的网罩一点点也没有收敛。那么,任做何事,任在何处,亦如黄鼠狼子生病般,没有安乐,坐卧难宁。

  所以,在我爱执未全部驱逐走时,应以双手紧紧挤压,如能于此精进努力,则一开始就应称其为:“大乘者、”“广大者”、“大忍者”、“大慧者”。

  总之,以我爱执为基础的诸烦恼过患,即使三世诸佛,历劫宣说,亦无尽时。但应以上面略谈及的诠释经典旨趣的上师教授,围绕自心缺陷,数数思惟、测量决断。如果内心有此要诀,不管外面的形象如何,心续都与法相应,落到要处。否则,一切虽假名功德,无不转成滋养我爱执的肥料,反而有成为增长烦恼助伴的危险。

  辛二、思惟他爱执的利义,示应修持:

  颂日:“修众皆有恩。”

  总的说来,对于大乘种姓的补特伽罗,如《入中论》所示,慈悲在初中后三个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慈悲是依赖有情方能产生。缘安乐匮乏的有情,生起慈心,缘如火堆般痛苦折磨的有情,生起大悲。

  如《入行论》云:

  “怀慈供有情,因彼尊贵故。”

  (慈心供养有情的福德无有边际,那是因为有情是尊贵悲田的原故。)

  不仅如此,慈悲作为前行,追求无上菩提的菩提心,亦是依有情而生起。因为,由见到唯独佛陀才能成办一切有情的无余利乐,才能祛除一切损害痛苦,从而在慈悲心的激励下,生起希欲圆满正觉的菩提心,如云:

  “发心利他故,求正等菩提。”

  (所言“发心”即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希求证得正等菩提。)

  六度四摄亦是依赖有情才得以生住增长。所以说,作为菩提心根本的慈悲心、菩提大行所依的菩提心,以及菩萨大行三者都是依于有情而生起,故尔,成就果位佛陀的一切因位资粮依于有情。即使成就大觉果位后,乃至轮回未空之间,任运不断的利生事业,亦依于所要利益的境——有情而发起。

  略而言之,一切大乘因果的根本即执爱有情。

  如云:

  “由依此等故,我将成正觉,

  故于诸有情,眼视亦慈真。”

  (由于只有依靠这些如母有情,我才能成就大觉的佛果,所以,见他们时,目光都应充满着慈悲真诚。)

  另外,若见到有一块非常肥沃的田里,播下硕实饱满的种子,勤加耕耘浇灌,到了秋天,则有众妙果实,获大丰收,定会对此沃田大大珍惜。

  同样,在有情这片田地里,种下慈悲、菩提心、六度四摄的硕实种子,善加护养,则成就二利究竟的佛陀婆伽梵宝位。当见到有如此的利义,亦一定会非常珍惜有情这片田地,从而见到有情的悦意可爱相而恭敬他们。

  如《入行论》云:

  “本师牟尼说:生佛胜福田,

  常敬生佛者,圆满达彼岸。

  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

  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

  非说智德等。”

  (导师释迦尼佛曾说:“佛和有情都是最殊胜的福田”。如果有人经常尊敬供养诸佛和有情,必能顺利圆满二利而抵达正觉的彼岸。就修行成佛所依的助缘而言,佛和有情是同等重要的。倘若只敬重诸佛而不敬重有情,真不知这是谁的教法?当然并不是说佛与众生在智慧功德上相等。)

  另若见有情是佛陀的因及果的发源地,更宜恭敬有情,如《入行论》云:

  “唯佛功德齐,于具少分者,

  虽供三界物,犹嫌不得足。

  有情具功德。能生胜佛法,

  唯因此德符,即应供有情。”

  (最胜功德齐聚一身的圣者,唯有佛陀,其它人只能具有少分殊胜的佛德而已。对于这些人,就算以三界的宝物供养,仍然是不相称的。每一位有情众生,都具有引生殊胜佛法的功德,单单因为有这一分名符其实的功德,就值得我们供养有情了。)

  执爱有情,成办他们的利乐,由此出生现前究竟各种义利,舍弃有情,则由此出生一切衰损。如《释菩提心论》云:

  “世间善恶趣,其爱非爱果,

  皆由于有情,作利损而生。

  若无上佛位,且利有情得,

  人天诸资财,梵释及猛利,

  护世所受用,于此三趣中,

  无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

  地狱鬼畜中,有情之所受,

  苦事非一种,从损有情起,

  饥渴互打击,及侵害等苦,

  难遮无穷尽,皆损有情果。”

  (轮回世间的善恶二趣,其中所感受的可爱不可爱的果报,都是由于对有情,造作利益或损害而产生的。即便无上圆满的佛果,都是由利乐有情而得到。那么,人天中的资财富饶,如梵天、帝释、大自在天、四大天王等所受用的荣华等,概而言之,在三善趣中,所受的安乐,无不是由利益有情而引发的,就不足为奇了。

  而在地狱、鬼、畜生三恶趣中的有情,所承受的无边痛苦,都是由损害有情产生的。

  如其中的饥渴打杀,侵凌损害等痛苦,自己都要无奈饮泣地面对,似乎没有穷尽的时候,这些都是损恼有情的果报呀!)

  小乘补特伽罗,轻弃有情,所证得的不过是偏小菩提。具殊胜大乘种姓者,执爱利乐他故,而现证无上菩提。如上论中云:

  “于有情离贪,如毒应弃舍,

  诸声闻离贪,岂非下菩提?

  由不弃有情,佛证大菩提,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诸果,

  则于刹那顷,岂有贪自利?”

  (对于有情没有慈悲心,只有狭隘的自利思想,应像毒药一样远远地抛弃。诸声闻人,由于没有悲悯有情的广大心,证得的只是低下的果位。而佛陀由于不舍弃一个有情,由此证得无上圆满大菩提。

  如果知道了由此产生的利益是圆满、还是不圆满的果位差别,那么,即使在刹那短的时间里,谁又会贪著自己的利益呢?)

  现在示现来作损害的有情,由于从无始以来,他们自己内心上的烦恼作近取因,再加上我们无始以来损恼他们的恶业作俱生缘,由此因缘会合,从而使他们这些有情,怀着恶劣的心态,造下各种颠倒罪行,又以此为因,使他们沉沦于无边轮回,尤其在恶趣中感受多种苦楚,他们的罪过岂不是由我等而催发的?

  如圣寂天云:

  “我业作激励,损我者出生,

  由此趣地狱,岂非我毁他?”

  (由我自己往昔恶业的激励,促使损害我的人前来伤害,如果他因为害我,反令他堕入地狱,那么岂不是我毁害了他们?)

  特别是,我等现已入大乘法门,他们用各种方式加害于我们,作大乘人的法障,则会令他们饱受轮回之苦,更是直入恶趣,而成为恶趣众苦充盈的器皿。想到这些怎不令我们感到,他们是多么地值得哀悯!

  这些损害自己的有情,也曾无数次地作过百般呵护自己的慈母呀!

  还应这样一一观想而思惟:

  由于我的愚痴贪婪,曾无数次地恩将仇报,不知厌足地吃你的肉、喝你的血、嚼你的骨、穿你的皮……如果汇集起所饮的奶汁,三千世界作为容器也盛不下呀!残杀殴打、劫夺等对你的伤害,也是难以尽数。现在为了报答你的深恩,偿还往昔的冤债,随你自在,任由发落,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将会对我产生莫大的恩德!……

  如是通过取舍的方式,对每一个对自己作损害者修习慈悲。

  特别是依于仇者,以忍辱为基础的六度亦得以生起。因为,以彼为忍辱境,修习忍辱。如果有了忍辱,前二度作为它的前导,后三度依其发生。实际上,若换个角度反复思考一下的话,那些伤害我们的有情,就是把佛位送到我们手里的大施主呀!

  如伽喀巴大师说:

  “只要是能令我们生烦恼的境,不管他是仇人,还是亲友,若谁能把他视为善知识,那么,无论到哪个地方,都会是快乐的。”

  应如其中所说而修习。比如堪布,阿舍黎,慈悲传授给我们戒律,所以他们成了令我们获得解脱和一切智的因,恩德甚大。同样,依靠这些伤害我们的人,将使我们的忍辱修习圆满,所以他们亦成为大菩提的因,固应如 “美食拥口,舌不烦弃”所说,心发欢喜。

  如《入行论》云:

  “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

  能助菩提行,故当喜自敌。”

  (因此,修忍的敌境十分珍贵难得,它就像出现在穷人家中的如意宝藏。正因为他们是助成菩萨行的良伴,所以我应该喜欢我的仇敌。)

  又云:

  “惟愿毁我者,及余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缘。”

  (希望贬毁我的人,或以其他方式伤害我的人,甚至侮辱我的人,都有证得无上菩提的福份!)

  又如伽喀巴大师云:

  “利益彼等反回难,亦应还彼修大悲,

  南瞻部洲胜大士,能从仇报取善妙。”

  (一心一意的利益对方,对方不知报恩,反相加害,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对他们修大悲心,南瞻部洲的诸大菩萨,就能从种种的伤害违缘中,摄取修行的功德。)

  如果知道依照前面所说修行,则如谚语“身若有力,遍地是刀,”或如“到达宝洲,无石击狗”所说般,没有任何时候不是用来修心的良机。那么,唯一的经法就是这个执爱有情,如果有了执爱有情、舍弃我爱执这个法,则如“一人一法,一法足矣”所说,其它一切无非此法。

  如果明白了这层含义,那么法的名字,就有无量无边,随便叫“修菩提心”,或者其它的名字都可以。

  犹如对吉祥天女的赞文中所说:

  “百名千讳母,随叫皆汝名,随称尽汝讳。”

  (有着百千万种不同名讳的天母啊!随便叫一声,都是您的名字,随便称一声,尽是您的名讳。)

  朗日塘巴也这样说:“出生三世诸佛的母亲,厥为有情,应报答之!”

  又说:“菩提心依靠有情才得以生起。自己为何干什么都像戴着沉重的头盔般,闷闷不乐呢?若是因为在任何地方,都对他人看不上眼,所以想远离他人而不高兴的话。唉!有这种思想的人,则是由于令他成佛的因,使他郁郁寡欢呀!”

  他爱执的功德,及我爱执的过患,概括起来,如圣寂天说:

  “何须更繁叙?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何必再多费口舌呢?愚笨的凡夫不断追求自利,却惨遭痛苦;牟尼一切智者,一向利益众生,终成正觉,你瞧,这两方面的功过得失差距有多大!)

  如是善加思惟,真切地见到,我爱执是一切罪恶的泉源,而他爱执则出生一切的美妙功德,从而心中生起所要利益的对象——有情的悦意可爱相。

  因此,我们在执爱自我与漠弃他人二者的位置未调换过来期间,都应努力修习。

  自他相换理略释毕。

  庚二、修习希求利他的菩提心正行              分二:

  辛一、正行时的修法;

  辛二、下座后的修法。

  辛一、颂日:“取舍间杂修。”分二:壬一、修习慈心之理:

  通过把身体、受用、善根施舍给他人的方式,修习慈心 。

  最初如果思惟慈心的功德,就会生起强烈的欢喜心修习慈心。那么,慈心有何功德义利呢?

  如《三摩地王经》云:

  “遍于无边俱胝刹,

  尽其无量众供养,

  以此常供诸圣士,

  不及慈心一数分。”

  是说用广大无量的供物,在一切刹土,恒常供养诸佛的福德,远远少于慈心的福德。

  《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云:

  “于东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庄严,其中有情皆具安乐,如诸比丘入灭定乐。设于彼土修净梵行,经过百千俱胝年岁,若于此土最下乃至于弹指顷,缘一切有情发生慈心,其所生福较前尤多,况昼夜住。”

  《宝鬘论》云:

  “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

  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

  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

  意喜身多乐,毒刀不能害,

  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

  设未得解脱,得慈法八德。”

  如果自己有了慈心,那么,人天也会对自己生起慈护的心,自然云集臣服于自己的脚下,佛陀亦是用慈心的力量击败了亿万魔军的,所以慈心是一切守护中最为殊胜的。

  如是等等。

  若想:“通过施舍身体、受用、善根,修习慈心,是在哪里宣说的?”

  《入行论》“受持菩提心”这一品中,积聚资粮加行圆满后,正式誓愿发菩提心仪轨前,在解释慈悲的所缘及行相时,说到施舍身体、受用、善根。

  总的,在经典中所宣说的施舍它们的情形,在下面会提到。

  施舍的用意,是为了圆满福智二种资粮而施舍身体、受用、善根。

  如《入行论》云: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

  身财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为了成办一切有情的利益,我将毫无吝惜地捐赠我的身体,施舍种种受用的财物,和三世所集的一切善根福德。)

  癸一、施舍身体,不是用血肉这样不干净的样子笼统地施予,详细的施舍方式,下文依次会谈及,希望了知者,可依文披阅。

  那么,如何施舍身体呢?

  如《华严经》云:

  “我变成滋养一切众生的如意身。”

  《金刚幢经》云:“如地水火风四大种,以无量无边的方式,护养一切有情,作为菩萨的我,也愿这个身体变成护养一切有情的源泉。”

  如《入行论》中 “为成有情利,变成如意身” 所说,向一切有情,施舍他们所希望的东西。

  《入行论》云:

  “于诸灾荒劫,愿成充饥食!

  为济贫困者,愿成无尽藏!

  愿诸资生物,悉现彼等前!”

  (在灾荒浩劫的期间,愿我化作充饥解渴的饮食!为了救济那些贫困的有情,愿我变成取用不尽的宝藏!希望各种各类的日用所需品,都化现在他们的面前!)

  又云: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

  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

  (愿我充当无人保护者的依怙,行路人安心的向导,旅客们渡越江海的舟楫船筏和桥梁!)

  “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

  觅床变作床,凡需仆从者,

  我愿成彼仆!”

  (愿我化为岛屿,让航行的船只栖泊;愿我化作明灯,为企盼光明的人照明;愿我变成床榻,供应疲惫者休息;愿我成为善体人意的仆从,服侍所有需要护侍的人!)

  “愿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宝,

  明咒及灵药,如意诸宝树!”

  (愿我成为能圆满众生意愿的如意牛,如意宝和妙瓶、强力有效的明咒和灵药,以及各种如意宝树!)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

  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

  (就像地水火风等四大种和虚空,始终支持着一切有情众生和世间,同样地,愿我永远成为维持一切有情生活的要素!)

  “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

  殊途悉涅槃,愿成资生因!”

  (一直到尽虚空际的一切有情界众生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完全超脱一切忧苦而达成涅槃,愿我化成滋长他们生命的要素!)

  《菩萨地》中说:

  “菩萨到达一处寂静的地方,摄敛心念,怀着清净的意乐,淳厚的净信心,观想出无量无边的种种财宝,胜解把这些财物施给一切有情,由此不待辛苦,而增长积集下无量福德。这种布施也叫作菩萨巧慧布施。”

  此处分两个方面,观想施舍身体:

  子一、向有情世间施舍的情况;

  子二、向器世间施舍的情况。

  子一又分二:

  丑一、向未入道补特伽罗施舍的情况;

  丑二、向已入道补特伽罗施舍的情况。

  丑一、如下面这样观想:

  尽所有的地狱有情,包括等活等八大热地狱,泡裂等八大寒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中的一切有情。

  当我们的身体施舍给他们后,如铁遇上点金剂后刹那间变成黄金般。他们都转成善趣七功德身,富有七种圣法财 。

  我们自身又转成如意身,如从摩尼宝中随心所欲地降下衣食等受用般,从自己的如意身中出生无尽的百味饮食、百千种华服、五百层摩天大厦,以及志同道合的友伴,布施给他们。

  这样,能受用的身体,所受用的境,以及共同娱乐的圆满眷属等一切,都变成他们修习大乘正法的顺缘。

  如是,原是地狱中的这些有情,现在他们修法的重要外缘,有了大乘善知识的欢喜摄受、所要闻思的显密教典等,内缘方面,他们有着信等七圣财,又有着依戒行持等三种增上宝学。

  总之,他们内心上,生起了以慈悲为根本的菩提心,又能广行六度,从而二资究竟圆满,证得无上大觉位,享受着法身大乐。

  像这样,复缘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中,三十六种饿鬼 所摄的一切有情,向他们施舍身体后,如前那样观想,都成佛后,内心充满法身大乐。

  然后如前,观想施予各个世界中,根本居住处(大海)或散居各方的畜生……

  同样,十方世界四大洲、八小洲中,无暇修学佛法的人,或在活着的时候,没有缘分修学解脱道的人,亦如前观想施予身体。

  如果在活着的时候,有缘生起解脱道的人,如前观想,向他们施予身体,由此使他们具足修道的一切外缘及内缘……

  如是,四大天王等的六欲天 、梵众天到广果天的十二处色界天 、四处无色天等,一切未入解脱道的有情,如前观想,施予整个身体。

  施予中阴有情亦应例知。

  特别是,向损害自己的有情施舍的情况为:

  从自身变现出华衣美食、豪宅大院等多种外在的助缘,然后用菩提心钩摄一切恼害自己的有情,迎请到这些财物前,对他们作如下祝祷而布施:

  无始以来,你们也曾无数次地作过我的慈母,而在那时,你们尽己所能,为我成办一切的利益,救护无数次的损害与痛苦,恩深似海,每思及此,心甚悲切!

  另外,无始以来,自己却恩将仇将,吃你们的肉、喝你们的血、嚼骨穿皮、打杀劫掠……对你们造下太多的伤害,现在一切后果冤债,甘愿落在我的头上,任由你们发落,想要什么都满足你们的心愿,欲吃者施食,欲衣者施衣,欲房者施房,欲朋友仆人者施予友仆,食物或三白或三甜 ,我都不吝施予。

  如果希望血肉的,就观想以血肉的样子施舍。

  你们不要有任何顾忌,想吃肉就吃肉、想喝血就喝血、或者想嚼啃骨头,或想披穿皮衣,我都无条件地满足你们的愿望。

  如果你们心急难耐,就请吃生的,若气缓心安,就稍待享用熟食。

  如是安然布施,这样布施后,观想:他们享受已,身心即刻舒适康泰,饥渴贫乏的痛苦泯迹于无形,一切毒害罪恶的心也得以息灭,身心获得无比的清凉,利他的菩提心油然生起,二资究竟圆满,心中具足法身大乐。

  偈曰:“利果为乐损果苦,已身取喻勿害他。”

  (利益他人的果报是安乐,损害他人的果报是痛苦,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自己既然希望离苦得乐,他人何尝不是如此,发誓以后再也不要伤害他人,导致他人痛苦了。)

  或者以东方等四方四隅的次第,渐次施予各方的有情,如先观想向东方尽恒河沙数的一切有情,施舍身体……观想如前。像这样,其它方隅亦可例知。

  丑二、向已入道的补特伽罗,施舍身体的情况:

  观想自己的身体,变成如意身,能满足任何的愿望,有求必应。把这个如意身供养给小乘的补特伽罗,使他们在这一生中,获得能够即身现证佛果的内外因缘,依此精进修习,从而二资究竟圆满,内心充满法身大乐。

  然后如前观想,对住于大乘资粮道、加行道及十地中的大菩萨,供养如意身,……,二资究竟圆满,内心充满法身大乐。

  然后,对于根本传承的上师及安住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婆伽梵,如前观想,供养如意身。在他们一一面前,变化无数身,每一身又变化出无数肢分,从因、果功德 两方面顶礼。

  还应观想,从如意身中,化现出无量不可思仪的供养云,供养诸位圣尊,由此使他们的内心上,生起无漏大乐。

  如《入行论》云:

  “愿诸有情众,殷勤供诸佛,

  依佛无边福,恒常获安乐!

  菩萨愿如意,成办众生利!

  有情愿悉得,怙主慈护念!

  独觉声闻众,愿获涅槃乐!”

  (愿一切有情众生,经常不断地供养诸佛,并因佛陀无边的福德,恒常获得身心的安乐!愿菩萨们都能随心所欲,成就一切众生的利益!愿一切有情都能蒙受诸佛期盼众生获得的庇护!愿所有的独觉和声闻行者,也同样如愿获得涅槃寂灭的妙乐!)

  施舍有情界的情况解说完毕。

  子二、向器世间施舍的情况:

  自己的身体,以如意身的样子,施舍到十方无量无边世界的器世间时,由此力量,不净器世间的秃树荆棘、砖头瓦砾、悬崖险地等一切发生变化,一切器世间皆转成柔软舒适的七宝 自性,大地坦如掌心,宽广无垠,没有纤毫尘垢,舒散着绚烂的光芒,空中洋溢着令人心旷神怡的蛇心檀香味,地面上散满了品种繁多的艳丽天花。

  具有八功德水 的湖池泉等,星罗棋布,宝砖堆砌,周边围绕。湖底铺着金银珍珠的细砂,青莲、睡莲等各种莲花,婀娜多姿,竞相争艳,布满清澈的湖面,各种水鸟宛转轻歌,愉快地飞翔着,点缀着美满的理想净土。

  在这样的净土中,如供养诸佛菩萨圣众的大供养云,也供养这里的所有有情,这些有情,虽有如此的圆满富乐,但刹那不会由此滋生内心的我慢散乱,反而都成为他们修习菩提的缘。

  如《入行论》云:

  “普愿十方地,无砾无荆棘,

  平坦如舒掌,柔软似琉璃,

  愿诸有情众,相继恒听闻,

  鸟树虚空光,所出妙法音。”

  (愿所有的地表上面,没有碎石和荆棘等障碍,平坦得就像舒张的手掌,柔软得如同珍奇的吠琉璃;愿一切有情众生,都能相续不断地听闻,从小鸟、树林、光明,甚至从空中飘送出来的微妙法音。)

  癸二、施舍受用财物的情况:

  对于前面所说的各种施舍的对象,观想自己的受用资财、衣食住房等,变成有求必应的如意财物,依次没有遗漏地施矛。每一方所的有情,由所施舍的任何一个如意物,亦出生不可思议的世出世间受用资财,使那些有情获得现证圆满菩提的因位资粮,从而究竟成佛,内心充满法身大乐。

  对于诸位上师佛陀,也观想供养如意的受用财物相,由此他们,内心生起殊胜的无漏大乐……。

  癸三、施舍善根的情况:

  身体及受用财物,只有现在、未来的部分可以施舍,过去的部分无法施舍,因为已经坏灭了。

  但善根就有所不同,三世所摄的一切善根,都可以用来施舍,过去的善种子或善的习气,现在的、未来乃至成佛中间的一切善根都可以布施。

  如《入行论》云: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三世一切善。”

  龙树菩萨亦云:

  “此善愿有情,积聚福智资,

  由福智所生,二身悉获得。”

  (祈愿以此善根,回给一切有情,能够圆满地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证得二资究竟的色法二身。)

  《虚空藏经》云:

  “祈愿我的所有善根,无不用来滋养利益一切有情。”

  像其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应施舍一切的善根。又善根中,微小的如施给畜生一块食物,或者由此附带产生的少许善业,乃至强大的如内心生起的大宝菩提心,观想这一切强弱大小的善根,全部次第一一施予前面所说的施田,由此因缘,他们获得即世成佛的各种因缘,二资究竟,大圆满觉,内心充满法身大乐。

  如果心有疑惑:“单单修习像这样布施的意乐,有什么用处?”

  《妙臂请问经》中说:

  “现在如果不修习胜解布施的心,待到以后,真要布施一点东西,也有很大困难。”

  是说,从现在起,经常修习乐于布施的心,由于串习达到任运娴熟的程度,即使真到了布施身体的时候,也会感到毫不费力。

  《三摩地王经》云:

  “如人多观察,由住彼观察,心能如是趣。”

  (犹如有人对某件事物,观察得越多、越用功,那么,由于思想总是在那个方面考虑,这样一来,内心自然就会专注在那个方面上。)

  圣勇(马鸣菩萨)云:

  “利他虽无力,常时习意乐,

  若谁有此要,任运行利义。”

  (虽暂时还没有利益他人这份力量,但应恒常地串习这个利益他人的心,时节一到就能任运自然地饶益他人。)

  伽喀巴大师云:

  “净意乐为要,七佛等多喻。”

  (净化自己的思想和意乐是至关重要的,有着如往昔“七尊古佛”等很多的比喻来说明它的重要。)

  《本生传》云:

  “虽仅见听闻,亦或念触语,

  亦皆利众生,愿彼常欢喜。”

  (虽然仅仅见到我,或者听到我的名字,或者忆念我、接触我、与我交谈,也希望通过这些小小的因缘,都能够利益到众生,惟愿他们恒常快乐无忧地生活!)

  由于至诚施予的对象是无量无边的一切有情,我们从中也非常容易地积集了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

  如《宝鬘论》云:

  “尽所说福德,设若有形色,

  虽满虚空界,较彼犹多余,”

  (如前所说回向、发愿等一切的福德,如果有形体的话,即便以虚空界为容器,都盛不下呀!)

  “ 此为佛所说,由因亦成此,

  有情界无量,希乐福亦尔。”

  (而且这是佛在《三摩地王经》、《无尽慧经》等中宣说的。当然,这其中自有它的理由,因为,有情界是无量无边的,那么,希望利乐众生的福德自然也是无量无边。)

  自己的衣服饮食等资财,已至心地施舍给有情,如果自己享用时,忘掉了利益他人的意乐,而是自我贪着地享用,就犯了染污性堕罪,如果没有贪着的心,仅是没有怀着利他的心去享用,则为非染污性堕罪。

  《集学论》中说,如果财物已经回向给他人,并且他人看到,还自认为拥有此物,这时,若为了一已之利,怀着盗心受用此物,一旦价值达到一定数量,就犯了别别解脱戒中的根本他胜罪。

  那么,菩萨受用财物时,应怀着什么样的思想呢?

  应当怀着“为利益有情故”的思想而受用,则无罪过。

  《集学论》中举了一个比喻,如经常为主人操劳办事的仆人,他本人没有任何资财,生活完全来源于主人的家产,而他本人又是由主人指使的,所以用主人的财产来养活主人指使的身体,完全是理所当然的。

  若念:“像那样已经思想着回向施舍给他人了,而实际行为上,还是自己拥有享受,实在没有什么意义。”

  万不可有此念头。如《集学论》中说:

  “如果在这样修行的菩萨前,有人作出这种完全是愚昧不信的言语或行为,是极不应该的。应当知道,这个乐于布施的心是极为稀有难得的,不应在这个方面犹豫不决。”

  壬二、修习悲心之理:

  如果多多的思惟大悲心的功德义利,就会增长强烈的欢喜心去修持它。所以,先解释一下大悲的功德:

  如《入中论》云:

  “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大悲对于广大的佛果来说,在最初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犹如种子,因为有了大悲,才可以生起菩提心;大悲心在中间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犹如水、肥等,因为由它才可以发起坚毅持久的精进,广行菩萨行,积集增长二种资粮;大悲心在最后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犹如果实成熟,因为即使成佛后,轮回未空之际,利生无尽的广大事业亦赖它的支持,所以,我开始先礼赞大悲心。)

  由于见到悲心所起的关键作用,《摄正法经》中这样说:

  “世尊,菩萨不须学习多法。世尊,菩萨若能善受善达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谓大悲。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来菩萨手中。世尊,如转轮圣王轮宝所至,一切军众皆至其所,世尊,如是菩萨大悲所至,一切佛法咸至其所。世尊,如命根若在,余根亦在。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余法亦当生起。”

  此中分二:

  癸一、从情世间,摄取的情况;

  癸二、从器世间,摄取的情况。

  癸一、颂日:

  “取舍间杂修,取次从己起。”

  通过把有情的痛苦及痛苦的因,摄取过来给自己的方式,修习悲心 。

  其中取的次第:

  观想自己内心上,来世以后将出生的惑业之集,以及将来受生于五道或六道中时感受的一切痛苦,如利刃割下来般,黑乎乎的样子,摄取来安放在这一生的近取蕴上,以此因缘,自己在来世以后,永远地离开一切惑业苦——流转因果的系缚。

  然后,再观想,明年以后乃至此生临终以来,将出生的一切痛苦,如前一样,摄取过来,安放在今年的近取蕴上,以此因缘,明年、后年的一切苦、集得以净化消失。

  这样观想下个月的苦集摄取到这个月的近取蕴上,……,乃至明、后天以后的一切苦、集,摄取安放在今天的近取蕴上,……明、后天以后,再也没有任何的苦、集。

  然后,摄取他人的一切痛苦,“摄取”的意思不是仅仅指他人的痛苦从他人身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也不是拿过来放在自己身边,而是摄取过来安放在我们自己的内心上,因为是通过摄取有情的苦,来祛除自己的我爱执故。

  如修慈心时所说的次第,观想一切有情地狱的因集、苦果,黑乎乎的样子如利刃割下般地安放在自己内心中的我爱执上,从而发生反应,全部成熟净化,那些有情远离地狱中一切的苦集。

  如是观想十方世界尽所有的饿鬼,尽所有的畜生,尽所有四大洲八小洲的人类,四大王众天等六欲界天、从梵众天到广果天之间的色界十二处、尽所有的四处无色界有情的一切因集、苦果,如利刃割下般地安放在自己心中,在我爱执上发生反应,全部成熟净化,而他们这些有情远离一切苦集。

  如是摄取中有界有情的苦集如前观想。

  简要言之,四生所摄有情的惑业之集,以及总别诸苦,对于他们一一分开缘念,摄取过来,并胜解诸位有情永远远离一切苦集,这点至为重要!

  入道的有情,从小乘五道中的一切声闻缘觉,至大乘修道位的菩萨,他们所要断除的苦集,哪怕纤毫般大小,也如前观想摄取过来。

  诸佛世尊内心则没有丝毫可以取来代受的,而且由于把上师观为佛的体性,所以上师也同于佛。

  癸二、从器世间,摄取的情况:

  观想十方世界中,由于惑业所感生的一切不净世界,都转为净土。

  像这样,通过把一切苦集摄取过来给自己,把一切乐善施舍于他人的方式,修习慈悲的这种修法,夏沃巴称之为“送魔法。”

  如此的修法,在何处宣说的呢?

  《华严经》善财童子传中说:

  “胜解众生的一切痛苦都转受到我身上,我变成滋养一切众生的身体。”

  《胜行愿》中亦云:

  “地狱畜生饿鬼苦,人及天人非人等,

  无尽众生苦痛蕴,愿熟我身众生乐。”

  《慈胜施愿》中亦云:

  “有顶乃至无间狱,无数世界天非天,

  大鬼魔众愿欢愉,一切苦痛我取受。”

  龙树菩萨云:

  “众罪咸归我,我善施众生(愿彼罪恶熟于我,我善无余成熟彼)。”

  寂天菩萨云:“自他本平等,

  自他应相换。”

  又云:“自身过患多,

  他身功德广;

  知已当修习,

  爱他弃我执。”

  (自己,是众多祸害的渊薮,他人是广大功德的泉源。认清了这个道理以后,就应当赶紧修习断舍我执、友爱他人的这种法门。)

  又云:“若人欲速疾,

  救护自与他,

  当修自他换,

  胜妙秘密诀。”

  (如果有人想要以最迅速有效的方法,救护自己和其他众生免除一切痛苦,那么他应当努力修习这种自他换的法门,因为这是一切成佛法门中最殊胜的秘诀了。)

  “若不以自乐,

  真实换他苦,

  非仅不成佛,

  生死亦无乐。”

  (如果一个人不能学习以自己的幸福,真诚地去替换他人的痛苦,那么,未来非但不能修成圆满的佛果,即使在生死中也不会有快活的日子。)

  “故为止自害,

  及灭他痛苦,

  舍自尽施他,

  爱他如爱己。”

  (所以,为了中止我执继续伤害自己,也为了永远灭除有情的种种痛苦,我应当努力练习把自己完全施舍给别人,并且爱护众生就如同爱惜自己一样。)

  “任一众生苦,

  皆尽成熟我。”

  (愿任何一点众生的痛苦,都由我来承担,报应在我的身上。)

  《经庄严论》云:“如果生起自他平等的心,或关爱他人胜于自己者,即是说,把别人的利益看得比自己重要。”

  《七十愿》云:

  “烦恼毒相缠,

  士夫少许恶,

  彼亦易掷我,

  地狱随一中。

  众生任何苦,

  彼悉我乐取,

  世心以殊乐,

  意满常行善。”

  (被烦恼毒素浸润的众生,他们所造的哪怕是一点恶,如果报应在我身上,也会很轻易地把我抛掷到随便一个地狱中去。虽然如此,我也心甘情愿地希望众生所有的痛苦,由我来代受,愿世间人内心充满欢喜,惬意自在地恒常修习善业。)

  “自身及性命,

  以意随后舍。”

  (作意观想:把自己的身体性命,布施出去。)

  “有情所有恶,

  一切熟于我,

  如是取诸恶,

  亦取诸乏苦。”

  (有情所有的恶业,都成熟在我的身心上,就像取受各种恶业这样,也把各种各样的贫乏苦厄摄取领受在我的身心上。)

  “彼悉为我所,

  于己作为他。”

  (把他们看作自己一样去珍爱呵护,而把自己看作他人一样,漠弃呵责。)

  《胜乐时忏》中云:

  “有情苦痛熟于己,

  我善使彼愿得乐,

  世世三门一一中,

  愿似如意宝瓶树。”

  (祈愿有情的痛苦成熟在我自己身上,我自己的善根令他们都得到快乐,在未来的一切生中,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其中任何一个,都像摩尼宝、妙瓶、如意树那样,满足一切有情的愿望。)

  ……

  像这样,许多大乘经典有着如此的教言。

  如果这样想:“难道不是究竟三乘种性决定了的吗?如何能使一切有情都能成佛?”

  说“三乘”者,只是某个阶段的不了义之说。就究竟了义 上来讲,则决定一乘。

  如《圣妙吉祥真实名经》中说:

  “决定出于三乘者,

  住在于彼一乘果。”

  如是等大乘经典多为宣说。

  如前串习稍微娴熟时,可以简略为修习取舍二法的情况:

  颂曰:“彼二御风修,”

  到达取舍纯熟阶段,当气从鼻孔呼出的时候,观想身体受用以及三世善根,施舍给遍满虚空界的一切有情,令他们具足究竟的无漏乐。气向内吸时,观想三界一切有情的因集、苦果取放在自己心中,他们永离一切苦集。

  如是提起念知,心不散乱,风心一如地修习,定会心力大增。

  辛二、下座后修习的情况:

  颂曰:“境毒善各三,

  总摄座后教,

  威仪尽诵持。”

  六根对应的六境中,概括为三,谓悦意境、不悦意境、中庸境,依此三境而自然地生起三毒,对于世间人而言,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鉴于这种情况,自己应至心如是修习,愿他们的一切烦恼,由我的烦恼来承担,愿他们都具备没有三毒的善根。

  并且要在行住坐卧的一切威仪中,以及昼夜恒时观想修习。

  如《修行次第》 中云:“走亦可,站亦可,一切威仪,一切时,悉应对一切有情修习大悲心。”

  刚才提到的是应怀着那样的心态,在语言行为上应这样持诵:

  “众罪咸归我,

  我善施众生。”

  (愿众生的罪恶苦果都成熟在我的身心上,愿我的善业乐果施舍给一切众生。)

  “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

  (祈愿众生的一切痛苦由我替代,以我所有的善业,但愿众生得到安乐,远离痛苦。)

  “众生任何苦,

  悉愿熟于我,

  菩萨所有善,

  愿众生行乐。”

  (祈愿众生的任何痛苦都成熟在我的身心上,菩萨所有的善业回向给众生,让他们享受欢乐。)

  我们应当像这样精勤地修习,如大德霞惹瓦说:“修习我的这个教授,如房顶的橼木,颤悠悠地,时直时屈不行;如悬崖滚石,太过猛烈,持续下滚亦不行;或如阴沟死水,混浊不清,迟滞不前亦不行。当如‘白如酸奶红如血’所说,至心精进,如从羊群中跑出个驴子般,将从一切损害苦恼中解脱出来。如果疑心重重,犹犹豫豫,满脑子‘行还是不行?’‘适合不适合’‘作还是舍弃?’的话,是无法修习这个教授的。”

  知母等七因果中前面三种,可以用自他相换法代替。通过取舍的方式修习慈悲,其中自然有增上心的内涵,所以就不另外叙述了。

  己二、修习希求菩提的菩提心:

  若思:“虽然像那样修习慈悲,但真正修成的有谁呢?”

  诸声缘大阿罗汉,以及大地菩萨,他们虽有不可思议的利他事业,但是,却唯有佛陀,能够任运不断地尽轮回际,仅仅依靠说一座法或发一线光,也能安立无量有情于涅槃位,不仅如此,自利方面的断证功德,达到最究竟境界的亦唯独佛陀。

  因此,我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应当获得二利究竟的佛陀位。

  如是思惟修习。

  修习菩提心的利益:

  如《勇授问经》云:

  “菩提心福德,

  假设若有色,

  遍满虚空界,

  福尤过于彼。”

  (菩提心的福德,如果有了体积,即使装满虚空,还是盛不下呀!)

  “若人以诸宝,

  遍满恒河沙,

  诸佛刹土中,

  供养世间依。”

  (如果有人用种种珍宝,充满恒河沙数的佛刹,以供养世间的依怙主——佛陀,福德何其大呀!)

  “若有敬合掌,

  心敬礼菩提,

  此供最殊胜,

  此福无边际。”

  (但还不如恭敬地合起双掌,发起对大菩提的恭敬、希求心,这种供养是最为殊胜的,它的福德,也是没有边际的。)

  《集学论》中说:“愿菩提心,其义是说‘当愿作佛’,从愿心中生起。”

  戊二、修习世俗菩提心的支分教授,分五:

  己一、恶缘转为菩提道;

  己二、总示一生修法;

  己三、修心纯熟之量;

  己四、修心誓言;

  己五、显示修心学处。

  己一,分二:庚一、总示;

  庚二、广说。

  庚一、颂曰:“罪满情器时,

  恶缘转道用。”

  外在的器世间中,由十不善业所感的增上果——饥疫兵戈、灾难重重。有情世间中,有情所思亦无非烦恼,所作无非造恶,由此因缘,欢喜黑品的天龙鬼魔等邪恶势力猖獗增盛。对于修法的人士作各种损害,特别是对进入大乘法门者,更是耍尽伎俩、施尽诡计地设下各种恶缘。

  若在此时,进入这个法门修学,知道转违缘为顺缘,转中断为助伴,也知道把作损害的人转为自己的善知识进行修习,那么,恶缘则显现为成办菩提的道友。

  如善知识谨哦瓦说:“夏沃巴!你通过修心,能够把恶缘转为助伴,痛苦转为安乐,真是希有难得啊!”

  庚二、广说,分二:

  辛一、依据殊胜的意乐——菩提心,转恶缘为道用;

  辛二、依据殊胜的加行——净障积资,转恶缘为道用。

  辛一、颂曰:“遇缘即修习。”

  时运有富乐、贫苦,境有故土、异乡,处有闹市、旷野,友有人与非人,不管任何时间地点,何种因缘际遇,与谁相伴,自己身心内大中小各种痛苦,都会不期而至地发生。同样,无边世间中的各类有情,也太多地饱受着这些痛苦的折磨。惟愿他们的一切苦由我的痛苦代替!惟愿他们远离一切的痛苦!

  应当想到:“今天我又能够通过取苦的方式修习悲心,真好啊!”发自内心地欢喜。

  在幸运富饶的时候,外缘如衣食住房、道友善知识等无不具备,内缘,如自己身心舒泰,没有病患、琐事的烦扰,又有信心堪能趣入正法时,我们应当生起如此决定的信解,认为:

  佛教在这样五浊横流之时,自己却没有违缘、内外顺缘都集于一堂地修习大乘法,一定是过去多门积集福德资粮的果报。从而为了来世,也能不断地出生这样的圆满,我们应当在它的因上精进用功,以清净戒律作为基础,广泛地积集资粮。

  如果不这样修习,虽然现阶段稍微有些圆满的条件,却转为滋生我慢、骄狂的土壤,这种现象实在是太多了!

  或者,身心稍有痛苦,就会使心灰意懒、畏缩懈怠,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也非常多。

  所以说,我们不应当被境所转,当乐来乐受,苦来苦受,不怨不尤,宠辱不惊,坦然面对,皆为道伴。

  辛二、依据殊胜的加行——净障积资,转恶缘为道用:

  颂曰:“四行胜方便。”

  其中分四:壬一、积资:

  如果我们希望安乐,厌离痛苦,应用任何一种大中小供物供养上下福田,并回向一切有情,由欲乐力转为无上菩提之因。

  如《修习闪电愿》中说:

  “不管任何善业安乐,或者罪恶苦果,如果通过领受它,能对我有所利益的,那就让这种善乐或罪苦成熟到我的身心上吧!”

  我们应如其中所说而祈祷。

  壬二、净罪:

  从无始乃至今日,由烦恼发起的制、性二罪以及教他作等的一切罪过,通过四力数数忏悔。

  壬三、供魔:

  在前面曾讲到:思惟对自己作损害的有情于己有着很大的恩德。如其中所说,对他们分开缘念,修习慈悲忍辱之心。

  壬四、于护法,布献食丸,劝请事业:

  随应自己的财力,陈献清净的供品、食子。意乐方面,则观想为美妙无比的供物。如法如律供献后,然后邀请诸位护法,并至心祈祷求加,诸佛菩萨如何转恶缘为道用,我也能像他们那样转为道用。大宝菩提心乃大乘经教的核心,诸佛菩萨如何在这上面生起并安住,也愿在我的内心上生住增长,由此使身语意三门,通过见闻念触,利益无边有情。

  己二、总示一生修行:

  庚一、颂曰:“应修五种力。”

  分五:

  辛一、牵引力:

  我们应发起强大的心念,这样发愿:

  从今乃至菩提,特别是尽形寿间,其中又有今年、此月,更尤其是在今天一昼夜的时间里,令我执率领的根本烦恼、随烦恼无机可乘,没有现起的余地,刹那亦不造作由彼控制下的身语恶行。

  同样还发愿:如是乃至菩提间,特别是在今天的昼夜间,应修习菩提心,根本不与菩提心相离。

  这样,来世亦不会与菩提心相离。

  如《三摩地王经》云:

  “如人多观察,由住彼观察,心能如是趣。”

  辛二、白法种子力:

  布施、持戒及修所生的福智二种资粮,是令大宝菩提心未生者生起、生已不断增长的因,所以应在这几个方面精勤用功。

  辛三、对治力:

  见到我执及它引发的我爱执、轻弃他人等诸烦恼的过患,如前面自他相换时所说的那样,从而励力修习它们的对治法并彻底根除。

  如《入行论》云:

  “吾宁被烧杀,或遭断头苦;

  然心终不屈,顺就烦恼敌。”

  (我宁可被人焚烧或杀戮,甚至被人砍掉头颅;但无论如何,都不向烦恼贼低头。)

  我们应像这样去修学。

  辛四、愿力:

  发起广大的愿力,而引导自己修行,如:藉着世出世间所有的善根,特别地祈愿令自己内心上的大宝菩提心,未生者生,生已坚住,住已辗转增长……等大愿。

  辛五、串习力:

  如在上面将护正行所缘时所说的那样,一切时间,一切地点,唯在这个上面修习。

  如《入行论》云:

  “凡愚唯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凡夫俗子唯求自利,能仁牟尼唯求利他,就请暂且看看二者之间的差别吧!)

  “串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经过反复地串习,还是没变成容易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

  伽喀巴大士说:

  “此错乱心识,犹有一功德,如学彼出生。”(这个错乱颠倒的心呀!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好处,就是学什么像什么。)

  庚二、五大教授与临终时教授结合者:

  颂曰:“大乘往生法,五力重威仪。”

  辛一、白法种子力:

  临终时这样想:“未来世的痛苦,以及制性诸罪等苦因,我已通过四力忏悔净化无余,现在即便死去也没有什, , 么遗憾的了。”

  这样的话,死时就没有忧苦畏惧。

  自己拥有的资具全部至心地上供下施各种福田,没有贪恋地死去是至为重要的。

  某位比丘临终时,由于贪着自己的钵,他在三处受生的身子同时起火……,像这样令人悲哀的事也可以说实在太多了。

  特别应舍弃对自己这个臭皮囊的爱执不舍,因为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它对于受生六趣中任何一处的身体,贪爱执着,从而为了追求衣食等我所拥有的资财,造作十不善、五无间等无边的非福业,导致我们经受无边轮回,尤其恶趣中的粗猛痛苦。

  如《入行论》云:

  “贪着自身故,小怖亦生畏,

  于此生惧身,谁不似敌嗔?”

  (由于我们太过于贪着自己的身体,所以连最微不足道的险难也会产生畏惧。对于这一切恐惧之源的身体,哪个智者不把它当作敌人一样地嗔恨呢?)

  千般欲疗除,饥渴身疾者,

  捕杀鱼鸟兽,伺机劫道途。

  (有些贪爱自己身体的人,为了解除自身的饥渴等疾病,不惜捕杀池鱼、飞鸟和走兽,甚至埋伏在道途中,等待机会抢劫行人。)

  或为求利敬,乃至杀父母,

  盗取三宝物,以是焚无间。

  (有些人为了财利和别人的恭敬承侍,甚至不惜造作极重的罪业,如杀害亲生的父母、盗取三宝财物等等。以至于来生堕落无间地狱,被烈火焚烧。)

  有谁聪智者,欲护供此身?

  谁不视如仇?谁不轻蔑彼?

  (哪一个有智慧的人,还会去贪爱、保护和供养这个身体呢?哪一个智者不把它看成仇敌呢?哪一个有智慧的人会不厌弃它呢?)

  并且还要这样思惟,发起强大的牵引力:愿来世再也不受取这般由惑业所感的此等下劣之身;愿心性安住于无自性的法身境界中。

  辛二、牵引力:

  如前发起长中短三种牵引力。

  辛三、对治力:

  忆念烦恼的过患,披起精进铠甲,任于何时亦不被我执等烦恼占了上风,受它控制。

  辛四、愿力:

  发强大愿:一切时处,永不舍离菩提心,不受我执等烦恼的摆布。

  辛五、串习力:

  身体的威仪者:头朝北方,右胁而卧,右手无名指堵住右鼻孔,左手松缓地放在左大腿上,随着左鼻孔气息的呼吸收放而往生。

  伽喀巴大士说:“往生教授中浮夸者甚多,看来没有比这个更为踏实希有的了!”

  已三、修心纯熟之量:

  颂曰:“诸法归一要。”

  一切佛法都是为了调伏我执而说的,所应当断除、灭尽的也是这个我执,所以我们应当审察自己的三门各种行为,到底是在长养我执,还是在损减我执?若是长养,那么闻思修等的用处就搞颠倒了,若是损减,则是法趣入正道之相,这时,也说明了我们的内心在真实地修心。

  所以说,这是称量是否是“修行人”的长秤杆。

  如是审察时,我们要无愧于自心,

  颂曰:“二证取其主。”

  如果他人赞叹我们说:“某人已生起善法,内心极为调柔。”

  这虽然是一种修行好的证明,实际说来,并没有什么大利益。最主要的是:一切时处,我们审察自心时,应作到坦坦荡荡,问心无愧!

  通过修心,能够欢喜地面对令人嗔恼的世间法,不再被其苦恼时,以此显示修心之量,

  颂曰:“常怀喜悦心”。

  通过修习,得尝法味,不管怎样的痛苦恶名等恶缘发生,都能用取舍之法修心。邪境乍然出现在自己面前,除了欢喜面对外,不会转成令自己不快、忧恼的因素。

  如果能这样修习时,是达到了生起对治法的最初限量。

  总之,在修心时,如果稍微有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发生,我们就心生嗔恼,这样就会摧坏我们的善根,过失极大。

  夏沃巴说:“有人说:我的善知识心不快乐。听到这话,我感觉再没有比这个更大的诽谤了。”

  正示修心纯熟之量者:

  颂曰:“修量余处显。”

  从修所依的加行法,直到修习胜义菩提心中间,在各各阶段,内心最初生起的觉受,就是修心之量。例如任何违缘也不会导致我们虚度此暇满人身,即是真实生起了摄取心要的欲乐。

  修心之外相者:

  颂曰:“修成具五相。”

  由于见到菩提心是一切经教精华,而于一切时间修习者,故为大菩萨相;

  由于深信因果,虽微细恶亦能谨慎防范,如履薄冰者,故为大持律相;

  能摧坏自心的烦恼,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者,故为大苦行相。

  身语的行为不与大乘十种法行 相离者,故为大沙门相;

  恒时修习菩提心及其支分瑜伽者,故为大瑜伽士相。

  颂曰:“散能即修净。”

  骑技娴熟的骑士心不在焉时,如果马在这时忽然受惊窜跳,这样的骑士也不会脱蹬落马。

  同样,在恶劣的环境里,骤然出现对自己无中生有或贬低等责骂声时,如果自己能至心生起这样的想法:即便诸佛世尊尚有很多这样无端地漫骂、诽谤,更何况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呢?这一定是往昔造下的恶业报应现前。

  并且能这样发愿:

  “惟愿毁我者,

  及余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

  皆具菩提缘!”

  如果我们达到这种境界时,确为修心纯熟之相。

  己四、显示修心者不应违越的诸三昧耶戒:(指修心者不应该作的事情)

  分二:庚一、用偈颂显示内容连贯的誓言:

  颂曰:“恒学三总义。”

  1、修心不违戒律;

  2、不现怪诞;

  3、不堕党类。

  1、我们应彻底杜绝这样的想法:如云:“我是修心的人,这点小戒算什么呢?”从而轻视细小的制戒;或者如:“有了这个修心法门,别的还有什么用?”从而与修习一切乘法背道而驰。

  我们应当学习用四方道总摄沙弥学处集颂以上,密集以下的一切佛法并付诸实践。

  2、我们还应当断除:挂上修心者的幌子,随处挖妖地、砍神树、搅邪水、肆意行走于瘟疫流行之地、违越誓句、疯颠狂走等类似的邪见邪行。

  我们应当随学从阿底峡尊者乃至一切智宗喀巴大师师徒之间的高洁懿行。

  3、修心的对境有人与非人,或者亲仇中庸,或善恶中三类的上、中、下三种有情,我们对他们不应有丝毫的偏执之见,应对如虚空界的有情修习平等的慈悲心。

  我们为了调伏自己内心中应断的一切烦恼,仅以狭隘片面之法对治一类烦恼是不行的,应当对治所有的烦恼,因为我们应当知道一切烦恼都能障碍解脱及一切智道,邀合轮回的痛苦也无二样。

  显示要想对一切有情没有党执,则需要下面这个内容:

  颂曰:“强断取刻薄。”

  总之,我们不应对一切人及非人,刻薄寡恩,要不然,会导致他们怀恨于心,特别是非人,会在今生来世乃至中阴的一切时候怀恨不舍,伺机报复损害,危险极大。

  即使对于我们的亲人,虽然恩护有加,但也不能过于刻薄,否则,反令其反目成仇,以前的一切恩典利益也得不到肯定。

  那么,应对谁刻薄呢?

  所有的一切轮回过患,是从惑业之集产生的。业又是由惑积集,而惑中最为主要的即是我执,所有闻恩修以及身语意一切作为都应对此刻薄,在摧灭它的方法上,精进用功。

  如《入行论》(不放逸品)云:

  “吾应乐修断,

  怀恨与彼战;

  似嗔此道心,

  唯能灭烦恼。

  (我应该热爱这种断烦恼的对治之道,应该要仇恨烦恼并和它决一死战;因为这种类似嗔烦恼的对治心态,只会消灭真正的烦恼,而不会引生痛苦。)

  吾宁被烧杀,

  或遭断头苦;

  然心终不屈,

  顺就烦恼敌。”

  (我宁可被人焚烧或杀戮,甚至被人砍掉头颅;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向烦恼贼低头。)

  我们应努力断除我执,并修习执爱他人的心。

  要如上断除我爱执,还需要下面这个内容:

  颂曰:“应毁一切因。”

  由于盲目地把有情定位为怨敌、亲人、无关痛痒的人三类,或者悦意、不悦意两种,从而生起的一切贪嗔,我们应彻底摧毁它。

  在这个轮回世间,一切法都是没有定性的,特别是怨亲更是反复无常。

  如云:“父变为子母为妻,

  仇恨士夫复亲密,

  如是反之皆随见,

  轮回定性少亦无。”

  (在轮回中漂泊流转的时候,改头换面,父转为子,母转为妻,诸怨敌转成难舍难分的至亲,或者子转为父,妻转为母,至亲变成不共戴天的仇人……,这些现象都是不足为奇的,在这个轮回中,哪里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

  如“在关隘要塞建设城防”所说,宣示我们如何对于可能损失善法的地方谨慎修行者:

  颂曰:“常修诸特境。”

  1、五特境中初为三宝、堪布、阿舍黎、有法缘的上师以及父母等,对这些于己有着大恩的对象,虽稍作恼害,而罪过却极深重,所以应当断除嗔恨等烦恼;

  2、朝暮相处的道友,我们也容易对他们产生烦恼,应特别净修;

  3.僧俗大众,虽然有时他们有的表现出与我们自己争强斗胜的样子,稍微作些伤害到自己的事情,应欢喜面对,特以净修;

  4、我们对某个人素无仇怨,但他却对我们怒目以视,这种情况发生时,应当缘彼特以净修。

  我们要知道,嗔心的危害很大,如云:“嗔恨的火焰如果太猛,就会烤干悲心的水份。”

  5、他人对我们自己虽没有伤害,却没来由地对他心存厌恶,不愿意见到听到他。这时也应当特别地缘念净修,因为这时很容易产生嗔恨心。

  我们要对上面所说的诸境生起等舍的心,还需要下面这个内容:

  颂曰:“不观待众缘。”

  总的来说,要想进入闻思等哪一个方面,都要有足够的顺缘才行,缺一不可。但若入此法门,至心修习,虽然顺缘没有齐备,却可以转化为修习的逆增上缘而修习,因此,对于内外违缘不足为惧,反会以此对于菩提心的修习有着殊胜的效用。

  宣示修行时,威仪需要忍耐,外表依旧者:

  颂曰:“心改身如故。”

  应当学习:内心的意乐刹那不离菩提心的修心,然而身口的外面行为并非今昔迥异,卓然不群。

  如伽喀巴大士说:“一切修心者,应外不显山露水,而内证进展神速。”

  宣示进入修心法门,不应说他过失者:

  颂曰:“勿说缺支节。”

  应当断除:心怀恶意,而说人非人等的一切过失。

  宣示不应思考他人过失者:

  颂曰:“勿思他人非。”

  不应怀着这样的想法或宣说:

  “我是一个修心的人,当然还说得过去,怎么会和他这种人在一起?”

  宣说自己不应贪求修习的果报:

  颂曰:“断一切希果。”

  任何时候我们不应该希望修心的果报,是为了今生来世中一切轮回里的荣华富贵;也不应希望为了自利而成就解脱和一切智的宝位。

  要知道,佛陀的圣位也应是为了有情而希求证得的,如云:

  “发心利他故,求正等菩提。”

  庚二、现在以长行散文的方式宣示与前面类似的内容:

  颂曰:“断舍掺毒食。”

  例如,美食虽能滋养我们的身体,但若与毒相混,反而成了致死的因素。同样,闻思等功德虽能出生佛果,但若掺杂上世间八风 的邪寻思、我执、我所执,则会斩断解脱及一切智的命根。所以我们任行何善,请务必不和它们混杂在一起。

  颂曰:“不可依长远。”

  当别人稍微作了些对不起我们的事情时,我们万不可牢记心中,怀恨不舍,否则,就断除了缘他人生起慈悲的机缘。

  颂曰:“莫发粗恶言。”

  不应说刺激他人或令人恶心反感的恶语,伽喀巴大士曾说:“当别人诋毁自己时,如果这样寻思:‘你作这样的坏事,如果我在这时修忍辱、作功德,又有谁知道证明呢?’从而恶语连串喷出者,显示了自己对于善法连点种子都没有。”

  颂曰:“不候险要路。”

  进入这个法门修学,在别人不经意间伤害到我们时,不应记恨心中,挟嫌伺机报复。如果我们作了落井下石的事情,就与自己取受他人的损害痛苦完全相违了。

  颂曰:“莫刺激要害。”

  不应心怀恶意对于人或非人,揭他隐私,扬他过失。

  如果作了这样的事情,就会令对方内心上生起犹如断命般的痛苦。

  颂曰:“牦载勿移牛。”

  自己与别人应共同承担的责任,例如讨厌的担子,自己却耍阴谋把这份担子从自己身上移到别人上面,这种事情应根本断除,原因如前。

  颂曰:“公利不争先。”

  自他双方共同的荣誉,如利益别人的业绩,修心者不应当任由我执作怪,希望自己独占,到处宣扬:“那件事是我做的。”

  颂曰:“天莫变邪魔。”

  错依世间天,则有断命忧。同样,如果我们进入法门,所作的闻思修任何事,都成了滋养生长我执的肥料,这就叫“天变成魔”。

  我们应尽己所能不被它牵着鼻子走。

  颂曰:“乐因不求苦。”

  完全不应把我们的幸福美满建立在他人避恐不及的痛苦上。

  前面这些是修心者不应违越的三昧耶戒。

  己五、宣示修心学处:

  分二,庚一、以偈颂宣示的内容:

  颂曰:“一贯众瑜伽。”

  衣食住威仪等一切瑜伽,都应在利益他人之心的摄持下。

  颂曰:“初后修二事。”

  谓尽形寿间,我们每天开始起床时,如前面开示牵引力时所说的那样,发起坚定的誓愿,依靠对治法,断除所应断。

  晚上临睡时,如果身语之行是依照所发的誓愿而行持的,就应发起大欢喜心,想到:得到暇满身,又与大乘法相遇,并且复有善知识的摄受,在这种万劫难遇的情况下,又能够有意义地度过这一天,真是稀有难得呀!

  如果没有依愿而行,应想到:今天我又虚度了暇满的人身,虽值遇甚深法,却没有好好地把握住,实在惭愧至极,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颂曰:“学习易修行。”

  有人会怀着这样的想法:“取受他人的苦,施舍自己的善,实在太难了!”实际上我们如果从现在先在意乐方面修习,串习力一旦渐渐增强,到真实地取舍时,也就不觉得难了。

  颂曰:“二境皆安忍。”

  不管我们身心上发生任何苦乐,都应如恶缘转成道用时所说,使它转为成就菩提的助伴。

  颂曰:“二戒舍命护。”

  舍命守护自己承许的三律仪制、性戒,特别是前面所说的修心三昧耶戒。

  颂曰:“当学三种难。”

  初难,忆念烦恼的对治法;

  中难,遮止烦恼的生起;

  后难,断除烦恼的续流。

  所以我们先要识别烦恼,然后忆念它的过患,通过各种方法遮止它,使它不再延续下去。

  颂曰:“一切转大乘。”

  我们自身的一切动机,如果具有对有情的慈悲心,以及追求菩提的意乐,那么,在轮回未空之际,一切三门诸行都以见闻念触的方式转为大乘道。

  如《本生传》中说:

  “虽仅见听闻,亦或念触语,

  悉皆利众生,愿彼常欢愉。”

  伽喀巴大士也说:“祝愿那些见到我的人都能成佛,也祝愿那些接触到我,或与我交谈的一切有情,依此因缘,都能顺利地到达佛地。”

  我们还需要下面这个瑜伽:

  颂曰:“珍重遍深修。”

  谓不只是对少许有情修习菩提心,而应对四生所摄的一切有情,没有偏执地修习。

  同时,我们还应至心彻底地修习,不要像女子走马观花般地朝拜佛殿那样,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夏沃巴云:“无余愿成熟,

  熟则愿永尽。”

  (愿一切众生的痛苦全部成熟在我的身上,并且得以永远地净化完尽。)

  伽喀巴大士临圆寂时,对弟子说:“塞琼瓦,我希望的境界没有出现,赶快在三宝前陈献供品祈祷。”

  问道:“师父,您还有什么未竟的心愿?”

  答道:“本来希望一切众生的痛苦堆积到我心里来,想不到却出现了庄严的极乐世界景象。”

  颂曰:“取三主要因。”

  我们进行闻思修,特别是进入这个法门修心者,需要三种因缘:

  1、内缘为得到暇满的人身,并且具足信、慧、精进等白法;

  2、外缘为值遇恒常示现为人相的善知识,并且被他欢喜摄受;

  3、顺缘衣食等既不丰裕又不匮乏。

  犹如仲敦巴值遇阿底峡尊者那种情形,是最为恰当不过的了。

  我们没有生起功德就是由于这些因缘不完备所致,所以我们应积集资粮并发愿,希愿未来能随心所欲地具足这些因缘,自己的功德如上弦之月,渐丰渐满。

  颂曰:“先治重烦恼。”

  谓总应励力对治所有的烦恼,其中更应细微地审察自心,哪种烦恼更为粗重明显,并且努力地修习它的对治法。

  颂曰:“当取义大者。”

  严净戒律比起广大的布施,它的力量尤为强大,所以应以此为基,牢固地熏染一切时处不离菩提心的习气,意义则更为深远。

  颂曰:“修三不退失。”

  谓:1、不退失对上师的敬信心,因为如果没有敬信心,则关闭了引发功德的大门。

  2、不退失对学处的谨慎,若不然,戒律不会清净,就是因为放逸而引发了一切罪堕。

  3、不退失对修心的兴趣,若不然,就丧失了见到菩提心功德后产生的信心,也没有了由信心引发的欲乐心等,内心没有半点希求心,唯成口头禅。

  颂曰:“具三不舍离。”

  谓当珍重修习:

  身不离顶礼围绕上师三宝等的善行;

  语不离归依本尊的念诵等;

  意不离修习菩提心及其支分。

  颂曰:“倒应修对治。”

  是说在某个时间,我们有这样的颠倒心态生起时,认为:就是因为修心,才导致他人厌恨我;我执等烦恼反而更为猛烈;衣食等受用条件也日渐匮乏;病魔的损害反有愈演愈烈之势。从而,导致我们不愿再修习,有可能退心的时候,我们应当这样殷切至诚地思惟:这个修法是没有欺诳的,一定是邪魔等加持我,想让我退失修心的信心。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说有许多人对这样的胜法,生起了颠倒邪见,多么值得哀悯!愿他们的一切颠倒心态由我来代替,愿他们的内心与大乘法如水乳般地揉和一味。

  颂曰:“今当修主要。”

  无始以来,我们一直栖居在如废墟老家般的恶趣等无暇处,这次侥幸地由内外诸缘,获得贤善的暇满之际,成办后世的义利,比起成办今生的幸福更为重要。而在讲法、修持二者里面修持则是主要的,其中更以同时修持菩提心及其支分教授为首要之举措,所以我们应当这样去修习。

  颂曰:“未来常披甲。”

  谓发起坚固的披甲誓愿:从后世乃至未证菩提之间,愿一切时处,不离菩提心。

  《宝云经》说不离菩提心的因中,有任做何善回向不离菩提心;任做何善回向串修菩提心。

  庚二、以长行宣示的内容:

  颂曰:“勿作六颠倒。”

  应当断除下面的六种颠倒:

  不对被各种痛苦折磨的有情修悲心,却在见到布衣蔬食而精进于闻思正法的苦行者时,心生轻蔑,把他们作为可怜的对象,这是悲心颠倒;

  不是为了有情,希求证得圆满正觉,却对轮回的圆满盛事,特别是今世的利养恭敬等生起希求,这是希求颠倒;

  没有把一切有情安立于佛位的谋求心,却自诩为尽职尽责、忠诚好善,而贪着谋取三宝财物,特别是僧人共有的财物,这是谋求颠倒;

  不对诸佛菩萨的善根,至心随喜,从而增长自己的诸多善根,却在听到仇人稍有不幸发生时,在那里幸灾乐祸,这是随喜颠倒;

  在精进闻思修时,稍微产生的难行之苦,以及他人稍微对我们造成的损害,对于这些不去修习甘愿受苦、逆来顺受的忍辱,却对由八风寻思发起的灭仇护亲等产生的种种痛苦修习忍辱,这是忍辱颠倒;

  我们进入大乘法门,不去享受闻思正法的甘露妙味,却去享受五种欲尘以及贪嗔发起的灭仇护亲等世间味道,这是享味颠倒。

  颂曰:“修不作间歇。”

  由于我们没有对修心生起深深的信解,只是偶一为之,主要还是为了今世的垢染,间或作一作身语上的虚假善行而已,这种不良现象应彻底改变,应当把三门的一切力量集中这个方面,因为这是三世诸佛践履的共同道啊!

  颂曰:“彻底勤修习。”

  鉴于上面所说的原因,我们应毫不犹豫地集中一切心思在这个上面。

  颂曰:“观察令解脱。”

  谓一切时间,忆念对照前面所说的长中短三种牵引力,来粗略或仔细地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及身语诸行,是善还是恶?从而决定断除或是随喜,通过这样度过每一段时光。

  颂曰:“不作矜夸事。”

  我们虽然曾经帮助过别人一点,但不可念念不忘、到处宣扬。世尊从没有在教理中说,应该炫耀自己对别人的恩惠。

  颂曰:“气量勿狭隘。”

  我们不可在利养等高低上,心胸狭隘、嫉妒成性,否则,就违背了不与他人争强斗胜等的三昧耶戒。(莫发粗恶言的三昧耶戒)

  颂曰:“不可以轻急。”

  谓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最初发精进时,不应该心力太猛,以致后来反而舍弃,半途而废,应始终如大河流水,不急不缓,无有间断,亦如弓弦般坚固持久地精进。

  如《赞应赞》中说:

  “修殊胜德时,

  尊曾无急缓,

  故尊诸胜德,

  前后无差别。”

  (在修殊胜功德的时候,您从来都是不急不缓地去作,所以您的一切殊胜的功德,前后没有胜劣的差别。)

  颂曰:“勿贪取报酬。”

  谓稍微帮助他人一点,不应希望立刻得到报答,或者背地里嘀咕:“对那种人,帮助不帮助没有什么差别,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有。”

  大菩萨伽喀巴大士,通过修心,内心生起了真实的觉受,说出这般发自肺腑的欢喜语:

  “由自胜解力,摧苦及恶名,

  求治我执教,今死亦无憾!”

  如是修习世俗菩提心竟。

  丙二、修习胜义菩提心,分三:

  丁一、堪为听此教授的法器;

  丁二、显示修习胜义菩提心的时机;

  丁三、正示修习胜义菩提心的教授。

  丁一、应向具器的弟子开示胜义菩提心,否则会有过失产生。那么,怎么才可以知道是具器的弟子呢?

  如云:“由烟知有火,

  由鸥知有水;

  菩萨具慧种,

  由相可得知。”

  从其外面的身语表现是可以衡量的,那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具器的弟子在最初听闻到谈及空性的话语时,内心就欢喜雀跃,由此禁不住地身毛竖立、眼泪溢流等,有这样清净的现象出现。

  如《入中论》(第六地)中说:

  “若异生位闻空性,

  内心数数发欢喜,

  由喜引生泪流注,

  周身毛孔自动竖,

  彼身已有佛慧种,

  是可宣说真性器。”

  (如果哪位凡夫,闻到说空性的语言,就乐不自禁,以致喜极泣零、身毛倒竖,就说明他往昔已多番听闻般若,而熏成深厚的善根,是可以宣说真实性的法器。)

  如果向不是法器的人开示,其中就会有些人由于畏惧空性,对空性没有胜解的心,而谤舍空性,还会有些人虽然有相似的胜解心,但对空性的意义理解颠倒了,错认为“空”义即是“完全没有”的意思,由此堕入轻视黑白业果的大险处。

  反之,如果对如前所说的具器弟子开示,那么他就会把“空性”正确地理解为“缘起”的意思,从而对空性如理地闻思修。

  所以有资格修行空性的关键因素,是要通过净守戒律等方便分,使空性证悟转为清净的解脱道。

  如《入中论》中说:

  “常能正受住净戒,

  勤行布施修悲心,

  并修安忍为度生,

  善根回向大菩提,

  复能恭敬诸菩萨。”

  (真正是空性法器的弟子,不唯信解空性的道理,还恒常从善知识处如法受持净戒;广行布施;修习悲心;修习安忍;为利众生,把所积的善根回向无上菩提;还能自处低劣恭敬如法宣说真实教的大菩萨。)

  丁二、显示修习胜义菩提心的时机:

  颂曰:“得固应习密。”

  总的来说,大乘种姓者的入道情形,有的是先坚固地得到领悟空性的正见,然后再进入方便分的修习。但此处修法说的是,先思惟前行所依法,正行时,善加修习,希求利他及希求菩提的菩提心及其支分,这样的方便分修习坚固后,最后开示修习秘密的胜义菩提心。

  丁三、正示修习胜义菩提心的教授,分二:戊一、略说;戊二、广说。

  戊一、略说,分二:

  己一、根本定修法:

  颂曰:

  “思诸法如梦,观心亦无生,

  对治自然解,道体住赖耶 。”

  初句抉择所取包含的一切法,都没有谛实性;第二句抉择能取包含的一切法,都没有谛实性;第三句为令了知观察者本身亦无谛实性。以上为观察修。第四句是在观察无可得的空义上,远离沉掉,安住而修的保任根本定次第。

  已二、后得修法:

  颂曰:“座间如幻夫。”

  在后面解释。

  这些是依照伽喀巴大师所说,无有增减地显示了修习胜义菩提心的次第。

  戊二、广说:

  空性的内涵是一切圣教的精华。世尊曾授记龙树菩萨师徒能无倒清净地抉择经典的了义不了义之别。后来的中观师能够追随龙树菩萨师徒,阐述佛陀的真实意趣者,则是其中的圣者月称。圣者月称是阿底峡尊者极力推崇的。

  如云:“由何能证空?如来记龙猛:

  现见法性谛。弟子名月称,

  依彼传教授,能证法性谛。”

  (怎样才能证得空性呢?答曰:如来曾在经典里授记龙树菩萨,现证法性登临初地。在他的传承弟子中,月称菩萨更加清楚地阐述宣扬,依此教授,当能证得清净的法性。)

  我们也应随顺这个观点,依照汇三世佛智于一处的文殊化身——法王宗喀巴大师所称许的那样,而抉择空性分二部分:

  己一、识别无明,显示它为轮回的根本;   己二、想要断除它,则需要抉择无我正见以及抉择的情况。

  己一、无明,是明的不顺品。不顺品的内涵,不是仅仅指明之外的任何一种东西,也不是指破除明之后所显的那种空无的状态。

  明的正相反的东西,即不顺品。明也不是随便一件物品,它是证得无我义的智慧,因此,无明即增益有“我”的执著,有人我执与法我执两种。这两种我执的所缘境依次是补特且罗与法,增益的执持境,依次为人我及法我。

  我们在抉择无我时,应掌握好所破的量,远离所破周遍太大及太小两种过失,这点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所破周遍太大,那么“有”与“谛实有”就混为一谈,在某个事物上,承认破除谛实以及安立正式破除而破谛实有时,但不知道如何以量识证成为“有”,那么一切杂染、清净的缘起诸法则会被认为只是由错乱识安立的。

  由于就其自宗而言,不知道以量识成立缘起“有”,这样一来,抉择安立一切基、道、果都将成为大混乱。

  基、道、果中的基为远离断常二边的正见;道为修习方便智慧的双运道;果为在证得一个补特且罗心续上,体性为一、反体为异(一体两面)的法、色二身后,在轮回未空之际,任运无间地饶益有情,这是三世诸佛共同经过的历程,将混乱不堪,无法安立。

  如果所破周遍太小者,佛教内部宗师都承许世尊所说的“四法印 ”之声,但在识别“诸法无我”中所无的“我”时,就大相径庭了,声闻部没有安立“法我”及破我之后的“法无我”,认为所说的“无我”印义仅为“人无我”,“人无我”又仅指“补特且罗独立实有空”。

  开显唯识宗义的大车轨者,认为“无我”印义有人无我、法无我两种。其中初如声闻部,第二法无我者,法我是能取所取体性别异 ,二取空即法无我。

  宣说无自性宗义的有自续、应成二宗。自续宗义中“无我”法印义分两种无我,人无我同前,法无我的意思者,如《分别炽燃论》中说:

  “排除由暂时错乱因素所导致的错乱,在正常情况下的诸根识把事物的自相作为它的显现境。”

  所以自续宗师认为有分别识对贪著境是不错乱的,无分别识对显现境是不错乱的;并承认在这种情况下而安立的自性或自相。而认为蕴处界等诸法上没有,或者说所破的这个“我”,不是由无损识上的显现而安立的,而是一种实在的本体,破除这个实在的本体即“法无我”。

  藏地有些先辈智者认为,“无我”所说的我,堪忍“观察究竟理智”所观察,把“堪忍观察究竟理智观察”、“观察究竟理智证成”、“观察究竟理智前站得住脚的内容”、“观察究竟理智的所量境”四者作为同义,由此认为如果存在观察究竟理智的所量境,那么应堪忍观察究竟理智观察,这样就应执为谛实有。

  有些认为“观察究竟理智”的境是不存在的,如果有,反而变成了应根本的所破对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它的境存在,就应堪忍理智观察,如是则就为谛实有。

  有些认为胜义谛是谛实成就,因为它堪忍理智观察故,是理智所量境故。

  有些感到,胜义谛若非所量境,是损减胜义谛,但如果是理智量的所量境,又反而变成了根本的所破对象,从而别出心裁地说:从理智的反体来说,没有所量境,而从比量这方面,则安立“现空合聚”为其所量境,由此超越增益、损减二边。

  自续派以下的各宗仅仅依照《俱舍论》本注中所安立的烦恼,这样一来,他们所认为作为轮回根本的无明坏聚见,也只是遍计的。遍计无明唯存在于被宗派熏染了内心的有情上,其它有情是没有的,所以说,这些不能作为轮回的根本。

  如《入中论》中说:

  “有生傍生经多劫,

  彼亦未见常不生,

  然犹见彼有聚执。”

  (投生在傍生中的有情,虽历经多劫流转,也未曾见到有“常住不生”之神我,然而我们还是看到这些有情有着怖畏死亡的我执。)

  如果抉择无我时,所破的量度仅局限于遍计执所执的范围,这样导致所破周遍太小,即使明白领悟了破除所破后的内涵,复数数串修,如何精进办道,终徒劳无功,不会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没有在补特且罗及蕴等法上,彻底拔除执着自相成立的执持境故。

  如《宝鬘论》云:

  “何时有蕴执,

  彼时有我执,

  我执复造业,

  由此受生死。”

  (什么时候还存在执着蕴有自性的法我执,彼时就有执着补特且罗有自性的人我执,有了人我执就会反复地积集轮回之业,从而沉没漂泊于生死。)

  就自宗而言,无明有两种,作为轮回根本的无明是俱生无明,内外二道师在识别无明的行相执持境时,有两种情况产生,诸外道师不知道以量证成它的执持境仅为分别安立的,而自部宗师则知道以量证成其唯为分别安立。

  在自部宗师里,又分两派,一派为自续以下的诸宗师,他们对于唯分别安立中,不知道如何建立能生、所生等功用,因为他们虽承认用量证成诸法,但举例如“这是某某”,对于单纯安立的名字“某某”,还不能用量成立,还必须在寻找安立“某某”名的安立义时,如果有其安立义,就可以用量证成“某某”的存在,如果没有它的安立义,则不承认以量证成它的存在。

  所以,自续部以下诸宗师对于唯分别安立上,不承认用量证成有能生、所生等功用。

  自部宗师里的另一派,如月称论师,更加显明地阐述龙树师徒密竟,可以用量证成唯分别安立上犹有能生所生、能量所量、能得所得等功用,是无倒解释世尊教法的殊胜门。

  如怙主龙树说:“知此诸法空,

  复谨依业果,

  希奇中希奇,

  殊胜最殊胜。”

  (了知一切法体性本空,而又能谨慎地依循业果,这真是希奇中最为希奇的事,也是殊胜中最为殊胜的事。)

  所以如果认为补特且罗、蕴等法不是唯由心安立的,而是境本身上自体成就地存在,即是俱生无明所增益的境有谛实的界限。

  如是在补特且罗上面遮除谛实性即是人无我,在蕴等法上遮除即是法无我。

  如《四百论疏》中说:“任何事物不依仗他的自性,就称其为‘我’,不存在其自性即为‘无我’,无我又依法与补特且罗二者的差别,分为法无我和人无我。”

  诸法由分别安立的情况,如《优婆离请问经》中说:

  “种种悦意艳花绽,

  适心极灿金光殿,

  此等无有造作者,

  仅为分别增上立,

  分别增上安世间。”

  是说诸法是由分别增上安立的。

  《六十正理论》云:

  “大圆满觉如是说,

  世间具有无明缘,

  故此世间唯分别,

  如是宣说岂非理?”

  其注释中说一切世间没有自性,唯分别安立。

  《百论》中云:

  “若无有分别,

  则无有贪等,

  智者谁执着,

  真义为分别。”

  (若无有非理作意的分别和见绳为蛇的虚妄分别,则无有贪欲等杂染烦恼;然彼等有,唯是观待而有,非有自性,若是有自性,智者谁肯执着与真义相违的法,谓是分别假立的法呢?)

  其释云:“唯有分别而有,若无分别,贪等亦无,若对彼等义理无疑,则能了知如依盘绳实立为蛇,全无自体。”

  如是没有自性中,如安立绳为蛇一样,贪等亦由安立而来。

  “天施”与“供施”等补特且罗,以及瓶布等法,由分别安立的安立之理,与下面两种的安立之理是没有什么差异的,如幻师把石木变为牛马时,在石木上安立为牛马的情况;或如当黑暗降临时,于盘绕的绳子上分别妄认为是蛇的情况。

  绳上之蛇,除了仅仅由于内部错乱心的原因而安立外,绳本身的一部分乃至全部分找不到一点蛇的成份。同样,应知道在木石上牛马的成份,镜内影像上身体的成份等一切亦复如是,这时,就容易明白自己内心的俱生我执是如何执持人我、法我的。

  如前所说,于绳上妄现为蛇时,在那个地方,蛇及显现为蛇二者,唯由错乱心增上安立,在本非蛇的绳境上,那二者一点也不成立,唯是由心安立的。

  同样,镜内显现影像时,世间老人就知道镜中的眼鼻、影像色二者,唯是由错乱心安立的,在那境上一点实际的东西也不存在。

  以这些浅显易懂的事例作为比喻,总的说来,执持“我”的念头有三种执持的情况,其中一种不是如世间老人显现影像那样,而是执着境为自体成就地存在,即是俱生人我执,它的执持境为人我。

  如是从色乃至一切种智间,所有的无为、有为法,如前那样增益执着的心,即为俱生法我执。它的执持境为自相成就、自性成就、胜义成就、谛实成就、真实成就等,就是在抉择无我时,所破的谛实界限。

  修习无我的时候,应对于俱生我执如何执着的情况生起决定的了解,而且不可与遍计执的执着情况混为一谈。

  此中的细微部分,由从长期承事善知识而来,故应于依止法善加探寻。

  如大德狮子贤论师说:“具有真正令善知识欢喜的无倒教授(具有由令善知识欢喜而获得的无倒教授)”等。

  如是我执、我所执俱生无明,作为轮回根本的情况者:由于向内执着我、我所是自性成就的,这样就对我生起贪心,此贪心又对自己的一切安乐生起爱染的心,自己的安乐又一定依靠我所拥有的东西,从而对“我所”生爱,由此看不到“我所”的过患,只看到它的功德,自然就会多方摄取,以成办我的安乐,就这样生起烦恼,积集诸业,由业力令自己在轮回中结生相续,脱苦无期。

  如《六十空性论》中说:

  “业具烦恼因,由惑起诸行,

  身则有业因,三者皆性空。”

  (业是以烦恼为因的,由于烦恼而造作各种业,又由业力感受轮回之身,实则烦恼、业、身三者都是自性空的。)

  我们应当以这个道理,再再对于轮回中生死流转的次第获得定解。

  己二、想要断除它,则需要抉择无我正见,以及抉择的情况:

  我们要想断尽无明,应对于它缘任何一种所缘境时,如何执持的执持境,用道理抉择出这个执持境是根本不存在的空义,然后在这个空义上数数修习即可断除。

  如法称论师说:

  “彼境不拔除,不能断彼执。”

  如果不是这样,第一种情况仅是不趣向所破之我,只是敛心内修;或者是第二种情况,对于有无、是非等一切都不分别;或者是第三种情况,所破的总义影像显现,然后通过理路伺察后,并生起了理智所得的空义,但在正修时,却把理智所得义抛在一边,只是修什么都不识别的无分别等。

  第一种情况,不管怎样修习,也不能断除我执的种子,因为最初心虽不趣向所破之“我”,但还是没有从我执的执持方式异品方面去决定执持故,心不趣入无我故。

  如《释量论》云:

  “慈等不违愚,

  不灭极罪过。”

  第二种情况,认为任何执着“有无”等的分别心所执持的境,与任何执实分别心所执持的境,都是抉择无我理所破的谛实,混为一谈,所破周遍太大,是支那堪布的恶规死灰复燃。

  第三种情况者,理智在这个地方抉择,而修行时却修别的东西,互不关联,如赛马时,这里是目的地,却向别处跑去一般。

  另外若贪著某件事,要想断除,应在所执的这件事上,通过决定相违的方式执持,否则,当如“贼入密林,却追向草原”,或者“东门有鬼,西门送俑”般,徒劳无功。

  抉择无我见,分二:庚一、抉择二无我的次第;庚二、正式抉择无我之理。

  庚一、如前所说,差别处补特且罗及蕴法上没有的我,虽没有丝毫粗细行相的差异,但由于所破处有粗细差异的原因,导致了对人无我、法无我的定解有了难易的区别。

  如天施等补特且罗,心要把他显现为境,还要依靠观待执持他的五蕴才可以,所以容易用正理证成他是假有的。

  同样,镜中显现影像及瓶布等法,抉择它们都是法无我的所破方面,虽没有些微粗细的差异,但由于所破处显现为“心所安立”这点上有难易之别,就导致了在决定它们无我的道理上有难易之别了。

  如《摄般若波罗密多经》中说:

  “如我知有情,如是知诸法。”

  庚二、扶择无我,分三:

  辛一、人无我;辛二、法无我;辛三、依彼人法显现如幻理。

  辛一、抉择人无我,分二:

  壬一、最初先认识安立处补特且罗。

  自部宗师都承认俱生我执的所缘境是补特且罗。有些声闻宗师认为它的所缘境是五蕴,有些认为只是心王。唯识师承认阿赖耶识,由末那识缘它而生“我”念,所以安立处为阿赖耶识。

  不承认八识的唯识师、清辩论师及其弟子、经部师三者安立第六意识流为补特且罗。清辩论师在《分别炽燃论》中,以教理二门证成心流为补特且罗。

  不管怎样,他们都一致认为:补特且罗仅是依靠蕴而安立的假有之法,但它的“事相”一定要是实有之法,因为以量安立补特且罗时,寻找它的安立义自相,应有所得,如果没有自相,就成了(如龟毛兔角般)完全不存在的东西了。

  自宗观点者,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彻底破除俱生我执的所缘境为蕴。

  依据注释,说是缘“安立的我”,会生起感觉是“真实的我”的心来,但对于蕴等,则生起感觉是“真实的我所”的心,而根本不会生起感觉是“我”的心,反观一下内心的感受就很明显了。

  缘这个安立的“我”的心,如果只是泛泛而缘,不起“实有”的想法,并非是错乱识的执著,若一旦取为“实有”,即为颠倒错误。

  补特且罗是依据男女、凡圣、流转解脱者等的安立处——五蕴而安立的,所以蕴聚、流聚、有聚、流、有流都不是补特且罗。

  犹如车是依自己的支分轮等而假立的,它的一一支分或者聚合在一起都不是车。

  如经云:

  “如依支分聚,称名为大车,

  如是依诸蕴,称世俗有情。”

  这个安立补特且罗的道理,实在是迅速通达万法实相的最善方便,从色法乃至遍智间的一切法,都可以此类推。

  壬二、抉择如是补特且罗无自性,分二:

  癸一、抉择我无自性;

  癸二、抉择我所无自性。

  癸一:要无我见在内心上生起,可依靠两方面的清净因令生起,第一为离一、异等系属不可得因,第二为缘起因等相违可得因。

  最初观察自己的相续时,认清俱生人我执如何执持的情况非常重要,这点在前面已经说明。

  如是观察修与止住修二中,第一、从离一异门中抉择而观察修者;

  补特且罗如果有自性,一定与蕴或者是自性一,或者是自性异,除这两种情况外,决定不会有其它的存在方式。这是如何决定的呢?

  总的来说,如瓶等任何一种法,如果用量证成它是有支分的时,则可以否定它是无支分的;另一方面,如果用量证成它是无支分的时,则可以否定它是有支分的。

  由绝不会超过一、异的情况来决定,没有除此二者之外的第三种情况。

  补特且罗与蕴如果是自相成就的自性一时,则用于破斥它所说的三种正理中的初者:称许有“我”应变得没有意义。

  我与五蕴如果是自相成就的自性一时,执着它们的分别心应当是对显现境没有错乱的,因为这种分别心是把自相成就作为它的显现境故。

  比如声闻部师承认从坚固习气中出生的显现青色的眼根识,是对它的显现境不错乱的,这二者道理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执着我、蕴的分别心上显现我、蕴二者的关系情况,一定要与我、蕴二者之间的究竟实际关系保持一致,即应该显现为自性成就的自性一的关系。

  仅在分别心上把二者显现为相异的关系也不会存在,因为我蕴境在心识上显现的情况要符合这二者的实际情况,而且境的实际情况是自性成就的自性一故。

  这样一来,这二者完全没有分别,成为一性,它们两个即便在分别心上仅显为异体的关系,也会消失。

  那么,认为有取蕴、舍蕴作用的“我”,应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这个“我”不过是蕴的一个“异名”罢了。

  所以这是不合道理的,如《中论》云:

  “若除取蕴外,其我定非有,

  计取蕴即我,汝我全无义。”

  第二、我应成多。

  如果我、蕴没有差异,完全一样。每一个补特且罗有几个蕴,补特且罗也应成了几个,或者几个蕴合而为一,因为是与一个我完全相同的原故。

  这也是不合道理的。

  如《入中论》中说:

  “若蕴即我故,蕴多我亦多。”

  第三、我应有生灭。一个补特且罗的蕴有前后生灭的变化,补特且罗也应有生灭。自性生灭时,不会超出自性一的生灭,或自性异的生灭两种情况,而这两种都不合理。

  因为如果是自性成立的自性一者,那么,今生与前世的补特且罗二者应完全是一个东西。

  如果是这样,今生补特且罗的前世——与今生同一相续的那位补特且罗应不会死去,因为今生的补特且罗与前世的补特且罗完全相同。

  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如果是这样,补特且罗就成了恒常的了。如《中论》云:

  “若天为彼人,如是应是常。”

  前、后世的补特且罗如果是自相成立的自性异的话,这二者就不应有任何关系,因为关系不外两种,即同一体性的关系与缘生的关系,而它们即不是同一体性的关系,自性相异故;也不是缘生的关系,其中一个并不依赖于另一个故。因为自性成立,自然不用观待它物。这样一来,就无法安立他们有着同一相续的关系,因为前、后世补特且罗二者没有缘生的关系。

  如《入中论》云:

  “诸法若由自相别,

  是一相续不应理。”

  如果不是同一相续,忆念宿世就不合道理,就会与许多经典相违。

  另外,前世补特且罗造下的善恶业也会失坏,因为他不会感受,又没有安立与他同一相续的补特且罗来受其报。

  此世补特且罗感受以前的善恶果报,也成了不造业却受其果报的状况,因为他没有积集那些业,而又没有安立与他同一相续的补特且罗去积集诸业。

  这样通过多种理路,破斥我蕴为自相成就的自性一,从中寻求决定解而修习。

  就自宗而言,应承认我、蕴在名言上为同一体性。这点就非常细微难懂了。

  若我、蕴二者为自相成就的自性异时,如《中论》云:

  “若我异诸蕴,应全无蕴相。”

  我应不具有表示蕴是有为法的生坏住三相,犹如牛马体性相异,它们之间互不具有对方的特征。如果是这样,我就不是有为法了,不堪为俱生人我执所缘、行相二中的所缘境了,如虚空和涅槃。

  另外,在根本没有自己的五蕴的地方,也能生起真实是“我”的感觉来,因为补特且罗与蕴是自相成就的体性异的原故,犹如瓶与布体性相异的原因,在无瓶处也能真切地生起那是布的感觉来,或无布处也能生起那是瓶的感觉来。

  如《中论》云:

  “我离所取蕴,异者不应理,

  若异无所取,应见然不见。”

  《入中论》云:“故无离蕴我,

  除蕴不执故。”

  这样通过见到补特且罗与蕴是自相成就的自性一或异的诸多过失,就会明白自性一或自性异都是不成立的,能遍既得以遮除后,所遍自然也被遮除,从而完美地生起了定解补特且罗无自性义的比量,并以正知正念加以保任。

  癸二、抉择我所无自性之理:

  由依离一、异之理决定人无我,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个道理的作用领悟我所无自性,如领悟没有石女儿的量,就不必再依赖别的力量,而能明白他的颜色白及蓝等根本不存在。

  如《中论》云:

  “若我且非有,

  岂能有我所。”

  《入中论》云:

  “由无作者则无业,

  无我故亦无我所,

  故由见我我所空,

  彼瑜伽师当解脱。”

  我们依靠同样的道理,也就领悟了与自己不同心识的其它凡圣补特且罗都是无我的实相,而反复串习。

  《摄般若波罗密多论》云:

  “如我知有情,如是知诸法。”

  辛二、抉择法无我之理:

  法是指蕴处界等。

  清楚认识它们上面俱生谛实执所执着的所破,是至关重要的,以及执持的方式情况,在前面已说过了。

  从离一、异门抉择蕴等诸法无我的情况:首先,应破除在所知的一切法中,存在无支分的状态,这样用道理证成只要是法,一定是有支分的。这时,再观察支分与有支分是自相成立的自性一,还是自性异时,如果是自相成立的自性一时,支分与有支分就变成了完全无差异的一个东西,如果是自性异,就破除了它们之间的任何联系,这样一来,自性一、异俱不成立,就证成了无自性。

  这种道理如在人无我时所说,只是把作为有法的人换成法,即可了知。

  从相违可得因方面抉择无自性的道理者,对于蕴等诸法,容易明白它是依靠内外的因缘而生起的。破除缘起与自性成立有共同的部分,它的道理即何法是自性成立,那就和依赖它缘而生相违,何法是依缘而生,就必须依赖观待它法。

  如镜中的影像,要观待内外因缘乃可生起,如果它是独立自主的自性有,把它作为显现境的心对于显现境就不是错乱的,这样的显现情况亦符合影像的实际情况,然而现识即可证明这二者是不一致的。当见到在影像上缘起与自性成立是无法共处时,就可领悟缘起法上是自性空的道理,以此推及一切法,也就容易明白了。

  其中清净地领悟无我见过程中,有常见、断见两种歧途。

  当用量决定内外诸法皆为缘起之法,依此就可断除一切断见。

  当看到在影像上,因缘而起与自性成立绝不能有共同的部分,在自宗方面,用量证成无自性义时,就可断除一切常见,所以赞叹缘起是一切正理中王。

  如《无热恼龙王请问经》中说:

  “缘生即无生,亦无自性生,

  依缘说为空,知空不放逸。”

  《入中论》中云:

  “由说诸法依缘生,

  非诸分别能观察,

  是故以此缘起理,

  能破一切恶见网。”(由于知道诸法皆依因缘所生,故知诸法无有自性,既无少法有自性,则不会有认为自然生、自生、他生、共生、不顺因生等邪分别,所以说,依缘起之理,能破一切恶见邪分别网)

  以上简单明白地解说了以理观察人无我的修习情况。

  人、法无自性的空性,毫无差别地遍及从色乃至遍智的一切法,所以不是偏空,而是遍空。

  它也不是起先不空,后由正理观察才成空的“心造空”,而是本来空性。

  如是抉择的空性,不是无法用量安立造作作用的断空,而是一切种最胜空。

  它不是超过心境、无法见闻通达的空性,也不是虽能通达明了,但没有什么义利的空性,而是通达明了,能让我们从二障及其习气中解脱出来,施予解脱及一切智宝位的三乘共行道。

  第二、以止住修将护无我的情况:

  前面已谈到应当断除三种不正确的修法,这三种依次为;一、不令心趣向所破之我,仅摄意内住而修;二、修习不分辨“有、无、是非”等任何法的单纯无分别;三、用量观察后,并获得自性空义时,却修另外的它法等。

  圣龙树菩萨所说“诸法不自生……” 等破四生而立的四宗,都是无遮,对这个道理,诸大车轨都是异口同声共许的。

  因此,在将护无我时,俱生我执对某个所缘境有着怎样的执持行相,应好好地生起决定了解。从而在这个所缘境上,破除它以那种行相执持的执持境,将护修习这种破境而现的无遮行相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其它的任何举措都是不可以的。

  以修习人无我为例,俱生我执在名言我上,所执持的执持境是自性成就,或自相成就,或自体成就等,因此,我们要珍视根本不要离开决定差别事补特且罗无自性的见解。

  有些人说:“我无自性”,我看他们只不过是作表面文章,修口头禅而已。

  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要将护修习“我在那里是没有的,那样的我是没有的,那样显现的我是没有的”这些话,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如果是指在差别事我上,清楚地显现出如前所说所破的总义影像后,从而将护修习“差别事我在那个自性里是没有的”,当然,不是口头禅。

  但如果没有清楚地显现并识别所破的总义,那么所言“我在那里是没有的”等话又如何不会变成口头禅呢?

  所以,开示甚深义的一切经典,它们表达的正见决定境,一定要在某事及其自性、法性、真理、胜义谛等中立宗方可。

  缘如此的人或法无我,修习止的情况者:

  具备修止的资粮后,系心于所缘境无我时,沉掉从中作障,妨碍生起明了、无分别的禅定,这时,就要识别微细沉掉,修习正念正知以对治它们,不被它们控制。

  住心生起的次第为: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境、平等住。

  九住心由六力成办及有四作意的情况为:初心由听闻力;第二心由思惟力;第三心、第四心由忆念力;第五心、第六心由正知力;第七心、第八心由精进力;第九心由串习力成办。

  第一、二心有四作意中的“励力运转作意”;第三、四、五、六、七心有“有间缺运转作意”;第八心有“无间缺运转作意”;第九心有“无功用运转作意”。

  如云:“由习无作行。”

  从此以后,对所缘不用再励力防范昏沉、掉举的产生,从而松缓而修,当身心获轻安时,即为修成了止。

  如云:“次获得圆满,

  身心妙轻安,

  名为有作意。”

  这样修成止后,像前面那样观察无我的道理,平等地修习住分与各各观察的智慧分,当不仅仅前面所说的那种轻安生起,而是由观察修引生了新的轻安时,是修成胜观的量,即是止观相应或者说是止观双运。如智者馨底巴所说,止观二者相互缠结而转。

  这时,缘空性的胜观就成了修所生慧。

  辛三、依彼人法显现如幻理:

  在根本位时,通过止住修、观察修两种方式修习无我之义,在后得位时,修习的方法者:

  颂曰:“座间如幻夫。”

  总的所言单纯的“幻化”之事,内外道都有幻化之事,把这些幻事比喻无自性的道理时,分两种:

  壬一、相似的如幻义;

  壬二、正确的如幻义。

  壬一、如果行者内心不趣向真实性,只是修习无分别念当获得住分时,这样起座后,一切现象显现为依稀模糊的状态,或者在此时,有着触碍性、质地坚固的山房等显现为或烟或虹的样子,没有光彩可言,这些都不是这里要说的如幻义。

  此处显现如幻,要先在差别事上,用理智破除谛实性故。

  某些先智在解说人、法二者如幻,作比喻时,认为:如木石虽显现为牛、马,其实牛马本空,同样,男女等人虽显现为补特且罗,其实补特且罗空,蕴处界等虽显现为种种法,其实那种法本空。

  如是结合梦、阳焰等喻。

  应当向他们发难说:“男女等,即由男女等空,是什么意思?”

  回答说:“他们上面没有他们。”

  如果是这样,那些法就成了根本不存在的了,如果有就应在自己上面有,而自己上面没有了自己。

  追根究底,还是因为这些先智没有认清楚所破的界限,没有明白地显现所破的总义,依此因缘,仅耽著于无我的虚言浮词,颠倒理解经中所说 “幻梦”等的喻义。

  在没有好好地识别所破的界限就破所破时,导致无法用量证成差别事的存在,这样,观察者观察法等任何东西都失去了存在的地方,反复串习这种不可得义,那些现象就显现为依稀模糊状,这并不是如幻正义。

  产生这种过失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有分清何者是领悟无谛实的正见?何者是损减缘起显现的邪见?

  壬二、正确的如幻义:

  如《三摩地王经》中说:

  “犹如阳焰寻香城,

  及如幻事并如梦,

  串习诸相自性空,

  当知一切法如是。”

  《般若经》中说:

  “色至遍智间,诸法如幻等。”

  如幻的意思有两种说法;

  一是胜义谛如幻,是指仅是名言有而无谛实;二是性空中显现现象的如幻。在这里指的是后面的意思。

  简单明了地说来,如魔术师把木石变成牛马时,牛马的显现是由现量证成的,而像那样显现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则是由意识决定,这两者会合在一块,就出现了幻相。

  同样的道理,用名言量通过能作所作等作用方面,明白地证成凡圣补特且罗及蕴等诸法。同样,还以理智量破除掉它们上面的如前所说的微细所破,这两者会合起来就现起了幻化之相。

  要达到这种程度,又需要在根本定中将护如虚空般的空性达到扼要之所在,出定时,一切显现的境界自然地如幻化一般,不必要另寻捷径。

  最初的初业学人,所破处与所破混淆在一起,无法分开来,这样显现如幻的力量就很小,如果能依前面所说的修法因缘,长时串习,那么无倒领悟空性义的智慧,将会自然地使如幻的势力达到究竟。

  阐述大菩萨伽喀巴大师的修习菩提心教授——《最胜耳传大乘修心日光论》,是依据贯通佛经大海的自在舵手——法王宗喀巴大师的教授而撰写的,其中一切微细要点,望从大师所著的《菩提道次第》中明了于心。

  成就相智不共因

  趣入大乘唯一门

  如火焚尽罪稠林

  善资生处宝源藏

  无上大士能仁尊

  开演修习菩提心

  长子不败妙吉祥

  开山龙树圣无著

  寂天吉祥阿底峡

  如量生起耳相传

  菩萨伽喀巴大士

  受教生起觉心法

  分为前行四种法

  正行菩提心二理

  大车各各共同道

  不共之规皆明析

  特于圣者寂天宗

  净习自他相换法

  佛子伽喀巴修规

  二者合一道体全

  支分微细学修理

  如是明了渐开示

  教授特法无比伦

  如彼善说皆师恩

  难量佛佛子密意

  我慧势劣少精进

  若有未说邪说类

  向具法眼诚心悔

  由此励力所积集

  白善资力尽回向

  我及无余等空众

  永不舍离菩提心

  由彼力故轮回际

  三门由见闻念触

  愿赐三界众生乐

  复祛忧苦无遗佘

  《最胜耳传大乘修心》的注释《日光论》是由对这个修法有着无比胜解的许多大德的殷重劝请下,十二年间,如顶严般意乐、加行如理依止法王宗喀巴大师的亲炙弟子——闻达显密、教淹三藏的虚空祥在许多大成就者加持过的寂静处仁青岭撰写。

  菩提心日无瑕翳

  菩提心光映十方

  愿诸有情依修心

  轻御光马证三身

  于一九九九年初译于青海隆务大寺,复于二OO四年正月重校于浙江龙翔寺。

  大乘修心七义觉受引导文

  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著

  缘宗译

  顶礼诸位具德上师及怙主大悲观世音菩萨:

  一、依止善知识法

  若欲修持大乘修心引导法的行者,在禅房中坐于舒适的禅座上,如是观修:

  为利一切慈母有情,无论如何,我当速疾速疾证得大觉宝位!因此我当趣入修持大乘修心甚深引导法!(如是三遍思惟)

  当与内心相融而修皈依发心四无量心: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母变一切有情于安乐及安乐因等愿悉具足!

  一切有情之苦果及苦因等愿悉脱离!

  一切有情无苦及不离乐我心喜悦!

  一切有情断除贪嗔之舍念住愿得成就!

  然后,观想自己头顶莲月座上,体性为自己历代的具恩根本传承上师,外相为怙主观世音菩萨,身色红中带白,犹如雪山辉映着旭日,一面四臂,上二臂合掌于心间,下面右手提着一百零八颗的水晶念珠,左手捏着洁白的莲花,头饰、耳环、项链、腕钏、足镯等八种珍宝饰品严饰,绫罗天衣,舒展飘然,寂静含笑,姿态优雅,结跏趺坐,头顶白色“嗡”,喉间红色“阿”,心间蓝色“吽”。心间“吽”字放光,迎请根本传承上师本尊佛菩萨勇士勇女护法海会圣众:

  大悲体性根本传承师,

  本尊天众三宝救怙处,

  勇士勇女护法海会众,

  迎请祈愿降临供养地!

  班则萨玛雅扎扎    扎吽旺火

  智慧尊与三昧耶尊无二无别地融为一体,如是成为普摄三宝的体性。

  谁恩刹那际,令获大乐性,

  如宝上师体,金刚持前礼。

  摄集诸佛身,金刚持体性,

  三宝根本处,顶礼诸上师。

  白身不被罪愆衣,

  无量寿佛庄严顶,

  以大悲眼视众生,

  圣观自在我顶礼!

  香涂地基遍敷众鲜花,

  须弥四洲日月为庄严,

  观为清净佛土而奉献,

  愿诸众生受用清净刹!

  实设意现妙供无余献,

  无始所积罪堕悉忏悔,

  凡圣所修诸善皆随喜,

  乃至轮回未空请住世,

  为诸众生广转正*轮,

  自他善根回向大菩提。

  祈请普摄上师本尊三宝体性的上师大悲观世音菩萨!

  祈愿大宝上师加持我的心续趣入正法!

  祈愿加持法趣入道!

  祈愿加持法无障碍!

  祈愿加持遮止一切颠倒的念头!

  尤其祈愿加持出离心、慈悲心、大宝菩提心、殊胜无我慧迅速地在内心上生起!

  祈愿加持息灭修法的违缘,如意成办各种顺缘!(以上是随顺大菩萨云乃嘉却的修心法而作的)

  或者,若欲依菩萨热振的修心法修持的话,前面先修皈依发心四无量心,然后观想:

  自己头顶莲月座上 ,安坐着自己的具恩根本上师,外现为大悲观世音菩萨,在其顶端莲月座上,从下至上,层叠安住着从根本上师乃至圣者无著之间的根本传承诸位上师,外相皆现为大悲观世音菩萨。

  在圣者无著的顶端莲月座上,安住着至尊弥勒菩萨,身色红黄,一面二手,双手于心间结*轮印,拇指食指捏著龙华树枝,上面庄严着甘露盈满的纯金净瓶。在弥勒菩萨的顶端莲月座上,安住着释迦牟尼佛,紫磨金身,一面二手,右手镇地印,左手等持印,上托甘露盈满的钵盂,身庄严地披着褐黄色三件法衣,头具顶髻,结跏趺坐。

  释迦牟尼佛心间放光,迎请十方诸佛,融入根本传承的上师本尊佛菩萨,尤其融入释迦牟尼佛。

  至尊弥勒菩萨心间又放光,迎请十方诸佛,融入根本传承的上师本尊佛菩萨,尤其融入至尊弥勒菩萨。

  从圣者无著乃至根本上师之间的根本传承诸位上师心间放光,迎请根本传承诸位上师本尊勇士空行护法圣众,融入根本传承的上师本尊佛菩萨,尤其融入根本传承的上师。

  彼等心间又放光,摄集殊胜、共通的一切悉地,成为出生一切悉地的体性。然后如前供七支供并祈求加持。

  遂后如是观修:我的这些根本传承恩师,无非是大觉世尊及观世音菩萨等诸佛菩萨为了摄受我及如我一般的有情,而示现为诸位上师的身形。其原由者,如续部《金刚帐》中说:

  “金刚萨埵者,现为上师相,

  饶益有情故,住于凡庸身。”

  当弟子供赞诸位上师时,一切诸佛菩萨亦会进入上师身中接受供养,加持弟子。如《文殊口授》中说:

  “于此合义者,我住彼身中,

  受诸行者供,欢喜故自心,

  业障得清净。”

  弟子如理地修习上师法,诸佛菩萨的加持自然会进入。如《阿毗达那》中说:“具恩上师尊,手心或心间,

  于身何处修,千佛齐加持,

  云集行者身。”

  总之,我应对于这些根本传承的诸位恩师从功德方面净修信心,何时亦不要生起观察过失的邪分别心。(如是立下誓愿)

  如《金刚手灌顶续》中说:

  “应取轨范德,

  终不应执过,

  取德得成就,

  执众过不成。”

  因此,我当以利养、恭敬、承事,尤其以依教奉行的供养令具恩的根本传承诸师心生欢喜。

  并想到上师了知能如是而行。

  而后,顶端的诸位上师身中出生无量光明甘露,犹如乳流般地融入自身,净化一切的罪障病魔以及中断之障碍,法喜遍满身心,尤其出离心、慈悲心等殊胜功德在内心上生起。

  最后,诸位上师欢喜化光,融入自身,由此上师的身语意与自己的身语意无二无别地融为一体。(如是观修)

  以“无上导师之圣教……”作为回向印证。

  二、暇满难得法

  从上师三宝的恩泽里获得的这个暇满身,不仅义大,而且难得。

  其中义大者:

  观待现前义大之理者,依靠此身即能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等,由此等因即可获得增上生的果位。如龙树《宝鬘论》(第五品)中说:

  “施受用、戒乐,忍光泽、进威。”观待究竟义大之理者,依靠此身可以生起三类律仪戒,尤其是在进入甚深金刚乘后,谨慎防护三昧耶戒及诸律仪,如护眼珠,复如理地修持两种道次第,如此一来,即便佛陀的宝位亦能即生证得。如至尊善慧法幢大师说:

  “现得暇满身,值遇佛圣教,

  复获最上法,即生可成佛。”

  如此的暇满身不仅义大,而且又是这样的难得:

  从因方面讲难得者,这样暇满身的因需用以清净的戒律为基础,布施等作为助伴,还需要无垢的愿力等。而成办这些因的修持又是何等的稀少呀!

  从果方面讲难得者,世尊在《律典本事教》中说,从善恶二趣死后,投生恶趣者如大地的尘埃那样多,而投生善趣者,却如世尊指甲尖上的土那样少。不仅如此,玛杰拉卓也说:

  “若算边地人,以及不忆法,

  修习正法人,稀有比昙花。”

  从多障方面讲难得者,我等凡夫俗子贪嗔炽盛,党同伐异,由此之力多是堕入恶趣,难得善趣身。

  如《四百论》中说:

  “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

  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

  这样的暇满身难得如如意宝,如云:“暇身胜过如意宝,

  唯有今生始获得。”

  我们在侥幸得到暇满身的这个时候,就应该修习正法,因为我们都希望得到快乐,尽力地远离痛苦,而唯有正法才可以成办快乐、远离痛苦。

  而且我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办到,因为外缘值遇善知识的摄受,内缘又得到暇满的人身。

  我们在现世就要修持,因为后世暇满身难以再得到故,而且当下就要修持,死期不定故。

  因此,我们当以慈悲心、大宝菩提心等殊胜功德令此暇满身具足义利!

  三、死殁无常法

  不念死殁无常的过患者,由不念死殁无常,从而肆无忌惮地造作种种恶不善法,则临命终时,内心不由自主地被忧恼之火所煎熬。

  而忆念死殁无常的胜利者,由想到只有佛法才能在死时给予利益,自会对于佛法,发大精进。

  另外,死决定会到来,何时死又一无所知,临死时,除了佛法,其它东西没有任何帮助。

  死决定会到来者,内外何缘亦不能遮止;寿量无增,且无间速减;即便存活之际,亦无闲暇修习正法,而决定走向后世。既然临死时,除了佛法,其它东西没有任何帮助,所以当修习一种清净的佛法。

  如是不仅决定会死,而何时死又一无所知,总的南瞻部洲人的寿量就不决定;特别其中又死缘众多,活缘稀少;身命极为危脆,小小的因缘亦能轻易地摧毁。既然决定会死、死期又不定,而临死时只有佛法才有利益,因此,当下就应修习一种清净的佛法。

  临死之际,除了佛法,其它的东西没有任何利益。在那时,能救护的唯有上师三宝,能利益的唯有正法。而正法的心髓则是慈悲心、大宝菩提心,即具有悲空心要的诸法,所以当下就应精进行之。

  四、三恶趣苦

  死之后,并非就此消失,而决定要受生。受生何处,自己没有一点自主权,唯随业力所牵。

  万一投生到炎热地狱,等活地狱中的有情有着相互间以利器刺杀的痛苦。

  黑绳地狱中的有情有着被炽烈的火漆、烊铜划身,锯割斧砍等的痛苦。

  合众地狱中的有情,有着被如山羊头、绵羊头之类的喷火铁山合击、血流如注的痛苦,或有着从天空中坠下巨石,击身如粉的痛苦。

  号叫地狱中的有情,有着投生在炽然的铁房中凄惨号叫的痛苦。

  大号叫地狱中的有情,有着投生在双层炽然的铁房中更为凄惨大声号叫的痛苦。

  烧热地狱中的有情,有着于铁锅中,被铁弗贯穿身体,全身受烧烤的痛苦;  极烧热地狱中的有情,或被三尖铁弗穿身,分别从头顶、双肩贯出,如是一切根门炽然冒火;或于铁簸箕中被煎簸;或被迫登降铁山;或被沸腾的烊铜铁水灌口;或被百多铁钉铺张其舌,令无皱纹。

  无间地狱的有情,被四方四隅及上下共十面的烈焰燃烧,困于一处,受着无量被烧身的痛苦。

  近边地狱的有情,或被狱卒牵引到热炭地;或被引至粪泥坑中,被利嘴的虫子钻透一切身体;或被驱至利刃布满的险道上,被利剑截肢断体;或于剑叶林里受剖肢之苦;或被狱卒驱迫着无奈地爬上铁刺树,一切树叶变成利剑贯穿皮肉,还有铁嘴鸟飞落到有情的头顶或肩上,啄食眼珠;或被引至弥满着沸腾灰水的无极河,有情堕入其中,被上下翻滚地煎煮。

  若投生为孤独地狱的有情,则有着于燃烧的房子或钵盂中被燃烧的无量痛苦。

  万一投生到寒冰地狱,彼时寒风袭身,或身上寒疱遍体,或寒疱溃烂,或口中发出阿啾啾、嗟呼呼的声音,或酷寒难耐,牙齿紧咬,或由于寒风袭身难耐,身色变成青瘀色,犹如青莲花,裂成五、六瓣,或转青为红,犹如红莲花,裂成十瓣或者更多,或如大红莲,身体冻裂为百、千瓣,脓血滴溅……有着如是无量痛苦。

  就现在而言,若无衣服在寒冷的山岗上呆上一昼夜,或被火星溅在身上,或被蚊虫叮咬等小小的痛苦,我们都无法忍受的话,寒热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中那样的痛苦又何堪忍受?而那些痛苦的因唯是恶不善法,所以我们应从当下开始努力断除一切恶业。

  万一投生为饿鬼,有外障者,连江河、饮食等看不到。

  有内障者,饮食等变成烊铜烧身;名叫“火焰鬘”的饿鬼,口中喷火;有颈瘿者,颈被瘿瘤所阻,无法受用饮食。     饮食有障者,见饮食为屎尿等而不欲受用。

  夏季时,不仅感到白天的太阳是炎热的,连晚上的月亮也是炎热的;而在冬季,不仅感到晚上的月亮是寒冷的,连白天的太阳都是寒冷的。

  如是等有无边痛苦。

  万一投生为旁生,或相互残杀,或因皮肉而杀,或被剪毛穿鼻,脚踢鞭笞,蚊虫噬咬,乃至受着日晒风吹等的痛苦。旁生的根本居处为外大海,若是投生到铁围山中,则要居住在黑暗的环境中,有着如是等不可思议的痛苦。

  就现在而言,我们连一昼夜都不能忍受没有饮食的痛苦,又如何忍受饿鬼那样的痛苦?连小小蚊虫叮身的痛苦都不能忍受,又如何忍受旁生那样的痛苦?

  五、皈依三宝

  而从那些痛苦中能救护我们,唯有上师三宝才适合。

  因为适合作为救护处的,首先应当他自己解脱了一切的怖畏;而且精通从怖畏中解救他人的方便;又对一切有情大悲普运,没有亲疏远近的分别;无论是否曾饶益过自己,都能对他们普作利益。上师、佛陀正具备这些条件。上师佛从法而生,法又从圣僧的修行而生,所以上师三宝皆适合作我们的救护处。

  从有顶乃至无间的一切轮回之处,犹如炽然的火坑,只要投生其中,刹那间也没有忍受的余地。一切六道众生皆为苦苦等三苦所煎熬。而能从彼三恶趣苦中救护我们的救护处,唯是上师三宝,更无余处。唯愿上师三宝了知!(如是思惟一心精进皈依。)

  六  深信业果

  一切白法的根本是深信业果。业果有四种特性:业决定,业增长,未作不遇,作已不失。

  初业决定者,行善因唯出生安乐的果报,而不会产生痛苦;行不善因唯出生痛苦的果报,而不会产生安乐。间杂地行善造恶,则出生间杂的安乐、痛苦。

  业增长者,虽行小小的善业因,若没遇上能障碍增长的嗔恚、邪见、谤法等恶业,却会产生极大的安乐果报。虽行小小的不善业因,若没遇上能障碍增长的四种对治力,却会产生极大的痛苦果报。

  如释迦佛往昔生为婆罗门子“光明”时,向当时的世尊供养一碗粥,四颗贝壳,一双靴子,而发心无上菩提,最终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二利任运成就。

  又如翳罗龙曾是迦叶佛时的一位比丘,由于折断小小的一条翳罗树枝,认为以此小事于世尊制戒并无防害,而轻视业果,后来投生为翳罗龙,尝受无量痛苦。

  未作不遇者,未行善因,不会产生乐果,未造不善因,不会产生苦果。

  作已不失者,如《百业经》中说:

  “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若会时,果报还自受。”

  因此,对于恶不善业,起心动念间亦应遮止;对于善业,身语意三门精进行之。

  特别在现在这样的时候,对治力弱,而烦恼的力量又是那样的强大,每天三门都被罪堕极大地染污着,所以当在四力对治的忏护上面勤加功用!

  四力之一的现行对治力其中最主要的即是修习大宝菩提心及空性的正见,在这两方面的修习更要特别地用功。

  七  轮回之苦

  如是我们精进于止恶行善,虽可获得增上的人天果位,然并没有超出痛苦的束缚。

  人中之苦者,如《四百论》中说:

  “胜者为意苦,庸流从身生,

  二苦日日中,能坏此世间。”

  若投生为天,则有死殁下堕之苦,较地狱之苦还要深重,如龙树《亲友书》中说:

  “诸天趣乐虽极大,

  然其死苦大于彼。”

  若投生为非天,其苦者,如云:

  “诸非天中意苦重,由其性嗔天德故。”于此轮回险处,随生高低何处,皆无一定,如云:

  “既成百施世应供,

  业增上故复堕地。”

  需数数舍身者,如云:

  “一一身体诸骨聚,

  超过几多须弥峰。”

  仇变成亲,亲变成仇,饶益损害不定者,如云:

  “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

  及其返此亲转仇,故于生死全无定。”

  昔曾所喝每一位母亲的乳汁亦超过四大海水之量,仍无满足者,如云:

  “一一曾饮诸乳汁,过四海水而今后,

  随异生性流转者,所饮远当逾于此。”于母胎中数数受生者,如云:

  “虽将地丸如柏子,

  数母边际未能尽。”

  需无伴孤零零地走向后世者,如云:

  “独自当趣虽日月,

  难破无边黑暗中。”

  因此,在此轮回中,随生何处,都不会超出苦恼之处、苦恼之伴、苦恼之受用、苦恼之自性,故当从此诸苦中解脱出来。

  八  轮回之集

  如是这般的痛苦则是从惑业之集中产生,究其根源,一切烦恼的根本即是我执,心自身虽是无记,但由最初言我而执着我及我所,依此产生贪自嗔他的根本烦恼,由此之力,复滋长了其它的烦恼。由此造业,由业于轮回中如水车般无奈地漂泊,倍受辛苦,如《入中论》云:“最初说我而执我,

  次言我所则著法,

  如水车转无自在。”

  因此,我们若未证得息灭苦集的解脱,就永远不会得到刹那安乐之时日,当发心精进于断除投生、束缚于轮回的根本——我执,至为重要。如至尊宗喀巴大师说:

  “若不思惟苦谛失,

  终不能发解脱欲;

  若不思惟集流转,

  则不能断生死根。

  应厌三有希出离,

  了达生死系缚因!”

  九  修学三学

  我们要证得灭谛解脱,就当精进于道谛三学道的修持。其中以戒学压服现行的烦恼,以定学令心有堪能性,以慧学斩断轮回的根本——我执。

  无知是生起罪堕之门,故当无有混杂清晰地了知善行恶行。

  不敬是生起罪堕之门,故当于大师、大师所制的学处生起恭敬。

  放逸是生起罪堕之门,故当何时亦不可擅自违越大师所制的取舍界限。

  烦恼炽盛为罪堕之门,其中愚痴的对治为修习缘起;贪心的对治为修习不净观;嗔恚的对治为修慈心观;慢心的对治为修界分别观;散乱的对治为修数息观;不敬及邪见的对治为修随念三宝的禅定,通过如此的精进而获解脱。

  十 菩提心的利益

  大宝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是佛子大行的根本依处;犹如金汁一般,令所积集的一切二种资源粮转成无上菩提的因;是摄纳无边善法的福德宝藏;是诸佛菩萨大士修持的重点,所以我们当精进于各种方便,令此大宝菩提心未生令生,生已辗转增进。

  十一  七因果中知母、念恩、报恩法

  在此轮回大海中,没有一处地方,我们没有受生过,没有一种身体,我们没有投生过,而且六道的这些有情,没有一位不曾作过我们的父母,没有一位不曾恩育、呵护过我们。

  如一切智更敦嘉措(僧海)说:

  “何地未曾生?何身未曾受?

  六道有情谁,未曾为父母?

  未曾恩将护?”

  是故,这一切六道有情都曾无数次地作过我们的母亲,每次作母亲的时候,都像今生的母亲一样,以恩将护,最初从怀胎时就细心呵护我,十月怀胎生下我时,把我放在柔软的垫子上,从小就沐浴在母爱的慈辉里,或十指逗玩,或拥怀送暖、哺以甘乳,或倚门悬望、慈颜相迎……总之是尽了她自己一切的能力,凡有利乐无不给予,凡有损苦无不救护,如此的舔犊深恩,粉骨难酬!

  如是具恩的父亲、亲人、中庸之人、仇人、此地的仇人、南瞻部洲的人,乃至三千界的有情都曾无数次地作过我的母亲,每次作母亲的时候,都像今生的母亲一样,慈恩将护,何能具言?

  而如今这些具恩的慈母众生,被烦恼魔所迷惑,心无主宰,疯狂颠倒,又为愚痴黑暗所蒙蔽,丧失了辨清取舍的慧眼,被恶行控制着,不能自拔,由此刹那刹那蹒跚在恶趣险处。

  复在贪嗔痴三毒的发动下,恒时造集种种恶不善法,依此力量,在此三界轮回大海,过去曾无奈地尝受种种漂泊之苦,未来仍将尝受这般的痛苦,现在则正尝受着这般的痛苦。

  而救度这些慈母有情脱离痛苦,并安置于大乐地的希望,若不寄望于我,又能寄望于谁呢?这样的担子,不落在我的肩上,又能推给谁呢?

  因此,我要肩负起这个重担,救度一切慈母有情脱离痛苦,并安置于清净的大乐地。

  十二 我爱执的过患

  我虽然有这份报恩的心愿,但是却无能为力,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爱执这个邪恶心的习惯势力太强大了,由它纠集招来贪嗔痴三毒等一切烦恼,使一切痛苦不欲如密雨般降临到我们的身心上,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远离一切究竟的幸福安乐。

  如今,我已幡然醒悟,纵使此身碎为千段,亦应令此我爱执邪恶之心,未生不令生起,已生坚决断除!如《修心根本颂》中说:

  “众过归于一。”

  又如《上师供养法》中说:

  “自我爱执难愈沉疴此,

  非所意愿苦因即见已,

  执持忿心摧彼怨恨彼,

  灭除我执大魔求加持。”

  十三 他爱执的功德

  诸佛佛子由轻弃自己,珍爱他人,而证得佛菩萨之位,二利任运成就。同样,如果我也随顺诸佛佛子的行传,轻弃自己,珍爱他人,那么,不仅能生起希望成办他人利乐的慈心、希望祛除痛苦的悲心、担当成办利乐祛除痛苦重任的增上心、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还可依此证得佛菩萨之位。现在,我应当令此珍爱他人的心未生者令生起,生已辗转增胜。

  十四  修习慈悲

  然后,我们发起这样的牵引力:我当通过把我的住处、身体、受用、善根施舍给情器世界的方式,修习慈心;通过把情器世间的一切痛苦、不欲取到自己心上的方式,修习悲心。

  观想自己的住处、身体、受用、善根变成犹如如意宝一般的住处、身体、受用、善根,乘着向外呼出的气息,遍布一切器世界与有情世界。一切有情转成圆满的天人身,获得圆满的修法顺缘资具,以圆满的善根成熟心续,内心生起慈悲菩提心等种种稀有功德,以此二资圆满,二障净化,成正等觉,内心充满法身大乐。

  观想一切器世界转成珍宝造成的无量宫,犹如极乐世界,特别是我的一切欢乐,施向十方有情的痛苦与疾病上,由此一切有情获得犹如大海一般荡漾无尽的欢乐。

  口诵:“周遍诸方所,身心病苦者,

  愿彼因吾福,得乐如大海!”

  然后,观想自己的住处、身体、受用、善根变成犹如如意宝一般的住处、身体、受用、善根,乘着向外呼出的气息,施向地狱里的一切情器世界,由此一切器世界犹如极乐净土一般庄严,一切有情世界的有情获得修法的圆满身体,圆满的顺缘资具,以圆满的善根成熟心续,内心生起慈悲菩提心等种种稀有功德,以此二资圆满,二障净化,成正等觉,内心充满法身大乐。

  如是,施向饿鬼里的一切情器世界,由此一切器世界犹如极乐净土一般庄严,一切有情世界的有情获得修法的圆满身体,圆满的顺缘资具,以圆满的善根成熟心续,内心生起慈悲菩提心等种种稀有功德,以此二资圆满,二障净化,成正等觉,内心充满法身大乐。

  如是,施向旁生里的一切情器世界,由此一切器世界犹如极乐净土一般庄严,一切有情世界的有情获得修法的圆满身体,圆满的顺缘资具,以圆满的善根成熟心续,内心生起慈悲菩提心等种种稀有功德,以此二资圆满,二障净化,成正等觉,内心充满法身大乐。

  如是,施向人中的一切情器世界,由此一切器世界犹如极乐净土一般庄严,一切有情世界的有情获得修法的圆满身体,圆满的顺缘资具,以圆满的善根成熟心续,慈悲菩提心等种种稀有功德,未生者生,生已坚固,以此二资圆满,二障净化,成正等觉,内心充满法身大乐。

  如是,施向非天中的一切情器世界,由此一切器世界犹如极乐净土一般庄严,一切有情世界的有情获得修法的圆满身体,圆满的顺缘资具,以圆满的善根成熟心续,慈悲菩提心等种种稀有功德,未生者生,生已坚固,以此二资圆满,二障净化,成正等觉,内心充满法身大乐。

  如是,施向天中的一切情器世界,由此一切器世界犹如极乐净土一般庄严,一切有情世界的有情获得修法的圆满身体,圆满的顺缘资具,以圆满的善根成熟心续,慈悲菩提心等种种稀有功德,未生者生,生已坚固,以此二资圆满,二障净化,成正等觉,内心充满法身大乐。

  如是,施向住于中有的苦恼羸弱有情,由此所居住的一切器世界犹如极乐净土一般庄严,一切情世界有情获得修法的圆满身体,圆满的顺缘资具,以圆满的善根成熟心续,内心生起慈悲菩提心等种种稀有功德,以此二资圆满,二障净化,成正等觉,内心充满法身大乐。

  如是,观想供于声闻、缘觉人,由此内心生起慈悲菩提心等种种稀有功德,以此二资圆满,二障净化,成正等觉,内心充满法身大乐。如是,供于诸位菩萨,由此成就即身成佛的各种顺缘,而成就大觉,内心充满法身大乐。

  如是,供于上师诸佛,上师诸佛欣然接纳住处、身体、受用方面的资财供养,以及善根方面的修行供养,法喜充满,由此我们得到上师诸佛的加持。

  如是,自己的一切欢乐,遍满虚空,施向一切有情,以此祈愿一切有情获得犹如大海一样的欢乐!如果获得,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欢喜的事呀!但愿获得!

  如释迦喜热大班智达的口诀如是说:

  “愿回安乐向资粮,

  愿尽虚空利乐遍。”如是口诵而修。

  特别在面前观想对自己作损害的障魔,这样思惟:

  这些有情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在每次做父母的时候,都竭尽其能成办无量的利乐,救护无量的痛苦与损害,为了这些父母有情的义利,让她们具足安乐,远离痛苦,我当证得佛陀的果位。

  故尔,如今我当以财施令这些父母有情的内心自在惬意,未来当以法施令其心续获得解脱。

  然后,观想对希望三白的有情,自己的身体则以三白的形象施予,对希望三甜的有情,自己的身体则以三甜的形象施予,对希望血肉的有情,自己的身体则以血肉的形象施予,由此之力,他们一切邪恶的思想与粗暴的行为得以息灭,内心生起慈悲菩提心等种种稀有功德,以此二资圆满,二障净化,成正等觉,内心充满法身大乐。

  同时诵:

  “利果为乐损果苦,已身取喻勿害他。”

  然后,我们发起这样的牵引力:如是,我不仅要以施舍的方式修习慈心,还当以取的方式修习悲心。

  如《修心根本颂》中说:“取次从己起。”

  观想自己将来要受的一切痛苦及其因,如利刃割下来一般,黑乎乎的样子,取过来安放在自己的心中,在我爱执上,发生反应,从而全部成熟净化,自己远离一切痛苦及其因。

  然后,观想地狱中有情的种种寒热等苦及一切惑业之因,如利刃割下来一般,黑乎乎的样子,取过来安放在自己的心中,在我爱执上,发生反应,从而全部成熟净化,地狱中有情远离一切痛苦及其因。

  然后,观想饿鬼中有情的种种饥渴等苦及一切惑业之因,如利刃割下来一般,黑乎乎的样子,取过来安放在自己的心中,在我爱执上,发生反应,从而全部成熟净化,饿鬼中有情远离一切痛苦及其因。

  然后,观想旁生中有情的种种驱使、弱肉强食等苦及一切惑业之因,如利刃割下来一般,黑乎乎的样子,取过来安放在自己的心中,在我爱执上,发生反应,从而全部成熟净化,旁生中有情远离一切痛苦及其因。

  然后,观想人中有情的种种生老病死等苦及一切惑业之因,如利刃割下来一般,黑乎乎的样子,取过来安放在自己的心中,在我爱执上,发生反应,从而全部成熟净化,人中有情远离一切痛苦及其因。

  然后,观想非天中有情的种种争斗等苦及一切惑业之因,如利刃割下来一般,黑乎乎的样子,取过来安放在自己的心中,在我爱执上,发生反应,从而全部成熟净化,非天中有情远离一切痛苦及其因。

  然后,观想欲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中有情的种种死殁下堕、遍行等苦及一切惑业之因,如利刃割下来一般,黑乎乎的样子,取过来安放在自己的心中,在我爱执上,发生反应,从而全部成熟净化,欲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中有情远离一切痛苦及其因。

  然后,观想中有、疾厄缠身的病人等可怜众生,以及障魔有情的种种痛苦及一切惑业之因,如利刃割下来一般,黑乎乎的样子,取过来安放在自己的心中,在我爱执上,发生反应,从而全部成熟净化,这些有情远离一切痛苦及其因。

  然后,观想声缘以上,十地菩萨以下的有情种种痛苦,如利刃割下来一般,黑乎乎的样子,取过来安放在自己的心中,在我爱执上,发生反应,从而全部成熟净化,这些有情远离一切痛苦及其因。

  然后,观想一切器世界的罪过、不净,如利刃割下来一般,黑乎乎的样子,取过来安放在自己的心中,在我爱执上,发生反应,从而全部成熟净化,一切器世界远离罪过。

  总之,一切有情的种种痛苦,以及一切惑业之因,黑乎乎的样子,取过来安放在自己的心中,在我爱执上,发生反应,从而全部成熟净化,由此当愿一切有情,远离一切痛苦及其因,如果远离,该是多么好的事呀,愿能远离。

  然后,取舍间杂修习法者,观想自己的一切欢乐,乘着鼻孔向外呼出的气息,施向一切有情,由此有情获得圆满的安乐善法。同时,在言语上亦修慈心,口诵:

  “有情诸苦熟于我,我善令彼获安乐。”   向内吸气的同时,观想一切有情的种种痛苦,取过来安放在自己的心中,在我爱执上成熟净化,一切有情远离痛苦。在言语上亦修悲心,口诵:“有情诸苦熟于我,我善令彼离痛苦。”

  一切有情的一切罪障习气融入自己,由此一切有情远离罪障习气,究竟成佛。在言语上亦修菩提心,口诵:“有情罪障熟于我,我善令彼皆成佛。”

  十五  修菩提心

  如是祛除一切有情的痛苦,成办一切利乐的重担,我无论如何要承担下来,但如今这样的能力我是不具备的,而谁才具有这样的能力呢?只有无上正等正觉才具有。

  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极为端严,随顺一切有情的意乐根性,每一刹那都能化现出百千万亿的化身,仅仅见到这些化身,亦能救护轮回与恶趣之苦。

  佛语具足六十四支韵音,即便一切有情同时发问百千万不同的问题,亦能一音回答。随顺一切有情的意乐及语言,一音说法,随类得解,仅仅听到这些音声,亦能救护轮回与恶趣之苦。

  佛智现前观照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的所知法,如掌中新鲜菴摩罗果;佛的大悲,无有间缺,较母爱独子的悲心,犹超出百千倍,只要有佛的大悲摄受,即能救护轮回与恶趣之苦。

  不仅如此,佛本身解脱了一切的怖畏;而且精通从怖畏中解救他人的方便;又对一切有情大悲普运,没有亲疏远近的分别;无论是否曾饶益过自己,都能对他们普作利益,有着如是等不可思议的功德。因此,为度一切慈母有情脱离痛苦,安置于现前究竟无量的安乐中,我当速疾证得佛陀宝位。

  十六  受愿行菩提心

  我当受持菩萨戒,直至菩提亦不舍弃。(如是思惟)

  然后,依《华严经》所出皈依发心颂,念诵并受愿心: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然后,观想于面前虚空中安住着诸佛佛子,这样思惟:往昔诸佛佛子发心大菩提,复学修广大的佛子大行,同样,我为了一切慈母有情,无论如何当证得大宝佛位,故尔学修广大的佛子大行,直至菩提亦不舍弃。依《入行论》所出而发心: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次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我今为利生,发起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三遍)

  并发誓未至菩提之间,终不舍弃行菩提心。

  在我们的内心上能够生起如此的菩提心,实在是令我们所得到的人身充满价值,使我们的人生有了美好的果报,生于如来的家族里,成为一名佛子菩萨。口诵下面的颂子修欢喜心:

  “今生我具果,善获此人身,

  今日生佛族,是为诸佛子!”

  十七 六度四摄

  然后,发如是牵引力:为利一切慈母有情,我当速疾速疾证得佛陀果位,因此,我当如理学修总的菩萨大行,特别是六度四摄的修持。对于财物匮乏的有情,我把自己的一切身体受用变成他们所希望的任何东西,毫无吝啬地安然而施(此为财施)。对于贫法的有情,尽己所能宣示正法(此为法施)。对于安乐匮乏的苦恼有情,滋润以安乐(此为慈施)。对于恐怖惊心的可怜有情,施以无畏(此为无畏施)。(学习这四种布施是布施的修持)。

  我当学习依别别解脱戒、菩萨戒、密咒戒守护种种罪行(律仪戒)。依彼做利益众生的事业(饶益有情戒)。依彼摄取种种善法(摄善法戒)。(是为净戒的修持)

  我当学习耐怨害忍,诸位有情如何地伤害我,我亦不起嗔心,以德报怨,反作利益。对于十二分教经义难解之处,心无滞碍,于法获得决定的定解法忍等,我亦学习。(是为安忍的修持)

  即便为一个有情,要在无间地狱中住百千劫的时间,亦能由悲心所使,欢喜而入的披甲精进等,我亦当学习。(是为精进的修持)

  我亦当学习永息沉掉、向内安住的三摩地。(是为禅定的修持)我亦当学习斩断轮回根本的我执。(是为般若的修持)

  我亦当学习四摄的修持,以财物令自己的眷属所代表的一切有情,心满意足,布施所需;随顺诸位有情的意乐根性,宣示相应正法的爱语;一如所宣示的正法,令其修学的利行;向别人如何宣示,自己亦且实修持的同事。总之,我当如理地学习六度四摄的修持。

  十八  止观修法

  止观二者,若如中观见引导而修的话,三方面结合起来而修,对于正见的证悟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对于上师本尊无二无别地祈祷,以七支供的方式,精进于积资净障;二、深入详细地观察思惟中观诸大论;三、修持甚深的正见所缘引导。

  然后,坐于安乐舒适的座位上,身心稍事休息,在这种状态中,如果能猛然冒出“我”的念头来,是最好不过的了,若不然,令新生起一个“我”的念头,观察这个念头的显现情况与执持情况,会显现一个不观待自己的身心或五蕴、独自成立的“我”,而且赤裸鲜明地现出来。这样的显现情况与执持情况是道之所破,如所显现而成立与如所执持而成立二者是正理所破。

  这样的显现情况与执持情况不是一次两次或短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产生的,应一再地观清,令其鲜明而且持续不断、并且力量越来越强地将护是至关重要的。

  如《正见引导祈请文》中说:

  “感觉‘我我’之念头,其‘我’非是分别立,

  而是境上自体成,鲜明显现祈加持!”

  然后,在决定所破的力量未消失的状态下, 我们应当决定,那样的我与我的身心或五蕴不是一,即是异,除此之外,不会有另外的存在状态。此为周遍决定的扼要点。

  如是在决定所破、周遍的力量未消失的状态下,那样的我与我的身心或五蕴若是一,就应是根本没有异(不同)的一,那么,我是我的身。我的身也是我,我是我的心,我的心也是我,或者,我是我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我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是我,因此,自己应决定:是一不合理。此为决定离一的扼要点。

  如是在前三个力量未消失的状态下,那样的我若是与我的身心或五蕴为异的话,则应是毫无关系的异,那么,离开我的身、心之外,应存在一个我,但却没有;或者,离开我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之外,应存在一个我,但却没有。因此,自己应决定:是异不合理。此为决定离异的扼要点。

  如是通过对于四要点引生决定解后,不必再观待其它的原因,即可产生决定无我的决定解,并在此力量未消失的期间将护保任。

  若力量稍微有所减弱,再忆念前面的四要点,令定解的力量加强而修。此为克智杰一切智兄弟的修持法。

  宗喀巴大师的心子喜饶僧格认为宗喀巴大师的意趣是依靠四要点,决定无我后,即在此上安住,若定解的力量减弱,即忆念所破的显现情况及证成的道理,心念“我并非如显现的那样”,或“那样显现的我并不存在。”

  随意哪一种方式将护正见都可以。

  另有宗喀巴大师的心子贡热·坚赞桑布认为宗喀巴大师的意趣是依靠四要点,产生决定无我的决定解,持续保任此定解。

  不管那种方式,都应在所破的显现情况及证成的道理未忘失的状态下,持续将护此决定解,令其力量益发坚固。若定解的力量有所减弱,应在大部分心未动摇此定解的前提下,以少分心念忆念前面所破的显现情况及证成的道理,持续将护,令其力量益发坚固。并在此上一心安住,时时以正知观照而修,此为缘空性的修止法。何时得到由此修持引生的身心轻安之乐,即安立为证得缘空性的止。

  在坚固的止的境界中,广泛地观察真如之义,何时得到由观察力所引生的身心轻安,即安立为证得缘空性的胜观。若与大乘道结合,证得如此的胜观与证得大乘加行道暖位是同一时间。如此的根本定称为如虚空根本定者,是因为虚空仅于遮除滞碍所触上安立,同样,那样的根本定,亦是在破除所破的无遮上安立,依此密意而说。

  从根本定起后的后得中,世出世间的一切法,虽然显现出来,但是空性的,此为现象如幻;世出世间的一切法,虽然是空的,但却显现出来,此为空性如幻。在如是现空如幻的摄持下,净习利他的意乐,于言词上发如是愿:

  如龙树怙主的《宝鬘论》云:

  “众罪咸归我,我善施众生。

  何时有有情,未得解脱者,

  我虽得菩提,誓愿住三有。”

  (自他相换而发愿者,愿彼等众生的罪恶咸归于我身上成熟,我的一切善法则施于彼等众生身上成熟。尽三有际为利他而回向者,乃至有一有情何时未得解脱者,即有一有情尚在生死轮回中,为了利益彼等三有众生故,我虽得无上菩提,亦誓愿住于三有。)

  阿底峡尊者的上师法护论师于《修心利器之轮》中说:

  “尽我善根施众生,

  食毒乌鸦得药疗;

  三门积业我取受,

  若有孔雀毒润泽,

  愿惑转成菩提伴。”

  如善知识朗日塘巴于《修心八颂》中说:

  “我于一切有情众,

  视之尤胜如意宝;

  愿我成彼究竟利,

  恒常心怀珍爱情。”

  如寂天菩萨的《入行论》中说:

  “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

  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

  如是口诵这样的文句,忆念其中的意思修习利他的心。

  最后,以清净的回向把诸善根回向出生现前、究竟善乐之因。

  具量正典为基础,

  上师口诀胜庄严,

  为便修持著于书,

  觉心甘露心续满。

  此《大乘修心七义觉受引导文——大乘美严》是独自住山的噶丹嘉措为许多精进于禅定轮闭年关的比丘弟子,所奉献的觉受引导,书于文字的地点是寂静地扎西央且(吉祥右旋)。

  二零零五年八月始译于青海隆务寺,九月十三日圆满译于西康色须寺兜率宫。

  附:修 心 八 颂

  我于一切有情众,视之尤胜如意宝,

  依彼能成究竟利,愿常心怀珍爱情。

  随处与谁为伴时,视己较诸众人卑,

  从心深处思利他,恒常尊他为最上。

  一举一动观自心,正当烦恼初萌生,

  即将恼害自他时,愿疾呵斥令消除。

  秉性邪恶众有情,恒为猛烈罪苦迫,

  见时如遇大宝藏,愿恒惜此难得宝。

  他人出于嫉妒心,非理辱骂谤我等,

  亏损失败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

  吾昔饶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

  彼虽非理妄加害,愿视彼为善知识。

  无论直接与间接,愿献利乐于慈母,

  如母有情诸苦患,我愿暗中自取受。

  愿此一切我所行,不为八法念垢染,

  以知诸法如幻智,无执离缚而解脱。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