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三十八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三十八集
【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三十八集
释成观法师
讲于 台北大毘卢寺
2010年12月13日
我们继续上一节所讲的,还没有往下讲之前,对上一节讲到的补充一下。我刚刚讲说净土宗的事情,但是各位必须要了解我刚刚讲的那个是现代的净土宗,就是现代的人所讲的净土宗。以前的净土宗不是这样子。古代的净土宗象慧远大师,还有其他大师他们所修的净土宗,还是要修禅定。修念佛三昧,然后也要修般舟三昧。所以不要说古代,我知道当今还是有人在修般舟三昧。所以说净土宗也是要求三昧、修定。所以不是所谓的散心念佛就可以。散心念佛在怎么念也是散的嘛,还是不能成就念佛三昧。古代修净土还要修《净土十六观》、《一十六观经》修十六观。所以只是末法时期,法就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化,然后简化到法几乎都没有了叫做末法。(末——没)末的意思是没就是沉没,就是*轮法门都沉没,都没有不见了。所以叫做末法。这个情况不只是指净土宗而言,净土宗正法时期的净土宗不是这样子,是要修念佛三昧、也要修般舟三昧等等。其他的宗派譬如说以密教来讲,最完整正法的密教是,因为我们大乘佛法里面最大的三个宗,禅、净、密、律。以密教来讲正法时期的密教有:经、轨(种种法的仪轨)、咒、印;戒律。等到法越来越少了以后,密教的经也就没什么人讲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开始讲《大日经》,因为是密教的根本经典之一。仪轨也很少了,譬如说唐密来讲他只剩下几个法,但是都是没有完全的仪轨。就只剩下一个咒,顶多还有一个印。象准提法也是一样。唐密里面就没有什么仪轨了。可是那个仪轨是很重要,是密教的精神之一。戒律有很多人以为说这个修密法威力很大,所以不太注重戒律也没关系,就堕落了。这都是不对的,都是末法时期的情形。所以这个是末法时期的密教。所以我说我刚刚讲净土宗不只是净土宗那样子。密宗是这个样子,当然这是指正统的密教。其他教派的密教就不是汉传的,那更加不用说了。有很多的问题在里面。
禅宗——古代的禅宗是依经论,达摩祖师虽然是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但是怎么样印呢?依《楞伽经》印心,还是要有经。然后等到五祖大师的时候,就改成《金刚经》还是经。六祖大师的时候,《金刚经》加上《六祖坛经》。经论、观心习禅定的时候在定中观心,这个是正法时期的禅宗。可是到后来渐渐渐渐唐末到宋朝的时候,就变成也不谈什么经论了就参公案,公案是古人的故事,所以那个文字很多,讲一个故事很长嘛。等到宋末的时候恐怕公案太长也参不起来了,就变参话头。然后经过元朝外族的统治又更糟,渐渐又更加缩小,话头也参不起来了。公案参不起来就参话头,话头参不起来到后来明清的时候,大概就变成口头了所谓的口头禅。什么叫口头禅?口头禅不是一个禅,就好像我们《楞严经》里面,阿难在引佛讲话的时候,那个就是口头禅。你听懂吗?“心生法生,法生心生”,阿难在引这个的时候,那个就是阿难的口头禅。什么叫口头禅?就是随人家讲不是真正懂得他的意思。拿着羽毛当令箭到处去耍,到处去秀表示他也懂得禅,这种叫口头禅。耍口头禅的人嘴巴讲的都是禅话,可是不是真正懂得,那种人叫禅和子。禅和子我给他一个定义就是说,完口头禅的人叫做禅和子。开口闭口都是讲禅的东西这样子。所以什么叫末法,法就渐渐沦丧渐渐没有沉没了,所以叫末法。所以现在法就是这样一点点。现在人就执着一点点就认为是一切,就很了不起了。我举一个例子来讲,其实这个情形也不只是现在才这样子,连唐朝的时候也有人是这个样子。你看《大藏经》里面有一部叫做道殿法师所写的《显密圆通心要》,显密圆通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名字。可是他的显密圆通,密就是指准提咒。显就是指一点点禅宗的东西,我可以说是可能道殿法师是个古代大德,但是他写的这一本书却是大题小做。显密圆通是如何不得了的大事,结果他的密就是一个准提咒。显就是指一点点禅宗的东西,这样子他就把他称为显密圆通。所以法门沦丧几乎可以说是自古而然的,很早就开始有这样的倾向了,只不过于今为列。现在就越更加的列害了。所以我常常就是这样子提倡,你要学就要学完全的,就要学正格的,不要学简略学打折的法。学年夜打折的法这样子比较便宜容易学。但是那个都没有用,你一定要学完全的法,才是真正的正法有用。否则就是末法。执着一点点的法认为是全体大法,这是错误。这个心态一定要改过来,而且这种怕困难、然后捡便宜、贪快都是这个问题。你这个心态在佛法的修行里面,你一定要去除。否则劳而无功就这样子。我讲的这个都是肺腑之言,《楞严经》里面讲心言都要直,直心是道场。所以我们既然要成就道场成就自心道场,心就要直。然后佛怎么教我们就怎么学,我们不要去改变他,也不要去简化他。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简化他,乃至于变造他把他改变了。那个都不好。有人就提倡甚至于连戒律也要改变了,说认为不合时宜了,很多东西我们要符合这个时代,然后要把他改变,那就完了。佛的戒律都已经持不好了,然后在经过僧伽国会议员们表决的结果,要取舍那一些改变那一些戒条,那不是更糟了吗?是不是?所以有些人在提倡要成立这样子的议会‘僧伽戒律国会’。这是我取的。因为那个国会就是表决、讨论的。但是你看看那个戒律还要跟佛世尊抬杠,还要杀杀价这样,世尊你制这一条戒太贵了我们买不起。[谓依法不依人也,]这个是很难很难的。但是修行菩萨道就必须要如菩萨一样,依法不依人,这是非常难。[否则妄生批评,横论长短,是则名大愚且狂之辈。]这样就是又愚痴又狂妄的人。
[汝岂不闻,]你没有听过嘛,[古圣贤之求法于人耶?] 古圣贤向人求法的时候,是怎么样呢?[如雪山大士,从鬼以请法,]雪山大士就是指释迦如来往昔本生,还有释迦如来以前也有向罗刹请法。而且都还跟他礼拜,喊他和尚。只是为了求半句偈而已。[帝释天主,拜畜而为师,此实依法不依人之一证也!须知师虽不清净,] 须知师长虽然有些行为不是很清净,[亦应当生一种诸佛之想,]但是也要生一种诸佛的想法。[因彼虽凡身,而口所言者,乃诸佛之法,]因为他虽然是凡身,可是他所说的法都是诸佛的法。[诸佛之行,当以观佛之心,而视师家,须翘勤恳切,闻法如对佛面。故云:‘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我觉得要破除这个最好还是如我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的师长必然也是佛,而且他应该会比我早成佛。
[三疑法,]疑自己、疑师、然后疑法,都是很严重的。[世人多执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犹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疑障之义,如偈中说:] 疑第三种就是疑法,[世人多执本心,]世间人都有先入为主,然后以前听到的种种世间外道的道理,就会执着他。而于现在所受到的佛法就不能马上信。结果想说真的是这样子吗?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在美国,他前一阵子跟我联络上了,他很欢喜然后常常跟我联络,有时候也会供养助引经书一类的,当然他也是很聪明的了。高中同学是师大附中的,后来大学读完了他就到美国留学读了硕士,有没有读博士我不晓得,反正就在美国就业然后成家立业。他就鼓励我说要多写一些书,因为说我的书写的都很好,应该会传世这样子。现在就是说大家都要很热闹然后很兴旺,我希望你就保持这样最好,因为你做实在的事情就会门庭冷落,但是要真正做实在的事情。这个话劝人是很容易,然后但是他说他就很欣赏我写的东西就对了。最近他讲了一句话他说,我有一个问题问你,他说你每本书前面都有写‘佛语谛实
决定不虚’,他也算是不简单了,在我的同学里面还有真正学佛的很少。他说我请问你,你写这个真的佛所说的都是真的吗?我说是。他说是吗?是真的吗?我说是。因为他是以同学的身份来问我,我应该不会跟他讲假话。然后他怎么说,就很好笑,他说喔那就很严重了,佛所说的话都是真的那就很严重了,你知道他指什么?他多半是指因果,三界六道这类东西是不是都是真的。他只是没讲但是他是聪明人,我也不笨。所以我一听就知道,事实上那个是我走过了的。这就是信的问题。禅宗祖师有一个《信心铭》,就讲说你要悟道就在这个信字。你信的过信不过,你信的过你就可以悟道,你信不过就永远于悟道无缘。因为禅宗是讲悟的。所以还要建立在信的上面。信什么?信佛的法真的可以度众生。如果你起怀疑的时候,你跟自己这样讲,把他写成座右铭一样“信佛的法真的可以度众生”。这个是最要紧的。其他的法都不行。所以度众生当然包括度我自己了。度众生、度烦恼乃至于成菩提,都包括在里面。所以你一定要信这一点。而且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佛度了多少阿罗汉、度了多少菩萨,都是已经断了三界的烦恼,这是确定的。常随众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没有常随的就不知道多少千多少万,菩萨就不说了又更多了。所以确定佛所说的法可以度众生、度烦恼、了生死、断轮回。所以‘佛语谛实
决定不虚’。为什么?佛不打妄语。你持五戒都不打妄语,佛还打妄语呀。打妄语是什么?打妄语是一个烦恼知道嘛。因为你心里面有烦恼,所以才会打妄语。你有贪爱才会打妄语。你有执着然后你有一些目地想要达到,但是你不方便达到,就用打妄语的方式来达到做不实语。受了五戒都已经不打妄语。阿罗汉更加没有这种烦恼,他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而打妄语。打妄语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为了自己的名,保持自己的面子等等这些,所以才打妄语。佛与时间一切的名利还有所求吗?没有。还有必要打妄语吗?没有。他如果打妄语他就烦恼没有断,烦恼没有断如何能成佛,连成阿罗汉都不行。所以你就可以想佛是实语者、是不妄语者。所以‘佛语谛实
决定不虚’。你不要用世间的想法以为,有些人这样想,事实上我以前曾经这样想过,佛讲那一些东西,因为看我们这样受苦,然后因为他很聪明所以想出一套东西来,引诱我们去做好事。但是那个东西事实上不一定是真的。世间人会这样想,我也曾经有这样想过。那就表示对佛的法没有真正的信心,还在怀疑他的真实性。可是他确实是一定是真实一定是有,他是绝对不会骗人的。他如果骗人他就不是佛。所以每一法都是真实的。所以这里就讲说:[世人多执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禅宗祖师说你修行要悟道,就在于信得过与信不过。信得过当然指信佛的法。都是更重要的是信什么你知道吗?这个是禅宗祖师都是这样想,信自心是佛。所以禅宗六祖大师说:“自心是佛
,离心无别佛。”这一套全都是这样子的。所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道,也都是信自心是佛。那不信自心是佛的话,那禅宗就没有办法成立。也就没有本性,也就没有佛性。所以你信得过信不过,你说信得过又怎么样呢?信得过就真的能这样子吗?不错,如果你信得过你就会很努力的去往内探求这一个佛。然后怎么样呢?因为自心里面有佛这就是保证就是一切,这就是我今生想要得到的东西。别的地方有没有?别的地方有但是不是我的。所以我就不用到外面去祈求了,你信自心是佛了以后,你当下就断了对外的执求。你看厉害吧。就再这个信得过信不过。断了对外的执求以后,断了一切的攀缘断了一切的外缘,然后自心马上就开始清净起来了。因为没有外缘讨扰,所以你这个心如果不很快的清净起来也很困难。你所有的无缘攀缘都不搞了,那些对我来讲都不重要,重要就是我自心是佛,我要找出我要亲近我自心如来。漂亮吧!我要亲见我自心如来,不管这个自心如来是自心释迦,还是自心弥陀都可以,乃至于自心阿初比佛也可以,不动明王也可以。这个是最宝贵的。如果你今世认为我追求以及实现我自心的佛性,是一等重要而且是最重要,而且是唯一的事情,你要搞定的,而且你知道你相信,我自己里面具有这个宝,那你还会往外执求吗?你就不会,在给你几百万乃至于多大的名声,你都不稀罕不要。所以信得过信不过有这样大的差别。所以是很大的差别。你懂吗?一个信与不信不只是再说,我信了以后就可以念念经拜拜佛,不是这样子而已。你自信心中有宝,心中有本具一体三宝。所以为了要实现本具一体三宝,对于外相有相的三宝也是尊重,为了要赶快实现让内外都一如。所以这个信重要不重要?太重要。这个信其实可以说是一个种子,这是什么种?菩提种。这个信心是菩提种他就会发出菩提,由菩提种发——菩提芽——菩提枝——菩提叶——菩提花——菩提果。但是你如果真正具信,那个信已经具足了充满了,从生根、发芽、抽枝乃至于结果,都是很快一直去的。所以就再这个信字。我现在讲一个反的如果没有信,你就没劲。所以你就常常怀疑说,某人怎么修行这么精进,我为什么精进不起来?就很简单你信心不够,你对佛法的信心不够,你对佛法的因跟果他的生因,以及佛法的果,你不能完全相信完全信慕。在举一个例子以夫妻为例,如果一对夫妻他们都能够志同道合很和谐很要好,但是这中间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跟佛法一样信任,也就说没有怀疑。因为彼此信任所以就有默契,所以不会说他今天晚两个小时回来,就手机拼命的打你到哪里去了这样,然后隔半个小时要求证一次。有没有跟臭男人在一起,那个就是没有信心。那就怀疑,以婚姻和爱情来讲就是一个致命伤。学佛也是一样,怀疑或是没有信心,是学佛的致命伤。反过来有具足充满的信,是学佛修道最大的源动力。你不需要任何人来鼓励你,乃至于你受了种种的挫折,种种的挫败、失望,但是你不会绝望。你都一定会在垫铺在起这样子。你即使看到有一些现象不如你的意,不管是你自己或是佛教界,然后因为你寄予对佛法正信的信心很充满,你永远对佛法不会失望。也不会因为少数人的行为不当,然后你就厌弃了佛教绝对不会。因为你真正的了解佛法,对佛法有信心。你如果真正了解佛法反过来,佛法里面包括有一个最大的法,就是众生皆有佛性。这个法够大吧。你如果相信众生皆有佛性,有的人虽然是一时的做错了,或是堕落了,但是你也不会把他抛弃把他厌弃。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菩萨不舍众生的原理。基于这个众生皆有佛性,所以菩萨不舍众生,乃至于不舍一个众生。了解吧,所以这个信重要吧。不过话说回来这个信是累劫修行的结晶,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所以是不可思议。有修到累劫不可思议的善根而生出来的结晶。好像有些树会有蜜蜡,那个蜜蜡是几千年乃至几万年所流出来的汁,然后变成已经接近化石是东西。那是结晶的结晶是非常宝贵,不容易求到的。对佛法的信心亦复如是。[若心生犹豫,即法不染心。] 法不染心的意思就好像玻璃一样,你用染料去染能染成吗?染不成一样。所以你如果心里面有怀疑的话,这个佛法是不能够染在你的心上,不能着于你的心上。所以佛法的甘露倒进去,然后你在把他歪一下那甘露都流掉了,都没有存到一滴。因为你犹豫的关系,因为你心生怀疑的关系。[何以故?疑障之义,如偈中说:]疑所生出来的障碍那个道理,就如下面的偈子里面很详细的说明。
[所言疑法者,即疑己所禀受修持之法。]这里面智者大师所说的疑法,是对于自己所禀受所去求到的,乃至于人家传给你来修持的法,你产生怀疑。[世间之人,大多数执著先心为是,] 先心为是就是先入为主的意思。先入为主当做是对的。[于后所受之法,而不能生信。]我举一个例子来讲,我们中国人历代以来因为这个佛法是外来的,不是我们的国粹,所以是洋货。但是我们中国人虽然不是说挺爱国嘛,爱钱比爱国重要。对不对?不是挺爱国嘛,可是听到国粹事情的话,还是以国粹为重要,还是爱用国货。我要讲的就是说,我们国货就是儒家跟道教,这个是比佛法更早存在的。所以你可以看一般人,读书人古代都是信儒家的多,信佛家的少,然后修行的人信道教的多,信佛教的少。所以有一句话说:中国人得意的时候就信儒家,失意的时候就信道家,做仙这样的。做仙蛮不错的很好,又可以喝酒、弹琴、看仙女跳舞,可以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所以常常都是很看重儒家或是道家的东西,以他们是对的。甚至于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他们解释佛经都是以道家的眼光来看,而且能看懂佛经的人,大部分都是读书人。也都常常用儒家的观点看佛法,或是解释佛法,那个都不是正确的态度就不对。你要研究道家你就研究道家。你要研究佛法你就研究佛法,不要混乱在一起这样子。[如修止观,]譬如说以修止观来看,[则疑此止观法门,是真耶?是伪耶?]是真的呢?还是假的呢?[修之是否能令离苦耶?不能离苦耶?又如念佛之人,则疑念佛法门,是否能生西方?见阿弥陀佛?或疑此法,是魔罗所说?] 魔罗就是魔。我们中国字里面在梁武帝以前没有魔这个字,他发明的,因为梵文有魔(Mara),就没有办法翻译,梁武帝就造了这个字。这个造的灵感是很好,可惜他给人家一个错误的印象,因为魔不是象鬼一样。魔不是很难看很恐怖,魔是天子,相反是很庄严的。当然他也可以变成很难看的脸来吓你,但是那不是他的本身,是他的化身。[抑如来亲口所宣?] 抑就是还是或者。这个法到底是魔说的,还是佛说的。[若于法生疑,则时时改途易辙,]如果对佛有怀疑的话,就常常会换来换去。这个法不相信就换另一个法,然后换一换又觉得信心不够,就换另外一个法。觉得好像修一修又觉得不太得力,又在换一个就改途易辙。这门张张那门望望。[朝三暮四,疑惑痴暗,覆被真心。所谓坐佛海边而渴死,]坐在佛海边本来水很多,他却渴死了。[岂非庸人之辈乎?]这样不是很凡庸的人愚痴的人嘛。[如是即法不染心,永失如来无上涅槃。]这样法永远不会粘在你的心上,染是粘的意思。因此就会永远失去求到如来无上涅槃的机会。
[如人在歧路 疑惑无所趣 诸法实相中 疑亦复如是
疑故不勤求 诸法之实相 见疑从痴生 恶中之恶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实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
汝若怀疑惑 死王狱吏缚 如师子搏鹿 不能得解脱
在世虽有疑 当随喜善法 譬如观歧道 利好者应逐
佛法之中,信为能入;若无信者,虽在佛法,终无所获。如是种种因缘,觉知疑过,当急弃之。]
[如人在歧路]就好像一个人到了分叉的道路。分叉道路或十字路口叫歧路。[疑惑无所趣]你如果要对于你走的方向没有确定,你就在那边怀疑困惑,而不知道要往那里走,就无所适从。[诸法实相中,疑亦复如是]在修行诸法实相之中,如果你产生怀疑也是类似这样子。你就那十字路口徘徊不定,就不能举足,不能确定说你不要说往前冲了,你连跨一步都跨出去放不下去,举足困难。因为怀疑的关系。疑就犹豫不定。[疑故不勤求]因为你怀疑没有信心,所以你就不会很精进的去求。我在以世间人男女追求来比喻,如果一个男子对一个女人爱慕的话,然后他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恐怕没什么希望,那他会很努力的追求吗?不会。他可能会常常在她走过的地方偷偷看她,但是不敢跟她去讲话。不敢去讲话或者会写一些信寄给她,或者丢到她家的信箱,但是不敢跟她正面相对。或者常常跑到她家的门口,然后在楼下面常常望着她的灯,站在那边一整晚上,看着她灯熄掉了然后回去。所以喜欢但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条件,怀疑自己的希望。所以我这个例子还不错。因为自己有疑所以也就不会尽心努力的去追求。那有的人他知道自己的条件并不好,可是他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于是就死缠歪打这样子,一天到晚就使出种种可憎的招数出来去追求。但是你知道吗?诚心感动人,所以很多女人也就是因为这样子被感动了,然后就被骗去了。这个就是战略。这个不只是说追求爱情,学佛也是一样。如果要写一本书就说《爱情易成战略指导方针》,就是歪打烂缠。就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我一定可以把她感动。你如果有这样子的信心,对佛菩萨有这样的信心跟做法的话,我跟你讲佛菩萨也一定会被你感动。你一定也能够得道。可叹对于男女爱情可以有这样的信心,但是对佛就很少能这样子。刚才讲[疑故不勤求]你怀疑自己我能够追求得到吗?因为一想大概追求不到就懒了。你如果有信心我一定能追求得到,虽然我家比较穷,我的身份也不如她,但是我相信我可以追求到她,于是就很勇猛精进去追求。可是终于有朝一日真的就会被你追求到。顺便讲一下那个追求到里面,同情多于爱情。虽然追求到但是接下来就很惨了。
[诸法之实相,见疑从痴生]你在诸法实相里面,你的见疑是从愚痴里面生出来的。因为愚痴所以才会产生怀疑。如果有智慧就不会怀疑佛所说的。即使自己没有证道,但是有智慧也可以看得出来。你看看讲这本书实在很难讲,因为会很沉闷,所以讲讲这些大家眼睛都睁大了。然后睡着的人也都醒来了。[恶中之恶者]怀疑是恶里面最恶的。[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定实真有法]善法跟不善法,生死跟涅槃,佛所说的这些就一定是有这样子的法。所以众生生死轮回是一定有。所以你不要说你拿来给我看。你有善根有信心的人闻即信受。如果是业障重的久化方归。久化方归还不错呐,久化不归这是比较平常。[于中莫生疑]一定要相信佛法是一切世间最大的善。就有如我今年年初在长春般若寺讲的,佛法是最大的善。为什么善?因为他能令众生断烦恼离生死。[汝若怀疑惑]你如果对生死涅槃菩提等等,怀疑疑惑的话,[死王狱吏缚]死亡就是管死亡的阎罗王,狱吏就是狱卒是一个高一个矮的黑白无常,狱吏就把你缚起来。为什么?因为你怀疑如来,这就造罪了。要死的时候阎罗王就派黑白无常给抓去了。[如师子搏鹿,不能得解脱]那个时候你就像是一头小鹿一样,而被狮子抓住了你就没办法解脱。[在世虽有疑]这是智者大师劝大家,你活着的时候对佛法有一些地方有一些怀疑的话。[当随喜善法]他这里是没写,就是说你把那个怀疑的你不要去管他,你就随喜佛所说的善法,你可以懂的而且不怀疑的,怀疑的你不要去讲、不要去质疑、不要去散播,令别人也怀疑这样的。举一个孔子所说的话,虽然我对孔老夫子不是很崇拜,但是又时候他讲的东西还不错,所以就引一引,这个可以正好教我们怎么样对付怀疑,《论语》里面讲说:“多闻阙疑,慎行其馀。”你多方面去求多闻多求一些学问,但是里面一定有不懂而怀疑的,那个时候你就把他搁着叫做阙疑。把怀疑的地方搁着为什么?因为任何学问都一样,你不可能马上完全懂。更何况是佛法。所以多闻阙疑。然后慎行其馀,其余你确定了解的谨慎的去施行他。我举一个个人的例子来讲,我初学佛的时候也是有很多的疑问,可是那个疑问也没办法找到答案,有一年还在家的时候,我在达拉斯要到休斯顿去参加弥陀圣诞法会,那个时候我就想一个问题就是说:弥陀圣诞法会十一月十七号,诶这是记载在那里呢?所以这是读书人的特色了。记载在哪里?怎么会知道的呢?那时候又习禅就想说,不是说不生不灭嘛,弥陀有生吗?我就想说我要去好好问那位静海法师,或是另外一位法师。我想要去问说:“怎么知道弥陀是十七号生的呢?”然后是那里写的等等。我跟你讲我幸好免开我的尊口,我很庆幸我没问,因为问了一定会令很多人着恼。所以但是后来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凡事我就随顺这个传统,大家说十一月十七就十一月十七。所以也就不再去管他。后来我也永远都记得阿弥陀佛圣诞是十一月十七号,就要举办弥陀法会。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