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四十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4日
来源:   作者:成观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四十集

 

  【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四十集

  释成观法师

  讲于 台北大毘卢寺

  2010年12月20日

  在没有往下讲之前,我对刚刚讲的稍微做一点点补充。现在居士道场是很多很多,但是有一些居士道场是不错的。为什么呢?因为虽然是居士在那边负责,可是他们的心中是护持三宝的,而且他们也不像有一些人,等于是以居士身接受人皈依。这种事是有的。乃至于有些居士他还收出家弟子,出家人还拜他为师跟他学这很多。而且不是现在才开始,几十年前就有了。就是说居士里面好居士也是有的,不过这种正知见的居士、有善根的居士,比例就没有那么大。我们探讨这个在家众喜欢跑居士道场的原因,这还是众生业力没有办法。为什么?因为这个时代已经变成这样子。什么样呢?大家都在生活上谈物质享受,在佛法上要轻松学佛法。为什么?因为老实讲就说你到法师的道场总是比较拘束,规矩多还有很多的要求,乃至于种种方面这我就不明讲了。大家心里有数就好。但是最主要就是轻松,因为对方即使是老师,但是他也是居士,所以他也不能管你,你当然也不会被他管,那就很轻松好像是朋友一样。不管是举止行动都很轻松。所以现在人就不喜欢受拘束。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喜欢跑居士道场的原因。所以这个是没办法挡不了的业力如是。不过如果居士他有善根然后正知见,还是护持三宝,而且他主持道场还是就是把众生引到三宝那里去,去皈依受戒等等修行正法,这个也算是好的,因为因缘如是。有的人就是直接跟三宝缘比较浅,跟居士他觉得比较亲近,比较容易学。也没办法因为即使在佛世的时候,也不是所有的众生都是佛度的。很多都是佛的弟子所度象目犍连、舍利弗、迦旃延等等他们所度的。但那些被佛弟子所度的,他们就过去找世尊。就是这样子。《阿含经》里面讲了好几个故事,佛要去度一个人,度了很多次都度不了,结果不接受他而且还不理世尊,可是舍利弗一见他讲了几句话,他就皈依了。所以这是没办法,经上讲世尊跑在他前面,他就坐到那边去,然后世尊跑到那边,他又坐到另一边去,就不看世尊不跟世尊朝向这样。所以人与人之间各有缘勉强不了。佛法也是有他的因缘,所以佛法修行真的是无可奈何的事,都是宿世因缘今世很难改。很难一世可以变得了。无相无不相,实相是无相但是非无相。因为他能够产生一些相,涵容一切相,所以叫做无不相。不相不无相,不相就是动词,这个相是动词是不生相。不生什么相?主要是指不生烦恼相。因为实相是指真心,真心是不生烦恼相的。真心自己本身是不会生烦恼相,可是不无相。可是因缘汇合的时候,这个烦恼相还是会在心中生起,所以叫无相不无相。不只是烦恼一切的染污相种种的相,乃至于清净相也是一样。那怎么这么说呢?因为本心实相他本来就是清净相。他已经是清净相,就不用在生清净相。这叫做叠床架屋了,禅宗所说头上按头。所以实相本身就已经是清净相,何必在生清净相,所以叫不相。实相不相不在生起任何相。可是也可以由于种种善、恶、染、净因缘而生种种相。所以并不是都是无相。宝静大师解这一句,如果你们没有听我这样解释的话,好像绕口令一样。这样的话就是中道义,中道义就是涵容一切而不偏于任何一端,不只是说不偏于任何一端,而且还要涵容一切,这个是中道的意思。为什么?因为你如果不涵容任何一端那就偏了,这个中道就不成立。

  [须知一切法,不出空假中,]一切法都是空假中所现的三个现象。[空假中不离一切法,谓一切法真如,一切法实相,]所以这就称为一切法都是真如,一切法都是实相。或者说一切都是真如所现,一切法也都是实相所现。[故云:诸法如实相。] 所以说诸法如实相。诸法跟实相是一样的。因为他是实相的所现,所以就如实相。[若于诸法实相生疑,则措手无从,]如果对于诸法实相产生疑惑的话,就会手足无措。[然而如来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一一皆入于实相,无非真如圆通法门,]佛所说的每一个法门都是入于真如圆通的法门。[以其佛法如大海,无量无边。倘生疑惑,即不得入,故云疑亦复如是。]如果产生疑惑的话,那就一样的没办法进去。[又云:疑故不勤求诸法之实相,]因为怀疑疑惑就不会很精进的去求证诸法的实相。[当知一切见爱疑惑,悉从愚痴颠倒而生,] 见爱疑惑就是见惑、爱惑、疑惑。种种知见的惑,种种爱所产生的惑,以及疑所产生的惑,都是愚痴颠倒才生起的。[谓于一切恶中又生诸恶,]这就是在恶里面又生恶。[于是从迷至迷,恶上起恶,]迷了又迷,恶上又更加的恶。[故云:恶中之恶者,]恶里面最恶的了。[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善法即涅槃法,不善法,即生死法,生死乃是迷法,] 生死乃是令人迷惑的法。我们讲这个生死法很抽象,什么是生死法?五欲六尘就是生死法。五欲六尘又很抽象,那就是洋房、汽车、股票那是生死法。还有妻子、儿女、情人、老婆、老公这是生死法。所以生死法很抽象。光讲五欲六尘也没用,要把这个都点出来,升官发财然后种种的业绩表现等等,这都是生死法。[涅槃乃是悟法,]就是令人开悟的法。[然一切诸法之中,必定实实在在有真正之法在,]简单一句话讲这一切法实实在在都是有的。[所谓生死中有涅槃,烦恼中有菩提,]虽然是生死但生死里面他本身就含着涅槃。什么意思呢?生死的根本是从那里来的?无明会令人生死吗?无明他是一个体,但是真正起生死作用的是贪爱,是无明的第二代,无明是第一代是主机版的。真正能够有所作用是依硬体所做的软体。所以硬体本身我就比喻无明本身没有生死,硬体也不能操作,也不能做好事也不能变骇客。真正在做骇客或做城市的是doc跟Windows。Windows跟doc就有如贪爱一样。一切的贪爱是从无明生,无明本身不是生死,贪爱是生死。可是这个生死是从无明来的,那无明从那里来?他还是从真如本性一念不觉而生。所以无明本的根源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他本是涅槃。所以说生死中有涅槃这个意思。他是要求到他那个根本,是看到那个根本这样子。佛菩萨是看得到我们看不到,但是我们依佛菩萨的教斥,然后能够信解那个意思。我们还不能亲见,但是我们能够信解。信解以后勤求就能够达到根本。所以说生死中有涅槃。[烦恼中有菩提,]这个跟那个其实是类似的。烦恼从哪里来?从心中起,心有真心有妄心。妄心是从哪里来?妄心从真心中来。真心还是就是真如本性。所以烦恼中有菩提。也就说如果没有真心也就没有烦恼心。因为没有真心的话,烦恼心就无所依附。就好像镜中相,如果镜子破了,镜中的相还有吗?所以那个相是依镜子所以才能够现相。真如本心也是一样,因为有真如本心这一面镜子,所以能够照出种种烦恼相,现出种种烦恼相同样的也是。所以说烦恼中有菩提。或者这么说你之所以会烦恼,就表示你那个烦恼背后有一个菩提性在。菩提是什么意思?菩提是觉。你会觉得烦恼那就是有一个觉在,不管那个觉是真觉还是妄觉,但是都是觉。这个觉是觉悟的觉。所以你有烦恼就是有觉知,才能觉知烦恼。可是你如果愚痴到不觉知烦恼那就没救了。你还会觉知你有烦恼,就表示你还有觉性在就会有救。目前什么样的人没有救,譬如说发疯的人、失心的人,他不知道烦恼,他不能觉知烦恼,真正的烦恼他不觉知,他有烦恼他也不觉知。就是外界的烦恼他不会觉知,本身的烦恼他也不觉知,他就一团迷糊。那就觉性已经都迷糊了,这种就没有救了。就只好随着业力飘。因为他迷惑障重就不能觉知,所以就一直随业力飘然后生生世世这样子,等他受苦苦受尽了以后,心开始有一点点明起来,那个时候才能够开始修行,最后能够趣向菩提。所以这个等于不是说安慰你,因为你觉得很烦恼,所以你才会修行。但是你如果不觉得烦恼你就不会修行。你说烦恼不好,当然烦恼不好,可是你看在社会上混的人,他那样混他都不觉得烦恼。他虽然是有时候有一点点烦恼,但是他觉得说还好。譬如说玩股票的人,股票被套牢的时候当然很烦恼,可是忽然又赚了一笔的时候,他有觉得不错。所以就这样变动不居,永远都醒不来。在世间上种种打混也都是这样子。一直都不觉得那个东西,那种生活是一种烦恼,而不求出离。所以觉知烦恼是菩提的根本。因为觉知有烦恼,而且烦恼烦的实在是受不了,实在是很烦,才会想要去治这个烦恼,然后才去求种种法门。你如果觉知了大烦恼,就求个大菩提。你所觉知的烦恼是小烦恼,你去求的就是小的智慧。

  [生灭中有不生灭,波水中有湿性,]波浪的水中那个水一定有湿性。[且不可于中两生疑心。汝若常怀疑惑,盖覆真性,诸如斯辈,则为阎罗死王之所指挥,受狱卒差吏所系缚!]你如果常常对于佛法怀疑惑的话,就会覆盖你的真性,象这样子的人将来就会被阎罗王所指挥,牛头马面就会来绑着你去。[又如猛狮子之搏麋鹿,欲求其解脱,无有是处。]如果你是一头麋鹿,被一头猛狮抓住的话,你想要解脱门都没有。比喻你如果被阎罗王派来的牛头马面抓住,你还想跑哇,就跑不掉了。意思就是说你如果现在不信佛,然后没有好好努力的话,将来就会被牛头马面抓去,你跑也跑不了这样。[吾人自无始至于今日,疑惑之根深厚,欲求勿疑,实为甚难。]疑惑之根就疑根。我们不是讲五善根嘛,信、净、念、定、慧。但是那个是修才有的。可是有一种我们不用修就有的根,就是疑根。我们疑根不修就已经很深厚了。生生世世我们就带着这个跑。所以就没有办法真正很亲近三宝,信受正法。因为心疑惑的关系,信心不具足的关系。所以修行一阵子今世修行到现在,就发现一个修行里面最难最宝贵的就是勇猛。你看佛法的勇猛翻译的实在太好了,这当然指精进,精进到了极点就产生勇猛。这个勇就是很勇敢,猛不但是很勇敢而且很强的冲刺力,无坚不摧无敌不克,这个叫勇猛。跟勇猛相反的就是畏却,勇相对于畏,猛是往前冲,却是往后退所以是正好相反。畏是畏什么?1、怕苦。2、怕辛苦。3、怕死。都是畏,所以种种的怖畏恐惧,都是以刚刚讲的那三种畏惧为基础。因为畏惧所以常常都是往后退。所以修行进一步退两步,结果都是在倒退走。所以为什么有人说他修了几十年佛法,结果还是一个大凡夫。就是这样不是大凡夫,不要被那个大住就不错了。为什么说大住呢?因为愚痴,进一步退两步然后自己一直这样子。那不是很折腾嘛。[吾人自无始至于今日,疑惑之根深厚,]所以想要说不要生疑实在是很难。到处都有疑惑,因为佛法圣深。

  [但在世虽有疑,常当随喜善法,切不可以因疑惑之因缘,而丧失般若之妙法,譬如于歧道,十字街前,岔路甚多,究竟以谁为是,]究竟是以那一条路为对的。[以谁为非,]那一条路为错的。[务须自具择法之力,惟以利好者行之,]有利益好的去做。[谓自要于己有好处者,则无庸疑惑,即勇猛精进前行可也。因佛教法门虽多,穷其究竟之处,无非归于一实,]法门很多但是到了究竟都是汇归在一个实相上。[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贵在惟专惟勤,]惟没有意思是一个语助词。贵在专跟勤。[一门深入,入一无妄不起思量分别,蓦直行去,自有到家之一日。故佛法之中,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这一句话是《大智度论》里面的话。所以《大智度论》叫智度论,有智慧才能度。有福能不能度?有福没办法度,有福可以帮助生智。智不能悬空,智慧一定要有一个根基,他的根基把他扶起来的就是福。有福堪修慧。得慧以后能得度。因为什么?你看有福的人他一样是烦恼,一样是生死。唯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得度。可是这个智慧不是凭空生起的,也是从福来的。开始的时候还是修福。可是开始的时候是修福,你不要修福就完了懂吗?因为那只是开始。所以很多人修行他就是对修福有兴趣,但是就对修智慧没有兴趣。这样就不好。譬如说很多人喜欢修福,到了寺里面就为寺里做事也是很勤奋。可是对于听经闻法等等,这些修智慧的事情他就没兴趣。那也就是说应该是他修慧的心、慧解的心还没有发起。所以他就只是喜欢到寺里面去服务,说当义工也好、当职工也好作种种事,煮饭、扫地、插花,其他的都引不起他的兴趣。而且很有趣的是这些人就都以为说:“这样就是修行”。而且认为这样就是修行的一切。这是很有趣的事。但是每个人阶段不一样。有的人就是因为修福修久了以后,因为有福的根基产生求智慧的心。又回头讲这实在是无可奈何,这个你劝也没用,你劝也劝不来的。反过来讲还有一种人,也有这种人,他就喜欢看经、听经乃至于打坐,可是他对于供养三宝,为佛寺做事情没用兴趣。有这样的人。甚至于有人说我到寺里是来听经的,不是来做事情的,也有这样的人。这种人他知见不正,而且他对佛法的认知不完全不清楚,还有这种自私心比较重。所以他只要取其所需这样子,其他不管,这个也是不对。一个是好修福,一个是好修慧。但是光是修福不能得解脱。光是修慧不修福你那个慧是悬空的是象牙塔,也不会产生作用。因为自私性的关系。可是为什么他不会产生作用?因为你要晓得你修慧的目的是干什么?最基础的就是要破烦恼。烦恼的根本就是我相贪着自私性,要破这个东西。你破了这个以后你的无我智就产生了,无我智一产生当下你就已经自我解脱了。因为无我智产生所以你就产生大悲心。所以你一定会想到利益众生。你就看我们早课天天念的《楞严赞偈》,就阿难开悟以后他就发心要护持佛法,要宏宣佛法乃至于百千万劫,都要做这个事情来报答佛恩。你修智慧的目地就是要断烦恼、破烦恼,破烦恼就破了我执,破了我执烦恼就破了。因为我相是烦恼的根本。

  [倘若无有信心,虽在佛法之中,而与佛法不相应,]就跟我说佛法真正的正法擦身而过。[不能得佛法之真实利益,故云空无所获。既有如是等种种因缘,须觉知疑悔之过患,急当去之。]所以末法时期的众生福薄根浅,首先五善根的信根就特别浅。所以就不能够真正的进入佛法,深入佛法。所学的都是无根的修行有如飘萍一样。飘萍看过没有?现在因为那种野地少了,所以看的就会很少,我也很久没有看过浮萍了。没有信根一切所修有如飘萍。

  [问曰:不善法广。尘数无量,何故但弃五法?]不善法是非常广多,不善法有很多很多,就好像为尘沙数一样这么的无量。为什么大师您说只要抛弃这五盖法,其他的那些不善法就不要管他了吗?意思是这样子。[答曰:]智者大师答说:[此五盖中,即具有三毒等分,四法为根本,亦得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这五盖里面就具有贪、嗔、痴三毒的成分,四法为根本,而且能够包含八万四千的种种尘劳烦恼。摄就是包含。这五盖提纲器里就简单的说,事实上就可以包括所有的烦恼。[(一)贪欲盖,即贪毒。]五盖里面的贪欲盖就是三毒中的贪毒。[(二)嗔恚盖,即嗔毒。(三)睡眠及疑,此二法是痴毒。]就愚痴毒。[(四)掉悔,即是等分摄。] 等分摄就平等的摄前三个毒。也就说掉悔盖里面三分之一是贪,三分之一是嗔,三分之一是睡跟疑。合在一起就成就掉悔。前面三种各三分之一。[合为四分烦恼。] 四分烦恼就是四种烦恼。[一中有二万一千,]在这四种烦恼里面其中任何一个就有二万一千个烦恼。[四中合为八万四千,是故除此五盖,]如果能够把这五盖都去除掉。[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就是除掉了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弃于五盖。]所以修行的人要用这样种种的因缘来抛弃五盖。

  释文[此乃假问答释疑。]智者大师知道大家会有这样的疑问,所以他就设问。[或有问曰:]有人问说:[不善之法很广,其数无量无边,何故惟独但弃贪嗔痴等之五盖法耶?]惟就是只是。[答曰:此五盖中即具有贪嗔痴之三毒及等分,以此四法而为根本故。贪即贪欲,嗔谓嗔恚,愚即愚痴,此三各有所属,惟等分一种,则遍收前贪嗔痴三种烦恼,一时一念之中,即具有贪嗔痴,或贪而复嗔,或嗔而复痴。]也就是说贪、嗔、痴有时候是贪诱嗔,有时候是嗔诱痴这样的。[或三毒对峙齐起,故名为等分烦恼。恶法虽多,不出八万四千。八万四千,亦以贪嗔痴等分为根本,]所以是1、贪。2、嗔。3、痴。4 、等分。就是把前面的合在一起,各取三分之一。[故云:亦得收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所言八万四千诸尘劳门者,尘谓染污为义,以其种种邪见烦恼,悉能染污自性清净心,故名为尘。劳即劳役也,谓凡夫众生,常被邪见烦恼之所劳役,]劳动奴役驱使的意思。[旷劫轮回,无有了期。]旷劫就是穷劫,穷劫就是很久很久。[然论其根本,不出乎贪嗔痴慢疑身边戒见邪之十使,] 贪嗔痴慢疑身边戒见邪称为十使,使就是役使。因为这十种东西是我们心中去造种种业的驱动城市。而这个驱动城市功能都很大。贪使、嗔使、痴使、慢使、疑使,下面的五见身见使、边见使、戒见使、邪使等等种种。共十使。这个戒是戒进取。[随以一使为首,]随就是任何,任何其中的一个使当作头。[则余九使为助,]其他的九使就都会帮助他。[谓每一使中各具十使,]所以只要起了一使,其他的九个使都会拥护他。一使起来为主其他九个为辅,所以虽然起了一使但是十使都同时起来。所以叫俱起,唯识学上叫俱起一起起来。[遂成一百。]就变成一百使。[约三世各有一百,]约就是以什么什么而言。这个你查任何字典查不到的,佛学字典也没有,康熙字典也没有。这是佛法特殊自己发明的。以三世而言就有一百。[则成为三百烦恼。而现在之一百,时促不论相助,仍是一百,于过去未来二世二百之中,又各以一使为首,九使而为其助,共成二千,合现在之一百,共成二千一百。又约贪嗔痴等分,四种众生,各有二千一百,共成八千四百。又约四大六衰,地水火风即四大,色声香味触法即六衰,以其能衰损善法故,]因为他能够衰损善法的缘故。[此十种各有八千四百,总成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也。]有兴趣的人自己在去算一算核对一下对不对。[然烦恼虽有八万四千,而以五盖收摄殆尽。]虽然有八万四千这么多烦恼,但是五盖就可以含摄完全了。提纲器里面就可以含摄完全。[何以言之,]怎么说呢?[八万四千烦恼,悉以贪嗔痴三毒而为根本。然三毒不出五盖,五盖即摄三毒,谓(一)贪欲盖,即摄贪毒。(二)嗔恚盖,即摄嗔毒。]摄就是包含的意思。[(三)睡眠盖及疑盖,此二法即为痴毒所收摄。所言三种皆名为毒者,毒谓鸩毒,]就是会把人家毒死叫鸩毒。[饮之即能丧身失命。当知贪嗔痴之三种烦恼,能毒我人法身父母,唐丧其功德,]唐就是唐捐意思就是让白白的浪费。丧就是丧失,丧失他的功德。[故为三毒。第四掉悔,即是等分所收摄,因掉悔有内,有外,内中即心掉,]心掉就是心里面生掉悔。[外则身口掉,此掉遍于身口意七支,故为等分所摄,开之则五盖,]开就是开展。[合之则为四分烦恼。每一分中具有二万一千诸尘劳门。四分合共则有八万四千,是故应知。若除弃此五盖,即是除弃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因有如是等种种因缘,须急弃于五盖不可忽略也。]

  [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 差(chài

  )病愈的意思。古文的差跟愈是一个意思,是病好了的意思。[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就好像饥荒而挨饿的人到了很丰收的国度里面。[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就好像碰到坏人贼人,但是却能够逃脱。免除灾难得到救济叫免济。[安隐无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盖,其心安隐,清凉快乐。]所以行者如果把五盖去掉,他的心就很安稳,清凉快乐。就好像你负债的人,结果脱了债就是不再负债把债都偿清了。这个脱债不是逃债。逃债因为逃不了。重病的人病好了,饥饿的人到了丰收的国度就可以吃一顿饱。或是碰到恶贼然后能够被救了没事。弃掉五盖的人也是一样。[如日月以五事覆翳,]就有如像太阳月亮有五种情况会被盖住。翳就是覆盖的意思。[烟、尘、云、雾、罗侯阿修罗手障,]日月会被烟遮住、会被尘埃遮住,譬如说沙尘暴把太阳都遮起来了。或是沙漠里面有沙尘暴,一起来的时候就会把太阳都遮起来。云会遮住太阳月亮、雾也会,还有一种就是经中所说的罗侯阿修罗,就是一种阿修罗,他以手障住太阳。[则不能明照。人心五盖亦复如是。]

  释文[此借譬喻以明除五盖,]这个就借用比喻说:如果去除掉五盖,[得益之相。]就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呢?[行者,具有五盖,即如负债之人,]五盖就好像你身上负债了。[不得解脱,]很沉重。[五盖弃之,即得解脱自在。有五盖者,如有重病相似,五盖若弃,则重病得差。]有五盖的人就好像生了重病一样。如果把五盖都抛弃了以后病就好了。

返回目录

-----------------------------------------------------------------------------------------------------------------

更多成观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