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十天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7日
来源:   作者:如本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十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为什么要说「见性」法门?因为「见性成佛」是一个庄严的法门,是一个解脱的法门。你若想脱离三界成就佛道,必须经过见性的洗礼,如果佛弟子,不想成佛就另当别论,若要成佛一定要「见性」。我常说一句话,在娑婆世界你没有办法修到见性成佛,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仍然教你如何见性,即使往生十方世界任何一个净土,诸佛也会为你开示如何见性,因为见性是转凡入圣、成就佛道必然要经过的阶段。这么说来,见性重不重要?非常重要。有一位开悟禅师,在开悟证果以后,他的感言很多、感触很多说出了四句法语:

  「五蕴山中藏真人,六根门头放光明,

  日夜相处不相识,迷失主人甚可怜。」

  这位开悟禅师在树下参禅,经过数十年的修道,突然悟出了五蕴当中藏了一位真人,日夜为我南北奔波,我都没有见到他,在坐禅时突然悟到了自性,故说「五蕴山中藏真人」,「五蕴」代表构成生命的五大因素,如果没有五蕴,生命是无法存在的。生命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和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因为生命是由物质界和精神界所和合,构成缘起,因此生命才诞生。换句话说,生命就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和合的,前面的「色」就是物质界,也就是地、水、火、风这四大因素所构成,后面的「受、想、行、识」是属于精神界。所以五蕴和合就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五大因素当中,除了肉体的物质界以外,还有一个「真人」,这个真人就是精神界,也就是「神识」,也就是佛门所说的「佛性」。不是道教所称的孙真人、张真人、陈真人,不是这个意思。

  何谓「真人」?难道还有「假人」吗?比方说,染污自性就是假人,会嫉妒人家就是假人,会吃醋就是假人,说人我是非就是假人,你吃饱没事当扒手、小偷、抢劫就是假人。什么是「真人」?真人的自性是清净的,真人的自性是没有染污五欲六尘的,真人的心地是光明解脱的,充满了愿力、慈悲喜舍,这就是真人。有大雄大力、大喜大舍,这就是真人,真人的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悲悯众生,作为施无畏者,能普度众生,这就是真人啊!

  这位禅师在此时真正悟到了他的本性,见到他的如来藏性,见到他的本来面目「真人」。他才说「五蕴山中藏真人」,比喻五蕴的身体就像一座山,这座山里面藏了一位真人,凡夫众生因为无法悟明本性,见到他的真人,所以多生累劫沉沦生死,六道轮回周旋不出。这位禅师在坐禅时悟入他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五蕴山中藏真人」恭喜这位禅师,所说的话句句都一针见血。接下来又说「六根门头放光明」自从他见到本性以后,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作用没有染污,可以起无量的妙用,起慈悲喜舍,不做落入因果、染污的事,是名「放光明」。这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放光明,是指在作用当中没有染污。若染污,就是黑暗、没解脱,也就是不自在,就构成生死轮回了。可见禅师见性以后就会修行,是为「见性起修」,一切都是大体大用,「六根门头放光明」即是此意。

  凡夫众生就是没有见性,也就是没有悟到五蕴山中的真人,因此「日夜相处不相识,迷失主人甚可怜。」前面是见性的话、是起妙用的话、是已经悟性的人所说的话。后面指的是凡夫众生的佛性随着他在日夜当中奔波、付出劳力、运筹,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当中,做很多事情,可惜却不认识佛性,也就是没有见性。因此迷失自己的主人,这才叫做严重啊!这才叫做可怜。我常说和外面的人做朋友虽然是好,但是不了时︵难以长久︶,外面的朋友有时会骗你,有时候为了利害关系,好朋友也会翻脸,吵起架来就像仇人一样。外面的朋友有生灭会起变化,不是永恒不变的,是暂时的,只是剎那之间的相聚而已,与其和外面的人做朋友,不如和自己的本性作朋友而来得至交,能永恒不变。可惜你舍本逐末,你自己的主人不认,却和外面的人做朋友,是不是颠倒呢?你迷失了你的主人,迷失了你的佛性,「日夜相处不相识」,才是可怜啊!

  因此,没有见性的人、迷失主人的人,还要生死轮回,在六道中做一个苦命儿、三界的流浪汉。因此,开悟禅师这些法语,我当初看完以后,喔!修行不必搞到很忙碌,不必弄到神魂颠倒,弄得千斤重担似的,轻轻松松的,不费吹灰之力就可见性。原来修行就是要回光返照,照见自己的本性,悟到自己的主人,如此当下出离三界证成菩提,那有什么困难的呢?所以我当初看到开悟禅师这些语录,当下回光返照就悟入了。再念一遍,太庄严了,如此,修行就知道有个门路,不然佛法听了一牛车,仍找不到门路,见不到你本来的主人,如此叫做可怜啊!你看教内有很多人在喊修道,听了一辈子的佛法,研究了一辈子的经典,甚至修福报布施喜舍,但没有开悟证果者一大堆,原因就是找不到门路可以入门,要如何入门?开悟禅师这四句法语就够你修了,你就不用修的死去活来,在那里烦烦恼恼、颠颠倒倒。来看禅师怎么说:

  「五蕴山中藏真人,六根门头放光明,

  日夜相处不相识,迷失主人甚可怜。」

  所以会修道的人只是抓住窍门而已,你真的想要修行,以这四句来修就够了。简单讲,五蕴是构成生命的五大因素,没有五蕴就无法构成完整的生命,我们不是唯心论,也不是唯物论,是色心缘起论,为什么佛教不讲唯物论?唯物论就是否认精神界、神识、佛性的存在,以为人死后如灯灭,死后如枯木,这是危险的理论,邪知邪见的理论,思想极端,不符合中道和真理。这就是社会上一些非常聪明书读得很多,自认是知识分子,却无法善根流露来学佛修道的原因。错在哪里?唯物论认为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死后尘归尘、土归土,这种人多生累劫,生生世世没有种善根,没有听经闻法,因此有着唯物论的思想,可怜哪!难怪开悟祖师说:「日夜相处不相识,迷失主人甚可怜。」如此要达到「五蕴山中藏真人,六根门头放光明。」还早得很哪!所以修行是慢慢修、慢慢熏习的,善根慢慢累积。今天才有可能契悟「五蕴山中藏真人,六根门头放光明。」来见性成佛啊!

  世间人就是因为不相信有佛性的存在,有神识存在,所以善根永远没办法成熟,讲出来的话是邪知邪见、是极端的、不能见性、断绝其善根的,这样永远要受生死轮回之苦。所以,你听佛陀讲经说法以后,才知道人死后不是尘归尘、土归土、如枯木、如灯灭呀!原来人死后还有神识的存在,有意识的存在,有佛性的存在。如此人生才会充满希望,生命充满活力,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知道目前的施为动作,所做一点一滴的事情,与以后息息相关,所以会把握现在,为未来铺路,所以人生观是正面的,人生观非常正确踏实,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因此会很认真的为以后成就佛道而铺路。现在所做的一点一滴,和未来都有密切关系,因此,肯定人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为自己未来铺路,为开悟证果、成就佛道而铺路,所以学佛的好处在此啊!最后因圆果满,因而「见性成佛」。

  所以,善根之所以无法成熟,就是不相信有神识、意识、佛性的存在。若知道有佛性,还有未来世,甚至以后还会成佛,这种人的人生是充满活力、信心和希望的,是乐观的。如果人死后如灯灭,如朽木腐烂归土了,一切都没有了那么杀人放火强奸谁也敢做,抢劫谁也敢做,抢得来是我的,抢不成「砰」一声被枪毙了,也不会认为这是可怕的呀!他不知道杀人放火强奸,这些绝对会构成以后轮回生死的因素,所造下的恶因,会影响来世,有密切的关系,他却不知道。但不会因为不知道,不肯定,就可否认这一连串的因果,你相信,因果是存在的,不相信,因果也是存在。所以未来世的存在,不是信不信的问题,是你善根成熟或没有成熟的问题,不会因为你的思想错误、因错误,未来世就不存在。所以我们如果相信有因果有未来世,有佛性的存在,此人的人生是充满信心,生命是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愿景,以后会更好喔!这样大家清楚吗?

  总之,我们的神识也就是佛性,如果清净的话,当下佛性就显露出来。神识若清净,当下本性是光明的。神识若是清净,当下是解脱的、是菩提、是涅槃的。意识若不清净,就是凡夫,就是众生,心地当下是黑暗的,以后绝对构成生死轮回,受苦报。清净和不清净的意境有一百八十度的不同。所以修道不是为了其他,是希望你早一天见性啊!所以说「六根门头放光明」简单讲,就是你的六识,在你的六根出出入入的当中,当下都没有染污,来去自如,不会被束缚、控制住,面对五欲六尘之境能不被染污,称为「放光明」的意思。所以希望各位记住,我们修道并未离开生活,并未离开我们五蕴的身体。换句话说,五蕴的身体,从早上睡醒以后,在日常生活当中,来来去去行住坐卧,要藉假修真。如何「见性」不被染污,这才是功夫所在。所以,佛法在生活中,离开生活并无佛法,佛性日夜在你的行住坐卧当中展现流露出来,你老人家有感觉到吗?你没有感觉没有见到,因此叫做凡夫众生。修行并未离开生活,只是在生活行住坐卧当中,去见性而已啊!因为没有「性」的话,谁有办法讲话?没有「性」,谁有办法走路?没有「性」的话为何可以对答如流?没有「佛性」的话谁在笑?谁在哭?谁在说人我是非?没「佛性」的话,谁在杀盗淫妄?如果没有「佛性」的作用,一切万法一切作为皆不可得。

  所以,禅宗修道没什么秘诀,只有这点窍门而已,要承认你有一个「性」,那个「性」就是「佛」,以这个性去庄严自性,以这个性去修福慧,以这个性达到清净光明解脱,这样就对了。所以禅师说这些话,感言很多,我很喜欢这四句偈,我们再念一遍吧!

  「五蕴山中藏真人,六根门头放光明,

  日夜相处不相识,迷失主人甚可怜。」

  清楚了吗?若是清楚向各位恭喜。佛教界出家众很多,也有很多在家居士在修道,但修不来,学了一大堆要用都用不来。其实修道,首先要「见性」就没错,否则你都用妄想意识为人处事,既然用妄想意识来为人处事,就免不了会沾染尘埃,这样不叫做修行,修行就是让你的心不要染污,见到光明本体,如此就是了。所以禅宗的话比较了义,禅宗的话比较锋利,这「锋利」的意思就是指修道的窍门把握得住的意思。有一位修大般若智慧的修道人,他修到见性,由空门入道然后见性成佛。来看他怎么说:

  「般若深妙慧,通达万法空,

  佛魔有何别,只在心疑中。」

  这些话说得庄严解脱。他说大般若、大智慧又深又宽广又微妙,是构成开悟证果的智慧利剑。所以学佛没有智慧无法成佛。我相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没有智慧,每尊佛都会讲经说法,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理,如此才叫做「佛」,「佛」就是「大觉者」呀!「大觉」就是充满了摩诃般若大智慧,佛陀样样都会,样样都知道呀!不然如何称为佛陀。摩诃大般若对佛来讲,都成就了。那么佛的大智慧是如何成就?就是「通达万法空」。人生的真相是空性的,宇宙万象也是空性的,一切色法是空性的,一切心法也是空性的,一切有为法是空性的,无为法也是空性的,世间法是空性、出世间法何尝不是空性?叫做「通达万法空」。

  此时见到空,「空」不是「无」是指「万法皆空」。但是空不可离开万有,离开万有一切法的空性不可得,叫做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空有不二。你听到空以后不要联想为断灭空,以为什么都没有的空,那样叫做完蛋、糟糕,修到邪知邪见,修到误会佛陀说空的道理。空是建立在万有当中,以般若宗来说,诸法皆空,不否认假有。唯识说空不可否认意识的存在,若连同意识也否认掉,追求断灭空、顽空,就叫做邪见。所以「有」没离开「空」,「空」没离开「有」,有的当下是空性的,不是离开有,另外有空可得啊!你通达万法皆空的时候,佛魔有何别呢?这才是重点所在。你悟空以后,所担心的是魔无法悟此「万法皆空」,若能悟万法皆空,魔也是佛。换句话说,佛不能悟诸法空性的话,佛也是魔啦!所以佛和魔的区别,就在是否能悟诸法皆空。悟诸法皆空以后,即空、即假、即中,空、假、中三者是一体三面说。悟空以后魔也是佛,不能悟空、假、中的道理,那么佛也是魔。佛是悟万法皆空成佛的,魔以后要成就佛道,也不能不经过悟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故说「佛魔有何别,只在心疑中。」只因你迷惑即空、即假、即中,对空、假、中无法深入了解,如果了解以后有何疑呢?所以凡夫众生之所以无法开悟证果,问题出在无法悟到「万法皆空」。佛陀之所以开悟证成菩提不染万法,就是因为悟诸法空性。再念一遍:

  「般若深妙慧,通达万法空,

  佛魔有何别,只在心疑中。」

  凡夫众生多生累劫以来,因为无法肯定自心就是佛。在此情况下善根永远无法流露,人人有佛性,修道就会成佛,成佛不是佛陀申请的专利品,只有佛陀可以成佛而已,没有此事。所以佛不是只有一尊而已,有三世诸佛、十方诸佛、无量诸佛,佛是人人可以成的,只要你按照佛陀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三藏十二部教典去修行,人人都可以成佛。所以,佛教称为「普门」,即门路很宽是人人可以成佛的,又称为平等的宗教,是人人可以成佛的宗教。并非只有释迦佛陀能成佛,阿弥陀佛不能成佛,或是你我大家都不能成佛。误以为佛陀是高高在上的,佛陀永远在上、我们在下,无法和他一样,若如此,这个宗教就没有意义了。以基督教而言,上帝是高高在上的,你往生到上帝的天堂、伊甸园,你永远只是祂的子民、仆人、百姓而已,你不能有意图想要登上上帝的宝座,你不能做上帝,上帝永远高高在上,是至高无上的,你永远只是祂的子民而已。你若宁愿信奉这种有阶级的有主奴关系的宗教,那就另当别论。佛教是没有阶级的,你修行可以成佛,没有阶级,若有阶级就是你还没有开悟证果,若开悟证果就没有阶级了,人人可以成佛。成佛后有大智慧、大愿力、大慈悲、大喜大舍、辩才无碍、福报无量、平等平等的没有阶级。

  好比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老师为何会做老师?老师、教授也是从读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硕士、博士读上去的啊!学习到最后圆满做老师。没错,你不会永远当学生,你只要认真用功读书,有一天从小学、初中、高中读到大学、研究所、博士,你也可以当教授、老师呀!所以老师是人人都可以当的啊!老师没有申请专利和特权。成佛也是一样,佛是由凡夫修行明心见性,修到福慧圆满、庄严自性而成佛,我们按照佛的教法去修行,有一天也会成佛。所以佛教是平等的宗教,是人人都可以成佛的宗教,这样知道了吗?不像天主教、基督教、回教有主奴关系,我们到上帝身边只是祂的百姓、奴隶而已,没有办法成为上帝,这叫做有阶级、有对立,不是真理。所以知识分子要听就要听这些,要看就要看这些,这是窍门所在。你要和这种有阶级性、有对立性的相应,或是要和平等性、没有阶级性的相应呢?这选择权由你自己决定,我相信你的眼睛是雪亮的,明智之人有明智之举啊!不要让自己的权益睡着了。

  「通达万法空」这是转凡入圣必经的阶段。我常说十方三世诸佛,全都是证悟空性而成就佛道,没有经过空性的洗礼,佛如何得、如何成呢?绝对不可能。所以了解诸法空性不可得,这是一个方便法门。最后要教你不要执着万法,因为万法是生灭的,如梦幻泡影,若对梦幻泡影,虚幻的万法加以执着,就是颠倒。所以佛陀说「空性」是叫你「不要执着」的意思。所以【金刚经】中有一句,我一听觉得非常相应,把世间的真相一语道破,它这么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因缘法,因缘所生的一切万法,如梦幻泡影,是有为生灭呀!例如这些花很庄严,由性航法师慈悲一大早就来插花,这些花也是生灭法呀!早上开得很艳丽,也许黄昏、晚上就谢了或两三天就谢了,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如作梦般的幻化,如闪电一闪即逝变成幻影,水泡也有一生一灭,表示世间存在的一切有为法是暂时存在的,透过时间考验,很快的就幻化成泡沫了,叫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人事物、感情、富有、贫穷乃至富丽堂皇的房屋,你所喜爱的轿车、权威、名声、势力也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要有这种正确的认知,这样就与法相应了。所以当初我看到【金刚经】这四句话,当下就领悟,世间只是暂时借住而已,你拥有的一切是暂时借你用的,不代表你带得走,因为它也如幻如化、如梦幻泡影。就算性命活得再久,也会毁坏啊!所以有智慧的人就看得很远,自然不会留恋,不会执着,不会罣碍,自性解脱。所以在【大般若经】释迦牟尼佛说:

  【大般若经】云:「六度不可得,声闻不可得,独觉不可得,菩萨不可得,如来不可得,何以故?于菩提道中,一切法皆不可得,本性皆空故。」

  说明一切万法包含了世间法、出世间法,全部都是假名安立而已。比方说「六度不可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名为六度,这是修道庄严自性,修福慧的宝筏、法门,六度也不可得,但是在不可得当中,会庄严你的自性。譬如以我讲经说法为例,我讲到现在将近一个小时了,可得吗?不可得,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但是说它不可得,在不可得当中,你已经了解佛法了,你说不可得吗?不可得,但是你都通达了,这就是微妙之处。透过如幻如化的语言,透过如幻如化的作用,因此悟了真理,你说你无得吗?也是有得啊!但说你有得的话?得在哪里?如梦幻泡影。所以在世间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当中去见到真理,离开假,真理不可得。一切万法都真真假假,在真真假假中悟你的本性,悟入真理。

  所以你不能否认一切假相,不能否认讲经说法,所以佛陀说了这些庄严的道理,这当下让我悟入了。他说:「做幻化的*轮、梦幻的佛事,做如水中月的佛事,在假相当中办佛事,最后庄严自性、福慧圆满见性成佛。」「做梦中的佛事」意思是说你做这些事,虽然是假相的、是幻化的,但是在假相幻化当中入道见性,这才是真正的修道目的和意义。讲经是幻化,但在幻化当中悟性,悟道理,你不藉这幻化假相如何得到真理呢?难怪世间人说「藉假练真」。的确,身体是假的,但是可以做出许多利益众生的工作,帮忙需要帮忙的人,讲经说法度化无量众生,如此假虽假也是真呀!真是由梦幻泡影的假相来成就。在这真假当中悟明本性,是目前当今之务。

  「六度不可得」,在不可得当中去成就六度,「声闻不可得」也就是阿罗汉也不可得,不过不可得却大得特得,最后见性出离三界,证成阿罗汉声闻的境界。「独觉不可得」悟此十二因缘因此开悟证果,十二因缘不可得,但悟十二因缘成就独觉的境界。「菩萨不可得」悟了自性以后,证得法身大士,虽然这也是假名,但是你已经证得菩萨的果位。「如来不可得」如来也是假名,方便施设的名称,以后你证到佛果时,「如来」这个名称也是一个假名而已。虽不可得,但确有如来的境界,不可误以为断灭。这样知道吗?

  何以故?在一切菩提道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因为本性皆空。因为本性皆空不可得,所以在不可得中悟明本性,因此见性成佛。所以这说明了出世间一切万法也同样是空性,在悟空当中,见到甚深微妙的自性,这才是如来说空的道理。说空却否认一切法的存在叫做断灭,这是危险的。【大般若经】这些经文如本再念一次:

  【大般若经】云:「六度不可得,声闻不可得,独觉不可得,菩萨不可得,如来不可得,何以故?于菩提道中,一切法皆不可得,本性皆空故。」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话啊!总之,「佛魔有何别?」佛和魔有何差别呢?很简单,因为佛已经证悟诸法皆空的道理,所以成佛。魔之所以为魔,就是因为没有悟入诸法皆空,所以仍然停留在三界内。魔就是没有悟诸法空性,以为诸法是实有的。其实诸法皆空是诸法本来的面目而已,佛陀来人间诸法也是空性,佛陀没来人间诸法也是空性。所以诸法空性是诸法本来的面目,佛陀来不来人间,诸法都是空性的。因此,诸法空性不是佛陀申请的专利品,佛陀那么大公无私,不会说这是我申请的真理哦!佛陀不会说这种不讲理、自私的话。相对的,佛悟诸法空性以后,说出诸法本来的面目让你知道,佛陀厉害呀!伟大啊!他不会贡高我慢,不会说诸法空性是我发明的,他不会这么说,如果佛这么说,那么佛就是不讲理的。所以诸法本来就是空性的,不是佛陀申请的专利品。

  佛陀为何讲解空性的道理?因为众生执着一切诸法以为实有,因此,佛陀慈悲说:「不可以哦!诸法是空性的,你留恋诸法,诸法是空性,不留恋诸法,诸法也是空性,与其留恋诸法而带来生死轮回痛苦,不如了解诸法空性,这样你才不会留恋执着罣碍。一切人事物也是一样。」所以在人生的过程当中,有许多痛苦烦恼的事情,不要去执着,执着是空性,不执着也是空性。自古以来有多少伤心事、痛苦事,如今又何在呢?变成梦幻泡影了,变成历史不存在了。你从少年到现在遇到多少欢喜的事,心甘情愿的事,遇到多少称心如意的事,如今又何在呢?诸法如梦幻泡影,已成历史了。所以世间无常空性是世间的真相,我们千万不要被假相骗了。了解诸法无常,此人已渐渐入道,渐渐不会留恋,不会贪染五欲六尘,受想行识乃至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不会去沾染,不会爱恋,渐渐净化……渐渐解脱……最后自性解脱,嗯!见性了,这才是如来所说空的道理。

返回目录

----------------------------------------------------------------------------------------------------------------

更多如本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