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智明:六妙门修证全书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四讲 随机方便适宜的六妙门
宋智明:六妙门修证全书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四讲 随机方便适宜的六妙门
这一讲属於善巧应用六妙门的第一部分。善巧应用六妙门共有三部分组成:一是随便宜六妙门,适用於智慧型者修习;二是对治六妙门,对治於障碍型者的实际情形;三是相摄六妙门,指示习禅者如何掌握六妙门的相互摄持的作用,使更善巧地应用六妙门而获得胜进。以上三个方面共组成六妙门的进修,拓开了另一个新的层级,行者如在掌握次第相生六妙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此层次的功行,将对修证妙门有极大的利益。
以下按智者大师原文的次序进行阐释。
这里所阐释的六妙门修法,是根据行人的三种情况来确定:一、具有自我抉择行法与实修是否相适应的智慧。二、具有对其他法门的修持体验,有一定的运用行法的基础。三、不乐意於专修一法与次第而修,适用於变动性的行法以相契於某一阶段的心境。习禅者具备了以上任何一种条件,均可以学修随便宜六妙门的行法。
次释第三随便宜六妙门。
继次第相生客观性的顺序渐进的修证之法後,再来阐释随顺各人根性适宜的六妙门善巧修习方法。此法共分为七个层次,分别从散心的初学地,直至究竟三乘圣果为止,一一之中都具备了随便宜的善巧修法,习禅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所处的层次,对照次第相生六妙门进行善巧抉择而修,必能得到迅速的进步。
夫行者欲得深禅定智慧,乃至实相涅槃,初学安心,必须善巧三石何善巧?当於六妙门法,悉知悉觉,调伏其心,随心所便,可以常用。
死守一法,所证必然不深不妙,所以修习六妙门的行者,想要证得深妙的禅定与智慧,乃至欲证悟中道实相与涅槃果觉,在初步修学安心之法时,就必须运用智慧去善巧修习。那么,怎样修习才能善巧而行呢?应当对於六妙法门的基本修法与功用,都须明了其相对於心境的各种作用,并试以各法来调伏浅深的心行层次,如果是符合此层次心行的行法,就可以常用此法,便能获得禅修的利益。
所以者何?若心不便,修治即无益。
为甚么要「随心所便」而用呢?因为心若不便,修治就没有利益。现在许多人用功,死守一法,不知转化运用,於是因心地不安,静慧不生,久久不得进步,毫无法乐可言。甚至不少人因此而发生身心的疾病,反而怨法门不好,生谤法、谤师之罪。可见修道须具智慧,如不能照於心、用於法,则必困於法、碍於心,修治即无利益了。
是故初坐时,当识调心学数,次当学随,复当学止、观、还等。各各经数日。学已,复更从数、随,乃至还、净,安心修习,复各经数巳。如是数反,行者即应自知心所便宜。若心便数,当以数法安心,乃至净亦如是,随便而用,不简次第。
符合於上述三种条件之一的习禅者,对照六妙门基本修法的具体功行,先从数息开始学修调心之法,每法各修六天,依次学至净为第一轮的修法。再从头开始,依此修学为第二轮。如果修完二轮後仍未得到安心便宜之法,可以继续修第三、第四轮,直至确实已经相应於某一法时,就按此法而安心行道。
这是第一层次的散心位的随宜修法,因为不简次第的变化性的轮序练习,同时也可提高兴趣,对初学安心有一定的好处。
如是安心时,若觉身安息调,心静开明,始终安固,当专用此法,必有深利。若有妨生,心散闭塞,当更随便转用余门,安即为善,可以长轨。是则略明初学善巧安心六妙门,是知便宜用心大意。
通过多轮试修获得的某法而进行安心练习时,如果觉得身体轻安适畅,呼吸调和安舒,心神寂静而明朗,而此自始至终,都能安稳不失,由此可知此门已适宜於修法,应当经常使用此法,久久必然能得到禅修的大利益。
如果修持某法,开始时比较适合,中途出现了妨碍——心散暗塞等不安之相时,应当放弃原所修法,再依以前的轮修方便,转用其他行门,能於某法得安心的,就是善修之法。这一修学规律,可以作为行人的随宜进修的准则,所谓「安即为善」也。
以上所述是随便宜六妙门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散心初学者的入门进修之法。有智慧者可以运用这一原则去自由抉择行门,随宜而用。
复次,行者心若安稳,必有所证,云何为证?所谓得持身,及粗住、细住、欲界未到地,初禅等种种诸禅三昧,得诸定已。若心住不进,当随定深浅,修六妙门开发。
以安稳为行禅之因,久久必能得禅定之果。得持身者,自然正直,久坐不疲;得粗住者,心住於初得不乱;得细住者,心住於法凝然不动。得欲界定则虚豁忘身;未到地则暂失忆持,昏定无觉;初禅具八触十功德,为正禅之初。虽得种种禅定的利益,但如果住於某处禅定而不进步,应当反照省察,并随禅定的浅深而转修六妙门,以期进一层开发自性妙用。
云何名浅定不进修六妙门令进?如行者初得持身法,及粗细住法,经於日月而不增进,尔时,应当细心修数。数若不进,复当修随。随若不进,当细凝心修止。止若不进,当定中观阴、入、界法。观若不进,当还更反检心源。还若不进,当寂然体净。用此六法,若偏於一法增进之时,当即善修之。
行者初修证得了持身法与粗细住後,经过很长时间都不能进一步深入禅定,此时应当放弃原所修之法,重新开始修数息法,如仍不能进步,就依次进修随、止、观、还、净的五法。假使在修某法时,心境特别明净,那么就应善巧采用某法而修。
这是第二层的浅定行者如何进入深定的随便宜的进修之法。
既渐进入深禅定,便过数境。数相既谢,进发随禅。於此定中,若不增进,当善修随、止、观、还、净等五法。
这是第三层数息境超越後的进修方法。即在随禅境上进修五法,以发止禅的善巧之法。
定进渐深,随境已度。若发止禅,禅若不进、当善修止及观、还、净等四法。
在进步的禅定渐渐深入後,随著禅的境度过,就依止禅而修第四层的善巧之法。
止定进渐深,观心开发。虽有止法,知从缘生,无有自性。止相已谢,若观禅不进,当更善巧修观及还、净等三法。
观心开发後,仍住於禅定之境,因此,反观缘生性空的道理以去其执滞。观禅若不增进,则应进修第五层的善巧之法了。
观禅既进,进已若谢,转入深定,慧解开发,唯觉自心所有法相,知观虚诳不实,亦在妄情,如梦中所见。知已不受,还反照心源。还禅经久,又不进。当复更善反观心源,及体净当寂。
於观禅後,在深定中开发慧解,可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及诸虫户,明了四念处的智慧,但此时应对所观法相,了知因观心所击发,是妄情的虚诳不实之法,犹如梦中所见一样。了知之後,即不随境而迁,而不分别其相,所谓「不受」其境。在不受的同时,心心内流反照於心的源头。如此修习还禅经过一段时间又滞在一处而不进步,则应进修第六层的善巧之法。
还禅既进,进已若谢,便发净禅。此禅念相观已除,言语法皆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是名净禅。净若不进,当善却垢心,体真寂虚,心如虚空,无所依倚。尔时净禅渐深寂,豁然明朗,发真无漏,证三乘道。
超越了还禅,便呈现了净禅的境界。此净禅中没有妄念,幻相及能观之心,言语概念之法均已消失无余,已从根本上除灭了无始的一切罪业,获得了常知的清净之心。即所谓心体无念的清净境。但如果滞在此处仍不能得解脱之道。所以仍须善却垢心,打扫妄习,体悟真常寂灭虚妙之性。心要如虚空一样,既不依於有,也不倚於无,一切不住,一法不著。由此善巧用心,净禅便渐得深妙寂静,一旦豁然明朗,便发真无漏之智,证三乘之道果。
这是第七层的证入圣果之法。
此则略说六妙门随便宜而用,增长诸禅功德智慧,乃至入涅槃也。
以上阐述六妙门随便宜运用的七个层次的善巧方法,行人从初心开始依此练习,必能增长禅定智慧的一切功德,甚至因善修之故而得证涅槃圣果。
复次,行者於其中间,若有内外障起,欲除却者,亦当於六妙门中,随取一法,一一试用却之。若得差(编案:「差」即「瘥」者,即为药也。治禅障及禅中魔事、病患、功用六门,悉得差也。
此段是智者大师提示六妙门具有对治一切禅障的功能,具体方法可见以下第五讲对治六妙门中。
上来所说,其意难见,行者若用此法门,当善思惟取意,勿妄行也。
智者大师最後告诚行人,修随便宜六妙门应该运用智慧去思惟,并取其善巧运用的原则,切勿固执妄行,否则身心即得不到实际的利益。
由此可知,此一门的修法,全赖智慧的运用与切身的体验,否则法门纵然微妙变化,如不能抓住安心进道的一关,也无法使行人得到利益。因此,在修此法门时,应时时掌握心境的对比度,并应在调正阶段专注而行,如获得安心相应之法,就应在一段时间内善巧修习,不断体验。到了不能进步时,方可转行他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