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五届普茶——柏林夜话(三)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五届普茶——柏林夜话(三)
主持人:明影法师
(2007年7月23日晚于观音殿前)
明影法师:前面就坐的几位法师和老师我就不再介绍了,因为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济群法师虽然昨天下午才赶到,今天下午就给我们做的非常精彩的讲演,大家已经是非常熟悉了。还有朱老师,大家也都认识,素闻法师、李晓林居士和班文战老师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这几天我们很多营员提出来要跟法师们交流,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太多的提问机会,每一次讲座有时候安排得很紧张,有时候提问只给两三个机会。今天机会来了,大家准备的那些问题现在都可以提出来,可以问我们前面的每一位法师、居士,都可以,看哪一位先举手?
净慧老和尚:我看,先不要大家先来提问题,先来提问题就弄得我们很被动。(众笑)我们坐在上面的人呢——坐在你们对面的人呢,先主动一点。
刚才大家的目光往那一边在转移,因为那里来了一位既是我们的老常住,又是一位客人,就是我在开营式中提到的那位日本曹洞宗的僧人,他叫木村礼道。他今天来的,他讲“禅就是佛法的起点”。
我们是办一个生活禅夏令营,在这个夏令营期间,体验禅是我们的一个中心的目标。在夏令营期间,每天都安排了打坐,尽管坐的时间不是很长。参加的人,有的是第一次,也有的曾经有过这方面的经历,不管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发现,往那里一坐,每个人的心情就有另外一种感觉:有的人感到身心清凉、自在,有的人感觉到一坐下来妄想特别多,还有的人感觉到对于这种方式,对于这种很陌生的活动,感觉到很难适应。
我想这三种感觉都是很正常的,特别是说感觉到一坐下来妄想特别多,那就说明我们已经在观察自己的心念,如果没有观察自己的心念,就不知道妄想会多起来。那些有静坐的经验的人,可能坐下来就有一些清凉自在的感受。至于很难适应这种活动方式的人,我想也不要着急,因为第一次来做这种活动,第一次来参加这样的集体禅修活动,自然会感到不适应。特别是这种姿势,盘着腿子,又挺起腰杆,又要有许多的要求,因为年轻人自由自在的活泼已经习惯了。
不过人生能动静结合,这才是最理想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仅仅是在动,硬是静不下来,我想做学问也好,做事业也好,这种生活方式会都有缺陷,或者说只能静不能动那也是有缺陷。所以古来的祖师就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我们不管是从身心修养的要求出发也好,还是从体验佛法的要求出发也好,每天有一定的时间静下来非常必要。静下来可以放松我们的身心,静下来可以使大脑得到休息,静下来可以使我们全身的血液比较缓慢的流通,一切都放松下来那是最好的休息。人生在忙忙碌碌当中,如果得不到片刻的休息,得不到片刻的安静,对身体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生活禅夏令营是很希望把这种禅修的方法能够推荐给各位、介绍给各位,使各位通过一次的活动、两次的活动、三次的活动、甚至十次八次的活动……慢慢习惯于这种动静结合的生活方式,修养方式,调养身心的一种方式。
我想各位可以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来思考:今天晚上我要提什么问题,今天我想要得到这个方面的某些知识或者要领,这样就使我们提问的主题不至于漫无边际,因为时间很有限,你说一句,他说一句,最后好像找不着主题。
好,我就给大家开个头,给大家提供一个提问题的范围。好,阿弥陀佛。
明海大和尚:师父,我现在替营员向您提问题。(掌声)
他们在这几天活动中,大家也听了几次讲课,在佛学的讲座里面经常有这样的词“不要执着”,那么他们年轻人在学业、事业上,都有很多的想法,进取的心,所以我估计这个问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佛教里说的不执着,当然佛教里又讲精进,这种矛盾——他们觉得好像有一种矛盾,既不执着又能精进,这个矛盾怎么处理?
还有就是说,佛教所说的精进和世俗说的进取心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你们觉得怎么样?是有一定的……(掌声)因为,可能学佛之后,有个印象好像是“这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不执着、不执着、放下、放下……可是你们又有很多事情,竞争很激烈,学业事业上都有竞争。这个问题,请师父您给我们开示一下。
净慧老和尚:在我们生活的主流语言当中经常会出现:“某某人对事业、对学问有一种执着的追求。”主流语言当中是把执着当作一个褒义词来广泛的加以使用。在佛法当中,是把执着当成一种负面的思想认识或者见解。
所谓执着,佛教是把它分为两个大类,一个是叫做“我执”,我们姑且把它叫做生命的执着;一个叫做“法执”,我们姑且叫它观点或者见解的执着。
那么,首先我们说佛教所说的执着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佛教的执着有一个意思,就是把一切的事物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看作是固定的,看作是稳定的;第二个意思就是把财物、知识,一切从我出发,从自私出发,从贪欲心出发,因为“这个也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一起了“我”的观念之后,第二个人、第三个人都不能侵犯我的利益、我的权力,甚至于我的观点和见解。
大家这样初步地理解以后,就知道佛教讲的执着,和我们社会主流语言讲的执着是有所不同的。主流语言的执着,是讲对某一件事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是一种正面的表述;佛教所说的这个“执着”呢,是说这件事本来不是这个样,但是他从他的见解上、从他的观念上硬是要觉得是这样,所以他是一种执着,是一种偏见,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两者绝对不同。
世界的一切事物本来是无常的。对于许多人来讲,都把万事万物看作是常的,如果是说把无常的东西看做是常,那就是一种不正确的见解,如果硬要坚持这种不正确的见解,那就叫执着。佛教进一步讲要破除执着,破除执着就是破除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背道而驰的那些观念、那些观点、那些见解。所以说佛教“破除执着”它完全是一个积极的思想引导、积极的观念的引导,它完全不是消极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有执着,就是把自己局限在一个非常狭隘的范围之内,因为他的观点不正确,见解有偏执,那么它就不可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因为他认为他就是唯一正确的。如果再进一步讲,有执着的人,就是画地为牢,不能够跳出那种狭隘的偏见,跳出那种极其狭隘的个人的利益。从这样的一些分析来看,如果一个人坚持某些不正确的观点,不正确的生活方式,不正确的见解,那他一定不可能积极进取,一定会在事业上,在生活上,学问上难以进步,因为他已经有预设的一个框框。他的见解不能突破他那个预设的框框,他很难吸收更加积极的思想,更加积极的、更加有效的生活方式。我这样地来讲执着,不知各位能不能够明白一点。(鼓掌)
假说我要完全照佛教原原本本来讲的话,那可能讲出一句出来以后,你们会提出一百个问题,这些也没有离开佛教对执着的那种阐释,希望大家从这个突破一种小我的观念、突破个人的狭隘的利益、突破个人的偏执的、狭隘的某些见解,这样地去理解佛教里所说的破除执着的初步意思就可以了,在学习佛法深入了以后,慢慢地会对怎样叫做破除执着,破除执着究竟对我们人生的改善,对我们智慧的提升到底有什么好处,就会明白。
好,谢谢。(鼓掌)
营员:生活禅夏令营十五年来,引导无数青年学子向道之路,十五年来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请问在你们眼里,我们这一代人与以前的年轻人有什么不同,我们这一代人的前途和希望在哪里?
济群法师:这个夏令营我参加过六七届,每次来除了讲座以外,也都有一些时间解答问题。我想在座的各位在社会上可能是千差万别,但坐到这里来,都相差不大,当你们走到这里,你们关注的问题和心态,不管是第一届还是到现在的营员,其实关注的问题大体是差不了多少的,没有太大的差别。那么大家关心的前途在哪里?我们柏林寺有个普光明殿,当你们进入柏林寺的时候,其实你们就进入了光明的前途。所以前途在哪里?前途就是在佛法中,能够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你的生活,能够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你的人生,我们就能从无明的黑暗中走出来,如果不能用佛法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前途在哪里我就不知道了。(掌声)
营员:阿弥陀佛,我有一个问题,是突发奇想的,我们夏令营是生活禅夏令营,刚才我听到树上的蝉鸣,我不知道佛经里面有没有“蝉”与“禅”相关联的公案。还有一个小问题:新春贺辞中的“六时吉祥”的六时是哪六时?
明海大和尚:树上叫的蝉的公案,那么你这就是首创嘛!我看《五灯会元》,没看到过。六时是古代印度人对白天黑夜的时辰的划分方法,跟我们中国人有点不一样,昼、夜各三时,一共就是六时。也就是说它每一个时辰是四个小时,我们是每一个时辰二个小时,它是昼三、夜三,初日中日后日,初夜中夜后夜,加起来六时。
明海大和尚:我建议再提问就直接站起来说,不要写条子了。因为这个光线不好,有些条子是写给我们老和尚的,字又小,不大好认。就直接说,有举手的,你们直接站起来说。
营员:我有个建议,能不能公布一下明海大和尚的手机号,您公布一下您的手机号啊?
明海大和尚:什么?公布什么?(营员:手机号)手机尾号可以告诉你们(众笑),1991。
营员:这不是我的问题,是净因法师讲课时留的问题:当年释迦牟尼佛的家族被杀害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他有烦恼吗?这是净因法师在讲课的时候留的一道题,请老和尚开示。(鼓掌)
明海大和尚:下来得给净因法师打个电话,落实清楚了,有没有留这道题。(营员:有)哦,有留啊,那没办法了,请师父您开示。
净慧老和尚:我们各位首先要明白佛是什么意思,佛是叫“三觉圆满”——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叫烦恼永灭,叫寂灭。当释迦牟尼佛看到自己的家族被另外一个国王诛灭的时候,他心里想到的是什么呢?我想,按照佛法的道理来说,释迦牟尼佛此时此刻只有无限的悲心,除此以外,我想就是希望我们人世间不要有刀兵劫,不要彼此杀害,不要冤冤相报,说到底还是一片慈悲心。不知道这样回答,能否了结净因法师留下的这个公案。
阿弥陀佛。(鼓掌)
营员:当时离开西园寺的时候,西园寺送给我们很多您写的书,有关于人间佛教的,当然我们这次夏令营的主题也是这样。我想请教您,人间佛教和禅宗之间的关系,以及现在的人间佛教和明清时代的佛教世俗化之间的这种关系和它们之间演化的过程。谢谢!
净慧老和尚:这个问题太大了,要写一本书才能说清楚。不过,我就是想说两三句话:佛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宗教,佛教直接所化的众生是以人为主。佛是在人间成佛,佛是以人身成佛,佛的常随弟子当中,能够宣传佛法的弟子全都是人。所以人间佛教是佛法的本意。不过在过去来说,由于时节因缘不成熟,没有直接点出人间佛教这个主题。到了19世纪、20世纪的时候,时节因缘成熟了,人间佛教畅佛本怀的这个思想应该揭示出来,由太虚法师来完成这个使命,这是从释迦牟尼佛留下的一个公案,就留给太虚法师他老人家来回答,他老人家来解释佛陀降生在人间、修道在人间、成佛在人间、教化众生在人间,这样的一个伟大的人间佛教的思想。
营员:我想请问一下老和尚,因为我是一个佛学的初学者,就觉得还没有入门,因为佛教是解决一个生死问题,我想请老和尚开示一下佛教是怎么解决生死问题的。还有六道轮回,因为一直是学的唯物论,觉得很难接受,想请老和尚开示一下。
净慧老和尚:你提的问题以后,大家的掌声不是很热烈。(掌声)我再补充一下,看起来大家不会对这个问题给予太多的关注。因为了生死的问题,不是一句话半句话能够说清楚,六道轮回也不是三言两语道得尽。我建议这位同学在学习的闲暇,找一些这方面的书,自己来学习,慢慢地自己来体会,因为我看你还不到二十岁,还有很多时间来体会这方面的问题。
好,阿弥陀佛。
营员:阿弥陀佛!我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想问净慧老和尚,佛教关于禅定和净、慧的功夫,我觉得从哲学的角度,从文化的层面,对于净、慧强调的比较多。我想问一下,一动一静之间,佛教在静之外,它对动有什么样的看法,或者对动一个基本的诠释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想问明海大和尚,从佛教史角度,我们知道,佛的本意是觉悟者或者觉者,一开始建塔也是为了纪念佛陀,只是纪念。为什么在后来经历了一个神化佛陀和偶像崇拜的过程,是为了将佛教的哲学或者是这样一种文化,通过这样一种偶像传播出去,还是说是因为宗教本身的质的规定?这个问题可能很幼稚,因为我到现在为止,还只是对佛教的哲学比较感兴趣。谢谢!
净慧老和尚:因为大和尚没在。佛教有四个层面首先就是有信仰的层面;然后有生活的层面;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嘛!所谓的生活就包括各种的仪式、仪规、活动在内;还有文化的层面,你说的这些塔庙、神像呵,是属于文化的层面;最后还有一个体验的层面,体验是佛教的核心。
佛教并不认为自己是哲学,因为佛陀他就是说他的法门,好像是治疗疾病的药或者药方一样,就是解决人的现实生命所存在的困惑与烦恼。它和哲学还应该有很大的区别。当然学术界为了梳理佛教的所谓认识论、所谓实践论、所谓世界观、人生观,这都是以后在学理上为了便于了解佛教、认识佛教,把一个完整的佛法分成这样那样的一些片段来把握、来认识。
佛教的本质是见地与功夫,也就是平常说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见了佛像,合个掌,拜一拜,每个人自己去体会,看此时此刻我的心里是不是起了变化,我的心灵是不是得到了一次净化,我的心念是不是得到了一次净化。如果说有这种感觉,那么,佛像是必要的,寺、塔同样是必要的。佛教开始的时候也有事物的崇拜,比如说,佛打坐的地方,那个金刚宝座,佛成道的那一棵菩提树,佛说法的鹿野苑,佛涅槃的娑罗双树,还有象征佛法的流变发展*轮,这些都是佛教早期所崇拜的圣物。佛陀圆寂以后,这是从世俗到宗教都必然有的一种过程。因为我们的父母去世了,希望留下他一张相片,在古代没有照相的技术,可以画一个相,再古代可能连画的办法也没有,也没有这种技术,就用手捏一个泥巴人放在那儿,这是人类对他所崇敬的人表达自己心情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同时有这种相色的崇拜,还不是从佛教开始的。相色的崇拜早于佛教,佛教也采取了其他的文化体系的方式,也丰富了佛教的文化内容,使佛教有佛像、有塔庙、有金殿,甚至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这都有助于我们来净化心灵,有助于我们提升内心的一种净化。所以在研究学理的同时,不能排斥这些佛教文化,对佛教徒,对那些希望从佛教中得到净化、得到提升的人,所起的极为重要的作用。
营员:第一个是关于雍正皇帝的问题,他是一位明心见性的禅师,为什么后来会大开杀戒会杀害功臣以及残害手足,还求长生不老药,从而导致毒发身亡。为什么一个开悟的人却有如此大的偏差?第二个问题是请老和尚讲一两件虚云长老的生活小事。
明海大和尚:刚才师父您是不是替我回答了一个问题啊?这两个问题我就回答一个,第二个问题回答不了。你提问中有许多关于雍正皇帝好多重要的事,残害呀,雍正皇帝现在也不在这,所以你这么说他,他也没办法辩解。我讲,我们背后议论这么一个人涉及到这么严重的一个问题,而他本人又不在场,所以这是很残酷的。(掌声)你们在座的希望有这样一个待遇吗?就是有人背着你们议论你杀人啊一些事,这那的。这是很残忍的一件事。关于雍正皇帝的小道消息,留传的一些说法,确实我们要慎重地去对待,金庸先生的小说也拿雍正皇帝作为素材,但是,他是小说家,这是明确的,他写的也是小说,那么在他的小说里面呢,也有非常明显,不需要他注解,现代人一看就知道他是编的,这足以让我们知道做了一个说明,他是小说家之言,我是不看小说的,我听爱看小说的人说,他里面有一个血滴子,好像跟雍正皇帝还有关系,这种暗器一放出去,就可以杀人,然后飞回来。以现代人的科学知识,在清朝是不太可能的,不然的话八国联军来了我们也不用怕了,多放几个血滴子不就好了吗?(掌声)。所以,这是小说家之言。这是对雍正皇帝一些误区的地方,因为你们都是在各个高等院校学习,这个问题要用一个比较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关于我们佛教徒,从非常明确的可信的文字记录的东西,提到雍正皇帝曾经编过一个《雍正御选语录》,以他自己的见地对古代禅师做了一个筛选。因为从印度翻译过来的佛经很多,也考虑到你们诸位提出来的问题。雍正皇帝对于佛教最重要的内容,曾写过一本书叫《经海一滴》,由此可知他佛学造诣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宋代出了一个大禅师——永明延寿,在杭州组织当时佛学精英们编写过一百卷的《宗镜录》,就是一百万字,雍正皇帝对这个《宗镜录》也有一个节选本。另外在北京一些寺院,还有像柏林寺、大觉寺也与雍正皇帝有关,也曾追随柏林寺的住持学佛参禅,我们寺院赵州古佛寺的名字也是他改的,这史料是素闻法师提供的,还有一个古佛寺碑记。好,第二个问题请我们老和尚回答。
净慧老和尚:虚云老和尚的一生,可以说非常勤奋、非常节俭、非常慈悲,有甚深禅定功夫,有非常重要的成就和巨大的功德。在虚云老和尚住世的一百多年当中,随便举一点点事情来讲,就有很丰富的内容。刚才这位同学希望我能举虚云老和尚生活中的一两件小事。第一件事虚云老和尚每天一定是四点钟起床,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起床之后就是在床上双腿一盘,打坐,一直到侍者把早饭送到才下座。我在虚云老和尚身边也有五六年的时间,每天看到老和尚都是如此。这一件事是关于老和尚他生活很规律,自己要求很严格,尽管他那样的高龄,还是始终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第二件事,老和尚的床上很整齐,老和尚的衣服是一个补巴摞着一个补巴,他穿得破,但是很干净。看到一个穿着破烂的老和尚,谁都不讨厌,谁都不觉得他不卫生;他一年到头不洗澡,但是没有任何异味;他的衣服从鞋子、袜子、裤子、外套,都是一个补丁加上一个补丁,不是他没有衣服穿,是他觉得:一切的来自劳动的产品都来之不易,要珍惜。所有的新衣服都分给大众穿,所以在云居山也好,云门寺也好,大家都有穿破衣服的习惯,我们小时候也是学老和尚,衣服有时没破也补个补丁在上面,呵呵(众笑)。那是一种精神,那是对自己的一种严格要求,年轻人,我年轻的时候也还是长得蛮漂亮,呵呵(众笑)。大家看到我十八岁时的一张照片都说,唉呀,你长得好帅,(众笑)正因为这样,我的衣服基本上都补了补丁。
老和尚所用的东西,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桌子上乱七八糟,抽屉里像鸡窝一样,床上像什么我就不敢说了,呵呵,不能说像狗窝一样呵。老和尚就不一样,到处都整整齐齐,他从抽屉拿什么东西眼睛不用看,手一拿就是那件东西。换一件东西,手一拿就是那件东西。整整齐齐的,没有多一件东西,没有少一件东西。任何东西放在什么地方,用完了一定还是放在那个地方。老和尚也是这样要求我们,东西不能随便乱扔,找起来浪费时间,这件事对我们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教育意义。我还看到一个老人,这也是个鼎鼎有名的人,梁漱溟,他的生活行为生活方式好像和虚云老和尚基本上没有差别。有次请他老人家赐两个字给我,他就把抽屉打开,他抽屉里面整整齐齐的,因为我刚好在他的后面,不然我怎么知道他抽屉里什么东西呀,拿出一个笔记本,笔记本的口都泛黑了,可能他有多大年纪,笔记本就用了多长时间。在里面找啊找,翻了几页,就翻到两句话,就是现在挂在佛学院门口的那两句话“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然后自己摊开纸写了一副对联。所以说,那些有成就成功的人,对自己要求严谨的人,无一不是从严谨的生活方式开始。我觉得这两点:一个是勤奋,一个是严谨。年轻人如果想从这些值得我们五体投地的尊敬老前辈身上学什么,就先从勤奋开始学,然后从严谨上面学,让我们从小就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时间,珍惜一切劳动成果,珍惜自己的光阴,这样我们会有成就,会有一个像普光明殿所象征的光明的前途。
营员:我有一个问题请教老和尚和大和尚,我以前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得道高僧一生做了很多好事,年老的时候在路上走,被一个年轻人捅了一刀,他临死前说是因为过去好几世之前与这个青年人结怨,这是自己的一个果报。那么佛教所提倡的因果报应理念和倡导人们不要冤冤相报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矛盾呢?
明海大和尚:你的问题我听着有点矛盾,你的意思是不是说那个年轻人没有接受佛教的教化?不懂得不要冤冤相报吗,佛教就是提倡我们不要冤冤相报,所以我们要自觉自主地从因果链里解脱出来,是这个意思吗,不矛盾的。
营员:尊敬的老和尚、大和尚、各位法师,如果一个人在实验室里,整天面对小老鼠小兔子什么的,由于学习或探索的原因可能随时会夺去它们的生命,我觉得这是一件很郁闷甚至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又没有办法。如果一定要在痛苦中学习,请问如何跳出迷茫,调整好心态。
明海大和尚: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当然每个人的个人生活道路有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同时在这个世界也感受着和承担着很多共同的业力,业的果,业的因。在疾病这一点上,就是这样的一个因果。你所说的这种实验方式,是来自于西方,所有药品的研发和医学的突破,都是以其他小动物的生命做代价的。在这种实验里面有一些呢,如果接受这种方式的话,有一些好像是非做不可,但也有些无辜的,也有浪费的。所以在这样一种因果的纠缠中,大家在不同程度上承担着。那么你在实验室做的直接的杀生,试验室外面的人承担着什么呢?承担着你们研发的药品解决了我们的病,部分解决又带来负作用,又有新的病。它只是暂时的解决,以佛教的因果透视,不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根本方法,只是把问题往后面推,这是一个共同的业力。就你个人来说,个体的生活中,在你的学习生涯中碰到这样一件事,这是一个事件,不好给你一个一般性的,说凡是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不好给你这样讲。但是你有缘来到这里,还站起来提这个问题,这也是一个事件。我就以你这样一个个人极其个别性的困惑,以及你现在学习佛法的机缘,针对你的情况,给你一个回答是——尽可能想办法去调整专业。(鼓掌)
营员:朱彩方老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问您,我从小看恐怖电影电视多了,现在长大了有一种阴影——怕黑,以前认为长大了好一点,现在感觉还是没有改变,还是怕黑,但是也不知道怕什么,就是心里产生一种阴影,谢谢。
朱彩方博士:无非是问我有什么方法,我看有两个方法你都可以试试看。一个是用禅修的方法,一个是西方心理的疗法。用禅修的方法,不知你现在打不打坐?(打)哦,打坐时等你能够静下来,慢慢数息观息也好,最好是观心,能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慢慢突然出现黑暗恐怖的情况,或者这种感觉,这种想法,当它呈现出来的时候你就正视它,你跟它讲“又来了,又来了……”。(朱老师,是这样的,我一打坐就能静下来,心里就很平静,不是你说的那些黑暗恐怖的东西会来),那个黑暗没有来吗(我所说的阴影就是怕黑的阴影)那就这样,你就坐禅的时候慢慢不要想,什么时候,没有定期,什么时候有可能出现黑色的阴影,为什么怕,你还不知道原因,处于在无意识状态。但是这个原因肯定存在,你坐下来的时候,慢慢突然有一天,刹那之间,会从无意识状态升到意识状态,你会突然感悟到,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觉得你可以试试看。就像我们昨天讲到的,且不说无始以来,从小到现在我们做过的事情,谁也记不住,但都存在意识方面,存在阿赖耶识里面,西方心理学来讲是存在无意识状态里面,有的是被有意地压抑下去了。所以你通过放松,静坐的时候,说不定哪一天你会感悟到恐怖阴影产生的原因,试试看。
营员:净慧老和尚,您好,我想问一个关于信仰的问题,我想在座的人也有这种想法。人能体验,能经验到的才能相信,通过语言传递的很美好或者很恐怖的世界,我认为是不可信的,因为它不能被人所体验。我担心的问题是,一个很虔诚的基督徒死亡时发现并没有天堂,我是担心,在佛教里面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吗?另外一个问题,如何来建立对佛法的坚定的信仰,因为宗教里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语言传递很美好或者很恐怖的世界,来去劝服他的信众的。对于不相信这种描述的人来说,他是如何来构建坚定的信仰呢?
净慧老和尚:你贵姓呀,(姓肖)叫什么名字,(肖**)哪里人?(贵州)贵州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夏天很凉爽,冬天也不冷,你们相不相信呀?(众:相信)佛教所说要建立信仰,首先不是要我们相信很美好的地方那就是天堂了,很恐怖的地方那就是地狱了。佛教要我们相信我们当下这一念自己能不能把握好,所以你要相信有一种方法能够把握好当下这一念,这个可以相信吧,这个方法佛教叫断除烦恼的方法。因为要断除烦恼,这个完全不迷信,烦恼生起来以后,恐怖还是不恐怖呢?恐怖!你应该有二十岁左右,你在家庭、学校或者在其他的地方,一定看到过许多人生起了烦恼,打架搞得很凶,很恐怖。如果是一个有佛法信仰的人,一个懂得佛法真理的人,一个能够忍耐的人,一个能够有崇高道德修养的人,彼此之间有不同的意见,他会采取一种包容的方法来解决,不会发生口角是非,更不会拳脚相向,这是一种解决问题、解决烦恼的方法。佛教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方法,所以说建立对佛教的信仰是信真理,这个真理是谁讲出来的?是释迦牟尼佛讲出来的,他是两千六百年前的一位圣者,一位活生生的人。这个人很伟大,很了不起,值得我们信赖,可以是我们的老师,可以是我们在内心崇拜的一个做人的坐标,这就是我们信佛、信佛说的法的意义所在。有佛有法还有僧,僧就是我们这些普通的和尚和所谓的菩萨、罗汉,这些人就是实践佛陀所教导的断除烦恼的方法, 这些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就是我们的老师,有这样崇高的实践,有这样慈悲胸怀的人值不值得我们依赖呢?我觉得还是值得我们信赖的。这就是我们信僧宝的意义。所谓佛法僧三宝,就是我们信仰的核心。信圣者,信真理,信善友,这就是信仰三宝。像这样的信仰,人人可以追求、接受,人人可以从三宝的身上得到一些断除烦恼、端正生活、端正生命努力方向的方法。我们从这个地方入手,来建立对佛法的信仰,然后逐渐去体会佛法,慢慢会加深对佛法的认识,会巩固我们对佛法的信仰。我觉得,年轻人有信仰很重要,我提了有八个字:信仰、因果、良心、道德,这是我们做人必须坚持的八个字。我们有了信仰,我们精神上就有了支柱,我们努力就有方向,我们做人就有了目标,希望这位肖同学,贵州这位年轻人能慢慢地来思考,好不好?
营员: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营员,大家好。我是来自石家庄的义工,今天非常高兴地看到净慧老和尚精神饱满,这是我们这些徒子徒孙们的福慧,祝愿老和尚法喜充满、健康长寿(老和尚:长寿很痛苦呵)。有两个矛盾不能理解,在《金刚经》上教导人们要破除执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但在《阿弥陀经》、《药师经》,又教导人们一定要跳出六道轮回,要人们发愿,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执着,而且现实中确实有许多人特别执着西方,甚至于出家的师父也是这样,这种执着和佛所说要破除执着是不是一对矛盾呢?我不太理解,请老和尚开示。第二个矛盾:佛说世界非世界,因为世界没有一合相,可是佛又在《阿弥陀经》中,详细描绘西方极乐世界的整体形象,在《药师经》中又详细描述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整体形象,甚至地狱的形象。请问佛说的没有一合相的世界,包不包括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和地狱道的一些情况?如有,那么如何解释它的一个整体形象,请开示。
净慧老和尚:如果我们要从佛经里找矛盾,找彼此对立的描述,不要从两本经,从一本经里也找得到许多。究竟我们要如何来对待这些差别呢?刚才我讲到,佛法是药,作用是治疗我们众生的疾病。我们众生有多种多样的疾病,在佛所说的法里就有多种多样的药治疗这些疾病。像刚才这位义工,他也有病,他也要吃药,可能他吃的药就不是东方琉璃世界的药,也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药,他就是要吃我们娑婆世界的药。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娑婆世界很苦,我们娑婆世界有许多的众生很苦,我们就要用佛法的精神使众生离苦,得到现世的清凉自在解脱的快乐。至于极乐世界的药和东方琉璃世界的药,那就是另外一部分人很需要。佛门广大,佛法中,从空的角度来说,一法不立,从有的角度来说,一法不舍,这两者不矛盾。一法不立是教我们不要执着,一法不舍也是教我们不要执着。你执空是执着,执有还是执着。所以在没有执着的情况下,西方极乐世界是对的,东方琉璃世界也是对的,从一法不立的角度来说,东方琉璃世界你不要执着,西方极乐世界你也不要执着,最重要的是能够解决你的问题就可以了。阿弥陀佛。
营员:想请明海法师回答一个问题,佛教讲六道轮回,而六道轮回中有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而进化论中讲人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那时没有人类,人是不是要属于畜生道,六道轮回与进化论是不是有冲突?
明海大和尚:今天晚上坐前面的有好几位,不要只集中找我们一两个人来问。好,我建议请马来西亚的素闻法师来回答,因为你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搬兵请将,请海外法师来回答。
素闻法师:这个问题相当难回答,因为是两个概念。如果按历史层面来讲,佛经肯定是比进化论早上千年。所以你用一千年后的学说与一千年前的学说相比较,我们当然是相信经得起一千年考验的学说,还能保留到今天必有它可信的地方。所以我相信六道轮回说可能会比进化论更好,进化论是从观察猿猴得来的,佛法不是从科学解剖观察,而是从生命净化的层面来观察的。六道轮回的说法也不是佛教首创,是印度传统文化的婆罗门教本身的说法。佛陀当年在印度说法就引用当时这种传统说法加上了正知正见。所以两种说法肯定是有矛盾,我本人是相信六道轮回的,希望你也去研究一下六道轮回到底是怎么回事,再去跟进化论比较看哪一种方法合理,谢谢。
营员:尊敬的济群法师,我今年十四岁,是一名初中生,今天您说人的需求越多,心也就越不圆满,也就越难富足。可是,如果人没有需求怎能前进呢?好多成功的人不都是不停地不满足才进步的呀,请您开示。
济群法师:关键是人类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进步,如果有一种进步是更快地接近毁灭,那你希望有吗?不希望吧。但是我们今天社会物质的高度发展,对自然的破坏,就是有点接近毁灭信号。
营员:阿弥陀佛,我想问一下大和尚,之前有居士跟我聊起来,说大和尚看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我想这不止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会不会是当下的力量?我们在看书的时候,还会想吃饭或者睡觉的事情。如果后天可以修炼的话,我们怎么落实到生活中或学习中?谢谢。
明海大和尚:这个居士讲的绝对不是事实,我怀疑她是不是想忽悠你什么事啊,我一目只能看一行,而且看过也经常忘记。
营员:阿弥陀佛,我想请问老和尚,就是我们起的即生即灭的念和发愿的愿的联系,我们该如何认识念和愿?
净慧老和尚:有念才有愿,有愿才有念!不过我指的是正念。正念也是即生即灭,正念并不是不生不灭。如果我们在正确的信仰、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观点指导下的愿,就是我们成就一切事业、一切善业的动力。如果我们念念是在发愿,念念都是正念,我们的愿力也是一种善愿,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一种力量。
营员:阿弥陀佛!尊敬的济群法师,您刚才提到人意识到的需求越多时,就越难达到满足,幸福感也就越难达到。而人需求比较少的时侯,相对地就容易知足。但是我学市场营销学,提的问题和刚才中学生的问题相似。市场营销主要工作就是要刺激人的消费,人有需求,产品才销得出去。刚才您说如果人需求越多人就会更快地接近毁灭,这是不是说我们从事市场营销的,事实上是在做恶,帮助了世界的毁灭。刚才大和尚开示建议杀动物的同学转专业,那么我是不是也要考虑改专业呀?
济群法师:人的需求呀,有一些是正常的需求,现代人的需求除了正常的需求外,还有一些恶性需求,这是市场经济跟社会的强烈刺激有关系的。其实按道理来讲,科技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应该使我们活得更轻松才对,可我们现代人活得更累。累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的需求太多。所以呢,我们要尽量减少无谓的需求,这样我们才会活得更轻松。否则的话是既浪费了自然,也消耗了我们宝贵的生命,这是非常不值得的。因为我们所追求的很多东西是生命中原本不需要的东西,为了这些原本不需要的东西消耗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啊!这是非常不值得的。
营员:请老和尚开示一下,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感觉到生老病死就是苦,他成道之后能完全控制生老病死的过程吗?就我个人来说,我比较迷恋神通术,我这样子可以回去自己修行吗?
净慧老和尚:这位同学,你今年二十几岁?(23岁)你去年多少岁?(22岁)明年是多少岁?(24岁)生命是无常的,生命是在迁流变化的,这是一个规律,这种规律不是任何人制造出来,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改变的。(佛陀也不能吗?)佛陀也不能。佛陀只是证得了诸法缘生性空的这种规律,一切按照事物的规律来生存,然后正视一切的痛苦。释迦牟尼佛也生病,释迦牟尼佛活到八十多岁也圆寂了。他圆寂了,就是顺着一切诸法缘生缘灭的规律,他能够正视这个。学习佛法就是掌握诸法缘生缘灭的规律性,然后我们去正视它,然后我们能够在病苦面前,能够正视病苦。了解病也是从缘生,不病也是从缘生。既然一切都缘生缘灭,掌握了这个规律就会减少痛苦,甚至会少生病,不生病,即使到了一期生命结束的时候也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把握生命的方向。所以,你想得到神通,想要活就活、要死就死,那个恐怕是从古以来,只是在小说中,或者在一种童话的电视片中可能有过这样的情节。在真实生活中,没有这些的情节,没有这个事实。我们一切要顺乎真理,顺乎规律,这是佛法的教导。
营员:我问题很多,首先是关于破除执着,就是说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破除执着,但当初日军侵华,他们对中国犯下这么大的罪过到现在还不认错,我们是否应该宽恕他们。第二个问题,昨天看的电影《一轮明月》,许多女营员都很反对,因为大师出家时是抛妻弃子,学子问他什么是爱,他说爱是慈悲,但爱是对普天之下所有人的慈悲,那为什么对弱女子那么残忍呢?出家人感觉是抛弃了自己的家人,如果是父母年事已高,你怎么能抛弃呢!佛教也是要求我们孝敬父母的,这一点该怎么办呢?还有一个问题,佛教创立的时候,是要反对种姓制度,反对不平等的,但比丘是守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是守五百多条,而且比丘尼见了比丘还要磕头,好像是不公平的,我想请问一下怎么来解释这些,谢谢。
净慧老和尚:你今天好像在这里仗义执言了,呵呵。全国十三亿人口,有几个人出家当和尚,出家当和尚的人很少,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你们现在在座的女营员比较多,好像比男营员差不多多出一半。你们自己客观地好好想一想,女性在感情生活中,会对一个要求解脱、要求净化的人,究竟有哪些负面的影响?我想这是一个事实,弘一大师四十多岁才出家,应该说他也完成了人生的使命。在他走了大半世的人生之后,觉悟过来,离开家庭,过出家人的生活,这种选择至少我们不能指责他,应该是同情他,应该非常敬仰——这是一个觉悟的人生,这是一个奉献的人生。我们要多从大的方向来着想,多从善法来着想,多从人生的觉醒觉悟着想,不要纠缠到儿女情长这样的小事上,否则我们永远摆脱不了感情的纠缠,永远摆脱不了人生当中非常负面的那些障碍。所以希望这位女同学,也要上一个台阶,站得更高一些,来看人生,看佛教,看出家人。因为要背妻离子,在世俗生活中成就大事业的人往往也有这方面的举措,像我们很熟悉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为什么呢,他也是有一个很崇高的目标。出家人也一样,他也有一个很崇高很清净的目标,所以他一定要牺牲个人的某些利益来实现更崇高的追求。
明影法师:好的,今晚营员提问踊跃。下面我们唱首歌回报一下我们的法师,好不好?
(营员合唱《从心开始》、《生活禅曲》)
明海大和尚:唱得很不错,首先每天早上起这么早就不容易。夏令营办了十五年,我从第一届到现在,我们活动的组织也要改善,同时希望你们把关于活动的意见反馈回来,以便于我们今后把这个活动做得更好。刚才女营员提的问题,我一直意犹未尽,因为你问的是老和尚,我再补充两句好吧。因为弘一大师是我很敬仰的,你这个问题问到他,在佛教里面出家,有父母要父母同意,有妻子要与妻子商量,要争取她的同意的。你刚说的把妻子抛弃的事情,造成妻子很痛苦的局面,建议你到社会上去统计一下,被抛弃的女性是因为她的对象是出家的多,还是其他情况多?哪一种情况多啊,是因为做和尚被抛弃的多还是因为离婚被抛弃的多?(营员:不能有更坏的,就否认这个坏的存在……)所以我想说的是:以我们今天的时代来说,有多一些的人来献身佛法,弘扬佛教思想道德,那么我相信社会上被抛弃的女性会少。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