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傅味琴:学佛开导(80~89)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5日
来源:   作者:傅味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傅味琴:学佛开导(80~89)

 

  定学开导 (80)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3

  “僧皆如来子,摄以六和敬”,

  同学间要互相恭敬,要看功德

  提要:

  ·“一念瞋恚意,百万障门启”,佛弟子不应以瞋报瞋,以打还打

  ·小时教育不当,长大进佛门不能合众,倔强、顽嚣,一赌气就退心

  ·出家人称福田僧,接受供养而不修行弘法,那就背了因果

  ·有些出家人自鸣清高,不收供养,亦不收徒弟,这是没有悲心,促使佛法

  弘扬不出去,传灯传不下去

  ·离家修行,弘扬正法,很令人感动,如果不能成才,就会有失众望

  ·“僧皆如来子,摄以六和敬”,同学间要互相恭敬,要看功德

  瞋~一念瞋恚意,百万障门启

  我今既出家,身被法王服

  若以瞋报瞋,打杀还打杀

  同世间粗汉,何能称福田

  僧皆如来子,摄以六和敬

  “一念瞋恚意,百万障门启”,

  佛弟子不应以瞋报瞋,以打还打

  时间关系,下面只好讲快一点,瞋,“一念瞋恚意,百万障门启。”遇到这个障碍,那个障碍,不要去检查别人,首先检查自己,你慈悲心修好没有?到处去冲撞人,不肯依顺人家,偏要人家依顺自己,本来没障碍的也会产生障碍。“我今既出家”,这几句话对出家人说的,当然我们居士也应该向出家人学习,“身被法王服”,法王就是佛,出家人是披佛的袈裟,“若以瞋报瞋,打杀还打杀。”假如别人对我起瞋恨心,我也用瞋恨心去报复他,别人打我,我也打他,别人骂我,我也骂他,“同世间粗汉,何能称福田?”这种做法跟世间上的粗汉差不多。

  小时教育不当,长大进佛门不能合众,

  倔强、顽嚣,一赌气就退心

  世间上就是这么样,现在连父母教育小孩子也是这个样:他打你,你为什么不打他?人家对你凶,你老实就被欺负,你比他更凶,你会占便宜。以打还打的教育出来的孩子,即使他过去世有善根,今世进了佛门,肯定跟大众合不来,因为他从小就这么培养的,一点耐性也没有,到处看不惯。如果有什么矛盾牵涉到他,他就一定要胜过你,要比你凶。假如对方也不好欺负,那怎么办?“你不走我走。”法也不要了,修行也不要了,就是为了一口气,这都是世间上的粗汉。

  出家人称福田僧,接受供养而不修行弘法,

  那就背了因果

  “何能称福田?”出家人称为福田僧,要为众生培福,众生供养你,你受了供养,众生福气就增长了。当然众生供养你的钱是给你弘法修行的,而不是你拿了钱去吃喝玩乐,喝酒炒股票,乃至养老婆,给子女出国,那就错了,那要背因果的。

  有些出家人自鸣清高,不收供养,亦不收徒弟,

  这是没有悲心,促使佛法弘扬不出去,传灯传不下去

  还有种出家人相反,居士供养一律不收,说“我没有什么功德,而且受了供养了我自己福气下降。”人家就说他高尚,不贪钱。这不是贪钱不贪钱,是他不愿给居士培福,人人都是这样,居士到哪里去培福?只好送到到阿姨叔叔伯伯那里去,或者宠爱自己子女,要啥买啥。这种出家人可能不懂佛法,也可能儒教思想太深了,自命清高。有的出家人自己修得好,却不收徒弟,能海上师说,这种出家人没有悲心。你不收徒弟,佛教传灯怎么传下去啊?

  离家修行,弘扬正法,

  很令人感动,如果不能成才,就会有失众望

  今天我们做居士的离家来修行,从事弘法事业,居士们受感动,希望我们能够把人才培养出来,正法弘扬开去,也不断来供养,那么他们也有福报。我们今天吃的饭,穿的衣,还有发的零用钱,都是居士供养的,所以这口饭不是好吃的,要看你是不是在好好修行。如果你不好好修行,自由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不能合众,还怄气、吵架,你有惭愧心吗?众生对我们有极大的希望,你不要有失众望啊。

  “僧皆如来子,摄以六和敬”,同学间要互相恭敬,要看功德

  “僧皆如来子,摄以六和敬。”每个佛弟子都是如来子,佛弟子一家人,要过六和生活,同学之间要互相恭敬,要看功德。当然每个人都有过错,你看到别人过错不要大惊小怪,有人自己犯了错误心里很难受,我也劝他不要大惊小怪,过错改一改就没了嘛,功德倒是了不起,能使你将来成就,所以同学们要互相看功德。

  定学开导 (81)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3

  “于贪于嗔,不舍不离”,即堕邪见

  提要:

  ·别人对我有功德,要念念不忘,任何诽谤不要计较,要转变一个人,首先

  要去感动一个人

  ·迷于金钱很难醒得过来,享受的环境修行人最好远离

  ·痴头怪脑的人总把幸福寄托在事物永远不变上

  ·“于贪于瞋,不舍不离”,即堕邪见

  ·“离苦复贪,离贪复瞋”,痴于财色,不肯回头

  别人对我有功德,要念念不忘,任何诽谤不要计较,

  要转变一个人,首先要去感动一个人

  有人总说我这个老师有点怪,我受某些人的诽谤三十多年了,现在好得多了,因为无论你怎么说我闲话,你还得承认我弘扬的是正法,我培养的学生还不错,你还得承认我是尽我所有作供献的人。有些人就奇怪:“老师,当年你受尽排挤与打击,你怎么还去看他,关心他,跟他这么亲啊?”因为我看他的功德,当年我二十二岁进佛门,他一直在关心我,我得到了他多少好处?别以为好像我在说自己怎样好,我是老师啊,好的地方也要说,供给你们学习学习,虚伪的谦虚就是愚蠢。所以僧皆如来子,希望大家要看功德。

  还讲个小故事,我去看他的时候,可能他因为病的关系,有点糊涂了。他躺在床上问我,“上海有个居士叫傅味琴,他现在情况好吗?”我说“我就是小傅啊。”一听这话他眼睛都亮了,精神马上来了,这说明什么问题?你要转变一个人,首先要去感动一个人。 痴~迷迷茫茫,堕于邪见

  于贪于瞋,不舍不离

  离苦复贪,离贪复瞋

  痴于财色,不肯回头

  迷于金钱很难醒得过来,

  享受的环境修行人最好远离

  再讲痴,“迷迷茫茫堕于邪见”,前面贪瞋这几句话是能海上师说的,痴这几句话是我的一点感触。“迷迷茫茫”,你问他几个问题,他回答不出来,就是迷迷茫茫。比如问他:“你赚的钱一辈子都用不光,为什么还要拼命地赚钱?”可能他回答不出来。“你现在只有一个人,你买的大床可以睡四个人,这么大,有什么用啊?”他回答不出来,只好朝你笑。

  有一次,我去一个学生家里,后来我就说“我上次到你家里来,护法在朝我瞪眼睛呢?”看他听不懂,我干脆就说说明白:你家里太豪华,我到这样享受的地方去,护法会喜欢我吗?你修行人跑到这儿来干什么?

  痴头怪脑的人总把幸福寄托在事物永远不变上

  恋爱的人都是痴头怪脑,恋爱失败了还在等待他回心转意啊。有人看到过去的女朋友,人家已经四十多岁,有孩子了,他还在痴:这一次看见你跟从前不一样了,从前的你风度多么好,多么有修养,多么富有诗意,现在怎么变成这样了。好像替她可惜,表示还在爱她。真是笑话,你能使别人永远不变吗?自己都变成老头子了,还想不变。

  “于贪于瞋,不舍不离”,即堕邪见

  “邪见”,就是知见不正,自己想一套,违反如来的教导,“于贪于瞋,不舍不离”,痴就在贪瞋里,贪了还想贪,不肯舍掉就叫痴。恨了还想恨,恨到最后非把他杀了不可,你杀了他你也枪毙,可是痴头怪脑的人从来不考虑后果的。

  “离苦复贪,离贪复瞋”,痴于财色,不肯回头

  “离苦复贪,离贪复瞋”,即使听听法,有点觉悟,总算醒过来了,刚刚离开一点苦又去贪,因为事过境迁。我很早就不给人家看病了,我到底是一个修行人,我还要留点时间修行,还有一个原因,医生总是慈悲的,不管你人好人坏,你病苦,我都给你解除。坏人生了病,躺在床上爬都爬不起来,想干坏事也干不成,你把他病看好了,你不教育他,他仍然去当小偷当强盗。

  患口吃而说不出话来的人,通过心理疗法和语言训练,七八天后就能滔滔不绝地讲话。等他说话流利了,他就打电话约女朋友老地方见面,实在使我失望。

  我会按摩,我这个按摩很舒服,很受人喜欢。有一次我告诉这个老年病人,要求她不吃大米饭,也不吃荤腥,她都说好。有一次我给她按摩好,刚出门,想起有样东西忘在她家了。等我再回去敲门拿东西,一看,她开始吃晚饭了,酒啊,肉啊,我才知道我为她看病是供给她喝酒吃肉的。所以什么医生最最了不起?弘扬佛法的医生最了不起,佛是大医王。

  “痴于财色不肯回头。”世俗人谁肯回头?真是不见黄河心不死,观世音菩萨会掉眼泪。听同学说了个故事,观世音菩萨有一天倒过来坐,有人奇怪问:“慈航大士,为何倒坐?”观世音菩萨又叫慈航大士,因为他是倒驾慈航,观世音菩萨回答说:“苦海无边,只因众生不肯回头啊。”你们今天都在步步升高,不断前进,希望你们再也不要后退,否则太可惜了,苦海无边啊。

  今天讲到这里。(回向)

  定学开导 (82)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4

  要顶礼赞叹持戒清净、能修苦行的僧众

  提要:

  ·要顶礼赞叹持戒清净、能修苦行的僧众

  ·不可盲目恭敬,对三宝要有正信

  ·要根据佛讲的话去实践,检验正确就应该信,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做了,

  所以致成了末法时期

  ·要恭敬赞叹能以戒定慧来培养圣种的佛弟子

  ·恭敬顶礼是顶礼修行人的功德

  ·对有修行功德的不顶礼,这是你的骄慢,对没修行功徳的人顶礼,

  佛也不赞成,要在认识僧宝功德的基础上起恭敬心,才叫正信

  要顶礼赞叹持戒清净、能修苦行的僧众

  我们在讲“以戒生定,由定发慧”的时候,要认识到作为一个佛弟子是什么样的身份,应该怎么修,要达到什么目的?所以我们就结合经书里几句话来讲:“如来悲智等流身,戒净圣种杜多行,成就三德三慧体,三士圣众我顶礼。”这几句话是赞叹僧的功德。

  不可盲目恭敬,对三宝要有正信

  我们皈依三宝,首先要恭敬三宝。恭敬三宝的基础,是对三宝有信心,如果对三宝没有信心,你这个恭敬是盲目的。你有信心,还要看你是不是正信。有些人对迷信的东西也蛮有信心的,有些人听信了邪见的话,对邪知邪见也有信心,那个差别就很大。

  要根据佛讲的话去实践,检验正确就应该信,

  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做了,所以致成了末法时期

  我们皈依三宝,要恭敬三宝,赞叹三宝,今天讲到这四句,就是为了使我们从了解僧宝的功德中产生信心,那样子恭敬僧宝才是正路。释迦佛最反对的就是盲从,释迦佛甚至说连佛讲的话,也不要盲目的相信。你们应该根据佛讲的话去实践,通过实践检验正确的,你就应该相信。可是现在能够听释迦佛的话,照释迦佛的话去做的人很少了。即使有,份量也不足了,所以致成了末法时期。

  要恭敬赞叹能以戒定慧来培养圣种的佛弟子

  佛弟子怎么修行?第二句话已经扼要地讲清楚了:戒要清净,要使我们具足圣种,还要好好地培养这颗圣种,怎么培养?就是要走戒定慧的道路。我们既然已经有了这个种子,就应该通过我们的培养,让它快快结果,这个果就是将来的证果成道。像这样的佛弟子,不管是出家在家都是善知识,都是值得我们赞叹恭敬的。

  恭敬顶礼是顶礼修行人的功德

  佛在世的时候,已经有过规定,我本来知道的不详细,最近常看原始佛教的材料,里边说:“恭敬顶礼是恭敬顶礼这个修行人的功德,不管他在家出家,只要他有功德。”如今对在家居士,一般是对他合掌就可以了,对有功德的出家人,居士就要顶礼。

  对有修行功德的不顶礼,这是你的骄慢,

  对没修行功徳的人顶礼,佛也不赞成,要在

  认识僧宝功德的基础上起恭敬心,才叫正信

  还说明白:“如果这个出家人没有功德,你不应该顶礼。”这是释迦佛规定的。所以顶礼不是顶礼某一个人,而是顶礼他修行的功德。如果他有功德,你傲慢不顶礼,那是错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大讲特讲僧宝的功德,使我们在认识僧宝功德的基础上生起恭敬心,那才叫正信。 杜多行~又名头陀行,意即精神抖擞修苦行。佛赞叹杜多行,佛说杜多行住世,正法住世。

  经云:杜多功德行,如来所赞叹,能少欲知足,持戒生勇猛,不为自营谋,不系念外施,断爱灭身执,欢喜易入禅。

  定学开导 (83)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4

  能精神抖擞修苦行的才称

  杜多行,修行人应该朝气蓬勃

  提要:

  ·能修杜多行功德是释迦佛最赞叹的,没有杜多功德就不能称“头陀”

  ·能精神抖擞修苦行的才称杜多行,修行人应该朝气蓬勃

  ·修头陀行能少欲知足,为如来所赞叹

  ·有时伙食差一点也应满足,徒弟比师父吃得好,要惭愧

  ·怕艰苦,回家图享受,学法修行都不要,还像佛弟子吗

  ·有欲望的人尽打妄想,持戒就困难

  能修杜多行功德是释迦佛最赞叹的,

  没有杜多功德就不能称“头陀”

  今天讲杜多行,杜多行是释迦佛最最赞叹的,也是僧宝的功德。杜多行,又名头陀行。讲起杜多行,一般人不知,讲起头陀就容易知道,过去的电影小说里经常把和尚称为头陀。记得《水浒传》里的武松也称头陀。你是不是个头陀,看你有没有在修头陀行,你一条也没有修,怎么称得上头陀?

  能精神抖擞修苦行的才称杜多行,

  修行人应该朝气蓬勃

  杜多行的意思就是“精神抖擞修苦行”,如果精神面貌不好,你能修苦行吗?凡是修苦行的人精神面貌都非常好,所谓朝气蓬勃,精神抖擞。你们来我身边学法培养的,我始终是这么要求:你们都应该朝气蓬勃,精神抖擞。在我培养的学生里不准有一个人萎靡不振,连我生了这么多年的病,年纪到了七十九岁,我看你们年轻人有时候精神还不及我,要开朗乐观嘛。

  修头陀行能少欲知足,为如来所赞叹

  这儿的青年组怎么样我不知道,我老了,没有这么多精力来过问,我要忙最最重要的、也是你们最需要的工作,那就是法。法雨山佛学苑年轻人最多,那边的青年组表现非常好,这是我看到的,那真是朝气蓬勃,精神抖擞。只要哨子一吹,青年组的人都是飞奔那样跑出来,马上集合,哪有慢吞吞慢吞吞走出来的,萎靡不振能修头陀行吗?

  经书里说,“杜多功德行”,修头陀行有功德的,这不是我老师特别强调,是佛说的,你总应该听。头陀行就是苦行,意思修苦行是有功德的。“如来所赞叹”,修头陀行的弟子如来赞叹。“能少欲知足”,修苦行的人,他的欲望很少很少的。欲望增多,你烦恼增多,恶业增加,这是三恶道的路。修行就要把自己的欲望越来越降低,所以要少欲知足。

  有时伙食差一点也应满足,

  徒弟比师父吃得好,要惭愧

  这两天,我天天在你们斋堂里绕一圈,看看你们伙食好不好。觉得还可以,那我也不说话,因为我一向主张你们伙食好一点。尤其头一天是居士打斋,一般传统打斋伙食总是好一点。即使有时候伙食差一点,你要满足啦,我还不是天天吃青菜萝卜。当年在五台山清凉桥,能海上师每天吃两块红腐乳。徒弟比师父吃的好,要知足,要惭愧啦。

  怕艰苦,回家图享受,

  学法修行都不要,还像佛弟子吗

  不要跟世俗人学,不要听那些世俗气很重、贪享受人的话,有人一来到这儿就说, “这儿生活太艰苦了。”你听了这些话,你会满脑子“太艰苦了,太艰苦了”。够好的了,修行人要用修行眼光来看问题,要说修行人的话。有些同学有好心,就供养一点,帮助改善伙食。还有些人扭转屁股就跑回家去享受了。连法都不要了,修行都不要了,还像佛弟子吗?

  今天你们都是信佛的,所以我跟你们讲讲修行的话。这一次杭州企业家禅定营,他们一定要排在二十八日以后,因为都要看奥运会的闭幕式,要他们提前来,可能人很少的。我也不说话,因为他们都是老板。

  有欲望的人尽打妄想,持戒就困难

  “持戒生勇猛”,如果你能修头陀行,你就没有很高的欲望,不会再打另外的妄想,对于持戒从不讨价还价,那你戒就持得起来。有这种欲望那种欲望,尽打妄想,持戒就很困难。

  定学开导 (84)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4

  生活要求低,自然不必系念外施。

  进佛门从事佛教弘法事业,要尽我所有作供献

  提要:

  ·当年我觉得皈依受戒好,就随大众皈依受戒了

  ·持五戒不难嘛,我又不杀生,何必怕受戒

  ·五戒要求并不高,何必去听某些人说得可怕

  ·修头陀行,持戒能生勇猛心,也不再会生活享受图营谋

  ·物质生活的包包太重,对修行人来说,实在没必要

  ·生活要求低,自然不必系念外施,居士供养要出于自发,不要追求

  ·进佛门从事佛教弘法事业,要尽我所有作供献

  当年我觉得皈依受戒好,就随大众皈依受戒了

  有些人就不敢受戒,这么考虑,那么考虑,我只能劝导劝导。我觉得持戒很简单嘛,我当初在上海佛教青年会,碰到董居士,他跟我讲佛法,因为我总有颗跟佛有缘的善根,咱们就成了好朋友。他告诉我:“初八有皈依,咱们一起去皈依好吗?”我想皈依是好事情,我说“好,好,好。”

  我年轻时候有个脾气,你们别笑我啊,你说什么我都说好,养成习惯了。小的时候就是这个脾气。我父亲死了,我是住在父亲朋友的家里唸书。他家老奶奶跟他们孩子说:“你们脾气怎么这个样子?你看他。”就说我了,“你随便说他什么,他都说好。”你就是说我是吃粪的,我也没有意见。

  那天上午受了三皈依,他又跟我说,“下午还有受五戒,我跟你一起受吧。”我说:“好!好!好!”我就是这么受五戒的。

  持五戒不难嘛,我又不杀生,何必怕受戒

  受了五戒我觉得不难嘛。不杀生,我会杀人吗?猫、狗我也不杀的,小时候有点小毛病,这种小毛病你改一改就好了。比如说我小时候喜欢把米虫用大头针钉在木头上,长大了不这么做就是了。假如问你:“你会不会杀鸡?”“我不敢,我看见杀鸡,我就要躲开”,那你为什么怕受杀戒呢?

  五戒要求并不高,何必去听某些人说得可怕

  不偷盗,你想偷人家东西吗?“我从不偷的。”那你怎么怕受盗戒啊?很简单嘛,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这五条戒要求又不高。都是听别人说的可怕:“像我们末法众生能受戒吗?犯了戒你下地狱啊。”犯戒下地狱,这话是不错,但是我不犯戒呢?就不下地狱了,那么你不要犯戒就是了。这么简单的事搞的这么复杂,真是!所以有些话听不得,现在佛门很多人的观点都很混乱,还是听佛的话好。

  修头陀行,持戒能生勇猛心,

  也不再会生活享受图营谋

  “持戒生勇猛”,你能修头陀行,你修行就不怕难,不怕烦,能生起勇猛心。平时你们即使不修头陀行,也要少欲知足,要知足一点,知足者常乐。

  “不为自营谋”,你肯修头陀行,你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很低,你就不会再为自己去营谋,也不会去想我怎么去赚点钱,多买件衣服、多搞几张存款的卡。

  物质生活的包包太重,

  对修行人来说,实在没必要

  你们不要以为我说笑话,咱们在湖北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两个比丘尼,两大包行李,出家人有这么多行李,也是件怪事。后来才知道她们行李包里全是巧克力、高级糖果。身边的储蓄卡、什么卡好几张。像这种人还得要听听杜多行的功德,包包这么重,修行修得起来吗?这种物质生活的包包,实在不必要。

  生活要求低,自然不必系念外施,

  居士供养要出于自发,不要追求

  “不系念外施”,你生活要求这么低,还会去想:“希望他供养我一点。”讲到供养,也插几句,供养要自发,讲经说法时,或者在同参道友里,可以讲讲供养的功德。如果他的觉悟没有到这个程度,不要勉强人家来供养。

  进佛门从事佛教弘法事业,要尽我所有作供献

  我小时候从不向人要东西,年轻时候也从不向人借钱,苦只苦我自己,动什么脑筋啊!进了佛门从事佛教弘法教育事业,我们的风格就是:尽我所有作供献。我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供献,供献不出来,这是我自己没力量。有困难咱们自己解决。

  你肯修头陀行,你还会系念什么外施吗?修行人不要总在脑子里打算盘:明天到王居士家,后天到李居士家,看看他们能不能供养。我们是能海上师家风,在我在的地方都不设功德箱,至少佛菩萨面前不准放功德箱,因为当年释迦佛面前并没有功德箱。

  崇教寺大殿门口放了一只,这可不是我的意思,因为当地的村里跟我们打招呼:功德箱不能拿掉,拿掉了村民要有意见。那么就放一放,所以要跟你们解说一下。

  定学开导 (85)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4

  能修头陀行放下一切,心生

  欢喜易入禅,欲望太重就难入定

  提要:

  ·不愿帮助人,又说风凉话,这是对人的假同情

  ·爱会带给你痛苦,为不受迷惑故,应断爱

  ·供众功德大,没有修头陀行,心里也不要牵挂着别人的供养

  ·爱吃爱穿爱享受,会增加身执,体质也就差了

  ·能修头陀行放下一切,心生欢喜易入禅,欲望太重就难入定

  不愿帮助人,又说风凉话,这是对人的假同情

  说起借钱,还有个小故事。文革时,我们家全家五口人生活非常艰苦,晚饭吃粥,菜是买五分钱的一块红腐乳,切成五份,每个人一小块。

  有个居士知道了,对我大有意见,跟我说:“你这么刻苦,太过分啦,你不对啊!”我笑嘻嘻说,“是的是的,是我不对,因为我没有经济能力。”就跟他开玩笑说,“请你借我十块钱好吗?”“啊,怎么向我借钱啦?”不体谅人家的苦衷,空口说风凉话,还是个佛门的居士!

  爱会带给你痛苦,为不受迷惑故,应断爱

  “断爱灭身执”,一切爱欲全部要断,你光断男女的爱是不够的,这是个核心,外围的爱你也要断,无论你爱什么,都是不恰当。比如现在人爱化妆,爱弄头发,还怪了,有些信佛的人,还是老同学,老了竟然也烫起黄头发来了。

  应该明白爱会带给你快乐,可是这种快乐也会带给你痛苦,没有一个爱到最后不是痛苦的。眼光放得远一点,不要被眼前这种快乐迷掉了,那叫鼠目寸光。修行人眼光要看得远,要看全过程,要看最后怎么样。

  供众功德大,没有修头陀行,

  心里也不要牵挂着别人的供养

  “灭身执”,你能修头陀行,就再也不会考虑要吃什么高级的,要穿什么好衣服。老是考虑吃的穿的,过分享受,人还有抵抗力吗?你爱身体爱得太过份了呀!所以你们以后吃的穿的不要供养我,要供就供养大众,因为供养大众的功德最大。

  如果你一定要供养我也可以,我们有一百五十个大众,你就供养一百五十份,你供养了我,我就转供大众。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不要一会儿又寄来一大包衣服,仓库里堆不下啦。有的供养我衣服,还一定要我穿给他看,不穿他就不高兴,别的人也有这样要求,如果我都满你们的愿,我不是变成北极熊了吗?(众笑)叫我怎么走路啊?

  你们供养我,我非常苦的啦,这个烦啊,这些东西我又不吃的,我吃青菜萝卜就行了,那么还要动脑筋,这些东西转送给谁,脑筋还要动得细致。实在分不光,小住同学要走了,送给他带回去。我即使没有修什么头陀行,我也不希望在心里牵挂什么,修行人不系念外施,这个要求已经是很低的了。

  爱吃爱穿爱享受,会增加身执,体质也就差了

  过份爱护自己的身体会增加身执,好吃好穿好享受,说是爱护身体,怎么现在的人体质越来越差了?太过份呀!你们城里人这么讲究那么讲究,你能比得上山里人吗?咱们在开化,山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看来看去都是老头子,八九十岁了还在种田搬东西,他们吃什么呀?所以爱就是害。

  能修头陀行放下一切,心生欢喜易入禅,

  欲望太重就难入定

  “欢喜易入禅”,修了头陀行容易放下一切,心里欢欢喜喜无所求,你就容易进入禅定。假如你们说:“我禅定修了这么久,好像还没有进入禅定的境界嘛?”你自己检查检查,你欲望放下了吗?你欲望太重了呀!

  定学开导 (86)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4

  六年苦行使释迦太子断除了爱欲与身执

  提要:

  ·外道以愚痴的极端苦行来消除业障,释迦佛反对的是外道苦行

  ·六年苦行使释迦太子断除了爱欲与身执

  ·苦行是修行,后世众生体质差,不能把身体搞坏了

  ·如今众生贪执五欲,日益越盛,佛门也搞圆桌面,既铺张又收钱

  ·佛弟子随波逐流,就难挡五欲之风,乃至不能自拔

  常有人说:释迦太子当年六年苦行是错误的。实际上佛是反对外道的苦行,当年释迦太子不经过六年苦行,无法断除爱欲与身执。通过六年苦行才获得甚深的静虑。如今众生贪执五欲,日益越盛,佛门弟子为何随波逐流,难挡五欲之风,乃至甘堕五欲泥坑不能自拔,皆因对苦行所知浅薄,有所误解。若不赞叹苦行,烦恼难断,生死难脱。佛门五欲泛滥,即使寺院富丽堂皇,也就成了一座庄严的墓碑。

  十二杜多行,修了有功,不修亦无过。想修行成就,能修一二条亦好。

  外道以愚痴的极端苦行来消除业障,

  释迦佛反对的是外道苦行

  “常有人说:释迦太子当年六年苦行是错的,实际上佛是反对外道的苦行”,外道苦行是吃大便,吃小便,不穿衣服,睡在有刺的树枝上,还有一只脚站着,一只脚提起,叫金鸡独立。把自己搞得苦里苦,他们的观点——人的业障太重,一定要通过苦来消除自己的业障,将来可以升天。佛是反对这种苦行呀。

  六年苦行使释迦太子断除了爱欲与身执

  “当年释迦太子不经过六年苦行,无法断除爱欲与身执”,爱欲和身执是不容易断的,通过六年苦行至少他把贪欲断掉了,什么也不贪了,所以修行要修苦行。释迦太子通过六年苦行才获得甚深的静虑,经书上有句话,“六年难行彼岸竟,获胜静虑我顶礼”,静虑就是禅定。

  苦行是修行,后世众生体质差,

  不能把身体搞坏了

  再跟大家补充一句,释迦佛并没有要求后世众生,也学他当年每天吃一麻一麦。这个一麻一麦解说还不同,我想不会是一粒芝麻,一粒小麦吧,可能就是抓一把吧?释迦佛可没有这么要求我们,十二头陀行里面也没有说:只准吃一麻一麦,还是叫我们吃饭,可见十二头陀行并不很苦。

  现在末法时期,时代不同了,人的体质都很差,你不要狂妄自大:“我发勇猛心,死了也不管,我也一麻一麦。”你受得了吗?释迦佛当年骨瘦如柴昏倒了,他照样能醒过来爬起来,我看你饿得昏倒就爬不起来啦。苦行是叫你修行,不是叫你去送死啊。

  如今众生贪执五欲,日益越盛,

  佛门也搞圆桌面,既铺张又收钱

  “如今众生贪执五欲,日益越盛”,如今众生贪五欲越来越厉害了。佛门里也受社会上影响,经常吃圆桌面。大殿上梁、佛像开光,或者佛菩萨生日,就好好的诵经念佛吧,却喜欢搞吃的,还发请帖。圆桌面摆满了,还要上菜,只好盘子摞盘子,叫二层楼。到最后实在吃不光,全倒掉。我心里边感叹的很,真是“豪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佛门应该这么庆祝吗?

  最后吃完了,每人付五十元,那是开饭馆啊!这种些事情我也只能说法的时候讲给你们听听,使大家明白佛是赞叹修苦行的。

  佛弟子随波逐流,

  就难挡五欲之风,乃至不能自拔

  “佛门弟子为何随波逐流?”这个流到底是清流还是污流,要看看清,人应该到清水里去游泳,你到粪坑里去游泳干什么?“难挡五欲之风”,五欲之风早就吹进了佛门,已经挡不住了!以佛教给我们的修行标准去看,现在佛门里充满了五欲享受。

  “乃至甘堕五欲泥坑不能自拔”,即使你叫他来听听法,或者劝导劝导也没有用,他不听你的,或者表面上听听,对你认可赞叹:“你说的对,应该这样。”听过了他仍然照自己一套。

  定学开导 (87)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4

  不要对苦行有所误解,若不

  赞叹苦行,烦恼难断,生死难脱

  提要:

  ·不要对苦行有所误解,若不赞叹苦行,烦恼难断,生死难脱

  ·佛门五欲泛滥,即使寺院富丽堂皇,也成了一块庄严的墓碑

  ·十二杜多行修了有功德,不修亦无过,想修行成就,能修一二条亦好

  ·修行人衣服要打补丁,修杜多行穿的是百衲衣

  ·外相庄严为度众生,内打补丁为修行

  不要对苦行有所误解,若不赞叹苦行,

  烦恼难断,生死难脱

  “皆因对苦行所知浅薄,有所误解”,如今佛门有谁在劝导大家修苦行?却听到讲苦行是错的,岂不是在鼓励大家不要苦行?所以会享受泛滥,是因为对苦行所知非常浅薄。佛赞叹苦行,是批评外道的苦行错了,佛门的苦行哪会错呢?

  “若不赞叹苦行,烦恼难断,生死难脱”,今天的修行人为什么烦恼难断?他们的心态太多,贪欲太多,烦恼太多,归根结底还是他的欲放不下,所以不肯修苦行,那要解脱生死当然是很难的。

  佛门五欲泛滥,即使寺院富丽堂皇,

  也成了一块庄严的墓碑

  假如“佛门五欲泛滥,即使寺院富丽堂皇,也就成了一块庄严的墓碑”,这是多识教授在《爱心中爆发的智慧》里说的:“富丽堂皇的寺庙,里边不修行也不讲法,这不是变成一块庄严的墓碑了吗?”意思就是说外表漂亮,可里面的人死掉了,你再庄严能起什么作用啊?墓碑做得再好,能使坟墓里的死人活起来吗?

  十二杜多行修了有功德,不修亦无过,

  想修行成就,能修一二条亦好

  “十二杜多行修了有功德,不修亦无过”,十二头陀行修了就有功德,释迦佛是希望弟子们能修头陀行,头陀行住世,正法住世。但是你自己衡量,如果条件不够,没有修起来,你也没有过错。居士当然也是如此,能修最好。“想修行成就,能修一二条亦好”,真的想修行成就的话,你能够修一条两条也好,这个要求是很宽很宽了。 十二杜多行:

  一、粪扫衣(即百衲衣)

  二、但三衣(见长衣过失,不得受四衣)

  三、乞食(不希好供膳,除懈怠骄慢)

  四、一坐食(一坐一次食,不多不减少)

  五、善量食(节量食有度)

  六、不余食(食后不余食)

  七、阿兰若(都市多喧杂,纷扰意难寂,净地阿兰若,静寂禅心生)

  八、树下坐(比丘树下坐,不修治积蓄)

  九、露地坐(天地为大庐,除懈怠睡眠)

  十、冢间坐(念死观不净,离慢计财能)

  十一、随处坐(随处皆堪坐,不乐人所贪)

  十二、但坐不卧(昏卧不知起,寂静堪定慧)

  修行人衣服要打补丁,修杜多行穿的是百衲衣

  因为今天是这一期的最后一天,十二头陀行不详细讲了,稍微提一下就可以了。第一条:粪扫衣(即百衲衣),粪扫衣就是百衲衣,破了要打补丁。你们是不是也打打补丁。

  说“老师你衣服也没有打补丁。”要不要脱给你看啊?(众笑)你去问问给我洗衣服补衣服的人,他们不敢把我的衣服丢掉,因为怕我骂,都是补了再补的。我补衣服比你们谁都补得好。我从前在上海,一个人晒晒太阳补补衣服,自得其乐,这叫老僧补衲,别有风味。

  外相庄严为度众生,内打补丁为修行

  外面要穿得庄严,庄严是给众生看的,打补丁是自己修行。能海上师的衣服也打补丁的。补丁要补得庄严,端正一点,颜色要差不多。过去有的出家人打补丁,一块正一块斜,一块黑,一块白的,还有一块红的,比外道的百衲衣还差,这种衣服现在叫花子也很难看得到了。

  说起外道打补丁,说个小故事,小时候我在家乡昆山县巴城镇。我六岁死了父亲,我母亲要养活四个孩子可不简单啦,所以母爱的伟大,大家千万不能忘记。

  有一天我家门口走过一个人,长袍子洗得很干净,全是补丁,补得非常端正。我一看就被他吸住了,就跟着他走,一直跟着过了桥,到河的南面,当地人称“河南”。他在一棵树下停下来,包里拿出一点冷饭,向人家要点开水泡了就吃。我想他没菜呀,我赶快跑回家去,因为我深受感动,跑回家抓了几根萝卜干,赶紧跑过去想给他。现在想起来其实这个人不像和尚,是修外道的。等我跑过去,他已经走了,这个印象到我现在还没有忘记。

  定学开导 (88)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4

  都市多喧杂,净地阿兰若,静寂禅心生

  提要:

  ·出家人三衣一钵,寒冷地带虽可开许穿长袍,但也要见长衣过失

  ·乞食可除懈怠骄慢,在家居士吃太好,

  ·浪费时间,也不像修行人

  ·请吃圆桌面,实在是件苦事情

  ·一坐一次食,不多不减,也不留余食

  ·都市多喧杂,净地阿兰若,静寂禅心生

  出家人三衣一钵,寒冷地带

  虽可开许穿长袍,但也要见长衣过失

  第二条:但三衣,这是对出家人说的,出家人只有三件衣服。当然喽,气候条件不同,这儿天气冷,里边多加点衣服也可以。当年佛在人间时,出家人都不穿长衣的,下面是裙子。佛教传到中国来,开始穿大褂,大褂是长袍,这可以开许,因为中国气候冷。虽能开许但也要能见长衣的过失,所以你受“但三衣”这一条头陀行,你只能接受三衣,不能接受四衣。

  乞食可除懈怠骄慢,在家居士吃太好,

  浪费时间,也不像修行人

  第三:乞食,乞食的好处就是你给我什么我就吃什么,不再希望有好吃的东西。可以除掉懈怠骄慢,因为你向别人乞食,别人给什么都可以,那就不会起傲慢心。修行上也没有懈怠,你吃好的,那是浪费时间啊。有些居士家里吃一顿饭,也得花一两个小时,吃饭要花这么多时间干啥呢?真是不像修行人。听说北方有个寺院,里边的修行人都是托钵乞食的。

  托钵是托吃的东西,可不是向跟人家要钞票,要金银宝贝。我看到有个报导,有一个地方举行托钵的仪式,比丘们排着队托着钵,旁边居士朝钵里竟然丢钞票、金戒指,这叫托财。

  请吃圆桌面,实在是件苦事情

  现在新花样很多,十多年前,有个寺院当家要我去办僧伽培训班。我头一次去,因为我是老师,所以请我吃饭,可真把我搞苦了。圆桌面大家坐满,一定要“请请”才能吃。菜碟子排好了,等我好不容易搛到我喜欢吃的东西,再想吃,吃不到了,因为圆桌面上的转盘转过去了,要它再转回来,那还得等啊。(众笑)

  碗这么小,碟子也是这么小,结果他们都吃完了,我还没有吃饱,我从前吃饭要两大碗,能吃饱吗?旁边的人跟我打招呼:“老师,你慢慢吃,我陪你。”我好意思让他陪吗,再也不敢去添饭了,算了算了,花了这么多时间,肚子还没有吃饱。(众笑)希望你们对这种生活不要再爱好啦,满足了虚荣心,可是苦受得多了。

  一坐一次食,不多不减,也不留余食

  一坐食,“一坐一次食,不多不减”,你一坐下去就吃,吃完了站起来,吃的时候要不多不减少。

  “善量食”,吃东西要按照自己的份量,你们过堂的时候,你能吃多少就添多少,你添得太多了也麻烦。你自己有数,不能说话,用筷子点一点,给你添饭的就明白了。不要想:我多添一点。多添一点还要你吃光的啊,吃不下也得吃下去,斋堂里是不准浪费的。

  第六:不余食。吃完了以后再不吃了。

  都市多喧杂,净地阿兰若,静寂禅心生

  第七:阿兰若,“都市多喧杂”,在城市里住的人毛病很多,喧闹得很,汽车声、喇叭声、人声、吵架声多啊,所以寺院或者佛学院,放在大城市里是不恰当的,这个心能够寂静吗?有空就想到马路上逛一逛,耳朵里听到都是嘈杂的声音。当然也有历史的根源,原来这个寺庙周围都是农村,后来城市发展了,慢慢商店住房把寺庙包围了。

  所以说崇教寺最好,离开城市远,在山上,欢迎你们到这儿来常住啊。谁来常住,我所有的道场你就是主人。你们别看我,东抓一个道场,西抓一个道场,我几岁啦?难道我能够活到两百五十岁啊,为你们抓的啊,你们是主人啊。

  “净地阿兰若,静寂禅心生”,修行人要到一个极其安静的地方修行,安静的修行场所称为阿兰若。你心里一寂静,就与禅相应,你禅心就生起来了。

  定学开导 (89)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4

  苦行是释迦佛赞叹的,修苦行

  要讲实际,不要乱搞搞出病来

  提要:

  ·树下坐,能不修治积蓄,露地坐能除懈怠睡眠

  ·冢间坐要有条件与水平,要按佛的规定去坐

  ·冢间坐可离贪欲与骄慢

  ·“随处坐”,到处可修行;“但坐不卧”为了精进修禅定

  ·老年有病的人要保持好睡眠

  ·坐着睡着了,会影响身体健康

  ·苦行是释迦佛赞叹的,修苦行要讲实际,不要乱搞搞出病来

  树下坐,能不修治积蓄,露地坐能除懈怠睡眠

  第八条是“树下坐”,比丘在树下住,这是指大树,能遮风雨,能遮太阳,有什么好处呢? “不修治积蓄”,比丘不要去忙:我要准备些什么,我要储蓄什么。

  第九是“露地坐”,露天修禅定是最舒服的,山顶上这块平地,草很好,你们有几次到那里去修禅定,修得大家都不想下来。天气好,没有下雨,阳光也不太大,我就不坐茅棚了,我也是喜欢在露天坐的,那个滋味可不同,“天地为大庐”啊,胸怀多么豪放。你们大城市哪怕两百四十个平方,算什么大呀?昨天居士家有孩子到我的房间来看看,说:“你住的房间很大啊,我家里的房间比你还要大呢!”再大也比不上天地为大庐。

  你能够在露天坐,还能“除懈怠睡眠”,你就不容易打瞌睡,也不容易懈怠。

  冢间坐要有条件与水平,要按佛的规定去坐

  第十条“冢间坐”,这一条,你们做不到千万不要勉强,冢间坐要有冢间坐的条件和水平,要按佛的规定去坐。冢间坐就是坐到坟墓堆里。古时候的坟墓堆跟我们现在不一样,现在坟墓堆是水泥、泥土堆砌的,古时候坟墓都是死人骨头。你可别东看西看,心想“有没有鬼啊”。等会一只鸟,“叽──”,(众笑)你就吓坏了,等跑回家也得心脏病了,所以要科学一点,实际一点,千万不要莽撞。

  冢间坐可离贪欲与骄慢

  冢间坐有极大的功德,你可以经常观死,观不净,观尸体臭烂。要知道这臭烂的尸体,活着的时候就是美人啊,美人现出原状就是这么样。

  冢间坐还可离开骄慢,你再怎么算自己的财,再怎么表现自己的能耐,最后都没有了。一天到晚想:我死的时候也是这个样,成了一堆白骨。你经常这么看看想想,你就容易修行了。

  “随处坐”,到处可修行;

  “但坐不卧”为了精进修禅定

  第十一条“随处坐”,到处都可以住,不要羡慕人家条件好,你修头陀行了,到处都可以坐,一坐下去你就能修行。

  第十二条:但坐不卧,到了晚上只坐而不躺下去睡,俗话叫“不倒单”,有什么功德呢?你不会躺下去睡得昏昏沉沉,也不知道啥时间,也不知道该起来了。你在晚上能够坐着修禅定,周围一片寂静,你就能够修得起定慧。

  老年有病的人要保持好睡眠

  这一条也跟大家打个招呼,千万不要勉强,尤其是老年人,老年人要保证睡眠,健康还是重要的。我是主张长寿,佛也主张长寿,所以叫我们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还有病人也不要勉强,病人多睡是促进病好的一个条件。即使你是年轻人,你真想学这一条,也不要勉强,不要学得奇形怪状的。

  坐着睡着了,会影响身体健康

  有的人坐没多久就头低下来了,昏沉、瞌虫来了,“呼──”一醒过来,再重来,慢慢又醒不过来了,口水流得这样长。所以我劝大家如果实在不行,你就躺下去睡吧,你坐着睡也是睡啊。躺下去睡跟坐着睡,还是躺下去睡好,坐着睡要影响身体,对内脏有妨碍。

  苦行是释迦佛赞叹的,

  修苦行要讲实际,不要乱搞搞出病来

  今天跟大家讲了,希望大家了解后要赞叹苦行,不要看不起修苦行的人,苦行是释迦佛赞叹的。修苦行要讲实际,要讲科学,不要乱搞搞出病来。

  十二杜多行,你能修一条两条也好。我看呢,至少衣服打打补丁,吃饭时不挑剔总可以做到;等吃完了饭再起来,这些你们斋堂里也可以做到嘛;还有,你晚上睡不着,就干脆坐起来修修禅定,不一定坐到天亮,你坐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也好,不能算不倒单,总是你有修禅定的功德。

  修杜多行,不要勉强,做到有功德,做不到谁也不能批评你,因为要求比较高了点,能做到一两条亦好。今天讲到这里。

返回目录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