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9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9

   自修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自行不错谬法常舍法,教人行不错谬法常舍法,赞不错谬法常舍法,亦欢喜赞叹行不错谬法常舍法者。自得一切种智,教人得一切种智,赞一切种智法,亦欢喜赞叹得一切种智者。

  「自修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这个「诸天守护果」这一大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明诸天守护及佛守护」,这一科讲完了;第二科明菩萨学习般若法门得到很多利益,这一科里边分四科。第一科是「恶灭善增益」,这一科也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具足众善益」,就是学习般若法门,得到了很多的功德。这一段文是「自修佛十力、四无所畏」,前边说是修八背舍、修九次第定,这都是声闻乘的功德。这位学习般若法门是属于大乘佛法的,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也兼得小乘佛法的功德,又能得到超越小乘佛法,单独大乘佛法才有这种功德的。

  「自修佛十力」,这是佛成就的大智慧境界,现在菩萨发无上菩提心以后,他也修学佛的智慧,所以叫做「自修佛十力」。这个「力」就是力量,就是佛的这个神通道力,佛的大智慧的力量能降伏外道、一切魔王,能降伏、能摧伏他们,所以叫做「力」。

  这上面一共有十种力,我简单解释一下。第一个是处非处力,这个「处」这个字,就是处所;「非处」就是不是处所,不是地方,就是你修学善法,做利益人的事情呢,那么这个善法是成就可爱的果报的地方,这叫做「处」;如果是「非处」,就是如果你造罪呢,就不能得到可爱的果报,就是得到了苦恼的果报的地方,这叫做「非处」;那么修出世间的圣道,那就是得涅槃,得无上菩提的地方,你修世间的禅定和善法,不能得出世间的功德的。所以这个「处非处」就是世间、出世间的因果的道理,所以这地方呢,就是总说佛的智慧力量,这表示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因就不会得到果,无因不会有果,表示这个意思。一切法各有各的因缘,恶因是不能得善的果报的,这就是表示这样的意思;如果你不创造,就是没有因,没有因就不会有果,就是不劳而获的事情是没有的,没有这件事,非要自己努力不可,那么这是叫做处非处。这件事,佛的大智慧通达无碍,所以叫做「处非处智力」。

  第二个是「自业智力」,「自业智力」就是你在世间上不管是得恶的、苦恼的果报,是你得到安乐的果报,得到可爱的果报,都是你自己努力来的,叫「自业智力」。不是他人努力,你得果报,没有这件事;也不会有一个大有力量的,给你一个果报,也没有这种事,都是自己的业力所得的果报;说是自己做了很多的罪业,由此罪业而能生天,没有这回事情,这是表示这个意思。但是「自业智力」这个地方呢,表示我们欲界里边,你能够修五戒十善,你就会在人间、天上得到可爱的果报,如果你做一些罪过的事情,你就跑到三恶道去了,那么在这个地方佛的大慈悲心,名之为「增上果」。就是你应该求进步,我今生我已经来到人间,比三恶道好,但是你应该更努力,来生比今生还要好,你应该这样做才是对的,这个「自业智力」是这样意思。

  第三个是「定力」,就是禅定的力量,我们头几天也说过,就是有的人不欢喜欲,三恶道很苦恼,我们是不欢喜,人间、天上比三恶道好得多了,但是也不好、也不欢喜,我欢喜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去,那么你修学禅定,修学四禅、修学四空定、修学四无量心,十二门禅,佛对这件事也是通达无碍的,这是第三个,是「定力」。这个第二和第三都属于世间的,属于世间的善法,我们能够努力,肯努力的话,就会得到可爱的果报。

  第四是「根胜劣智力」,这以下是出世间的善法,佛对于某一个众生,佛的大智慧去观察,他有出世间的善根,信、进、念、定、慧,他有出世间的善根呢,那么这个人,佛就可以教导他出世间的圣道;如果他有出世间的善根,但是没有成熟也不可以,也不能教导他出世间的善法的。这个信、进、念、定、慧这五法,这个「信」就是对于佛法有坚固的信心,这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你对于佛法,由于你能够努力的学习,你又能努力的修行,你对于佛法的信心才能坚定起来,如果你对于佛法学习得很少,小小的有点学习,很多的佛法都不明白,你说你对于佛法很有信心,我看不一定,你经不住考验。别人若是说是有其他宗教的道理,你可能:我不信佛了!也可能这样子。所以这个信心容易动摇,那就是没有力量,这是信心也有差别,信。「精进」也是,精进的念佛,精进的拜佛、读经、念陀罗尼咒,精进的学习禅,这些事情都不是容易,我前三天可能做得不错,等到第四天就懈怠了,这个精进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信、进、「念」,这个「念」呢,少数的佛法,我可以记得住,多了我就记不住了,这个念力也有差别。我读《心经》,我背下来可以,《大悲咒》也可能背下来,你叫我背《楞严咒》就头疼了,就感觉到难,若是背《金刚经》或者可以,你教我念《法华经》,把《法华经》背下来,就感觉到困难,那么这就是念力也有差别。

  信、进、念、「定」,这个「定」一般的说呢,有欲界定、有未到地定、有色界定、无色界定,这都是要努力地去学习,逐渐地才能成就的。但是修定这件事,要把世间的欲要放下,你才容易有成就。不然的话,这个欲能破坏你的定,就算你有成就了,你有欲的时候,把这个定就破坏了,它们这两件事,这个定和欲互相破坏的,你如果定能够修学得特别好,你能破坏欲,但是你的欲若特别重,也是能破坏定的,它互相破坏,他们两个是不共存,不能同时存在的;若是能够放下欲,而又能努力地去静坐,禅定是能成就的,成就了以后,就能破坏欲,因为禅定里边有特别殊胜的轻安乐,不是世间的欲乐所能及的,所以你得到更殊胜的乐呢,就能把世间的很多苦恼的这种欲乐能放下,就能放下的。

  信、进、念、定、「慧」,这个「慧」,就是学习佛法,通达一切法都是因缘有的,都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是毕竟空的,这就是智慧,这个也是要长时期的学习,才能够成就的,也不是一下子你就会有智慧了,也不是那么回事。

  这个「信、进、念、定、慧」,是从出世间的佛法学习得来的,如果你成熟了呢,佛会为你说出世间的圣道,你就可以得圣道,可以转凡成圣,如果没有成熟,这件事办不到。所以这个善根有胜、有劣,胜就是有力量,这个劣就是没有力量,这个善根有胜、有劣的不同。这件事呢,是你过去世的栽培,你前生出家了五百世了,佛法里面有栽培,佛一看就知道,哦!你的善根很深厚,很有力量,佛为你说法,你就容易得圣道;如果佛法里面,你没有修学四念处,你的善根就不会特别强的,所以「根胜劣智力」。「处非处智力、自业智力、定力、根胜劣智力」。

  还有「种种胜解智力」,这个胜解是什么呢?就是你现在对于某一种事情,你特别的有兴趣,你就会特别的去学习它,那么你对它的知识就多起来,而且别人不能够挑你的毛病,说你不对,你会有道理反驳他,就是你特别的有力量的、很深刻的一种知识,那么也就是你的兴趣所在。这件事佛也是知道,佛是知道的,佛对于所有的人都明白,你现在长于什么事情,你是会计师、你是律师、你是建筑师、你是医生,佛都完全明白,不需要你讲,佛就知道。佛因此就会知道为你说什么样的佛法是合适的,佛知道这件事。这「根胜劣智力」是现在。

  根胜劣智力以后呢,「种种界智力」,这个「界」是指烦恼说的,说这个人过去有善根,但是他是凡夫,他还会有烦恼,这个人是贪烦恼重、是瞋烦恼重、是愚痴的烦恼重、是高慢心重、是疑惑心重,各式各样的烦恼,佛都完全明白;那么你也有善根,同时你还有很多烦恼,你也可能有很多的业障,这各式各样的情形,佛都明白的,但是你若有善根的时候,这个善根若强的时候,这个业障烦恼不能障碍,你还是会有成就;如果你的善根力量不够,而烦恼很大,业障很重,那就障住了。但是你还是有善根呢,佛会为你想出个办法,来破除这个障碍,叫你多拜忏,拜忏就把业障薄弱了,薄弱了,这个善根就容易显现出来。如果业障并不很重,但是善根没有力量,佛会为你想办法,说出个法门,栽培你的善根,使令善根逐渐地逐渐地增长,逐渐逐渐地加强,那么也可以有成就。如果又没有善根,而业障又很重,这个就是困难了,还是有困难的。

  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胜解智力、遍趣行智力,这个「遍趣行智力」是说,「遍」是普遍,所有的佛教徒不管你是小乘佛教的,你是大乘佛教的,你学习佛法的时候,佛为你说这个法门,说那个法门,说出各式各样的法门,你修学这个法门,你经过多少时间,会达到什么程度,佛都知道。「遍趣」,就是普遍一切的修行人,向前进步,这个「趣」就是向前进步,佛都会明白的,知道你到什么时候会有成就,到什么时候会有问题,佛都会知道,「遍趣行智力」,这是第七个。

  第八个就是「宿命智力」,就是你前一生,你前多少生,在佛法里面,你栽培善根的情形,是怎么栽培的,那么你怎么栽培的,或者你是由布施栽培的,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各式各样的方法的栽培,佛都知道,佛今生就告诉你还用以前的栽培的方法,你就容易进步,这就是宿命智力,是在这里。

  「生死智力」,「生死智力」是将来的事情,你这一个生命,你修学圣道以后,你将来又会怎么样?佛也会知道。譬如说我们发慈悲心,见到一个动物去伤害另一个动物,我们应该慈悲来救护它,当然你有这样的慈悲心是对的,但是佛和我们的看法不一样,佛和我们的看法有点差别,有什么差别呢?佛会看到,它现在这个生命,譬如说是个老鼠,它若死掉了的时候,譬如说蛇来吃这个老鼠,佛看这老鼠若死掉了以后会做人,那就把老鼠的生命弃掉了,做人也好嘛,佛就可能不救这件事。

  佛在世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件事,佛这一天就到须弥山下边去,在那里现一个比丘相,不是现佛的相,现比丘相坐在那里,这时候有什么事情呢?经上有说这个金翅鸟,有提到这件事,这个金翅鸟是以海里的龙做饮食的,它到大海里面去捉一个龙来,捉龙来的时候,它吃的时候,是先从尾巴吃,那么金翅鸟捉着这个龙以后,在须弥山一个地方,在那里要吃这个龙,而这个龙这时候还没有死的时候,就看见这个比丘在那坐,生欢喜心,这个龙死了。死了,第二生就做人了。佛没有说把这个金翅鸟撵走了,救这个龙,不要死,佛没有这样做,佛就是要它临终的时候,对于比丘有欢喜心,佛就是要栽培它这个欢喜心,当然佛这样做是成功了,所以它死了以后,第二生就是做人了,做人了,名之为须菩提,后来看见出家人就欢喜,他就出家了,听佛说法,得了阿罗汉。

  所以佛知道这个人的过去、知道人的现在、知道他的未来,这样子佛再酌量,怎么样救护这个众生,怎么样来教化这个众生,佛是这样的。

  最后一个是「漏尽智力」,就是你修学圣道,最后是得圣果了,或者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或者得无生法忍、得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第十地,断除了很多的烦恼,佛对于这件事呢,也是通达无碍的。

  这样说,这个十种智力,第一个是总说的,处非处智力是总说。第二个自业智力、第三个是定力,这两个力量是对这个增上生,就是世间的众生,他没有出世间的善根,佛就教导他修学世间的善法,能更进一步的比现在更好,将来你的生命比现在更好,佛这样教化他;等到第四个,就是根胜劣智力以下,是教导众生出世间的圣道,教导出世间的圣道,那就是比世间善法复杂了一点,要观察他过去的善根,他的烦恼的轻重、业障的轻重,和他现在他的心情是欢喜什么,然后酌量为他说什么样的佛法,是遍趣行智力,乃至到过去、现在、未来,漏尽得圣道,那么这是合起来是十种智力,佛有这样的智慧教化众生。

  「四无所畏」,这个「四无所畏」就有四样事,佛没有恐怖,我也简单说一说。第一条是说「一切智无所畏」,佛在大众之中,自己赞叹自己,我是一切智人,世出世间的事情,我没有不知道的,佛这样子说,如果大众之中有人说你有一样事不知道,佛心里面不恐怖,这叫做「一切智无所畏」;第二「漏尽无所畏」,佛在大众之中,自己说自己,我所有的烦恼都灭除了,我没有烦恼,贪瞋痴一切的烦恼,爱烦恼、见烦恼,一切的烦恼都清除了,如果有人说,你有一样烦恼没有断,佛心里面不跳,佛心里面不动,这是「漏尽无所畏」;第三个说「苦尽道无所畏」,这个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是佛自己的功德;这个说苦尽道无所畏,就是为众生开示佛法,你这样修学佛法,能灭除一切忧苦,使令你一切的苦恼都会灭除去,你这样修行,有人说这样修行不能尽苦,佛心里面不会恐怖的,这是说「苦尽道无所畏」;第四个说「障道无所畏」,佛这样开示你,你修学戒定慧可以转凡成圣,但是有些事情你不可以做,这件事你若做的话是障碍你得圣道,你不可以做,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呢?就是这个欲的问题。佛说欲是障道的,你若有欲,对于你得圣道有障碍。这个地方就会引起问题,有什么问题呢?因为佛在世的时候,在家居士有夫妻的生活,但是他得初果了,能得二果,那么人就对佛提出这个问题,你说欲能障道,为什么他得初果、得二果了呢?提出这个问题。佛是说,但是他不能得三果,你若有欲,就不能得三果,就还是有障碍;虽然他能够得初果、得二果,他的欲也一定要轻,欲一定要轻。他若是静坐修四念处的时候,虽然有欲,这个欲不干扰他,那么他就能得初果,得二果,他若继续修禅定,那么可以得三果,所以这个地方还是有一点事情。

  假设你若是出家人的话,在家居士有多少欲,而不是那么重,还是可以得圣道。若是出家人有欲,就不能得圣道。因为在家人有欲,你符合五戒的规定,没犯戒;出家人不可以有欲,有欲就是犯戒了,那犯戒了不能得圣道,所以对出家人来说呢,欲是障道。佛说这件事情是障道,你不可以做,你若做就不能得圣道。所以佛有这四种无所畏。

  「四无碍智」,我也简单说一下,四无碍智呢,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辩说无碍智。这个「法无碍智」是什么呢?就是能诠显第一义谛的这一切的语言文字,叫做「法」,这些法、这些语言文字,佛是无障碍的,佛完全能够通达无碍,这是这个法无碍智;「义无碍智」呢,就是法所诠显的道理,这道理方面,佛也是通达无碍的,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这个辞无碍智,就是语言的问题。这是汉文、这是藏文、这是巴利文、这是英文、这是日文、这是德文,就是一切众生的语言文字,佛都知道,佛能用一切众生的语言文字宣扬佛法无障碍。这件事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人间的人通达多少文字已经不容易了,但是很多的文字我们不知道,乃至到孔夫子,说有个公冶长,能听懂鸟语,这件事也是很特别。所以佛有法无碍、义无碍、还有一个辞无碍,第四个是辩说无碍,佛有大悲心和大智慧,用这个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能宣扬佛法、广度众生,这也是无障碍,叫做「四无碍智」。

  「大慈大悲」,这个「大慈大悲」也简单解释一下,譬如说是有世间、有出世间的差别,他世间上的事情,譬如说这个人,他的生活困难、身体有病,我能解决他的困难,那么这也是慈悲,用慈悲心来做这件事,也就是慈悲了;但是他的病好了,过几天又有病了,他现在的生活困难解决了,过多久生活又困难了,那么这件事是不究竟的,解决是解决了,不是永久的能解决。如果你若修学圣道,得成圣道以后,就是永久的安乐住了,所以若是为一切众生宣扬圣道,这是大慈大悲,是这样意思。

  「十八不共法」我们讲过了,「亦如是」,也是和前面一样。

  「自行不错谬法常舍法,教人行不错谬法常舍法,赞不错谬法常舍法,亦欢喜赞叹行不错谬法常舍法者」:这个「不错谬法」,就是不会做错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恰到好处,这事也不容易,佛有这种大智慧。「自行不错谬法」,这个菩萨能这样学习。「常舍法」,「舍」这个字是不执着,你对于一切事情,虽然这个是善法、这个是恶法,这个是世间法、这是出世间的法,这是众生法、这是佛法,各式各样的一切法,心里面不执着,这也是不容易,这是圣人才能做得到的,这「常舍法」。「教人行不错谬法常舍法,赞不错谬法常舍法,亦欢喜赞叹行不错谬法常舍法者」。

  「自得一切种智,教人得一切种智,赞一切种智法」:这个「种」这个字,有个门的意思,我们这房子里面有个门。现在说这个门就是解脱门,解脱一切忧苦的方法,那就叫做「门」,也就是种,就是各式各样的解脱门,佛都是通达无碍的,是这样意思。「亦欢喜赞叹得一切种智者」,这是佛的意思。

  是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所有布施与众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故。所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与众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故。

  「是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所有布施与众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第三段,前面是「具足众善」,现在这是第三段「回向佛道」。「是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的时候,他做布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所有布施与众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做了这么样的功德以后,这个菩萨观察布施这件事,不是我私人私有的,这件事是与所有的人共有的这件事,因为他观察我得到的这些财富,关涉到很多很多种因缘,所以这个财富是与一切人是共有的,这个菩萨不认为是我一个人私有,所以他用这个财富做布施的时候,是与一切众生共有的这件事,就是这功德是大家的,他这样想。那么成就了这件事以后,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回转另外一个方向,什么呢?向无上菩提。

  这个我们佛教里面,常常用这回向这句话,这句话常常用的。我说我自己,初出家的时候,在佛学院里面虽然学了几年的佛法,但是不明白这个回向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怎么讲这句话。后来就是有了分别心,这个「向」是对向,向就是我们的志愿,我们的志愿,这个向是我们……,这个不是说是你的脸、你的身体面向那里,不是这个意思。是你心里面的一个志愿,就是你将来的一个目标,那就叫做「向」。前面那个「回」是转变你的志愿,转变你的方向的,这话什么意思呢?

  我们世间人不管你是做医生也好,你做会计师也好,你在政府做官也好,所有的人在社会上做事,你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简单的说,就是要钱,目标就是要赚钱,赚钱,然后我们就加以享受,就是这样子嘛,这件事普遍是这样子。

  现在做佛教徒的时候,你若做功德的时候,你这个方向转变一下,不要这样子,你的目标不要限于这里,不要是局限在这里,那么向那里去呢?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我愿以此功德使令我和一切众生能够成佛、得佛智慧,这就叫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像一个人赚了很多的财富,这个钱怎么样用呢?我想要买车、我想要去买房地产,或者我要做其他的什么,一样一样,你把这个钱这样分配去使用去,现在你做利益众生的事情的时候,有了功德,也等于是赚钱了,但是你这个钱怎么样用呢?如果你不回向无上菩提的话呢,我希望将来来到人间做国王,这也就是回向了,或者我愿意生天去享天福去,我愿意到色界天上去,或者我愿意到欲界天上去,那么这也叫做回向。现在这里不是这样子,「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做了这个功德,我希望我将来能够得佛智慧,是这样子。当然所有的回向里面,这个回向是最究竟、最高明的。说这个菩萨呢,他所做的功德,他不认为是私有,是与一切众生共有的,所以回向无上菩提的时候,也是愿意一切众生共成无上菩提,也是这样子,菩萨这个心是广大无边的境界。

  「以无所得故」,这就是般若波罗蜜了。虽然是这样子回向了以后呢,他还观察一切众生也都是因缘生法,我赚的财富也是因缘生法,菩萨本身也是因缘生法,观察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就是没有回向可得了,这叫「以无所得故」。

  「所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与众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故」,也是这样子。这个地方,就是特别的地方呢,菩萨有大智慧和大慈悲去做一切功德以后,然后把这一切功德都观察它是毕竟空的,和没有做功德一样,无差别相,这个地方是很特别的,很特别。这个地方很特别呢,其实我们应该学习这件事,因为学习了这件事有什么好处呢?人与人之间容易合,不容易冲突,不容易冲突这件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