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1 (1997年于温哥华观音寺)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1 (1997年于温哥华观音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劝持品第三十四/遣异品第三十五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劝持品第三十四
不合掌!各位法师、各位居士:观音寺的主人大慈大悲,发动了这个念佛法会,我们在这里可以念佛,学习念佛法门,栽培善根,来栽培往生阿弥陀佛国的资粮。这是非常殊胜的因缘。我们在这样的法会中学习净土法门,我们应该学习净土的经论。但是现在是选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劝持品〉,按一般的情形来说,这不是净土宗的经论,但是在我个人的看法呢,这也是净土经论,这也是净土法门,无差别。所以也可以,我们这样学习,这是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我们修学净土法门,所谓持名念佛的这个法门;这个法门非常的契机,契合我们现时代的佛教徒的根性,容易入手、容易做。但是其中有一件事,我相信各位可能会发觉,是什么事情呢?就是心不颠倒。我们读《阿弥陀经》的时候,「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其人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要一心不乱,这是一个条件;其次呢,在临命终的时候要心不颠倒,这样子才能往生阿弥陀佛国去,阿弥陀佛才能够迎接我们到极乐世界去。
「一心不乱」有可能会容易成功,容易念到一心不乱,也可能不容易,人的因缘不一样。但是第二个条件,「心不颠倒」,这件事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往生阿弥陀佛国的一个重要的条件,要心不颠倒。「心不颠倒」怎么解释?怎么叫心颠倒?怎么叫心不颠倒呢?我们是专心念佛,诚心地求生净土的人,应该是会注意这个问题;怎么叫做颠倒?怎么叫做不颠倒?
我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第一,我们日常生活的时候,身体健康、四大调和、心情快乐的时候,有什么事情的出现的时候,我们能够很理智地观察这件事,很理智地处理这件事,我们可以说这是不颠倒。但是若是你的烦恼来了的时候,贪烦恼来了的时候,你的瞋烦恼来了的时候,或者其他的烦恼行动出来的时候,你还有理智没有?你还有理智、没有理智?有可能就没有理智了!就不讲道理了!那就叫做颠倒,这是可以这样解释。
第二个解释呢,就是临命终的时候,我们平常的时候身体健康,虽然有了病痛,也可能思想上还能保持正常;但是若临命终的时候,你临命终的时候,同可爱的人要分离了,同你可爱的财产、权力、名誉、地位,很多很多的可爱的,和可爱的儿女、还有可爱的什么什么要分离了,你心里能忍受得了吗?我都放下,我就是万缘放下,一心地求生净土。你那个时候能这样做吗?你能不能做得到?我看不一定。那个时候若是有平常念佛的善友来助念,来帮助你,帮助你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可能拒绝:请你不要来!我不欢迎你来念佛!有可能是这样子,这是有这样的事实的,并不是我伪造的,有这种事实的,到那时他就颠倒了、他就糊涂了,那还能往生吗?我看是不能往生了。
我在近代往生传上看见一件事,就是一位男居士,他平常是念佛的,临命终的时候也念佛,念佛,真就阿弥陀佛来了!他心里很欢喜,面向阿弥陀佛这样子念,但是他的太太在旁边就大哭:哎呀!你若走了,我可怎么办?这句话一说,他立刻地眼睛流泪了,就不想走了,不想往生阿弥陀佛国了,不想往生了,阿弥陀佛不见了。你看这个事情!他本来是有正念的,但是他的太太这一句话呢,他就颠倒了,就是有这些事情。我这样说颠倒,这是很浅白的、很肤浅的一种解释。
这样说呢,就是两种颠倒:一个是生存的时候,生活正常的时候,没有病痛的时候,有时颠倒、有时不颠倒。这个时候颠倒、不颠倒也是不太好,不吉祥。但是临命终的时候,倒是非常重要了,你若颠倒就不能往生了,那可怎么办呢?那怎么样才能不颠倒呢?所以我的想法,《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要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做什么?增长智慧。你的智慧增长了的时候,这不是说临命终的时候还来得及吗?来不及了啊!你生存的时候,你要学习智慧!就是把这世界上这些虚妄的事情,把它看穿了他,看破了他,你生存的时候,你要学习这个智慧达到这个程度,看破了这件事,你就不颠倒了;就是生存的时候不颠倒。常常地有般若的智慧,不颠倒,那么临命终的时候也不颠倒,没有人冲击你,你不颠倒;有人冲击也不颠倒,这样子你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了,你就可以往生。
我们这个念佛的人,持名念佛的人,只是说听善知识的讲解,自己念《阿弥陀经》,这样念阿弥陀佛,就这么念。有的时候你没想到,没想到什么?没想到临终时的情况,临终时的情况和生存的时候不一样的!就是我刚才说的,和很多可爱的境界要分离,你不容易忍受得了,不容易忍受得了!
我以前说过,现在明说也可以,就沈阳般若寺有个监院,那时候是男众,现在是由女众做。这是在一九四八年,我从吉林到了沈阳般若寺,在那儿住宿,那时候有些老法师在那儿住,也有年轻的法师在那儿住。其中有一个就是那儿做监院的法师,这监院的法师,他出家也多少年了,有办事的能力,所以他做监院。做监院,忽然有病了,一有病呢,他家里的儿、家里的女就来看他、来照顾他,旁边就有一个法师就说了:「哎呀!他有这么好的儿、有这么好的女,若是我,我不出家!我不出家了。」这可见,这就是个问题!我们生存的时候有理智,因为身体没有病,身体健康、心脏当然也应该是健康,这个时候,有的时候会颠倒、有的时候不颠倒。说我若希望临命终的时候决定不颠倒,怎么办呢?就生存的时候就不要颠倒!你生存的时候,你要学习佛法中的智慧,要看破这些,不要颠倒,临命终的时候才能不颠倒。
如果我只是念阿弥陀佛,我不学习佛法的智慧,你也可能没颠倒,临命终也可能没颠倒,但是不一定,不一定的,你完全不一定!我想,这句话还是说好!有什么情形呢?他自己……这位老先生自己信佛,也是念阿弥陀佛念很多年了,也有佛教的很多的朋友,但是他的儿女统统都不信佛,他的太太、儿女统统不信佛,但是他也不以为意,也不注意这个事情。后来他有病了,就是在家里有病了的时候,好像不是在医院,在家里,那么这时候这个消息就知道了,这个信佛的朋友就来为他助念,他的儿女把大门关起来:「不欢迎你们来!」还有这个事情!还有一种是什么呢?他的女儿,他可爱的女儿信基督教,他母亲有病了,母亲原来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有病了,那当然是靠自己的儿女照顾,他的儿女说:「你信基督教,我请个牧师来给你受洗!」他也就相信了!就这样受洗,不信佛了,就有这么多的事情。
所以我个人的想法呢,我们现时代的佛教的情况,对于佛法的认识,多数是一知半解,不是太明白。但是对于净土法门有一点信心,那么也能念阿弥陀佛,这样的情形本来很好,能肯念佛,很好!但是能不能往生?不一定,不一定的。所以对于心不颠倒这件事,我认为应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来增长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问题,我再重复一点,就是生存的时候就不要颠倒,要注意这件事!你生存的时候,你心颠倒,临命终的时候不可能不颠倒的,非颠倒不可的。所以念阿弥陀佛的人很多,往生净土的人不见得那么多,什么原因?就是心颠倒,你生存的时候就颠倒,是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在念佛七中,我们讲净土经论是对的;但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若我看,也是净土法门,也应该学习,所以,希望不要,「你妙境搞错了,不应该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希望不要这么说。
劝持品第三十四
我也是有点贪心!我想从〈劝持品〉一直讲到〈舍利品〉,好像准备得太多了!所以这个题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题不要说了,我们就从这个品这里开始,就开始学习。
「劝持品」,这话什么意思呢?这个「持」,就是受持;这个持就是用手拿住了,拿住它,你一下子一松手就掉了,那就拿不住,就不叫做持。这个持就是拿住它,不要掉了,叫持的意思。但是现在不是手,是你的心,指你的心,叫做「持」。这个「持」是持什么呢?要持这个般若的智慧,般若是一种智慧。
我们学习般若;其实般若可以代表了全部的佛法,代表全部的佛法。全部的佛法也包括南传佛教的《阿含经》在内,但是这个般若的智慧是《阿含经》里面所没有的。这个在《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说,为什么佛要为我们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呢?就提出这个问题。提出问题,龙树菩萨又自己回答说,说是,佛说了《阿含经》,但是没有说菩萨道,现在为一切发无上菩提心的人说菩萨道,所以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那么从龙树菩萨这句话来看呢,在《阿含经》里面是没有的,没有这件事,所以就说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那么现在说这个智慧,就是高过了小乘佛法的这种智慧,但是还包括小乘佛法在内的。所以大乘佛法是非常广博的,能包括小乘佛法在内,而又能够胜过小乘佛法,所以叫做大乘佛法。现在就是单说这个智慧,说这个智慧。智慧,简单地说呢,有两种智慧:第一种智慧是见真理的智慧,见真理的智慧,我们通常说,譬如说我们念《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真理,你能见到这个真理呢,你要有这样的智慧才能见到,那个智慧是无分别的境界;我们凡夫就是虚妄分别,对那无分别的境界,完全是没有办法想到的,不能忆想,分别不来的,不知道。
这个见真理的智慧,我们从佛在世时候的情形看呢,譬如说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富楼那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这些人,是读书很多的一种人,有学问的人。他们也得圣道,也就是见到真理了。但是这个周利盘陀迦这个人没有读过书,非常的笨,但是他也见真理了,也是阿罗汉。舍利弗尊者有个弟子,他才七岁,七岁是个小孩子嘛!但是他也得阿罗汉果了。那么佛临灭度的时候,有个一百二十岁的一个外道,他来见佛,听佛说八正道的时候,也得阿罗汉果。从这些事情看呢,年轻的孩子,小孩子也可以见到真理,年纪老大的也能见到真理;聪明的人、读书多的人能见真理,没读过书的笨人也能见真理,也能得到这种无分别的智慧。
但是,另外第二种智慧呢,就是有分别的智慧;有分别的智慧也叫做「如量智」,或者叫做「后得智」,那就可不同,可不同。譬如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这些读书的人,他这个智慧就广大无边。周利盘陀迦,他就不行,他这个分别的智慧就不够,这个智慧不够了。所以在这个地方是有差别,见真理的智慧是无差别。
这个智慧,我就举一个例子,举一个例子来说一说。这件事是佛灭度后的事情,不是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难陀王,有一个国王叫做难陀,这个是印度的边地一个小国王,在其他的文献上说这个人是回教徒,他是回教徒。这个国王虽然是个小国王,但是这个人读书很多,很有学问、很有智慧、很有辩才,这个人,知道的事情非常多。因此他的高慢心很大,认为很多人:你都不如我,有这种情形。那么他有一天对他的臣下就说:这个广大的地区里面,有没有人可以能回答我的问题?我提出问题,他能回答上来,有没有这种人?那么他的臣下里面有一个人说:我家里面,我是相信佛教的,我家里面供养一位老比丘,是很有修行的人,他修行很高,不妨请他来见见面谈谈!好!就请来了。请来见面就谈话,难陀王就提出个问题,说是:你是出家人,我是在家人。出家是为了什么呢?是为得圣道而出家的。那么出家人能得圣道,在家人能不能得圣道呢?就提出这个问题。这个老比丘说:出家、在家都能得圣道,不只是出家人得圣道,在家人也能得圣道。答复得很清楚。那么这个难陀王说:那样说,你何必出家呢?就在家好了嘛!那么这个老比丘默然无语,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回答,那么算了,那个老比丘回去了。
这样子,这个难陀王:哦!这么有修行的人,还是不能回答我的问题,可见我的智慧非常高!这高慢心是更高了。更高了以后,他的臣下又对难陀王说:我听说这个山里面,有一个大比丘叫龙军比丘,这个人的智慧非常高,辩才无碍,大王不妨请他来谈一谈!好啊!但是难陀王这个人,的确这个心机很多的!他就叫人弄一瓶酥,乳酪、生酥、熟酥这个「酥」,装一瓶装得满满的,然后派人就送给龙军比丘。难陀王心里面的想法呢,表示我的智慧很圆满的,你敢同我来谈话吗?这个国王,他的用心就是这样子。当然,就把这个酥就是送到龙军比丘那里。龙军比丘收到以后一看,也就明白他的意思。然后呢,在他的弟子那里,拿了五十个针,做衣服缝线那个针,五十个针就插在那个酥里面,插在那里头,然后就又送回给难陀王。难陀王一看呢,也明白了,这表示他有大智慧,你不妨谈一谈再说吧!是这个意思。
然后,他就派人请他来了;这一段事,很多事情,我们简单说喔!那么这时候难陀王见面了,当然预备一些饮食给这个龙军比丘、还带了很多弟子,给他们吃。但是预备这个饭,预备得非常的不好,非常的粗鄙,不是好东西,给他吃。那么龙军比丘呢,也是用这个匙、用筷子,也就吃这么几口,就吃得少少的就放下了,就是:我吃饱了!难陀王立刻地把这个饭撤走了,奉上来非常好的饮食,送来很多。这个时候呢,龙军比丘又拿起了匙又吃;吃了几口,这时候难陀王就说了,刚才你说吃饱了,为什么你又吃了呢?所以这个心机多的人,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但是龙军比丘他说:刚才这个粗食我吃饱了,细食还没吃饱!所以我还要再吃。这一回合就是过去了。
然后难陀王又提出问题了,说是:关于得道这件事,出家、在家都可以得道吗?都可以得成圣道吗?那么龙军比丘说:是的!出家、在家都能得圣道。那么难陀王也还是说:那么何必出家呢?龙军比丘说了:我说个譬喻给你听,譬如说是,在三千里外有事情,那么远。我派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骑着一只马,载着资粮,带着粮,就是食品这些东西,拿着武器,乘着这个好马到三千里外去,他能不能很快就到了呢?难陀王说:是的!这个人能到,能到三千里外,能到的!龙军比丘说:说是一个年老的人,年纪很大,又有病了,给他一个瘦马,不给他带什么食品、都不要,就是这个老病人骑着瘦马,到三千里外去做一件事,他能不能到?这难陀王说:不一定!不一定能到。就是不要说是不带粮,就是带着粮也未必能到,不一定!那么这时候龙军比丘说:出家人修道呢,就像那个少壮那个人骑着快马、带着资粮,到三千里外那样,可以这样譬喻。在家人修行能不能得道,就像老年人骑着瘦马、不带着粮,到三千里外做这件事;也可能到,也可能不到!那么这又是一回合,到此为止。
那么这时候,难陀王又提出一个问题,提出什么问题呢?说是:这个女人,已经结婚了的女人,也是年轻力壮,味口非常的好,她吃面包也好、吃馒头也好、吃面条也好、吃各式各样的蔬菜也好,吃下去都能消化,是不是?龙军比丘说:是的,能消化!但是女人怀孕了,这个孕也逐渐地在体内能够渐渐长大,为什么不消化呢?提出这个问题。龙军比丘说:这是业力的问题,是不可以消化。这个胃是可以消化,但是这一部分不可以消化,因为他这个业力能保护他的安全,他可以继续长大,是不可以消化的。那么这又是一回合。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