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二十六日(二) 为他人带来一个顺性的环境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2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二十六日(二) 为他人带来一个顺性的环境

  触功德成就,对这个“触”字,昙鸾法师依经典做了一个提示:“有菩萨字爱作。形容端正生人染著。经言。染之者或生天上或发菩提心。”即有一个菩萨,名字称爱作,她行貌端正,人见了都会有染著心,凡染著者无不升天或者发菩提心。就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有一品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到一个依妓女身而示现的菩萨,若人见者、触者,或抱者、闻者,因其广大慈心的誓愿力、慈心力,能令接触有缘成就菩提心,或者增上善缘。这个爱作菩萨亦复如是,乃至见、触,都能升天或者发菩提心。“触”功德,昙鸾法师说“依此因缘,岂可思议”?实际就是依弥陀的报德来展现誓愿力与法性的不可思议,在此我们做一个归结——凡触者必有增上利益,因为都没有离开法性力与誓愿力。

  菩萨因地,如爱作菩萨,其誓愿是顺性所立,饶益有情。我们自身的心愿大部分是违性心愿,就是说其阶段性很强,多是对自己的放纵,对染习的强化,很难展示出来顺性作为、顺性的善巧,所以多有有为之恶业相续,即多有残留,残留会令人积累、负重。这个积累与负重,在这里我们把它称为业习。性是无染无著的,是清净相续的,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纯净力,当我们不太清晰它的情况下,就会做些违性的事情,善恶、是非、来去、大小、生灭等等,因为它有残留的表现,就会造成我们习惯的重复。习气就是个重复,在不断地重复。

  一切菩萨善巧者,其生活永远不会重复,意识作为永远不会重复。那你说誓愿力是不是重复的呢?每天就表达着一个愿,那是不是重复呢?不。他没有这个造作,这是无为而至的东西。顺性,皆以无为为方便,即他不在得失与残留上去考虑的,所谓残留,就是求回报。我们凡夫最受不了的就是没有回报。而一切菩萨的作为,是没有回报的。例如调达屡屡对世尊以恶缘相加,但是世尊因为愿力故,不残留恶缘,生生世世以善缘相待,这就是顺性的愿,没有愿力是做不到的。所以愿力不是重复的,它是无为的,本质上是不染著的。我们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对我善我对你善,你对我恶我对你恶”这个人性是违性的,不是顺法性而实践的。

  世尊不仅以善缘回报调达,还给他授记当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佛菩萨顺性安立的无染无著的不可思议的大慈悲!那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学佛什么呢?我们能学到他一点一滴什么呢?在我们这个有限的生命中,我们能做一点什么呢?我们能做到些什么呢?我们要了解这些誓愿,若不了解誓愿我们就一直在违性的作为中,相互地在残留性中负重,重复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因果轮回,爱则相互地纠结,由爱生怨,因不满意故,由怨生恨,恨则变为冤家仇人相互地危害,就这样爱与怨、恨交织在一起了,所以冤亲债主啊,纠缠无穷,那就是生死轮回之业,因为它是违性,是残留性的。

  在佛陀的教法中,顺性的提示实际是让我们从染著中走出来,不要染著这个事情。这个染著的当然是我们,不染著的也可以是我们,不染著的是名菩萨、觉悟者,是名贤善者,是名闲人,是名清净人,大人、智人。那染著的、纠结不清的人是愚人,是痛苦人,是迷失人,是颠倒人。有机会我们可以去审思这一点。

  为什么要在“触”功德上提这个内容呢?因为我们接触到的都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业缘,善缘、恶缘,而我们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则全部是善缘,因为是借着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就,它没有恶缘。我们所在的这个娑婆世界是个杂染世界,善恶交织,善缘极少,恶缘炽盛!我只是希望大家如实地面对自己的环境,若你顺性观察,那当然也都是善缘,你若是顺你的习惯染著对待的心,恶缘的确是十分的炽盛!

  因为我们大部分人还是在自己的习惯中生活,在对待心中生活,所以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昭示着我们——假若我们顺性地来做人,在此娑婆世界也皆是增上缘,一切现缘中也可以使我们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呢?我们不再残留,不再积累,不再负重,不再纠结。你对它有个清晰的、顺性的认知——实是无缘,实是无生灭,实是无来去,实是众生幻知妄想故,生灭法是众生之爱乐,是一切诸佛所摒弃与超越。那么极乐世界的依报纯净庄严,十七种顺性的角度来揭示我们——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依报,本来展示的是性德,但因为我们的爱憎是非心把我们蒙蔽起来了,我们就会违性而行。

  “触者生胜乐”,举了“爱作”这么一个菩萨,所有触者令其生菩提心,这是顺性的一个业报。那我们作为一个学佛者、学菩萨者,在现实生活中能给别人一点一滴的善、一个顺性的回应、一个顺性的提示,或者说一个顺着无染心智的公正的给予,那是不可思议的。虽然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没有太大的作为,但毕竟是这个世间稀有难得的作为者!

  这里做一个提示,希望大家能在我们这个世俗的生活中,修行中,早晚课中,饮食中,交往中,回忆中,乃至种种作为中不要去积累,不要去残留,不要去负重。这话是比较好讲的,因为我们习惯性的记忆的染著是十分深厚的,这种习惯势力十分深厚,使我们以前恶的交往、不善的交往、对立的交往会不断地发生作用,即重复,这个重复就会封闭你的善缘,令你的善缘散坏于当下!

  好比说我们对某些人记忆性的成见,你会重复的。世尊为什么说“忏悔得安乐”呢?就是说若有这样的成见或作为了,一定要忏悔,若不忏悔,这个成见不能免除。所以过去僧法是最不可思议的,因为这个世间的人染著心、记忆心十分强,如果没有一个作法洗涤——就是“大德忆我,还得清静”这样一个作为,记忆中的这种染著就是洗除不掉,洗除不掉就成为一个恶缘。

  因为我们顺性交流的机会太少了!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但没有这种习惯,道理大家基本上都有机会能学得到的,但是在这种染著记忆的成见与作为上,我们还是十分习惯,不自觉地这种习惯的计较就会表现出来。你警觉了,第二念就回向他,给他一些祝福或者什么。

  所以佛教的这个忏悔,尤其是作法忏悔,其主题目的就是让计较的有情不计较,从计较的心智中洗除这种纠缠记忆。僧法中每天早上都有一个对首忏,这样来随喜对方的功德,跟对方忏悔自己的过失,相互忆念对方是忏悔者、知惭愧者、是个清静人,他不固执自己的错误,他会随喜别人的功德。这样我们人与人之间就有一些放松的地方了,要不然人的记忆不断在积累,慢慢地造成不能相互容的一个集体,相互计较的东西太多了,就不能在一起待了,就会产生对立或各不相容的结果。很多人跟人的交往交流中就是这样的,开始很亲切,陌生的时间就很亲切,各有所需,碰到一起了,相互的都会有尊重与爱护,一旦在一起待的久了,就开始计较对方的过失,积累对方的过失,互不相容,然后就相互怨恨,相互指(责)排斥。

  那我们在这个学习阿弥陀佛依报庄严的过程中,能不能给他人带来一个顺性的环境呢?或者让人顺性去觉悟的机遇呢?这真是大家修行的地方。很多人说我一天要坐多少个小时,一点都不管用,这是绝对的,在因果上丝毫的不会增加任何的功德与作为,最多你避开了一些恶,但大部分是形成了一个无记,因为没有愿力的推动,没有善缘善业的积累,就是不会修福,不修福则慧是无所用的,那么禅定力、智慧力、通达力、方便力都不可能产生的。很多人认为冷水里泡石头,泡三年五年就有成就了,结果三年五年以后还是一堆石头,丝毫没有相应。古人讲枯木禅,何以故呢?就是没有给他人带来善巧,没有给自身带来福祉。修行不要认为修什么,往那儿一坐,两耳不闻窗外事,然后我就成就了,梦吧!我们汉地的人大部分就在这个地方吃了天大的亏!

  所以,我们来学习佛陀建立依报来利益有情,或者说佛陀建立这样十七种国土庄严,给一切众生带来顺缘顺性的因缘,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我们不单单贪图往生彼国,得到这样的安稳,得到这样的胜地胜缘。不!我们如果能给别人这样设置一点一滴就好,哪怕一念也好。也可能我们有机会给别人供养或说回向这样一点一滴的善缘。凡“触”者——跟你接触到的人能得到一个善的增上,一个慈悲的,一个无染的增上缘,这样十分有意义的。但我们能做多少呢?一定不要过分地要求自己,一定不要过分地指责自己,不要希望自己马上就成为圆满的人,什么都做的头头是道!

  所以我们能一点一滴地使自己善缘增上,这个很重要。修行啊,不是说比你的腿,或者说你这个人能在那个地方多久。【举例:鸡足山一个五十年代的禅师,没人不赞叹他的功夫,他的腿子没问题,一坐一星期,绝对没有问题,病倒了就一直说这个不顶用那个不顶用,他那—个时候肚子很大,喉咙很小,没法吃下去东西。】

  ——这样的修行人了是极为的吝啬的,点滴的时间都给自己,什么你也不要惹我,我就是个修行人、学习人,什么你也不要惹我,一生就这样过来了,很严谨的一个修行者,就照顾自己的觉受了。腿子练出来了,福报智慧没有练出来。很多人修行就走一个弯路啊,这绝对是弯路!福与慧不等修啊!修行人一定要把自身的吝啬去掉。

  ——很多出家人,一生所有的积攒,所有的作为都看病了,所有的精力都养着这个病,养这个恶缘,就是养病,吃什么最好的药,吃什么,看什么大夫,完全就是这个,最后跨掉了,结果是必然的,他没有第二个去处,他因果的相续啊,前面这样做了,后面的报不那样报,那是不可能的啊!

  【举例:师父的师父去世时,起码十万人为他送行,三十里地全部站满了人,都是自发的,没有一个人请。他老人家在世时,到这个地方传戒、那个地方传戒,这个地方开光、那个地方开光,即使农村里一间半房间的小庙子开光,他都会去。他是对任何一个信众,的确是能用他那个僧人的身份去做他能做的事情。老人家那个记录的放生的那些人,一角钱,一角五分钱的放生款他都给写上名字,然后给人家做回向。他对这个果报的清晰,真是很让人感动。他在去世七天以后胡子都长出来了,头发长出来了,果报不一样。】

  我不想歌功颂德,我不想诋毁任何一个人,但是因果这个东西啊,我们成熟的时间就晚了,就没有办法了。我鼓励大家做一个布施者,做一个法的守护者、实践者,不要做一个贪婪的、自私的、狭隘的修行者,到后面果报怎么办?谁来代替?大家随释迦本师出家,都是同一形象,这样的果报谁能忍受呢?有些人就一年一年这样干着啊,而那些修福修慧的出家人生死自在的真是有啊,慧就是方法啊,福就能载负他的心智。所以,出家师父也好,在场的居士也好,一定要珍惜自己与他人善缘的机会,一定要多为常住服务,不要吝惜自己的那一点力气,去用自己的那一点力气消耗在你那个安逸的一刻中,后果是什么啊?

  菩萨!这个“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希望大家多“触”性功德,多“触”诸佛如来菩萨的功德,在智慧、慈悲、破除我执的这个善巧上去用功夫,真正用功夫,而不是等待着我们业果成熟的时候去怨天尤人,那时已经没有意义了,丝毫不起作用!诸位善知识,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依法地去观察。

  念佛为正行,忆佛为助缘,忏悔为增上,做诸劳作是培诸福德的一个推动——慈云忏主就把这四个角度作为念佛人的必行。念佛忆佛是念佛人的首要功课;对他人对社会做诸供养布施,为常住服务,这是一个福的修持,很重要,他能固住你的命,他能固住你的正见;忏悔能使自己清静没有挂碍,不使自己积累恶业。这四点我们把握好了,起码我们在这一生就有一个很好的结果与去向!希望大家能引起重视,能引起思维。

  (岁次辛卯五月十一 2011年6月12)

   返回目录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