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乘一法师:略谈佛法悟证心要 一七第四天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7日
来源:   作者:乘一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乘一法师:略谈佛法悟证心要 一七第四天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12日,星期四,农历9月26日,是第一个七的第四天。从今天打七的情况来看,整个佛七及内外护七的情况都比较平静,进行得比较顺利。为了使这次打七更为圆满些,以下六个问题师父讲一下。

  第一个问题:如何观照。上座的时候,要一心地念咒、一心听咒,心念耳闻、不睬杂念、闻所闻尽,要做这个功夫。叫你们不出声,然后就不念了,这样就容易打妄想,所以一定要坚持原则,上座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睬杂念、闻所闻尽,这样用功。下座一定要绵绵密密地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不随念走,继续做觉所觉空的功夫。切勿下座之后,脑子一放开,东瞧西看,忘记观照了。你这样,怎么能够打成一片呢?我们要借着打七的因缘好好用功,已经明白心地的人要打成一片;没有明白心地的人,要静下心来,打开本来。如果你的思想不集中,打坐不能够绵绵密密地持咒,下座也不能够绵绵密密地观照,这样做功夫就不得力,断然不能够达到打七克期取证的目标了。故上座和下座地观照念咒很重要,必须如法地去做。希望大家要时时提起来,观照这颗心就象猫抓老鼠一样,猫躲在那里,老鼠不出现则已,一出现就把它抓住。妄念一起来,你要把它化空喽,在这里观照着没什么事情,妄念起不来,就怕周围的这些人事把你的思想拉走了。不要忘记了观照了,要绵绵密密地观照。请大家一定要牢记!

  第二个问题:饭勿吃太饱。打七的过程当中,每顿饭只能吃四、五分饱。吃太多,打坐的时候容易昏昏欲睡。最多吃五分饱,一般四分饱就行了,这样上座才有精神。吃得那么饱了,打坐打呼噜。也不能不吃。有人说,我断食不吃。不吃你没精神,上座也打呼噜,不吃饭也易昏沉啊。百丈禅师说:肚中食少,口中话少,心中事少,神仙可了。人要健康要长寿,一定要注意饮食。尤其我们打七的时候,更要注意饮食合理!

  第三个问题:身体的痛感。通过连日来打七,有人感觉身体某些部位疼痛,那是因为你打七精气比较聚足,气脉将你的病灶冲开了,病气翻了出来。原有病灶的人,心脏有病,气管有病,或是食道、咽喉、其他部位有病,它都会反应出来。只要有病的地方,都会给冲开,冲开的时候这个病气要发出来,会感觉到很难受。这种情况不用怕,属于正常情况,有条件的话,适当地吃点药,加速病气消去。另一种情况,之前无病者,心脏也没问题,通过这几天打七,心很痛,好似要裂开似的,这种情况也不要害怕,那是因为气脉在走动,在打开你的那些穴位,就像清理污水沟,要先把原来的污泥冲走,洁净的水才能通过。在家打坐时间少,那些毛细血管多有堵塞,现在打七要冲开那些被堵的血管,会感觉痛,若是“啪”地冲开了,那就不痛了,这要有个过程。

  在你的心脏没有打开之前,肯定会痛。有些人不是痛一天、二天,有的要痛半年,那你可能会认为是心脏病,要是检查没心脏病,大概痛一到三个月,到这里“啪”打通了,就不痛了。心脏打开有二种情况,第一种打开就是修禅定,你的精气聚足,“啪”一下把心脏打开了。我们的心脏就像莲花一样,心脏有个死穴,当你的气“啪”撞到这个穴位的时候,打开了。打开的时候,如是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像死了一次一样。第二种打开就是人临死的时候,最后一口气咽下去,撞到心脏那个死穴,人也就死了。

  如果真打开过一次的人,临命终就不会那么难受了,心脏已经打开了,到时候就比较安详地走了。没有打开的人,临命终就会比较难受。所以说不要害怕,在打七过程当中,身体哪个地方不舒服、难受,或者有其他反应,都属于正常情况,无须害怕,打坐绝对不会打死人。比如过量用药,会有副作用,而打坐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若是真得有病,那要结合药物治疗,加速病情地去除,并非打坐修行的人生病就不吃药。关于这两种情况要跟大家讲清楚,请你们安心打七,把功夫做上去。

  第四个问题:关于手印高低的调整。手印犹如天线,可以调整。对于千座内的要求,手印必须要竖在当胸,在上丹田成45度,不许往下倒。如果已禅修了一千座、二千座以后,或是已修十年、十五年了,手印的高低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从二个方面来定:

  一是根据昏沉心和掉举心来调整手印的高低。根据你的心来定,你的心如果是很乱、妄念很多,这属于掉举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手印可放低一点,这样整个心气就往下去了,心的妄念慢慢地就会减少;如果是说容易昏沉,手印要提高一点,不要倒,一提高整个血气就提起来,人就有精神了,就不会昏沉去,这是讲手印问题。还有坐姿要端正,后面不要靠着,前面不要搭着,有些人打坐始终低着头,头这么低着,后面是督脉、前面是任脉,那样低着、堵住,喉结这一关更难打开了,要很自然地挺起来。这是从心的角度来调整这个手印和坐姿。

  二是根据身体情况来调整手印的高低。人有三焦,心脏上面的部位是上焦,心脏下面、肚脐上面这中间部分是中焦,肚脐以下叫下焦。若是上焦(心、肺等)比较热的人,禅坐心中心法,手印举得太高了,肺脏和心脏的心血易热,老是红光满面的,打坐的时候就要把手印放低一点,往下放,要把所有的气回归下丹田去。往下放就很舒服了,整个身体血气就往下走,水火既济了嘛。我们人体是火在下、水在上,本来水是往下去的、火是往上来的,这样水火相交相济了,身体各方面就通畅了,人的感觉就会很舒畅。若是中焦、下焦比较凉的人,尤其是一些女孩子每月有例假,她一般来说易四肢冰凉,这是上焦(心和肺)比较凉,血气较凉而不聚足。这种情形手印就要举高一点。有几位女生就是这种情况,刚开始修法时手脚冰凉、冒冷汗,修大莲花手印,把手印举高,一年修下来,全身都发热了,把整个下焦的热火均匀地提上来了,心肺就热起来,心肺主气,气能够通血,全身血气热起来后,四肢也热起来了,身体日益好转。所以,手印举高、举低要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来确定,因人而异。

  第五个问题:敢于承当。昨天师父讲了,人人都是如如佛。好多人不相信,不敢承当。不可能的,我是凡夫啊,我是业障鬼啊,我怎么会是佛呢?不敢承当。我现在问问你们,能够承认自己是如如佛的人,请举手?有这么多的人啊,好,这证明昨天我讲的法你们听懂了,你们才敢确定自己是如如佛。每个人本来就是如如佛,当下就是如如佛。

  但是,成佛不着成佛想。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本焕老法师,问他,“你成佛了吗?”本焕老法师说:“我没成佛,成佛还要做很多的事情。”这是他的原话,成佛还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哎。这个禅宗来讲,成佛不着成佛想。真正成佛的人,他不会说自己成佛了。不然的话,师父问你们:成佛了没有?大家都举手,成佛了,这样让人家笑死了啊。你明白这个道理,昨天讲了,佛毕竟空,就是没有佛的这个名字相,成佛的人不作成佛想;凡夫毕竟空,也不作凡夫想;所以佛说一切法,度一切众生,而无一切众生可度。我们说烦恼毕竟空,烦恼本来就毕竟空,烦恼毕竟空就是菩提,菩提是毕竟空嘛。烦恼本来是毕竟空,而你不愿意毕竟空,那就不是菩提啊。这话要讲清楚哦!

  一切万法本来都是毕竟空。昨天跟你们讲了,一切万法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都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毕竟空有,本来就这样,万法都是这样。而凡夫之人不愿意毕竟空。为什么不愿意毕竟空?那是因为无量亿劫以来当凡夫当惯了,叫他当佛,他不愿意,还整天以佛求佛,这难道不是大愚痴之人吗?起一念心要去修个佛,以佛修佛,即是大愚痴之人。佛不是修出来的,本来就是佛,不是修成个佛。人人本来就是佛,只要把你当凡夫当惯了的习气放下、除掉,当下就是如如佛。

  这牵涉到一个问题,今天有人问, “师父讲的这个空,我不明白,是不是空有两边的空?”空有相对的空,是外道的空。我讲的空,是空有一体的空,这是真实相。世界上所有的空都是有的,空里面有很多的分子、离子,所有的一切,包括整个虚空。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宇宙星球什么的,它都是空的、不可得的,不可撇开有而有个空,也不可撇开空而有个有,空有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的。所以说空和有是一体的,空就是有,有就是空。

  这样讲起来,可能还不太明白,是吧?也就是说,所有物质的东西是有的,如果没有空,这个物质就不存在,是吧?比如我们人的这个身体是有啊,这个身体如果没有空,就没有风大,没有风就没有动力,你的血气就不能走动,人就死了不存在了。一切物质都这样,所有的物质里面有分子、原子、离子,还有质子,质子之间都有空隙,没有空隙就粘在一块啦,它怎么走动。而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动就是因为有空隙、有风,它才能动。如果离开这个空,这个有就不存在了;如果离开这个有,也没有这个空。所以,空有一体、空有不二、空有不可分,这是实相的真理。空就是有,有就是空,二者不可分,有空就有有,有有就有空。

  有人问扬州高旻寺的德林大和尚:什么是空?答:一切都有。这是开悟的大禅师讲的话。与外道截然不同,外道是认为本性不空明,要加上一个空明,他这个空明就是与有相对的空,这个空就是空有相对的空,是外道的空。这为什么叫外道的空?不符合真理,不符合真心,不符合实相,自己想出来的,所以叫外道。符合实相真理,符合客观真理,符合宇宙和人生真理的,这个叫正道。

  宇宙当中没有断灭空,有有就有空,所以空有不二。心经云:色既是空、空既是色,色空不二。你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呀,就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真空和妙有是一体不可分。所以,佛教讲“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我们的心也是这样,一切物质也是这样,虚空也是这样,都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切不要想出来一个断灭空,那是外道想的、不存在的。

  你如果明白这个真空妙有,是宇宙客观存在的真理的话。那么,师父讲既是空的又是有的,空和有是一体的,这句话你就应该明白了。对于这个一体来说,因为有故非空,因为空故非有;非有非空,叫毕竟空有。你就明白了。万法毕竟空有,你的心也毕竟空有,那不就是如如佛吗?毕竟空有就是如如佛啊!一定要明白,自己本来当下就是如如佛。

  你自己是佛,而你不想当佛,一直习惯想当凡夫啊!只当凡夫不想成佛,这难道不是大愚痴人吗?本来是佛,自己想当凡夫,然后又要修成佛,这难道不是更大愚痴人吗?如果这个道理明白,那你找到为什么不是佛的原因了吧?就是因为当凡夫当惯了,习以成性,由于这个惯性的力量,现在还停不下来。像一千米跑步,到线了还要往前撞几米才能停下来。你无量劫以来当凡夫当惯了,也有你的惯性,并非说停就能停的,而要慢慢地停下来,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停下来之后,你就如如不动,恢复了你的如如佛。那个惯性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习气!对于师父昨天讲的内容,很多人说听不明白,这也正常,第一次听说嘛。今天就此问题,师父再次补充讲解后,应该能听明白了吧!若还有人不明白,自悟加师父个别再辅导吧!

  第六个问题:补充讲昨天的问题,佛是否在因果的范围内。昨天的答案众所不一,想了一天了,有谁想明白的,请回答。

  慧觉法师答:佛是超越因果,但是不违背因果。

  这个答案比较简练,因果规律是一种规则,是一种道,是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一切万物、万事、万法都不离开因果的运行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宇宙和人生的发展规律,佛也在这个规律的作用范围之内。

  因果规律的真理是释迦牟尼佛发现的,佛是掌握真理者、运用真理者,掌握真理再运用这个真理,他怎么会跳出这个真理之外呢,是吧?世俗人亦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学佛修行者,成道了之后就是法王,作为法王更不可能违背真理法则啊!

  因果规律是佛教最基础的真理,是宇宙最基本的发展规律。学佛的人,学习宇宙和人生真理的人,深谙此理,怎么会去违背呢?

  孔子说,人到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违规,这个规就是真理。掌握真理并运用真理者,绝对不会违背真理,而是运用真理的力量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那叫超越。怎么超越啊?前因已定,你做过的事情,对于未来来说就是因,你说的话对于未来来说就是因,那么这个因已经做了,谁都没办法改变,已经在你的八识田里种下,对于你已经做了的事情怎么样才能改变呢,怎么去超越呢?因和果的中间还有个缘,佛就掌握这个缘,来改变果报。

  怎么改变果报?师父曾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女居士被一个不认识的人无缘无故打了一顿,此居士对佛理深有体悟,遂以佛法的道理来处理,认为是自己从前欠人家的,非但不追究肇事者责任,反而善言相待。同样是冤家对头碰到了,此居士当下处理很和蔼、很和善,结果两人成了好友,这不就转了吗?本来是冤家对头碰到,冤冤相报何时了?运用佛法的道理来处理此事,被打者,如是想,以前欠的,现在还了;打人者,发现自己打错了人,心生惭愧。两人和解,成为朋友。这个不是改变了吗,超越了吗?佛就是运用因果规律而超越、改变果报,而不离开因果规律。为什么?当一种因显现的时候,它所有的缘里面最主要的缘就是当下这一念,当下这一念是决定的缘。你碰到事情时,当下这一念,决定这事情怎么处理,不同的处理方法,果报就不一样。

  成佛之后,对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看得清清楚楚,佛是掌握了宇宙和人生真理的智者,处理问题就完全符合客观规律了,每个心念起来都符合真理,处理事情的结果都是佛果,都是善果,不会变成恶果了。即使是碰到了那个老是害他的提婆达多,佛还是把他给度了。佛说,提婆达多是善知识。提婆达多发心磨炼释迦牟尼佛,是为了让他早日成佛。故不管怎么为难他,佛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把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最后让提婆达多也授记成佛!

  不管何种因缘到佛面前,世尊都能处理得恰到好处,这样就超越了凡夫因不明因果而冤枉受报的规律,超越一说是相对凡夫而言,就佛而言本来如是,世尊准确地运用因果的规律,使事物按照因果规律来运行和发展。只有善因善果,即使是恶因现前也转化为善果、正果。而要做到这样,需要当下这一念的智慧心,开智慧了,一切都超越;不开智慧则无法超越,始终被业力所牵。凡夫不明因果规律,以自私心、执著心、烦恼心来处理问题,这样就造成了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局面。

  这次把因果律的问题讲得很清楚了,佛仍然在因果规律的范围内,而世尊证悟掌握并运用了因果规律,这样的智者叫佛。你们不要说要成佛了,可以逃避因果规律,不要妄想美梦啊!成佛的人还在因果律范围之内,真正成佛了哪有不在因果律里面呢?如果没有因果规律了,那谁都成不了佛,那你做什么善事,修什么行,凡夫始终是凡夫了嘛。因为有因果规律之故,凡夫才能成佛啊!

  此乃宇宙人生的根本的规则,修行者,不管是几地菩萨,一定要遵守因果规律,不要违背因果规律。师父昨天讲过,提到惯性的问题,这个惯性就是习气,也叫虚习,不是真实有这个习气,而是虚妄的,习气毕竟空,所以叫虚妄习气。因为习气是变化的、无常的、生灭的嘛。无常、变化、生灭的都是非空非有,毕竟空有。对于虚妄的习气,明白之后,要下定决心将之除去。

  一时佛在灵山会上讲法,五百阿罗汉退会。并说释迦牟尼佛乱讲,“我们是凡夫,怎么可能是佛?走了,不听了!”。看到大家不听,不敢承当本来就是如如佛,世尊太慈悲了,看到大家对于最上乘法无法接受,就讲较基础些的法,讲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如何除习气,如何修三大阿僧祇劫成佛。

  怎么修呢?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上讲:“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你就是如如佛,能悟到这样,与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药师佛无二无别,你当下和佛是无二无别。然而理上虽能悟到,但是,无量亿劫当凡夫当惯了,还有习气在,在事情上你还做不到啊。叫你不要烦恼,放下即是,做不到啊!

  外道拜见释迦牟尼佛,拿花来供养世尊。释迦牟尼佛说:“放下。”他把右手的花放下。佛说:“再放下。”他把左手的花放下。佛又说:“再放下。”放什么,都放下了,他不知道放什么啊。所以放下,是把你的习气放下,把习气放下就是如如佛。但是他不知道习气是什么啊,所以就从头讲了。如果这样讲他放下,他就明白了,放下就自在,自在就是如如佛。

  凡夫是不肯放下,不肯放下自己的烦恼,不肯放下一切虚幻境相,不肯放下那颗妄想心。知道是毕竟空,还是不肯放下,还要执著它、粘着它,起贪心、起嗔恨心、起愚痴心,然后为了三心生灭,起杀、盗、淫、妄,停不下来,在事上还不行啊。总是自我原谅,在事上就要慢慢来啦,是故《楞严经》上讲的“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就是还有习气惯性,你还要往前跑,往前跑三大阿僧祇劫,跑得很累啊。好,那么具体怎么修呢?

  第一:要发菩提心。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什么要先上求佛道呢?就是我们首先要开智慧,要证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掌握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最后运用宇宙和人生的真理。这就是上求佛道。在修行过程当中,这一点要认得很准,一点都不能模糊,求开大智慧,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你如果发这个心,你的修行绝对不会出问题。师父再次强调,在所有的力量里面,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最有力量,无有其他力可比。为什么不去追求最有力量的智慧,而去追求鸡毛蒜皮的枝末事呢?

  什么叫枝末事?神通变化就是枝末事。而有人整天就是喜欢这些,当凡夫当惯了、着相着惯了、当外道当惯了,见光见佛,哎呦!看到红点点就觉得太神奇了,就跟着走了。看到红点点有什么好奇怪的,就粘得不得了了?!神通变化放蓝光,放什么光?!整个宇宙都是光,佛性本来就是无量光明,你还有什么好粘着?那些妄想之光的臭味你还粘上去?!更不要说鬼通了,附体通了,就是真的神通变化都是枝末事,神通变化改变不了人以前所造的业力。而有人就是喜欢枝末事。如果那样,你永远别想成道。你如果为求枝末事而去修行的话,不长时间就神魂颠倒,神经兮兮,脑筋错乱。那样还不如不修行,不修行还是本分凡夫啊,多做点善事还是贤人。

  修行修什么?要转变业力。改变业力的是愿力,愿力能够改变业力。要发大愿,在没有开大智慧,没有完全证到无上正等正觉之前要发大愿,愿力能改变业力,让业力先伏着不动,愿力先行,八地以下菩萨全靠愿力,保住人身不失,相续不断地修行。因为八地以前投胎还不能完全作主,入胎还会迷,八地以后才能入胎不迷,所以八地以前的菩萨要发大愿。发什么大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大愿。愿的力量很大,念佛者也要发大愿,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此愿力在,然后再付于行动,就能往生到阿弥陀佛身边,听阿弥陀佛讲法,不会降生到没有佛法的地方。愿力很重要,不要求神通,要好好发愿、忏悔,这能改变你的业力,改变你的家庭的业、改变你个人的业,改变你周围的一些不善因缘的业。老老实实地发愿、忏悔、修行。业力、神通力、愿力,第四个力量就是定力,定力就是修禅定,修禅定能够修到欲界定、色界定、无色界定,这个是阿罗汉所要修的,修得你的心如如不动,那就能掌握、运用和超越因果。定力强于愿力。而楞严大定是活里活泼的。比定的力量更大的是智慧力,智慧的力量最大,所以叫金刚般若波罗蜜。般若叫智慧,金刚智慧;波罗蜜就是度到彼岸,没有烦恼的彼岸。只有智慧才能渡到没有烦恼的彼岸,所以开启智慧就是证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并掌握和运用宇宙和人生的真理,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修学佛法,第一要发心上求佛道,佛道就是觉悟真理的大智慧。佛就是觉悟,道就是真理,觉悟真理叫佛道;下化众生就是尽你所能,为周围的人服务。

  按照《楞严经》上讲要修楞严大定,才能够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就是多为众生做事情,让所有苦难的众生脱离苦海。下化众生,首先要自利而后再利他。有位居士问:“师父我整天烦恼,身体也不好,难受死了。他们叫我要多念咒,要度那些众生。”我说,“你先自己得到利益,再考虑度别人,不然的话,整天想着度别人也度不了别人,是吧?”我这样和他讲。他还说不,“某某老师不是你这样讲的。”我说,“那你就按照他说的去行吧!”好多学生就是老师太多了,每个老师讲法的角度不同,法无定法,因人而异。有些学人到处参学试功夫,看哪位老师功夫高一点,我要跟他学。你要这样啊,找不到依止的老师。今天跑北京,明天跑广东,跑了一圈,最后回到家里全不是,就是你自己是啊!

  问法也是这样,东问问,西问问,问问这位师父,问问那位师父,怀疑这位师父说得不对,怀疑那位师父说得也不对。你说你这样,你问的什么法?我对你讲,每个师父都是善知识。你如果是真正和那位师父有缘,就发心依止他,好好地学,都能进步。如果像有的人这样,心存怀疑,疑心重重,疑心病太重了,此乃是修法的大忌。他人是否成就,与你无关啊!何必妄试他人功夫,要多考虑自己如何成就,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个问题也跟你们讲一讲。

  故你们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菩提心,这一点,很重要。菩提心发对了,你绝对不会走弯路。今生、来世世世碰到善知识给你讲正法,一直到成佛,不会走弯路,你就是上求佛道,除了佛道,其他不求,那谁都糊弄不了你,阿狗阿猫现什么相,根本糊弄不了你。佛道就是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你深入禅定,让你的清净心显现本觉智慧,然后深入经藏、让你智慧如海。

  第二:修行修什么?在自修阶段所断的是见惑和思惑,自修首先要把见惑和思惑断了,若是见惑和思惑不断,自己还烦恼,就没办法跟别人讲法。凭你的烦恼心,你烦恼了,你光火了,就骂人,你怎么给人家讲法,你的思惑烦恼都还没除,思惑是比较粗的烦恼,见惑是知见错误,邪知邪见,你还整天上台讲法,那是把无量无边的众生引入万劫不复的火坑中,更有甚者,自身名闻利养心很重,整天讲什么法?!此乃地狱敢死队员也!所以先要自利,自利修什么,修断见惑、思惑这个虚习。这个虚妄的习气不是真实的,但是有这个虚妄的习气在,长久以来当凡夫习惯了,遮盖了如如佛,知见的错误,思想的错误,这二个惑要除之。

  见惑一共有八十八使,使就是使唤的使,见惑叫使,它能够使唤你,就是差使你去做事情。八十八使见惑还可以分,见惑是凡夫所断的,三界以内的凡夫要先断见惑。见惑怎么断?就小乘来讲,断见惑,要真正地证见四谛理,也叫证悟四谛理。什么叫四谛理?谛就是真理,四就是四个方面,苦、集、灭、道,若是完全彻底地证见了此四谛的真理了,那就能够断这个八十八使。

  苦,为什么众生这么苦,那是苦谛的内容;集谛,就是苦的根源是什么,讲苦是怎么形成的;灭,就是灭了这些苦,才能够证得道,证到那个真理。苦集灭道里面一些具体的道理,你们要明白,我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你们自己多参悟。这个是三界凡夫所要断的见惑,若能见到四谛之理,就能断见惑了。断了见惑,能证到初果阿罗汉,名叫须陀含果。

  八十八使在三界内是这样分的:欲界有三十二使惑,色界、无色界各有二十八使,就是五十六,五十六再加上三十二就是八十八使。

  下面讲见惑与思惑。

  先讲见惑。见惑指什么?包括:身见、边见(就是两边,着在二边的邪见),再就是不正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嗔、痴、慢、疑,从欲界、色界、无色界加在一起一共是八十八使,这样简单地给你们讲一下。我们需要见到四谛理,就能够断见惑,见惑断了就能证得初果阿罗汉。若是打开本来、见到佛性,而又明心地的话,也一样能够断除这些见惑,知见就不会错误。真正明心见性,知见绝对不会错。只见性,没有明心,那知见还是会错。见性,那性是如如不动的,若转不了身,知见还是错,死在本性上还是邪见。执着在本性不放,粘在那里,着在那个本性的境界,还是邪见。有人说,“师父我能不能保持这个本性时间长一点”,你的本性本来就是无量无边的长,你还要保持长一点,这难道不是在打妄念,不是邪见吗?!本性哪有长短嘛!所以说,见性之后一定要明心,这样就能够断除八十八使见惑,见惑断除了,知见绝对不会错误。

  再讲思惑。思惑一共有八十一品思惑,八十一品怎么分呢?按照欲界、色界、无色界来分,思惑也是三界以内的凡夫所要断的,断了见惑和思惑就不是三界以内凡夫了,那就出三界了。具体来讲,欲界有贪、嗔、痴、慢四惑;色界和无色界各有贪、痴、慢这三惑。色界、无色界没有嗔恨了。思惑三界分为九地,每地是九品,九九八十一品。欲界是分为一地,叫五趣杂居地。色界有四地:初禅,定生喜乐地;二禅,离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净地。无色界也是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这样欲界一地、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一共九地。每地是九品,每一地里面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共九九八十一品思惑,这八十一品思惑都是需要我们修才能断除的。

  见惑全部断了,证初果阿罗汉,名叫须陀含果;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断了,证二果阿罗汉,名叫斯陀含果,就是欲界没有全部断,还有欲界习气在,二果还有嗔恨心,到了三果之后才没有嗔恨心;再把欲界后面的三品思惑全部断了,才证三果阿罗汉,名叫阿那含果。欲界就这么难证了,二果才断前面六品,然后再把欲界后面的三品也断了,才证三果阿罗汉,欲界的习气才能全部断。接下来要证的四果就快了,一共是七十二品,七十二品在证四果里可以全部断除,这就是色界、无色界一共是七十二品,三果证到四果的时候七十二品全部断除,得四果阿罗汉。

  如是烦恼,皆是无始以来思维世间虚妄事物而积生根中虚妄习气,须勤苦修行方能断除,故曰:修所断惑。如是见思诸惑,于六根中皆悉具有,能令众生轮转三界,是为小乘所断三界内烦恼的头绪。

  什么叫小乘?先自修自利,就叫小乘。有人说:他们修的法那是小乘法,我不修。这是老外说的话,法无大小乘之分,修行的心量有大小乘之分。先自利,这就是小乘;我要自利利他,那就是大乘之心。修行所发的心有大小乘之分,法无大小乘之分。好多人就这样讲,他们小乘不好,我们要修大乘法。你修大乘的,还在分别?!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法哪有大小乘之分啊,是你心有大小乘之分嘛!这个问题好多人理解上有错误,师父在此更正一下。

  自修阶段先把见惑、思惑断了,后面断尘沙惑和无明惑,必须要在度众生当中才能够断除尽。如果不能转小向大,小乘人把见惑、思惑断了,很轻松、很舒服嘛,不去做事了,这样后面的尘沙惑和无明惑就断不了。所以,到了后面必须要回小向大,多为众生做事情,发大乘菩萨心,自利利他。这样才能断除尘沙惑和无明惑。关于尘沙惑和无明惑,明天再讲。

  今天讲如何自修,先要断见惑和思惑。去掉见惑,必须要见道,不见道没办法断见惑;断思惑必须要修禅定,不修禅定没办法断思惑。心里感觉很烦,但是烦什么看不到,怎么断思惑啊,必须要深入禅定,才能断思惑。要多多打坐啊!今天就讲这么多。

返回目录

----------------------------------------------------------------------------------------------------------------

更多乘一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