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三身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6日
来源:   作者:唐思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三身

 

  曰法身  曰报身  曰应身  是三身

  1、法身:此有狭义和广义二种之不同。狭义的法身专指清净寂灭的无为真如。永嘉玄觉禅师的《证道歌》云:“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六祖惠能《坛经》亦云:“清净法身,汝之性也。”所以古人有“如来法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之说。从佛果位言,自报身及自报土,皆是无漏有为法,而此无漏有为法,仍然是相有体无,缘起性空,如梦如幻,不可言说分别,这就是无为法,也就是被大圆镜智所实证的狭义法性身。广义的法身指如来法性身和自报身结合的真身。也就是清净无为功德和无漏有为功德,此二皆属于法身所摄。所以《维摩诘经·方便品》云:“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等生。既言法身从无量功德智慧等生,应知即是广义的法身,狭义的法性身不能言从某法所生。《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中佛告曼殊室利云:“若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是名如来法身之相。”既是于诸地中善修六度,转依所得,由此应知亦是广义的法身所摄。《摄大乘论·彼果智分》中无著菩萨言法、报、化三身时,把报身说为是度化地上菩萨的他受用身,而法身则指自受用身和法性身,故讲法身以“相、证得、自在、依止、及摄持、差别、德、甚深、念、业、明诸佛”十一门显示,应知此即是从广义的法身所说。

  《成唯识论》卷十云:“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二转依果,皆此摄故。”

  2、报身:即如来经三无数大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圆满所感的一种果报之身,故名报身。此有二种:①自报身:谓此报身由大圆镜智所现,色身至极庄严,遍满十方刹土,相续湛然,穷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而此报身唯佛与佛方能互见,十地菩萨尽其神力皆不能知。②他报身:谓此报身由平等性智所现,为度十地圣位菩萨,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清净土,现大神变,转大法轮,断众疑网,令彼获得无量殊胜广大法乐,故名他报身。从三身中狭义的法身言,一般言报身,多指自报身;从广义的法身言(自报身已包括在法身中),一般言报身,多指他报身。智者当知。

  此报身若从无漏福慧所招的果报言,故称报身;若从此身能使自他受用广大法乐而言,故称受用身。

  《成唯识论》卷十云:“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3、应身:又名化身,应众生之机,随类化现,故得是名。此化身由成所作智所现,居净秽土,为二乘、凡夫及地前菩萨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使之获得解脱出离。具体说来,成所作智为地前加行位菩萨现千丈大身,进行说法饶益;对资粮位菩萨及声闻独觉,现丈六金身,进行说法度化;对地狱、饿鬼、傍生三涂众生,现随类化身,进行方便拔济。所以《八识规矩颂》则有“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的颂语。

  《成唯识论》卷十云:“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

  自受用  他受用  一报身  说二用

  自受用身是大圆镜智所现,是佛在因位中广作利益一切大众的善事,普度一切众生,积集无漏福慧圆满所感得的一种至极庄严的果报之身,此身穷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故称自受用。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所现,为十地菩萨现通说法,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所现之身,故名他受用。此自、他二受用身,可称一报身上有二作用。

  胎生身  变化身  此二种  皆应身

  胎生身属父母精卵和合所生之身,指诸佛如来到人间以八相成道所现的一种身体。如释迦牟尼从睹史多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证道、转法轮、入涅槃,而这种在人间示现有血有肉的身体,是为胎生身。变化身者:此身来去自由,变化无常,居无定处,行无踪迹,随类饶益一切众生,令其离苦得乐,成就诸佛所应作之事,是为化身。胎生、变化二身,都是诸佛大慈大悲,应众生之机,随缘方便示现的,统属于应身所摄。

  约为三  开为五  相无定  随机睹

  诸佛之身约说则为法、报、化三种,广说则为法、报、应、胎生、变化五种。严格说来,胎生、变化二身皆属于应身或化身所摄,故而三身之说比五身说更为合理。

  不过诸佛身相无有定性,随众生根性胜劣而见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等的差别。如见道以上圣位菩萨,则见纯净庄严、居清净土的他受用身佛;见道以前的加行位菩萨,则见庄严殊胜、居净秽土的千丈大身佛;又如资粮位的菩萨及二乘、人、天,则见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居净秽土的丈六金身佛;三恶道众生,则见与己同类、居染秽土的随类化身佛。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无定性,随心染净自变而见。《维摩诘经》中有“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圣言。也就是说,佛说法的声音及所说的义理是一,而众生听到的声音及理解的义理,则有各各的差异。听音解义如是,观佛身相亦然。《维摩诘经》中亦有舍利弗观释迦牟尼佛土染污不净,而持髻梵王则观释迦佛土如宝庄严地。这又说明染净随心,所谓心染则见染土,心净则见净土,见佛土如是,见佛身亦然。又如人观清水绿波,天见宝庄严地,鱼见游园舍宅,鬼见脓血充满。于一事上,见境各殊;于一理上,解义各别。或好或丑,或胜或劣,或大或小,或高或低,全无定性,皆由一切有情业力善恶、认识浅深之所形成。以故一切凡夫不应于十方佛土、佛身,妄测染净高低。这就是“相无定,随机睹”的意义。

返回目录

-----------------------------------------------------------------------------------------------------------------

更多唐思鹏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