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转八识成四智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6日
来源:   作者:唐思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转八识成四智

 

  末那识  为第七  阿赖耶  第八识

  眼等八识在前五蕴中都已谈过,今不重释。现就末那、赖耶二识的异名和作用,略作介绍。

  末那名意,意是思量义,思量阿赖耶识见分为自我,故名末那识。又因常有“贪、痴、慢、见”四种根本烦恼与之相应,使末那染污不净,故又称此识名“染污意”。

  染污意除了恒执第八赖耶见分为我外,在作用方面,内作赖耶识生起的根,外作第六意识生起的根,又作前六识的染净依,以故恒与四烦恼相应的染污意则有此四种作用。

  阿赖耶识,汉译含藏识,此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阿赖耶识有能藏染净一切诸法种子的功能,故名能藏;一切诸法种子皆藏于赖耶识之中,故名所藏;第七末那识无始时来迷执赖耶识为自我,故名执藏。此三藏义,依赖耶持种义称能藏,犹如库藏,能含藏宝物;依赖耶受熏义称所藏,犹如库藏,是宝物所依;依赖耶我爱缘执义称执藏,犹如宝藏,为人坚守,即第七现行者为能执藏,第八现行者为所执藏,依所执藏义,故称执藏。

  赖耶识有种种异名,从含藏义,故称阿赖耶识;从执持种子、根身义,故称阿陀耶识;从积集义,故称为心;从业果异时、异性、变异三熟义,故称异熟识;从一切现行诸法不离赖耶而有,故称根本识;从染净诸法皆不离此自种子而生,故称一切种子识;从种现熏生,相似相续,犹如海水生波,波降为水而言,故称藏识海……

  阿赖耶识恒有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心所相应,无有我法执著,体常显露,故是“无覆”,同时又无有烦恼和善心所与之相应,故性是“无记”,由此阿赖耶识称为“无覆无记”性。同时阿赖耶识在对种子、根身、器界诸境的感受上,既无苦乐,又无忧喜,恒常皆是“舍受”相应。另外,阿赖耶识在缘境上不用语言概念,故在能缘的识上是属于现见亲缘的“世俗现量”,当然在所缘种子、根身、器界的诸境上,则是众缘和合的“世俗性境”了。

  阿赖耶识随业牵引、变现三界六道的生死苦海,令诸有情漂流其中,恒转不息。《八识规矩颂》云:“界地随它业力生。”意显阿赖耶识虽遍通三界,所谓依正二报皆由阿赖耶识之所变现,但它不是随心所欲自有主宰的变现,而是随前六识所造善恶业力熏习成种、以业种作增上缘而变现。由此说明阿赖耶识不是能生一切法的本体不平等因,而是一切诸法皆以赖耶识中的各各自种为内因内缘变生的。以是之故,佛教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也是彻底的无我论者。

  阿赖耶识在作用上,根据《八识规矩颂》讲有五方面,所谓“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即“受熏、持种、内变根身、外变器界、作有情生命去后来先的主体”。

  八种识  为心王  转成智  性发光

  眼等八识在有漏位称为心王,犹如一国之君、一家之主一样,位居统帅地位,故得此名。也就是说一切诸法,皆不离心王而有。《百法明门论》言心法等的位次云:“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所谓一切最胜者:心法势力独胜,能造善恶业生起世间,又能造无漏业生出世间,因此,它是世出世间染净诸法所依的根本,故居首位。心所有法与心相应,为心助伴,心王势胜,心所势劣,先胜后劣,故居第二。所现影者:即前色法,因为色法不能自起,必藉前二心、心所才能变现。同时见分相分虽同是自证分所变现,但自证分不能亲缘相分,唯见分方能亲缘,故称相分(色法)为影,显见分非影所摄,因此见分(心、心所)是能,相分(色法)是所,先能后所,故居第三。分位差别者:即不相应行法,因为此法不能自起,必藉前心、心所、色三法和合方能显现,故前三是实,此法是假,先实后假,故居第四。所言显示者:即最后之无为法,因无为法是前四有为法所显的性理,理由事显,故居第五。

  再者:识为虚妄分别,有缘境取境的作用,能使有情迷理迷事,颠倒执著,不得解脱出离,若要解脱,则必须转有漏的八识而为无漏的四智。智能明照诸法性相,能断一切烦恼、业、生诸杂染法,也能使一切无为真如完全彰显,更能使一切有情获得解脱自在。所以说有情以识为主,在有漏位,故言唯识;圣者以智为主,在无漏位,故言唯智。由此可知,转凡成圣,实际上就是转识成智,以故佛陀在“四依四不依”中说:“依智不依识”,就是这个道理。

  大圆镜  平等性  妙观察  成所作

  1、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此由第八阿赖耶识所转得。《佛地经》云:“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唯以圆镜为譬喻者,当知圆镜,如来智镜平等平等,是故智镜名圆镜智。”圆镜心品离我我所执及一切能取所取分别,能缘行相,所缘内境,微细难知。于一切境,不妄不愚,性相清净,离诸杂染,为一切纯净圆满色心现行功德所依,又能任持无漏功德净种,更能现生佛果依正二报,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2、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此由第七末那识所转得。在有漏位,末那识恒执赖耶见分为自我,故有人法之执,能所差别,而不平等。转识成智之后,无我我所执,能观一切诸法及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随十地菩萨所乐,示现种种他受用身土影像差别。《佛地经》说平等性智由十种平等法性圆满成就。如云:“平等性智者:由十种相圆满成就。证得诸相增上喜爱,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证得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证得远离异相非相,平等法性圆满成故;弘济大悲,平等法性圆满成故;无待大悲,平等法性圆满成故;随诸众生所乐示现,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一切众生敬爱所说,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修植无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3、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此由第六意识所转得。谓此智心品,善观一切诸法自相共相,善观一切有情诸根胜劣,摄诸法门,无碍而转,又能发生六度、十力等无量功德财宝,于大众会,起无边神通,说法利导,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使诸有情,获大利乐。《成唯识论》卷十云:“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善观无量总持之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4、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此由前五识所转得。谓此智心品,成本愿力,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利乐人天二乘及地前菩萨。《佛地经》云:“成所作智者:如诸众生,勤励身业,由是众生趣求种种殉利务农勤工等事。如是如来成所作智勤身化业,由是如来示现种种工巧等处,摧伏诸技傲慢众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又如众生受用身业,由是众生受用种种色等境界,如是如来成所作智受身化业。由是如来往诸众生种种生处,示同类生而居尊位,由其示现同类生故,摄伏一切异类众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此四智  一心圆  八识转  体用全

  菩萨在见道登初地时,第六意识即开始转为妙观察智,第七末耶识亦开始转为平等性智。于远行地后,不动地前,此二智即圆满转得,所以《八识规矩颂》言第六意识转依云:“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言第七识转依云:“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菩萨证金刚喻定后,异熟识方空,此时阿赖耶识即转为无垢识和大圆镜智,大圆镜智证佛法身,与无垢识结合,变现受用无量广大法乐的自受用(自报)身。有了报身,方有无漏五净色根,而发无漏五净识,此时前五识才能圆满转为成所作智。以是之故,五八转智,果上圆满。《八识规矩颂》言前五识转智云:“变相观空为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言第八识转智云:“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因此,八识转智在时间上就有先后之不同了。《坛经·机缘品》中惠能大师云:“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四智圆满,即成佛果。若论体用,此四智以无漏无分别慧为体,以大悲为用。慧是自觉圆满的表现,悲是现身度生的表现。体用结合,悲智等运,恰好就是自在解脱、究竟圆满的无漏佛果。

  《坛经》惠能言四智云:“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真可谓一语道破四智实相。

返回目录

-----------------------------------------------------------------------------------------------------------------

更多唐思鹏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