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叙述古德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6日
来源:   作者:唐思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叙述古德

 

  古之人 行履笃 言不诳 心不曲

  古代有许多人,为人忠厚,行履笃实,言不欺诳,心不谄曲。特别是学佛修行的人,他们既有广博的佛学理论知识,又有精深的实践修证功夫,常时本着上报四恩,下济诸苦,自他俱利,同得解脱的修行原则,在现实生活中认真行持,为大众作楷模。

  守清素 如慧开 竭尽施 不积财

  慧开法师,俗姓袁,生于宋·泰始四年(468),吴郡海盐人,曾住扬州彭城寺,常以善讲佛经闻名于世。初出家时,师宣武寺宠公为师,从学《成实论》,颖悟非凡。建武(494—498)年间,在南京师藏旻二公学习经论,大有成就。后移住彭城,讲经说法,应辩无穷。时有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谢惠,请慧开法师讲经,讲毕太守厚加赠谢。晋安(今福建东南沿海晋江中游一带)太守刘业,知法师清贫,即饷钱一万。法师虽数受厚赠,但自己并未留守分文,而是将所接之钱竭尽所有,悉数或施贫穷,或造寺宇,或写经书,或建桥梁,始终保持着冰清玉洁的寒素之操。法师于梁天监六年(507)圆寂,春秋三十有九。

  自洁者 如道林 入深山 远女人

  道林法师,字支遁,俗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约晋愍帝建兴二年(314),他出生在一个佛教徒的家庭里。幼年时期即流寓江南,在京城建康时,他同一些名士如王蒙、殷融等有来往,并备受赏识。在余杭山隐居时,他研究《道行般若》等经典。二十五岁出家。在吴地建立支山寺,旋住灵嘉寺,又至石城山立栖光寺。晋哀帝即位(362)后,至建康住东安寺近三年。他“每至讲肆,善标宗会”,以好谈玄理而闻名当世。常与名士谢安、王羲之等交游。曾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论《庄子·逍遥游》,群儒旧学莫不叹服。他对《般若经》颇有研究,提出“即色本空”思想,成为般若学中六家七宗之一的“即色宗”。中晚年间,常居太白山清修,著有《安般》、《四禅》、《即色》、《圣不辩知》、《游玄》、《逍遥游注》等书。由于道林法师长期匿迹深山幽岩,路险不能攀登,终身不见女人。太和元年(366)四月,示寂于余姚坞山,世寿五十二。据说在他临终之时,有“天乐鸣空,异香扑鼻”的祥兆,因此,很为后世佛门弟子所景仰。

  尊师者  如道安 服苦役  心自甘

  道安,东晋前秦时的高僧、翻译家,本姓卫,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出生在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高僧传》说他十二岁出家,《名僧传抄》说十八岁出家。由于道安形貌黑丑,因而不为其师所重视。数年服役耕稼,毫无怨尤。后求经,其师将万余言的佛经与他,道安便在耕稼的田间休息时认真读诵,细心体会,暮归更求他经,其师便执前经命他背诵,不差一字。后来在他二十四岁时,遇到了当时的名僧佛图澄,并随从受业。但因道安聪敏过人,自己又倍加精进,所以在不到一两年间,便对佛教的许多经论皆有精深的见地与研究,在佛图澄门下,深堂入室独得玄旨,很为其师所赞赏。因而经常代澄讲经说法,并解答了许多理论上的疑难问题,故有“漆道人,惊四邻”之誉。后离师在襄阳、长安等地宣扬佛教,主张“本无”(即性空)之学,为般若学六家之一。道安的著述很多,并多次参加翻译工作。他对当时佛教作了许多贡献,主要有: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禅法与般若二系学说,整理了新旧两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为姓,为后世所遵行,弟子中著名的有慧远、慧持等。梁《高僧传》卷八评论曰:“中有释道安者,资学于圣师佛图澄。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唯此三叶,代不乏贤,并戒节严明,智实炳盛,使夫慧日作法,晖重光千载之下,香吐遗芬,再馥阎浮之地。涌泉犹注,实赖伊人。”据说道安常率弟子法迈等,于弥勒像前共同立誓,愿于来世生兜率内院。另传:道安生来左臂便有如印的一块肌肉高高隆起,故当时的人们又称他为“印手菩萨”。苻坚建元二十一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二月,道安圆寂于长安五重寺,世寿七十有三。

  孝亲者 如道丕  为养母 自忍饥

  父捐躯  为报国 丕苦求  骨跃出

  后周时有道丕法师,俗姓李,陕西长安人,生于唐·昭宗龙纪元年(889)。法师出生周岁时,其父因带兵出征便战死于沙场中。七岁得母许之,上保寿寺礼继能法师为师。此后随师研习经论。十九岁时,便以善讲《金刚经》而远近闻名。时王室大乱,长安焚毁,法师遂背其母入华山避难,后又逢大饥荒,法师便将其母安止于岩穴中,日日逐村乞食以养母,其母问师食否?恐伤母心,答言:“已食。”其后战事稍停,其母告师曰:“汝父霍山亡没战场之地,骨曝霜露,汝能收取归葬,不亦孝乎!”师遵母命即往霍邑(今山西霍县)收取父骸,到后只见白骨遍野,无从辨认。师便建立草庵,集众白骨而竭诚祝祷曰:“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亲,我今祈求,岂无灵验。倘群骨中有转动者,即父之遗骸。”祷毕,果有枯骨从骸聚中跃出,径至丕前,摇曳良久。于是师便带着父骨归葬。二十七岁时,曜州牧娄继英招请道丕住洛阳福先寺弥勒院。天佑三年(906),济阴王赐紫衣,后庄宗赐号“广智”。凡大内建香坛应制谈论,师多居首席。后晋天福三年(938),入梁苑为左街僧录,又任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后周世宗时,沙汰僧尼、毁僧寺、化铜佛,蒙师之力,幸未成大难。后周显德二年(955)六月示寂,世寿六十有七。

  高尚者  如道恒  避荣命  入山深

  道恒法师,陕西蓝田(今西安蓝关镇)人。自幼先丧其母,后丧其父。“年九岁戏于路,隐士张忠见而嗟曰:‘此小儿有出人之相,在俗必有辅政之功,处道必能光显佛法。恨吾老矣,不得见之。’”(见《高僧传》卷六)青少年时,曾因孝敬后母而闻名。年二十,后母又亡,随即出家,礼鸠摩罗什为师,究习佛法,并助师译经,后便成为罗什门下最有成就的十哲之一。东晋弘始年间,后秦主姚兴,欲夺其志,以高官荣禄引诱曰:“卿等皎然之操,实在可嘉。但君临四海,治急须才。今敕尚书令显令夺卿等法服,助翼赞时世。苟心存道味,宁系白黑,望体此怀,不以守节为辞也。”师如如不动,并以书辞曰:“奉去月二十日诏,令夺恒标等法服,承命悲怀,五情失守。恒等才质闇短,染法未深,缁服之下,誓毕身命,并习佛法不闲世事,徒废非常之业,终无殊异之功。昔光武尚能纵严陵之心,魏文容管宁之操,抑至尊之高心,遂匹夫之微志,况陛下以道御物,兼弘三宝。愿鉴元元之情,垂旷通物之理也。”(见《高僧传》卷六)其后姚兴又令罗什、道碧二师劝谕,道恒不得已,只好逃离长安,避入深山。东晋义熙十三年(417)示寂,春秋七十二。著有《释驳论》、《百行箴》行世。

  感应者 如道生  石点头 听讲经

  道生法师,人称生公,东晋佛学家。俗姓魏,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幼年从竺法汰出家,依师姓竺,人称竺道生。后闻罗什在长安译经讲学,便与慧叡、慧严同游长安,从罗什受学。后秦主姚兴在逍遥园接见了他,叫他和罗什的弟子道融论难。往复问答,所说无不中肯,关中僧众都佩服他的才学。罗什门下有四圣、十哲等称,道生都予其列。义熙五年(409)还至建康,住青园寺(后来改名龙光)。道生从罗什游学多年,深得龙树、提婆学说的缘起无性之旨,因而体会到语言文字只是诠表真理的工具,不可执著黏滞。他说:“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五)于是研思空有因果深旨,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诸义。《出三藏记集》说他“笼罩旧说,妙有渊旨”。但守文之徒加以嫌嫉,目为“珍怪之辞”。又当时凉译大本《涅槃》还没有传到南方,只有六卷本的《泥洹》先于义熙十四年在建康译出,道生剖析佛性洞入幽微,主张“一阐提人皆得成佛”。旧学大众以为违背经说,把他摈出僧团。道生遂入苏州的虎丘山,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说到阐提有佛性时,群石皆为点头(《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卷三十六)。元嘉七年(430)再入庐山,时大本《涅槃》传到建业,其中果然说“一阐提人有佛性”(卷五、卷七、卷九),和他先前的主张完全相合,大众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他即于庐山精舍开讲《涅槃》,穷理尽妙,务使听众悟悦。对曾经驱逐道生的众僧们来说影响是相当大的,个个皆生惭愧忏悔之心。元嘉十一年(434)生公于讲法座上端坐而逝,世寿七十有九。涅槃学说从此盛行流传。

  道生著述很多,著有《二谛论》、《佛性常有论》、《法身无色论》、《应有缘论》、《佛无净土论》等。特别是《佛性常有论》、《二谛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求通经 如灵辨 骨肉穿 妙义显

  灵辨法师,太原晋阳(山西省)人,生于北魏太和元年(477)。幼年出家,参谒当时高僧灵干法师受学佛法,数年间,他博通诸经,惟有《华严》不能明彻,于是他载经行道,至清凉山(山西五台)求文殊菩萨开示,一路上赤着双脚,长途艰难而行,虽脚底皮破肉穿,能见其骨,但求法解经之心,始终不改。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他在清凉山中来回寻觅文殊菩萨而不得时,忽闻空中有向他讲授《华严经》义的声音及传授他研学经论的方法,法师听后豁然开解,叹未曾有。时为北魏·熙平元年(516)。自此之后他多次开讲《华严》,并又得弟子灵源之助,于神龟三年(520)完成对《华严经》的疏释注解一百卷,人称《华严论》(今仅存第十卷)。其间,尝奉孝明帝灵太后胡氏的诏请,在宣光殿讲说《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正光三年正月(522)八日,示寂于融觉寺,世寿六十四。

  冲举者  尼净检 凌霄去 身冉冉

  净检尼师,西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本姓仲,名令仪,少好学,通经史。早年寡居,家贫,常为贵族子女教授琴书。建兴年间(313—316),初闻佛法,即生信乐,后从来华梵僧法始法师出家落发,先受十戒,并随与其他二十四位道友共建竹林寺,后又受具足戒。据说具戒之日,有异香扑鼻,闻者欣叹。住竹林寺时,严持戒律,潜心学法,所得布施,俱济贫穷,数十年如一日。晋·升平元年(357),年七十(《比丘尼传》说“年七十七,升平元年卒也”),一日忽闻香气,与具戒日所闻无异,并见赤气中有一天女,手捧五色鲜花,自空而下。净检法师见了,欣然相迎,并与众话别,后随天女腾空而起,所行之路,好似霓虹直达九霄。(见《佛祖统纪·神尼异行》卷五十三)

  神解者 李通玄 华严论 千古传

  唐代长者李通玄,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或方山长老,是华严宗师。沦州(今河北沦县东南)人,生于唐·贞观九年(635)。青少年时研究易理,四十岁时,专攻佛典,潜心《华严经》。当时正值八十《华严经》译成,长者于开元七年(719)春携带新译《华严经》到太原孟县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奴家,造论阐明经义,三年足不出户。据说每日早晨只食枣十枚,柏叶饼一个,由此世称“枣柏大士”。后来他携带论稿到神福山(即太原寿阳方山土龛),由一只老虎引至山下一土龛居住,继续撰述,到了晚上,龛中无光,长者便口吐白光代替灯烛写书,并有二位女子服侍他饮食,经过五年论著刚好写完,女子便不见了。这就是《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开元十八年(730,一说开元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无疾端坐而逝,寿九十六岁。宋·徽宗赐号“显教妙严长者”。

  李通玄除著有《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外,还有《华严经会释论》十四卷、《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门》、《华严观》等。

  机捷者 灵照女 老庞公 徒延伫

  唐朝时代有女子灵照,姓庞,人称庞女。祖籍衡州衡阳县(湖南省衡阳县)人,元和(806—820)初年,随父庞蕴北游襄汉,随处而居,或凤岭鹿门,或廛肆闾巷,初住东岩,后居郭西小舍,以制竹器,维持生计。庞蕴,字道元,人称老庞公。一家四口,除庞公、庞女外,还有庞婆、庞儿。庞公常说:“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乐头,共说无生话。”又说:“心如境亦如,无实亦无虚。有亦不管,无亦不拘。不是贤圣,了事凡夫。易复易即此,五蕴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若舍烦恼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再如庞公一家三口有一段脍炙人口的闲谈。庞婆说:“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庞公说:“难、难、难,十石麻油树上探。”庞女说:“也不易,也不难,饥来吃饭困来眠。”庞公到了晚年即将入灭,在禅座上谓女灵照曰:“视日早晚,及午以报。”灵照出户观后还报曰:“日已正中,但有日蚀。”老庞公下禅座到户外窥日,灵照即登父座,合掌坐亡。庞公回转见状笑曰:“吾女机捷矣。”不得已,庞公只好留办后事,延缓七日,有襄州牧于公闻此前往问疾,庞蕴谓之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住世间,皆如影响。’言讫,枕于公膝而化。”(见《五灯会元》)庞公生前作有诗偈三百余篇传世。

  举十德  励初学 依此修 成正觉

  上面列举了古德十人,其中有比丘七人,比丘尼一人,男居士一人,女居士一人,四众俱有。在这四众中,有以法财作布施的慧开法师,有以严持净戒的道林和尚,有以勤修安忍的道安高僧,有以精勤求法的灵辩沙门,有以如如不为利禄所动的道恒大德,有以智慧超群的道生大师,有以孝亲报恩的道丕沙门,有生死自在的净检尼师及庞女灵照,还有疏释《华严》的枣柏大士,这些高僧大德的人格修养、嘉言懿行,足能激励后学进修圣道。学佛者若能真正以他(她)们为榜样,归依三宝,深信因果,止恶修善,发大愿心,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广修福慧,根机虽有利钝,悟证亦有疾迟,然最终都能破迷开悟,超凡入圣,成就功德,而证无上正等菩提。

返回目录

-----------------------------------------------------------------------------------------------------------------

更多唐思鹏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