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庄春江:如来藏之研究 第八章 如来藏佛性之抉择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8日
来源:   作者:庄春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庄春江:如来藏之研究 第八章 如来藏佛性之抉择

 

  8-1.〈第一节 楞伽经的如来藏说〉研读参考:

  1.《楞伽经》的集成,约在西元四世纪末(无着、世亲的论书尚未引用,约西元四四0顷求那跋陀罗初译)。

  2.《楞伽经》应为瑜伽学派会通如来藏的经典。

  3.《楞伽经》说如来藏是如、实际、法性等异名,所以是「无我如来之藏」,而以「断愚夫畏无我句」,「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

  4.《楞伽经》说阿赖耶识是由于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执着戏论)所熏习,而成「遍计所执种子」,即阿赖耶识就是自性清净而为烦恼所覆染的如来藏。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统一,可说是《楞伽经》的特色!

  5.如来藏不是神我,却有神我的色采。佛说「诸法无我」,是一般人所不易信受的,一般的观点,将灭nirodha解说为什么都没有了,那末前一剎那灭,第二剎那就「无因」而不可能生起了,也就是说:生灭无常是不能成立生死流转。但瑜伽学说:剎那不住的有为生灭,可以成立生死的流转,受苦乐的异熟,所以以依他起自性,阿赖耶识为所依。《楞伽经》虽肯认「无我」,却同意一般的观点,所以要在诸行生灭法外,立常住不变,不生不灭的如来藏(藏识)为依止。这样,「离无常过,离于我论」的如来藏为一切法依,是最善巧的说法。

  6.《楞伽经》与《宝性论》一样,说如来藏是善不善因,为生死依止,但决不是如来藏(真如)能生起善恶,流转生死,只是善恶、生死依如来藏而成立,如云雾依于虚空一样。云雾虽依于虚空,但虚空自性还是那样的明净没有任何变化。中国佛教所传的《楞严经》及《起信论》说「真如熏无明」、「无明熏真如」等,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中,似乎没有这样的见解。

  7.《楞伽经》承瑜伽学说习气,但说无漏习气为非剎那不生灭的无为法,批评瑜伽学的无漏习气也是剎那生灭之说,而归宗于如来藏学(不空如来藏)。所以《楞伽经》虽与瑜伽学相同说五种种性,但也说无种性的一阐提人「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其实都是可以成佛的。

  8-1.问题思考:

  8-1-1.《楞伽经》认为说如来藏的用意是什么?

  8-1-2.《楞伽经》将如来藏转名为阿赖耶识的关键在哪里?

  8-1-3.《楞伽经》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统一的理由或目的是什么?

  8-1-4.试依本节所说,举出《楞伽经》与瑜伽学及如来藏说思想之异、同。

  8-2.〈第二节 涅槃经续译部分的佛性说〉研读参考:

  1.昙无谶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初译十卷,与法显所译《大般涅槃经》是同本异译。以下的三十卷,是昙无谶再到西域访求得来而再译的,对淡化(净化)初译十卷、《如来藏经》、《央掘魔罗经》、《法鼓经》等神我色采的如来藏说,有独到的解说:

  a)在《大般涅槃经》后三十卷中,不再提到如来藏一词而改以佛性。佛性无我而说成我,只是适应印度神教,诱引计我外道的方便,与《楞伽经》的见解一致。

  b)「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不是说众生现有身内有如来那样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是「应有」。

  c)如来常乐我净的我,是以如来的八种自在、出世、出离无常生死故说。

  2.《大般涅槃经》后三十卷可分为四部分:

  a)第一部分:从〈病行品〉到〈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等五品,明「五行」、「十德」,是以大乘空义来说明一切:杂染生死法、般若、如来、大般涅槃都是空的,佛性不外乎依空性、如、无为而说,大般涅槃的常乐我净,也依此实相说。说空性为佛性,当然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非如瓶中有物、芽中有树那样,而也可说「众生中无有佛性」,这是深受《般若经》影响的。

  b)第二部分:为〈师子吼菩萨品〉,依十二因缘、第一义空,空与不空、中道等论佛性,是源本于《阿含经》,经龙树学《中论》演进而来的。

  i.第一义空为佛性:第一义空,出于《杂阿含第335经》,是十二因缘胜义空。十二因缘为佛性所依,名为佛性是「因」中说果。十二因缘八不(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中道第一义空),是「非因非果」的(不论佛出世不出世皆如此),常恒不变的,这才是佛性的真实义。

  嘉祥《中论疏》说:「罗[目+侯]罗(跋陀罗)法师是龙树同时人,释八不,乃作常乐我净四德明之」,与〈师子吼菩萨品〉的思想应该是很接近的,可说是龙树一切皆空的中道说进入后期大乘的一般倾向。

  ii.中道名为佛性:体见空性的智慧,《般若经》有「于一切法都无所见」与「无所见而无所不见」二说,本经说「智者见空与不空」为后者,即见缘起生死边的空、无常、苦、无我,也见缘灭涅槃边的不空、常、乐、我,称为智慧所见的缘起中道,也称为佛性,若只见空、无常、苦、无我而不见不空、常、乐、我,则见一边而不行中道,也就不能见佛性了。

  iii.观十二因缘智为佛性:「观十二因缘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此种子与佛种性的意义相近,是依此而能成佛的意思,而非瑜伽学者的种子说。观十二因缘智,是依十二因缘能证见因缘八不的「了因」,名为佛性,其实是佛性的「因因」。

  iv.佛性的果与果果:「果」是无上菩提。依无上菩提的觉证,得离障的涅槃寂灭,所以涅槃是佛性的「果果」。

  v.定有与当有:佛性可以有「因性」(观十二因缘智慧等)与「体性」(无上菩提)二种意义。依据这一佛性的含义,所以除了佛的果德(佛的体性)外,菩萨行、菩萨地等佛的因性也是。这样,约十二因缘(常)说,佛性是众生「定有」的。约菩萨行、佛功德说,佛性是众生「当有」的。

  vi.悉有与悉无:约第一义空说,佛性是「一切众生同共有」的「悉有」。但佛性如虚空,不一不异,非内非外,常住而非三世所摄的,所以可说有,也可说无,可说非有非无的。因缘第一义空性常住不变,并不能吸引众生去成就佛道,成佛还要修行圣道,否则,一切众生同有佛性,有佛无佛,法性常住,一切众生都早该成佛了!此与《胜鬘经》所说如来藏能使众生厌苦而求涅槃说不同。这是从第一义空性(也就是「无性」)的见地,对一般所说众生本有如来藏、我、佛性说,给以批判的修正。

  vii.佛性的正因与生因、了因与缘因:生因与正因指发生的因种,了因与缘因指协助生成的缘。佛性的因性有正因与了因:正因佛性是十住菩萨与佛所能证见的,是常住的,是「了因」(常住八圣道)所了的。从缘显了,所以「缘因者即是了因」。佛性与八正道是常住的,所以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了因而不是生因。修六波罗蜜,首楞严三昧,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生因。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但是了因所了,也是生因所生。正因佛性是常住的,不是生因所生的,所以修六波罗蜜(观智在内),显了佛性,只能说是了因。经文所说的,没有天台学者所说的那么圆妙!

  c)第三部分:为〈迦叶菩萨品〉,以如来应机不定说法,着重于因缘说而对「佛性」作不同的解说,将众生有如来藏的本有论,淡化得简直不见了。

  i.佛位中之佛性(佛佛性),为常而无变易,没有三世之别。

  ii.众生位中之佛性(众生佛性),可以说有、说无、说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如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如佛那样的具足智慧庄严,是本品所不能同意的!

  iii.「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不是众生身中有了什么,如无漏种子,称性功德等等,而是从众生无始以来,因缘不断不灭的延续去了解。

  iv.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切善、不善、无记,尽名佛性,不但是善法是佛性,烦恼等也是,因为都是佛性所因依的,一般所说的生死河,也就是「佛性水」。

  d)第四部分:为〈憍陈如品〉,遮破外道的种种异见,说如来常乐我(续译部分,我约得八自在说)净,使外道改宗信佛。全品没有说到佛性的含义。(依《印度佛教思想史》p.292补入)

  8-2.问题思考:

  8-2-1.「性空学派」与「瑜伽学派」修正如来藏说的典型经典各是什么?

  8-2-2.昙无谶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后三十卷与初十卷的最大差别在哪里?

  8-2-3.《大般涅槃经》后三十卷如何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8-2-4.叙述您参加本研讨班与研读本书的感想。

返回目录

---------------------------------------------------------------------------------------------------------

更多庄春江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