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郑振煌: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五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3日
来源:   作者:郑振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郑振煌: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五

 

  郑振煌 主讲 / 陈淑蓉 整理

  二○○二年七月十日讲于花莲力行禅寺

  法器的象征意义

  我们现在继续讲“用”,也就是密教转化道的修行法门。转化道的修行法门也就是说不出离,世俗是什么样子的,就利用世俗的东西,把它转化成出世间的,把它转化成清净的。这种功夫一定要先有出离道的基础,否则你无法观想。因为你一发脾气,老早忘记佛在哪里了,你要怎么观想忿怒尊、欢喜尊、寂静尊呢?所以要修转化道一定要先修出离道。

  转化道是一种密法的修行。密法的修行,这一、二十年来在台湾非常盛行,当然有它的好处,不了解的人就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益。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密法的特色是什么?就是方便,也就是方法特别多,不像显教要出离,而是碰到什么就当下急转。怎么转呢?我们可以从仪式上、从法器上、从唐卡上、从修行的过程当中,了解它是怎么样呈现的。我们经常看到师父们都会法器左铃右杵拿著,这些是密法里常用的,也代表著密法很深、很深的义理。比如说铃和杵,铃代表空性,杵是代表方便,也就是代表慈悲的呈现。但是大乘佛法却告诉我们“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也就是说当体即空,空中生妙有,空有不二。铃象征的是空性,透过铃的声音,让我们了解音声是当体即空,是无自性的,是佛菩萨的种子字,透过音声去和本尊、佛菩萨相应。铃虽然是空性,但是如果铃上面没有一个把手的话,我们就不能发出铃的声音。

  诸位都看过铃,铃上有一个把手要让手抓著。那个把手就是金刚杵,也就是说你要发出铃空性的声音,一定要藉著金刚杵,藉著有。有和空是不二的,缘起和性空是不离的,一切皆无分别。右手拿著杵,一般来讲,我们都称之为金刚杵。金刚是什么?金刚是空性,杵是有,所以金刚杵又是空有相即,空有不离。金刚杵就是由空性之中生起万有,也是佛性论所说,佛性生起一切万法。我们看金刚杵的构造,金刚杵的两端呈现圆形,就是象征空性。两端还有五叉又称五股,象征五蕴,或是五大(地、水、火、风、空),以及五蕴所产生的五种烦恼(贪、嗔、痴、慢、疑)。

  密法是转化道,而不是出离道的修行。出离道就是要远离烦恼的因缘,去亲近善的因缘,而转化道却不是。两端的五叉象征五蕴、五大烦恼,另一端却是象征五方佛、五种智慧、五种功能。我们在佛堂常看得到五方佛,中央是毗卢遮那佛,东方是阿佛,南方是宝生佛,西方是阿弥陀佛,北方是不空成就佛。另外它又象征五种颜色,象征五种智慧。一端是染污的、凡夫的、世间法的,另外一端却是五方佛、五种智慧、五种光明、五种颜色。这象征什么呢?这是象征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不二,象征密宗所说的轮涅不二(轮是轮回,涅是涅槃)。轮回的当下就是涅槃,什么叫轮回的当下就是涅槃?也就是对同一个现象,同一个境界,有智慧的人当下能够看到空性,当下能够证得涅槃。但是对像我们这种没有修行的人来说,会产生烦恼,产生分别心,产生二元的思辨意识作用。明明都是同样的东西、同样的现象,却会有不同的反应,就好像经上提到的:“佛以一音声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你看佛陀只有一个嘴巴在说,可是听众却因为根器不同,随著自己的见分,产生相分。我们一定要读唯识学,才会知道人的心是怎么样作怪,我们的烦恼是怎么产生的。

  为什么说佛陀以一音声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因为众生的见分不同,或众生的业力不同。因为业力储藏在阿赖耶识里面,就形成我们在认知环境,认知法时既有的成见,这样子就扭曲了实相的体会。所以,我们说是共业所感,一切万法都是心所造。那是什么?那是某一类的众生有共同的业力,因此就造作了共同的世界。比如说,这是桌子,诸位朋友在这里把这个东西都称为桌子,那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业力,我们有共同的见分。如果换另一种众生,换蚂蚁、蜜蜂,它们不会把这个东西称为桌子,因为畜生道的业力和人的业力是不一样的。我们说中国话的会把这个称做桌子,没有念过国语的人,会说“斗阿”(闽南语)或是其他的词。如果是其他国家的人,也不会把它叫做“桌子”,因为他们和我们不共业,因为他们的见分和我们不一样,就产生了不一样的相分。

  “三界唯心造,万法唯识现。”就是说我们心里有什么样的见分,就会呈现什么样的世界。佛教徒对佛像很尊敬,如果是穆斯林,就会像神学士政权,把巴米安一千八百多年的文化瑰宝用大炮消灭,大炮摧毁不了,还派人到佛像上埋设炸弹引爆,把两尊巴米安大佛像毁坏掉。因为他们的见分和佛教徒是不一样的,有不同的见分就会有不同的相分。密法说:烦恼即是菩提,轮回即是涅槃。一切不二,轮、涅不二。五蕴(色受想行识)可以让我们产生贪嗔痴慢疑,但是修行者却可以在五蕴之中体会空性,因此度一切苦厄。我们没有办法五蕴皆空,因此苦厄不断,永处缠缚,在轮回之中。

  你看,密宗的法器,要发出铃的空性声音,一定要有把手的杵;而金刚杵中的金刚就是空性,杵就是有,就是空有不二。金刚杵圆形的构造代表空性,两端有五股就代表五蕴、五大、五种烦恼,另外一端就是代表五方佛、五种智慧,五种的颜色。五方佛:中央毗卢遮那佛、东方阿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五种智慧: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因为有修行,就知道世间法即是出世间法,转化道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转化道就是不出离,即做即用,即体即用,即身成佛、即生做佛。这就是说,有什么就利用什么,好像我们前面说的,你有贪嗔痴,你就不要离开贪嗔痴,因为贪嗔痴是很大的力量,只要会转,它就会是一股修行很大的力量,很快就可以证得空性智慧,慈悲就生出来,很快就在轮回之中体会到涅槃,当下就转化成功。

  我们可以看得到,那些修行成功的人,一定都是贪很大的、嗔很大的、痴很重的。因为他们是很强大的力量转化成功的,像我们这样软弱,这也没关系、那也不要紧的人,一辈子都成不了事。做事也赚不了钱,反正有钱没钱都一样,那还想赚什么钱?有修行没修行都一样,那你还修什么行?根本就没有力量。所以昨天晚上我到的时候,师父曾经对我开示:“你要知道,有时候逆境是修行很好的力量。”我们如果没有逆境,有时候修行太顺了,就会觉得,我活得很好,何必修行呢?所以师父开示说,有时候逆境是修行很好的助缘,端看我们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功。我们如果能够转化成功,那么烦恼即菩提,轮回即涅槃,立刻就转过来。如果转化不过来,我们就会灭顶了,我们应该要学会随波逐流的功夫,借力使力的一转,当下即是,不必出离。因为说实话,出离的修行比较容易修,因为它是从相上修行,外显我们比较容易觉察得到,但是要费很大功夫。如果有一头牛,一直往那边奔跑,我们要把牛往这边拉过来是很难的,是不是?所以干脆就跳上牛背比较容易,那就是转化道。我们就利用蛮牛的力量,利用贪嗔痴的力量来修。

  就法器来讲,它象征空有不二,烦恼即菩提,轮回即涅槃。当然对已经悟得空性的人而言,涅槃即轮回。大悲心一发起来,我虽然在轮回之中,但是我知道,真正的空可以生起妙有;如果没有真正的空,就不能生起妙有。假空的意思就是说,空得还不够彻底,有所保留。真正的空就是,任何因缘只要和合,就可以生起妙有。如果不是真正的空就不行,跟我利益相关的我不空,跟我利益无关的我才空,那你不能够生起妙有。我们以密宗师父常用的金刚铃、金刚杵为例,当然我们汉传佛教的敲钟、击鼓,也可以象征空性。从声音里去体会缘起无自性,去体会空性是因缘所生法。

  神秘的曼陀罗

  除了金刚铃、金刚杵以外,在密教里我们最常看到的就是madala。“曼陀罗”中文翻译成坛城。坛城就是空有不二的呈现,就是智慧、方便的呈现,我们是藉著曼陀罗来帮助修行。曼陀罗是方形的,方形里面一定有一个圆形,圆形里面又有一个方形,方形中又再有一个圆形,有好几层,有的时候是四层。圆形是象征空,方形是象征有。因为方形我们就可以得出东西南北,就有所不同;圆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都是过程,它的前、中、后都是一样的,所以圆形所代表的是空性、空相。禅宗有一种修行方法就是画空相,画个圆圈在上面写个字或是画个图。十牛图,就是画一个圆圈,里面画一个修行者找寻这头牛,降服其心的故事。坛城也是一样,有方形、有圆形就是呈现空中有有、有中有空,空有不二。

  我们可以看到坛城中有几种颜色,颜色是有,而颜色的呈现是从空而来。是哪几种颜色?白色,象征东方,象征水大,象征佛的事业。在密宗里,佛的事业:第一种是清净的事业,第二种是忿怒的事业,第三种是增益的事业,第四种是折服的事业,折服烦恼、邪魔。它象征水大,是因为水可以洗涤,代表清净的事业。也就是说,当我们成了佛,证得了智慧以后,我们就有清净的心,就可以清净众生的苦痛。所以诸位朋友,密宗有很多的法器,都各有它的代表含意,各种颜色代表各种功能、各种佛、各种智慧,而我们凡夫看到这些就引生烦恼,因为我们没有智慧。

  我们就暂时讲到这个地方。剩下的象征,我们明天再介绍,反正空有不二。密法的修行就是不出离,用转化,用智慧的心去转化贪嗔痴慢疑。如果我们贪嗔痴慢疑的念头又跑出来,拜托不要懊恼,现在请你贪佛法,贪修行,可以吗?

  谢谢大家。

  昨日说到佛教的修行,有出离道的修行、转化道的修行及自解脱的修行。大体上,显教都是用出离道的修行法门。中国佛教也有转化道的修行,及自解脱的修行。转化道的修行,是密宗里最常用的。即在世俗谛的当下来转化,不用出离的角度,否则易产生副作用,有时会形成压抑。因为出离道对烦恼的、不好的,会采取不理会,不理会只是暂时避开它,并没解决问题。

  西藏密法的修行

  密宗,喔!就是藉力使力,将贪嗔痴慢疑,转到正的方向、积极的方向去。昨天也提到法器中的金刚铃。铃声就是让我们体会空性,而铃要发出空性的铃声,一定要有把手,把手就是金刚杵。金刚杵,金刚就是空性,杵就是“有”,也就是真空妙有。金刚杵中间有一圆球形,代表空性。如果在大乘佛教及密法来讲,指的是我们的如来藏识、真如心、本性、佛性。我们已介绍天台宗有性具思想,华严宗有性起思想,都可以解释西藏密法的理论。

  因为西藏密法说,一切山河大地,不管是轮回或涅槃,都是源自我们众生所本具的佛性,我们的本觉是本初的状态,是毕竟空的状态。毕竟空的状态,有它的能量,有它显现出来的形相。若是染的因缘,就是不清净的显相,即所谓的轮回,也就是一下子快乐,一下子痛苦,一下子烦恼,一下子有智慧。上上下下,来来去去,就是轮回。如果在毕竟空的本觉状态之下,有善因缘,有清净因缘,就有清净的显相出来,也就是涅槃。在枝末的部分,固然会有轮回和涅槃之不同。可是在最根源处,本初的、本觉的状态,却是同一个,即汉传佛教所说的如来藏识,或空不空如来藏。源头是一样,是毕竟空,是本来无一物。在此环境下只要有某一因缘,就有某一显相。这些因缘、显相大约可以分为:清净或不清净,即恶和善,好或坏。不净因缘,当然就有不净显相;清净因缘,当然就有清净显相,这是因果论,这是和自然科学相通的。不清净的显相就是六道轮回,清净的显相就是寂静涅槃、如来境界。

  金刚杵,金刚杵中间的圆形部分代表空性,代表本觉状态。而两端的一端就代表清净显相,如来境界,具足五种智慧,故有五股、五叉。另一端代表不清净显相,即轮回的状态,众生用色受想行识五蕴来显现,在色受想行识基础上,产生贪嗔痴慢疑五种烦恼。虽然在枝末显相上有清净与不清净之分,但源头却是同一个,就是空性,就是本觉。从最常见法器中的金刚铃与金刚杵,就可了解密法的理论。

  再来介绍坛城。方形之中有圆形,圆形之中有方形,方形之中又有圆形,大约有四层左右。方形代表世间法,代表世间、世界。圆形代表空性,代表本觉、本初的状态。在曼陀罗(坛城)、唐卡上面,东西南北,会有四种颜色呈现。五方佛是代表五个方位,五种智慧,五种功能。这些方位、智慧、功能,其实不离凡夫的五蕴、五种烦恼、五种世间法。

  东方呈现白色,象征清净智慧,及其产生之清净事业。可以用智慧来清净我们的染污、烦恼、痛苦。东方也是水大的转化。世间法是水大,而染污的是五蕴中的色蕴。在唐卡上,东方是用白色来象征,象征清净的事业,象征它有清净的功能。(东方佛是阿佛)

  北方以绿色代表,唐卡上的绿色象征北方,绿色代表世间法的风大。像风一样,狂风怒号象征佛的智慧,会有第二种事业,即愤怒的事业。北方佛是不空成就佛。佛,尤其密法中有很多忿怒相。显教大都是慈眉善目,寂静尊,只有伽蓝、韦陀菩萨显相威猛,四大天王也都显现威武样子。在密法中有很多明王忿怒相,这与西藏地理环境有关。西藏地理环境是穷山恶水,高山峻岭,千年不化的冰封雪地。在恶劣的环境下,想像有很多魔鬼,会伤害人们的身体及心灵,这是西藏人之思想背景。西藏人的本有宗教叫“苯教”(BOON),透过仪式祭拜鬼神,祈求安宁健康。其宗教信仰与萨满教很相似,即认为万物皆有神灵。当佛教传入西藏,尤其是莲花生的密法,便与“苯”教相结合。苯教源自西藏西部阿里的地方,古时称为象熊。佛的智慧,在密法中有第二种事业,是忿怒事业,源自地理环境的险恶,人们想像有很多邪魔为害,用好言规劝难起作用,故用忿怒相来降伏他们。

  西方,我们经常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用红色来象征。故阿弥陀佛的佛像画成红色。红色象征世俗法的火大,火大的功能具有折服、把一切东西烧光、转化,代表转识成智,在智慧的功能中属于折服的功能。

  再谈南方,南方佛是宝生佛,用黄色象征,代表世俗法中之地大。地大可以增益,可以生长万物,因此代表修行成功,有了佛的智慧以后,可以产生增益的功能。以世间的东西,来象征出世间的智慧,象征佛,佛的智慧所发挥出来弘法利生的事业。

  中央是毗卢遮那佛,象征法身佛,象征空性;在世间法中,用蓝色象征五大中的空大;其事业是一切万法的基础,即本初的事业。换言之,证得法身就可得圆满报身,同时可以因应众生的需要,而化身千百亿。

  唐卡的构造四周围有白、绿、红、黄四种颜色,中央有代表法身空性的蓝色,这五种颜色有不同的眷属,就是佛菩萨的眷属。唐卡的正中央是本尊,若是画阿弥陀佛,则本尊为阿弥陀佛,称为阿弥陀佛的坛城,阿弥陀佛的曼陀罗。若中央画的是观音菩萨,则是观音的坛城、观音的曼达拉。本尊是什么意思?本尊是修行人的禅观对象、禅相。唐卡、曼陀罗是修行用的。

  灌 顶

  参加灌顶法会的人都知道,其过程是上师先观修、诵经。若是阿弥陀佛灌顶,首先持诵阿弥陀佛的赞颂文,称颂他的功德、事业、修行方法。然后自己观修,持诵阿弥陀佛的咒语或名号,进入坛城。由东门进入,东西南北门绕一圈,然后进入坛城的中央。若中央是阿弥陀佛,就进入阿弥陀佛。上师观自己就是阿弥陀佛,自己与阿弥陀佛融合为一,即显教所说的“能所”双亡,即将自己转化为阿弥陀佛。我就是阿弥陀佛。一般人看了会觉得非常傲慢,不错!“慢”是我们五种烦恼之一,密法的修行是不出离慢的,利用慢来修行,来成就自己,来转化自己。自己先观修,进入曼陀罗的中央,与中央本尊相结合为一,即能所双亡。将染污的自己转化为佛,如此即转化成功。亦即藉重贪嗔痴慢疑的根本烦恼转化成五种智慧: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将烦恼当下转化为智慧,利用“佛慢”(密法名词)转化为佛。若真的转化成功,一点傲慢都不会有,因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是空假中三观,一心生起的;佛是真谛、俗谛、中谛三谛圆融的;佛是智慧、慈悲圆满的。如果自己真能转化成佛,了解佛的定义、佛的智慧慈悲,了解佛具法报化三身,具足一切功德,如此我们根本不会傲慢,会像毕竟空性一般,一方面有圆满智慧,又有同体大悲心。用观想力量把自己转化成功,如此次第修行成功。但这其中一定要具足戒定慧,若未具足戒定慧,则根本无法观想。

  举行灌顶法会时,参加的弟子很轻松,传授灌顶的师父则很辛苦,得一大早去现场观修。而接受灌顶的人,可能一、二小时就结束了,上师一定要先观修好几天。灌顶分前行,正行及后行,在前行部分,上师就已修了好久;正行那天,师父早上五、六点就到现场坛城,修观的当下,就得戒定慧具足。若戒定慧不够,怎能观得起来,怎能有耐心安住在观想之上?而且要一一进入坛城里,与本尊相应,结合为一。

  诸位有没有注意到,坛城中的本尊,藏文叫yidam,翻译为本尊,即清净心,成佛的心,圆满的心,智慧慈悲圆满的心就是我们的本觉。在本觉最原始的、最清净的状态之下,能呈现任何显相,即显教所说的:证得法身之后,就有圆满的报身。坛城中央之本尊,常呈现双身像,男像、女像拥抱在一起,这透露了一个信息,密法的来源是由报身佛所说,报身佛是由法身佛而来。显教的理论、教法是由化身佛、释迦牟尼佛所说。释迦牟尼佛化成、示现我们人的样子,说人的话,用人的观念,用人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离苦得乐、修行的方法。

  佛的法、报、化三身

  密法若以西藏人的说法,是佛在八十一岁时所说,可是显教经典却说,佛在八十岁入灭,故不可能出现一个八十一岁的佛在南印度说密法。化身佛八十岁圆寂,并不代表化身佛就消失了。这是大乘佛教的法身、报身、化身的理念。而本尊经常以男女双身相呈现,这种男女相显然非人间的化身佛,而是报身佛。报身佛是因为证得法身后,所得之圆满果报身。何谓法身?证得法身佛是具足智慧与慈悲的,悲智圆满之状态称为法身佛。证法身后之果报,为圆满的果报身。法身佛是无形无相,无法以世间形象去象征,前面说以蓝色象征,蓝色是虚空,虚空就如天空无边无际,无任何形象,无任何限制,没办法规范的。这种无形无象、无边无际的法身,所得到的功德,是为著让世间人产生信心,因此呈现报身佛。报身佛源自法身佛,法身佛就是智慧和慈悲圆满,所以报身佛也必然是要用智慧和慈悲来呈现。智慧慈悲若要圆融,智慧之中便要有慈悲,慈悲之中便要有智慧,悲智要双运,悲智要合一。因此,在密法中就经常以双身像来呈现。女相象征智慧,男相象征方便、慈悲。本尊是清净心,因有清净心及圆满的智慧慈悲,就能呈现圆满的果报身,以慈悲智慧来表达,故用男女双身合一的形象来代表。

返回目录

------------------------------------------------------------------------------------------------------

更多郑振煌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