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唐:薪火无尽
杨云唐:薪火无尽
在沈居士的遗体前,我诚敬地三作礼,一感念他的恩德,二愿他乘愿再来,三祈后继有人。
沈居士的一生,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凭着他对佛教与众生的贡献,我们对他生后的祝愿大概只是锦上添花,对他乘愿再来的期望,也是多此一举。所以能参加他的告别式,除了表达晚辈的敬意,再度的作礼外,只愿佛教代代有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地把众生运往彼岸。
美国的中国佛教之所以有今天的局面,可以说大半都与沈居士有关。没有他,就没有美国佛教会,也没有这么多人学佛。就以我常参加的麻州佛教会而言,也是受了美国佛教会的数位大德多面协助,所有的会员都感恩美国佛教会的照顾,大家对沈居士无不感念于心。从这次告别式看来,虽然当日天气非常寒冷,还是有各社团上千人士前来表达敬意。
孔子认为「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的三不朽,对生命的看法则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佛陀说「五分法身是不随色身消逝」,对佛子则强调「若人活百岁,不如一日闻生灭法」。「有生必有灭」,这是必然的,即使具三十二相的佛陀也不例外。沈居士虽未能位列圣人之俦,却也有几分气味了。只是「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可叹的是祖师大德的遗风,还是随着时间淡然,一切终究还是不离无常,现今不但圣人难逢,贤德之人如沈居士者,也是少见了。
人生所有的苦都可能过去,唯有「死」就这么一次,一次「过去」,此生就无法再有机会。若人不会死,而任何变化迟早都会过去,那么所有的苦也都可接受。可是也因人的会死,世间才有意义的产生,而且所有的苦才变得像一种劫难,因而大家都想在此生多乐少苦,快乐成为此生诉求的生活内容。超越苦难是众生的共愿,若能让众生都离苦,这就是菩萨的发心。把握此生,做最有利众生的事情,这是有智慧的人。
然而一个人能做多少事,首先要看他的福报与发心,再则要靠他的才智与心量。沈居士在这几方面可说是福慧兼具,佛教界能出一名如此人物,很是难得,而可贵的是,他能把大部分的钱财用在众生的慧命上,又能远离名利,不会因为出钱兴寺,就将佛教会视为「私有」。尤其更令人佩服的是,位居大居士的他,对出家人—即使是默默无名的,依然能伏首礼拜。平常在自修上,日日能依法增上,即使体衰岁晚之际,仍还读诵经典不辍,可以说是居士的榜样了。在我们敬仰他、怀念他之余,更重要而有意义的,应该是继承他的大愿,效法他的精神,努力为教与为众生好自修行,让古来的圣灯,薪火无尽。
圣哲们对生死的态度,一向是平常以对,珍惜生命却不贪爱。生命的可贵在放光放热,令更多众生一起来认清生命,超越苦难,体会「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不再虚妄生死。先圣先贤是如此,未来的圣贤也是如此,而我们凡夫的立志也该如此。
正如印顺法师所言:「我像一片叶子,在水上漂着,有天终会沉到水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如此,只是长短不同而已,在长短中所发挥的内涵与明暗,就是一个人一生的光景,成为留给世人的印象。佛陀走了,玄奘走了,印老也走了,明天、明年、下世纪…,一浪接一浪地烟灭。可是人类还会继续流转着,将来可能没人知道玄奘是谁,没人记得印老,也没人听过沈居士的名字,但灯灯相续的光明,还需要在人间焕亮,这一直是这些圣贤出现世间的目的。我们能做的是接续灯火,迎接再来的深心大愿菩萨们,有一天我们必将迎接到弥勒的下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