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明尝与味即藏性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2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明尝与味即藏性
 
净界法师
 
  子四、明尝与味即藏性。
 
  尝跟味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尝是内处舌根,味是外处味尘,当舌根跟味接触的时候,其实这中间的道就同时显现出来了。
 
  总标二处
 
  阿难!汝尝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阿难!你平常在早上跟中午二个时段,也经常跟随大众师持钵到城中去乞食,在乞食的过程当中,偶尔也会有人供养比较美好的饮食,譬如酥酪醍醐,这三个都是牛奶提炼出来的,牛奶加以炼制变成酪,酪再炼制变成生酥,生酥再炼变成熟酥,然后变成醍醐,这在古代都是上等美味的饮食。
 
  当我们的舌根接触上等饮食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美好的味道出现。佛陀就问阿难说:阿难!你的心意怎么样,这美好的味道是怎么来的,你从什么地方来?是虚空所生?还是舌根所生?还是饮食所生?
 
  如我们平常在吃芝麻炒面,你的舌根接触芝麻炒面产生芝麻的香气,这个你从什么地方来?是从舌根而来?是从炒面而来?还是从虚空而来?
 
  这都值得我们去探讨这宇宙当中的道。
 
  妄相无体
 
  非从舌生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阿难!假设这美好的滋味是从舌根而来,那这地方有个问题,在口腔当中每一个人只有一个舌根,一个舌根只能够出现一个滋味(基本定义) 。你只有一个舌根,如果舌根产生滋味,那你只能产生一个滋味,就好像一棵树长出的果实,要是酸的,那整个果实都是酸的;若是甜的,这整个果实都是甜的;是苦的全部是苦的,一棵树长出的果实只能够有一个味道,不可能你这棵树有苦的、有酸的、有甜的,不可能的!
 
  所以说既然是你舌根所生,那么身为一个舌根,它只能够生起一个味道。这时舌根已经产生了酥味,这时如果你又同时吃到黑石蜜(甘蔗糖) ,黑石蜜是甜味,乳酪是碱味,而这时你的舌根已经产生一个碱味,你遇到甜的东西的时候,你的舌根就不能再转变味道为甜,因为你的舌根已经生起碱味了,所以你对甜的东西应该没有任何反应、没有任何的知觉才对!
 
  既然甜味不能产生任何的反应,那表示这个舌根就不是一个滋味的舌根?你只知道碱味,酸甜都不知道,那你这算什么舌根呢?所以说舌根产生味道不合理,因为你只产生一个味道,其它味道都不知道,那就不能构成舌根的定义。假设你说你舌根的味道可以变来变去,一下变甜,一下子变酸,可以变移,那这有问题,舌根只有一个体,不是多体,怎么你一个体的舌根可以产生这么多滋味呢?你这一棵树同时产生甜的水果,又产生苦的水果,这是不合道理的,因为你的舌根只有一个,你不能产生这么多滋味的,所以味道是舌根所生是不合理的。
 
  非从食生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这是我们一般的执着)你吃到美好的饮食,你也正在享受这美好的滋味,那这个滋味是从哪里来呢?你说当然从饮食中来。那这就有问题,饮食是一个无情之物,它没有了别的心识,身为一个饮食如果没有用舌根来跟它作用,它的味道是表现不出来的,你能够感受到这样的滋味一定有舌根的作用。你说这个味道只有饮食生起的,不需要舌根,事实上,身为饮食它根本没有了别性,它怎么知道美好的滋味呢?它一定要有舌根的相互作用,饮食没有了别性,它怎么能够自己知道滋味是什么呢?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若你一定说饮食也可以知道它自己的滋味,若饮食知道自己的滋味,那是饮食自己在吃自己,是饮食在受用它的滋味,那跟你阿难尊者又有什么关系,那怎么能够说是你阿难尊者的舌根呢?所以从饮食中出来不合道理,因为你饮食再怎么美好,你没有一个有了别性的舌根去接触,那美好的滋味是显现不出来的。
 
  非从空生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碱味,既碱汝舌,亦碱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碱,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碱,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若这滋味是从虚空所生,我们有时候也会去尝一尝,这虚空它到底是什么滋味呢?
 
  虚空有二种的虚空,一个是外在的虚空,一个是你嘴巴的虚空。这地方所指的是嘴巴的虚空。
 
  假设虚空它能够产生乳酪的碱味,既然你的舌头能够感受到碱味,那不但是你嘴巴里面有虚空,外面也有虚空,这样子你应该整个身体都感到碱味,因为外面也有虚空,你的脸部身体都应该感受到碱味。那这样有个问题,整个世界的人就像大海中的鱼一样,因为鱼就在大海的碱味当中跑来跑去,全身内外都是碱味。既然你经常受到一个碱味,那我们就不知道平淡的滋味,就没有对比。
 
  你看大海的鱼它不管吃什么都是碱味,它没有其它的味道。所以身为一个海中的鱼它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平淡,因为它从来没有对比过。既然不能了知淡的味道,你也就不能知道这叫碱味,因为没有对比过。既然不知碱也不知淡,那这个叫什么根呢?身为舌根当然能够分别酸甜苦辣,你永远只知道一个滋味,那怎么叫舌根呢?所以生于虚空是不合道理的。
 
  那么到底我们在吃这个美好的滋味,这个滋味是怎么来的呢?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当我们的舌根去接触这美好滋味的时候,那甜美的滋味其实是不真实的,它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身为一个不真实的滋味,怎么会显现在我的舌根呢?
 
  是因为我过去有布施饮食的善业,所以假借这个饮食,把这善业的力量显现出来,让我感受到一个美好的滋味,是个人的循业发现。因为你善业还在,当你把福报享尽的时候,你吃什么东西都没有滋味了,因为这个滋味是从业力而来。它只是个人的循业发现的假相,但是它的本质,当体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世间上的饮食,我们应该说它有无量味,你看福报大的人他吃东西味道特别美,我们福报比较差的,吃同样的东西味道稍微差一点。你不相信你把这个面给饿鬼道吃,他吃得很痛苦。
 
  你看目犍连尊者他一个阿罗汉,他在定中看到他的母亲堕到饿鬼道去,他也是去托钵美好的饮食给他的母亲,当他母亲把这饮食放到嘴巴吞到喉咙的时候,变成一团猛火。
 
  怎么这美好的饮食跑到你的嘴巴变猛火呢?
 
  因为即空即假即中,这个饮食是不真实的。饮食若是真的饮食,那进到他的嘴巴应该还是一样美好的饮食,因为它是虚妄相。
 
  所以目犍连尊者很紧张,就去禀告佛陀,佛陀说你要斋僧,一方面叫你妈妈忏悔。目犍连尊者就用他的物质供养大众师,一方面帮他妈妈忏悔,后来才把这业转过来。
 
  在春秋战国时代,鲁国的国君,有一天鲁国的人民在海中找到一只鸟,这只鸟非常漂亮,就像天上的凤凰一样,这国君非常喜欢这只海鸟,就做了一个很大的笼子把它保护起来,每天要他的仆人喂它上膳食,而且每天把宫中最美好的饮食酒肉盛给这只海鸟吃,结果三天以后,这只海鸟死掉了。国君说:为什么呢?
 
  大臣说:海鸟的饮食跟我们的饮食是不一样的,你拿我们美好的食物对它来说刚好是毒药。
 
  所以这饮食是不真实的,每一个人循他的业去发现他个人的饮食,这就是所谓的循业发现。这也就是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为什么要食存五观,你每天这样子念:计功多少量比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方受此食。当你这样念的时候,你产生惭愧心、感恩心,这种惭愧心感恩心生起的时候,你再去吃饭是特别的甜美。饮食因为它不真实,所以它会变化,这就是所谓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净界法师 楞严与净土-----253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fayz@fjdh.cn 联系我们 QQ:437786417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