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之行也”,“诸教皆尊之,佛教殊尊之。”并且把父母视为天下三大本之一;明代僧人所撰之《孝闻说》、《广孝序》等文,也大谈孝道,认为“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注 37 )“儒以孝为百行之首,佛以孝为...朱舜水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83页。注33 《述学》别录,《与朱武曹书》。注34 《广弘明集》卷十二。注35 《弘明集》卷八。注36 《高僧传初集?佛图澄传》。注37 《灵峰孝论》卷四之...
赖永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3446501.html
-
须槁身寒念,彻鉴渊底。”又说︰“田地稳密处,活计冷湫湫时,便见劫空,无毫发许作缘累,无丝糁许作障翳。”(注 37) 这些片段都在说明,正觉的默照禅是一种孤高又远离世俗的禅法。这种禅法,对于一个热衷权势...100,上。
(注 36) 《宏智禅师广录(卷8).净乐室铭》; 引见《大正藏》卷 48 ,页 100 ,中。
(注 37) 《宏智禅师广录》卷 6;引见《大正藏》卷 48 ,页 76,上;页 78,...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0746568.html
-
,如是苦灭如实知。云何苦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如上说(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苦灭道迹,如是苦灭道迹如实知。 (37)
因此,对四圣谛的如实观察便是要对诸苦的自性、...─────36《大正藏》册 2, 页112 上。《会编》中册,页 144。37《大正藏》册 2, 页95上。《会编》中册, 页 50。38《大正藏》册 2, 页115下。《会编》中册, 页 164。
...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0746569.html
-
khan
[译文]支那人建立的Ra mo che的伽蓝)。(注 36)
这座 Ra mo che 就是小昭寺, 在布顿著的《佛教史大宝藏论》(注 37) 中,也谈及文成公主修了拉萨小昭寺( 页...》第十一卷页667~。
(注 37) 郭和卿译,民族出版社,1986年 3 月。
(注 38) 参考佐藤长〈????????佛教史和译〉──《古代????史研究》页 852 ~。郭和卿译《佛教史大...
释慧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1246582.html
-
乾嘉学风本身原是一‘以史学代替哲学’之潮流,基本上自属谬误……其病在于不能真正了解哲学问题。(注37)从劳思光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窥见哲学与史学的典范...视野的一些反省〉,收入《读史的乐趣》,台北:允晨,1991。(注37)《中国哲学史》第三卷,香港:友联,1990。(注38)同注35。(注39)参考《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台北:东大,1990)...
朱文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346639.html
-
自性清净心”、“即心即佛”、“是心作佛”、“唯此一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37],均就心之意识作用达到无分别之完全自由的境地时,而有这种种不同的说法。 禅宗之所以特别重视“心”的作用,...,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353页上。〈忏悔品〉第6,“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353页中。 [37] 参阅:铃木哲雄《唐五代禅宗史》,383至389...
邓克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646648.html
-
无量寿佛 " —高频率的出现,与【表一】中所列《无量寿经》和《观经》是几位
页 37
往生者的修行依据,可推断出大部份的初期弥陀信仰者所诵持的经典应该是康僧铠的《无量寿经》了,而《观经》即是... ( 国土 ) 即是此处“净土”之原意,与sukhaavatii 的用法不尽相同。(注 37)可见“净土”之词早于第三世纪即出现于汉译佛经中,但并非来自sukhaavatii 或“...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0046675.html
-
。’”公曰:“美哉之论,岂易得闻乎!”[37] 克勤与无尽的对话中,可归纳出两个重点,一是,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都未到达禅的境界,须至事事无碍法界始可说禅。这点与前文所谈是一贯的。二为即使是...,《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2期,页28~33。 [36] 《中国禅宗史》(台北:东大出版,1986),页526~527,注16之说明。 [37] 《罗湖野录》卷上,佛光《禅藏?林间录外...
高毓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146833.html
-
因果;过去诸佛为菩萨时,出家波罗蜜皆于此道学。”[37] 事火外道(或加结发外道),因为信有因果业报,比较容易转化邪见,接受正法,所以有部规定他们得以例外处理,直接出家受沙弥戒。这点比较好理解,而...与受具足戒,波逸提。(一二六) 页37 12. 如《弥沙塞羯磨本》卷一:“沙弥尼应住不闻处眠见处立。……比丘尼应善筹量可与不与。应作白二羯磨云:阿姨僧听,此某甲沙弥尼,和上某甲,今从僧乞二岁学戒。...
释昭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246835.html
-
第二点康德又说“现象与物自身”之区别为主观之区别,这乃根据前一句而来。不是客观方面有两种不同的对象,所以这个区别完全是由主观方面讲。这个区别是依待于主体的。(37)
依康德“现象与物自身”的超越区分...所以有现象与物自身之区分,依康德之思路,乃是将其关联到两类不同的主
─────────35 同上引书,页220。36 同上引书,页203。37 同上引书,页204。
页355
体---...
尤惠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746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