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60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罗汉图像研究(2)

    [65] 见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四分律疏饰宗记等,二兄弟的身世又另一说法。   [66] 有关半托迦及注荼半托迦的事迹,诸经记载颇多,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分律卷十二、五分律卷六、增一阿含经卷八,分别功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1747460.html
  • 金刚经之研究(2)

    65) 卍续藏、三八、六六○。(注 66) 大正藏、三三、七六、上。(注 67) 大正藏、三三、九○、下。(注 68) 大正藏、三三、九一、上。(注 69) 大正藏、三三、九一、上。(注 70) ...

    杨白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1847462.html
  • “实相”与“方便”——佛教的“神通”观

    游步;身出焰,犹若大火;手扪摸日月,身至梵天。65   由此可见,已经带有部派色彩的各种《广律》,并不反对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例如对抗“外道”)显现神通。66   也许...通,断尽一切烦恼(漏)而无所障碍。其中,可依有漏(带有烦恼)之禅定或持咒之力量而得到;而漏尽通则必须是澈底断尽烦恼的解脱者,才能证得。   64 引见《大正藏》卷22,页949,下。   65 ...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2247470.html
  • 《六度集》研究

    。又,日本伊藤千贺子〈“弥兰本生”?诸相???原形〉一文中,把八篇故事主线略相仿佛的本生,加以比较、分析,将彼此共通的内容作为原始的部分,她发现其中以《六度集》第39章保留最古老的型态。65说明这是...

    释天常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2447477.html
  • 大乘禅波罗蜜“止观法要”之抉择(2)

    精神,以为初学的,应先从观身下手。”[64]故说:  惑业由分别,分别由于心,心复依于身,是故先观身。[65]  佛法“空”义,主要体悟众生与诸法的空寂性。……因为生死是由于惑、业,惑、业由于分别,……...止观坐禅法要》,【大正藏】四六册,页四六七~四七三。  [64]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妙云集】中编之五,页三五二。  [65] 同上。  [66] 此段上下引号中文字,为原文摘引,出处同上。...

    释性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2747485.html
  • 支道林生平事迹考

    》系支道林在石城山所著。王洽,字敬和,是王导之子。《晋书》卷 65 〈王洽传〉︰“升平二年卒于宫,年三十六。”故王洽与支遁书,只能著于此年之前,而〈本传〉又称支道林︰“晚移石城山。”时间应较晚,故系...

    王晓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847531.html
  • 宗密大师学风研究(2)

    钝根浮性者,才闻一意,即谓己足。仍恃小慧,便为人师,未穷本末,多成偏执。故顿渐门下相见如仇,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故欲识传授病药者,须诸法义。[65]  宗密大师于是区分当时的禅为三宗,   p. 262  ...一九七下。圆觉经略疏钞卷二。   [64] 参阅大藏经第四八册,页三九九下。   [65] 同上,页四OO中—四O二中。   [66] 同上,页四O二中。   [67] 同上,页四O二中、下。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447542.html
  • 竺道生思想之理论特色及其价值意义

    不动地、   p. 392  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始可臻于圆满之十地境界。如刘虬述支遁之顿悟义云:   “支公之论无生,以七住为道慧阴足,十住则群方与能,在迹斯异,语照则一”[65]。  ...生法忍”,简称“无生忍”,即将心念安住于不生不灭之道理,而如如不动,并对佛所说之法信受不疑。   [65] 无量义经序,大正藏卷九,页三八四上。   [66] 卍续藏一五O册,四二五页右下。   [67]...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547544.html
  • 坛经思想的源流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65]凡此,皆显示“无念”一词在“起信论”中被清楚地提出;又若再以“论”中的 “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66]与坛经...前。   [61] 同前。   [62] 大正藏三二册五八一上。   [63] 大正藏三二册五七六上。   [64] 大正藏三二册五七六中。   [65] 大正藏三二册五七六中。   [66] 大正藏...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647546.html
  • 从原始佛教到阿毗达磨论书的二谛探讨(2)

    、界等实相法是胜义谛。即是,此家的二谛是假名与实相的不同。而蕴等诸法之所以称为胜义谛,是因为:(1)他是诸法实相;(2)他可以破除我见。65  第四,《顺正理论》自宗的主张说:  于色诸和合聚破为细分...,956c1~4。  64 参阅:《大毗婆沙论》卷77 (大正27,399c11、400a20)。  65 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129。  66 《显宗论》卷29 (大正29,914c24)...

    释如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647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