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997篇,用时1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陈那的三性思想──在《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中的理解

    生起时,能取亦无。则入无▓[ㄔ*扁]计所执性,无所取能取之无相境界。[26]如世亲继续在《辨中边论释》中说:artha-sattva-aatma-vij~napti-pratibhaasam ...c。[25]参考长尾雅人Madhyaantavibhaaga-bhaa.sya, p.17。[26]参考山口益《安慧阿遮梨耶造中边分别论释疏》,p.27。[27]参考长尾雅人...

    陈宗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245802.html
  • 从数息观论中国佛教早期禅法

    融圣典,且发蒙者,傥易览焉。[26]此在在显示当时禅观之弛废,同时也激励了道安广搜罗有关禅观方面之典籍加以作序或注解等。其他如僧睿〈关中出禅经序〉、[27] 慧远〈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28]--...中。[24] 《大正藏》册55,页43中、下。[25] 《大正藏》册55,页45上。[26] 《大正藏》册55,页46上。[27] 如僧睿〈关中出禅经序〉云:“...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745815.html
  • 中国佛教义学的形成 -- 东晋外国罗什“般若”与本土慧远“涅槃”之争(1)

    次问修三十二相并答〉:远问曰:三十二相于何而修,为修之于结业之形?为修之于法身乎?若修之结业形,即三十二相非下位之所能。若修之于法身,法身无身口业,复云何而修。[26]慧远先分别能修三十二相的为二种...----------[25] 《大正藏》册45,页154上、中。[26] 《大正藏》册45,页127上。[27] 《大正藏》册45,页129上。 页360则异乎无相。若唯照无相...

    赖鹏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845816.html
  • 略述《洛阳伽蓝记》的写作缘起

    》[25] 《魏书·释老志》[26] 《魏书·释老志》[27] 《魏书·释老志》[28] 《魏书·释老志》[29] 即黄铜。见《魏书·释老志》。[30] 《魏书·释老志》[31] 《魏书·释老志》[...,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开演正觉!故,前代以来,莫不崇尚,亦我国家常所尊事也。”[25]因此,为了“化恶就善,播扬道教”[26],他明确地指示全国:“大州五十,小州四十人,其郡遥远台者十人,各当局分...

    恒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4345827.html
  • 近代佛教制度变革研究综述

    多早就僧才,组建强而有力的僧团,用僧团这一运作模式来振兴佛教。因为“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佛教僧团产生和成长的过程”[26]  太虚倡导的佛教制度革命运动虽然没有取得完全的成功,但是在其革新佛教制度...方面,都是佛教共同关注现实社会人生。 朱寰的《太虚人生佛教的批判意义》[29]和王月清 的《论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30]两文认为太虚认识到传统佛教的佛教根本精神已经丧失,人生关怀淡漠,而且组织...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4645833.html
  • 朱熹的“居敬”概念与菩萨戒的“发心”之对观

    行。[26]由此可见两种菩提心任具其一,都能做为行持菩萨净戒律仪,趣向无上菩提的基础。  在《修习次第中篇》提到世俗与胜义菩提心的差别,“出于悲心立誓拔济一切有情,……发以这种欲求无上正等菩提的最初心...地〉以胜愿为发心;后者〈庄严经论〉以思为发心。宗喀巴引《庄严经论》:“诸贤者之愿,即具希求思。”他认为二者看法一致。[30]  圣解脱军提到:发心一词中的心即诚,即明知。指缘想一切白净善法的心理活动。...

    王惠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445844.html
  • 般方三昧经的阿弥陀佛观

    佛之威神力而得入般舟三昧的文章(注26)。此种偏重佛之他力的理由,试从《般舟经》形成的背景来看,正是大乘佛教初兴之际,面对当时部派佛教日趋烦琐枯燥的教义,寻求一般民众亦能救济解脱的法门,不仅大悲利他的...一种修饰语,而逐渐演变成一种具体化的名词(注30)。而后、或以阿弥陀佛为诸佛共赞的对象、或以阿弥陀佛为主而诸佛皆为其化身等,种种说法亦随之出现,在阿弥陀佛思想的发展上,此自亦为一种必然的趋向。要之,从...

    陈敏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1745887.html
  • 三法度论初探

    三法度论初探周伯戡东方宗教研究第一期(1987.09出版)页17-30 --------------------------------------------------------------...”(注24)。 这是慧远个人观察的错误。印顺指出“居士”是“开士”之 误。(注25)另外,这论书绝对是部小乘经典。书中明言 沙门的地位高过在家居士,(注26)...

    周伯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1745888.html
  • 批判与适应──试论“人间佛教”的三个层面

    超越世间特殊的地方。佛老人家的证智,我们都不知道,但从他表现出与世间不同的,特别伟大,我是从这些上,深深信得佛是真正的证悟。[26]   印顺法师承认修行、证悟等宗教经验是宗教信仰的基础,[27]不管...”[30]   人间佛教不是不讲修行,而是必须先由“凡夫菩萨”做起,然后渐渐地进入“贤圣菩萨”乃至“佛菩萨”的更高...

    王雷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2945915.html
  • 台湾佛教史上的艺僧

    住持永定,三十三岁至超峰寺时,增筑龙湖庵、建通天阁、 增筑斋堂女客所、 营造三大宝塔、开自动车道、增筑三宝殿(注26 )。又如觉力法师建法云寺、北投法藏寺、后里毗卢寺等(注 27),又如赖耀法师建宝觉寺...佛像,也必须设法,如善慧法师曾于大正元年(一九一二)入东京恭请全部大藏经,两年后又往印度迎请玉佛十一尊来台,将其中八尊分全岛派下,三尊供在灵泉禅寺(注 30 )。而妙禅法师却是自己动手雕塑佛像,北埔...

    陈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5145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