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283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经幢的形制、性质和来源──经幢研究之二(1)

    1958)  34  邢州开元寺陀罗尼幢  后梁  7米余  幢顶残缺  〈河北邢台地上文物调查记〉  35  临安海会寺经幢  吴越钱镠宝大元年(924)   12.10米  幢顶残缺  陈从周,〈...菩萨字取足”。[34]经幢上帖金可能仅限于佛像、经咒以及佛、菩萨等名号的字句。因为帖金的缘故,在造幢的工匠中有一种工匠叫做“帖金字人”;浙江吴兴唐东林山祇园寺经幢上有“帖金字人囗爱舍手囗囗”的题名。[...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948115.html
  • 禅宗第七祖之争的文献研究

    自知。”(注34)这一段对话颢示,当时南禅派系尚无七祖之说。 (六)736年〈大智禅师碑铭并序〉严挺之(673-742)撰 碑存西安碑林,拓本影印见《西安碑林书法艺术》。此文见《全唐文》卷...────────────注33 同上注,页282。注34 同上注,页286。注35 参阅陕西省博物馆李域铮等(编):《西安碑林书法艺术》, 增订本(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4348124.html
  • 净影寺慧远的心识思想

    34)便执言第  ───────────────────────────────  注30 同下注。  注31 同上注。  注32 批评参见同上注,页538下-539下。  注33 《维摩诘所说经》,卷中,第七,指出没有第七情,《大正藏》,卷14,页547中。  注34 参见前注(32)。  页404  七妄识无非是“七心界”(即前六识加上六根中的意根)中的意根界。要对治这执见,必须指出“意根”...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4548128.html
  • 净影寺慧远的佛性学说

    为正因佛性。9.以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10.以真谛为正因佛性。11.以第一义空为正因佛性。(注34)其中第七种以清净本心为正因佛性之说,当是地论学派的主张。 《大乘义章·佛性义》第四一节启端比较正因...原有的理解无别。慧远跟著约修行所成───────────────────────────注34 参见吉藏:《大乘玄论》,卷3,《大正藏》,卷45,页35中一下。又参阅牟宗三:《佛性与般若》(台北:台湾...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4648131.html
  • 编修年普要实事求是一评林子青《弘一大师新谱》(1)

    了。[34]二是谱主(致刘质平信)云:不佞自知世寿不永,又以无始以来罪业至深,故不得不赶紧修行。自去冬受马一浮之薰陶,渐有所悟。世味日淡,职务多荒。近来请假,就令勉强再延时日,必外贻旷职之讥,内受疚心...马先生忆起弘一法师前几天───────────────────────────(34) 同注(24),页28。(35) 李叔同:(致刘质平信),引自同注(10),页152。原件由上海刘雪阳收藏。(36...

    秦 启 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5048142.html
  • 阿赖耶识之「无明、爱结、有识之身」经证考察

    问题,引用《杂阿含》294经中,世尊告诸比丘:「无明所覆,爱结所系,愚夫与智者皆感得有识之身」的经证如下:[34]   答曰:无漏法皆从布施、持戒、修定等业心中生,无则不生。如经中说:为无明所覆,爱结...〉第六地说:「三界虚妄,但是一心   [34] 《成实论》。   [35] 《成实论》。作」。(2)认识论之「即心所现」。如《解深密经》(卷3)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惠敏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0848188.html
  • 梁武帝注解《大品般若经》与“佛教国家”的建立

    梁武帝在大小乘无数的佛经中,选择《般若经》为主要研究对象,因为梁武帝认为“八部般若是十方三世诸佛之母,能消除灾障,荡涤烦劳。” (34) 而在“八部般苦”经典群中,又以经三译五校有详细论释的鸠摩罗什译《...释僧睿〈大品经序〉,《大正藏》册五五,页 53 上。(34) 同注4。(35) 同注30。 页 108 若无不思谊之理,岂有不思谊之事。放瑞光于三千,集奇莲于十方。变金色于大地,严华台于虚空。...

    颜尚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4448415.html
  • 智者天台教观中之心的涵义

    ~696 上。《法华文句》卷一上:“观心者,中道正观不漏落空假二边,二边烦恼灭也。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大正藏》册 34,页 8 上。31 同注 29,页 486 上、中。32 同注 29,页 ...名字,名字亦空,即达心如。”同上,页 529 下。34 同注 6,页 300。又如卷四五〈释断见品〉云:。“须菩提说摩诃萨无等等心,于是心亦不著。不著者,是菩萨从发心已来,不见有法定相,若生若灭、...

    邓克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4548416.html
  • 实在与知识

    mottara说由逻辑底必然性所表徵的此类凡人所追求的知识,即是在科学中所探求的知识(注34)。   在这样实在的、一般的倾向中,期望产生一种实在的逻辑系统,就是自然的事了。事实上,由称Candrakirti所...   (注33)同上P。3.15。   (注34)同上P。3.24。   (注35)参考Candrakirti,Madhy。vrtti,P。58.1455,transl。在Th。...

    张尚德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4548418.html
  • 从“陆王学派”一词的商榷论儒佛会通

    中说:  “秉笔欲作一书寄克恭,论为学次第,罢之,不耐寻思,竟不能就,缉熙其代全言。大意只令他带坐,寻见端绪,却说上良知 良能一节,使之自信,以去驳杂支离之病,如近日之论可也.千万勿吝”(注34)  ... University Press,1980。   注31:《王阳明全书》.四.页125。  注32:同上。   注33:《南川冰檗全集》,卷末。  注34:同上。又见《陈献章集》下,北京中华书局....

    姜允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5548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