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518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洛阳龙门双窟

    5.85、中宽6.03、下宽6.53米。壁面平整,南、北两门相距2.5米,皆为圆拱形。两门中间上部,有一方形洞,高27.5、宽13、深13厘米,凿破前63号龛主像(坐佛)头部。北窑门宽1.13、高2.28...0.3米左右,挤在壁隙间,或打破旧龛。在前廊后壁63号大像(今毁)存在之后,才迫使造塔人把七层密檐塔挤入63号像与II号力土之间。前54又晚于该塔,因为它保留了突入龛内的塔尖。前52、53更晚于54,...

    温玉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15557995.html
  • 大乘涅槃学与谢灵运的山水诗

    一个有机物的瞬间状态时,不把这个有机物的整个历史考虑进去,不把这种状态与其未来状态相关联。对后者来说,前者只不过是线段的一个点而已。”[19](P63-64)莱布尼茨(G. W. Leibniz )指出...

    普 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90758433.html
  • 清末民初五台山的普济及其教团

    。凡遇关津把隘处,执此验实须至戒牒者。本坛说法传戒和尚普济大宗师,羯摩阿阇黎礼登,教授阿阇黎禅谷,尊证阿阇黎乐净悟乘、髻造元亨、赴会、衡慧金门,右牒给付菩萨戒弟子收执 年 月 日[63]。  对照...<毛孔现针>。  [63] 此戒牒为笔者在文物市场购得,十分庞大。从内容来看,似为清末文物。  [64] 鼓山涌泉寺戒牒,见丸井圭治郎1919年《台湾宗教调查报告书》卷一,页73-74,台北捷幼出版社...

    王见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11158572.html
  • 关于《大唐西域记》

    Strabo,公元前63~公元19年)的著作《地理学》(《Geographica》共17卷),取材庞杂。2底奥多鲁斯(Diodorus,公元前1世纪,生活在亚历山大城和罗马)的《历史书库》(《...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11658577.html
  • 沩仰宗概观(2)

    家乡幽州否?思益云:“常思”,仰山便藉此进一步开示他道:“能思者是心,所思者是境。彼处楼台林苑人马骈阗,汝返思的还有许多般也无?”此僧经仰山耐心开示,渐次夺去了所思之境,最后乃至悟得妙义。[63]可见,...五八六页中栏。   [63]参见《大正藏》四七卷五八七页中栏。   [64]参见《大正藏》四七卷五八四页下栏。   [65]参见《大正藏》四七卷五八六页上栏。   [66]参见《大正藏》五一卷二九三页下栏...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14558610.html
  • 大乘佛教孝观的发展背景

    时期的蓝氏城是一处波斯、希腊、中亚及印度文化的交接地,他浸淫于各种文化与信仰的环境之中,所希求的宗教与政治文化自然是一种开放自由   页63   的生动文化。大乘佛教的个性与创始者所给我的印象就是...按日本学者道端良秀的学法,就是一部《父母恩重经》的增补版本。[63]由此可见,大乘孝观在中国的发展如果不是也是政治的原因促成大乘孝观的宏扬,大乘孝观不会如此根深蒂固地种植在中国的土地上,甚至在中国开花...

    古正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33959358.html
  • 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哲学和宗教

    、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8月第1版,第4页,第5页,第63页,第66页,第59-60页,第59-60页,第59页。  [8][9][11]鞠曦:《〈中国儒教史〉批判》,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

    鞠 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35359374.html
  • 阳明后学所产生之诸问题

    弊端丛生。史书对这种情形的记载,充斥著批评与针砭,而且有罄竹难书之叹。  四、阳明后学对“四句教”的乖离  在阳明后学中,以王畿最先对王阳明的“四句教”发生乖离现象。63 王畿曾解释“四有”、“四无”...,1992/2]页75-122 ),尤其页78。  63 “四句教”指的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64 参阅《王阳明全集.下册》,《年谱》,卷3,嘉靖...

    陈剑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51559462.html
  • 念佛禅--一种思想史的读解

    各得其宜,故“法虽二门,理同一致”,“念佛参禅各求宗旨,溪山虽异,云月是同”[注63]。  元?临济法嗣中峰明本(一二六三-一三二三)和明末?德清(一五四六-一六二三)则更有净土禅化的倾向。他们立足于...] 《净土或问》,《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第二九二页。  [注62] 道衍,《诸上善人咏》,《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八套第一册。  [注63] 道衍,《净土简要录》,《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十三套第二...

    龚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54359492.html
  • “理性”与“觉性”——中国佛学与宋明儒学的一个公共话题

    有放下时节,故其害如是。[62]  黄宗羲此间所谓“跻阳明而为禅”者,便是指王艮、王畿等人使阳明之“良知”教与禅宗的“本觉”说更相契合,更远离理、理性而走向了神秘主义[63]所谓其学术“以作用见性”有...60] 《德业儒臣后论》,《藏书》卷24。  [61] 《(戊申)夏游记),《念庵文集》(雍正本)卷5,第143页。  [62] 《明儒学案》卷32。  [63] 徐樾(王艮别传)记称,王艮...

    冯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60259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