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983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大智度论》所述“大空”与“无始空”之研究(1)

    指出大乘与小乘的“大空”概念之差异。《智论》卷三十一云:页52 “大空”者,声闻法中,“法空”为“大空”。如《杂阿含 ?大空经》,说生因缘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是人老死 ...

    游祥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445696.html
  • 唯识宗哲理略论

    反对种子本有论,主张新熏,他引一经一论为证: 1.《多界经》:“诸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 积集。”(注52)意思是说:有情众生的阿赖耶识(心)中,积集著 ... 注50 《成唯识论》卷2意引《瑜伽师地论》卷2,见《大正藏》卷31 ,第8页。 注51 三无漏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注52 转引自《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第8页。 注...

    韩廷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545698.html
  • 从佛教人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

    中国历代皇帟称之为“天子”,亦即形式上之政教合一;可是中国皇帟都藉天子之名,行统治之实,其目的是要在万民之上,“享受人极”。(注52)(二)对中国人文精神之反省 任何民族,只有其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只是帟祚日久生顽,新兴 政权代之而起,要求民治。无论其动机为何,“民惟邦本,本 固邦宁”之体认,总是一致的。(注52)如《尚书》〈夏书〉之“甘誓”,...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1645771.html
  • 北凉佛教与北魏太武帝发展佛教意识形态的历程(1)

    统治北凉至承平18年(460)其时卒。[52] 安周死的时间也是北凉王朝在历史上完全消失的时间。   蒙逊在敦煌会遇昙无谶之后,便将昙无谶带到凉州,尊之为国师,并积极发展佛教意识形态治国。笔者在拙作《...

    古正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345805.html
  • 中国佛教义学的形成 -- 东晋外国罗什“般若”与本土慧远“涅槃”之争(1)

    竺道生答王卫军书〉。《大正藏》册52,页228上。[13] 《大正藏》册45,页125下。 页355异其安在哉。则十住之所见,绝于九住者,直是节目之高下,管窥之阶差耳。[14]谓神通能假四大五根...最后亦终于庐山,[52]故道生视庐山为其一生依止之处。且由道生后来的义学走向观察,道生不单深受慧远〈法性论〉的陶冶化育,而且还青出于蓝,将法性论由一家之言的格局,扩展为完整的涅槃义学,而与北方的关河之...

    赖鹏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845816.html
  • 魏晋佛学思想之开展

    士并称善焉”。[49]  竺法蕴 “悟解入玄,尤善《放光般若》”。[50]  支道林 “讲《道行般若》,白黑钦崇,朝野悦服”。[51]  于法开 “善《放光》及《法华》”。[52]  于法威 “讲《... [51] 〈高僧传〉卷4,〈支遁传〉,《大正藏》册50,页349上。 [52] 〈高僧传〉卷4,〈于法开传〉,《大正藏》册50,页350上。 [53] 〈高僧传〉卷4,〈于法开传附...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945819.html
  • 法眼文益的禅教思想

    所用的《楞严经》是中唐由般剌蜜帝译、房融笔授的《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这部经的来源不详,自古即有争议,近代学者视此经为中土所造的经典。[52]  《五灯会元》载,师备因阅《楞严经》...,页49b。[51] 《出三藏记集》卷7,〈新出首楞严经序〉,页49c。[52] 经典的真伪,视对“伪经”的定义,而有不同。近代学者多有认为《楞严经》为中土人士所伪造者,张曼涛先生在主编《现代佛教学术...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4045821.html
  • 论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1)

    ,因此著书来“辅”助了解这些学说而实行由“止(通过禅定将精神集中)”而“观(精神集中,心神极平静空明之后,再去默察事物,思索问题)”。《概论》说这部书是“注疏体,注释音义之外,兼及古德遗事”(注52)...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4245824.html
  • 中国佛教的思惟发展(2)

    思考方法(注52),也表示了中国人对事物观察的立体观念。圆,代表了抽象的“究极”概念,也代表了十分、百分、乃至千分、万分极限大的数字上的完整观念。因此,用“圆”字表现了法华、涅槃经在佛陀一代时教中所有...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爱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此即可见其受到道家的影响不浅。(大正?五二?三六五上。)(注 51) 妙法莲华经疏。续一辑二编乙二三套四册。(注 52) 参看“中国人...

    张曼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4745835.html
  • 作为思想史的禅学写作─以汉语语境禅学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论考察(2)

    在中国思想史的具体研究中产生了一种征服性的力量。这特别表现在具有民间话语倾向的思想史研究中。正如黄进兴所说,这种方法风气之普遍,颇有主宰潮流之趋势。[52]  这种“文化”类型的禅思想研究,在汉语世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845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