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983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智俨判教思想的形成

     。……顿悟人意言无分别定为初也。( 注 52)  这里列举“回心人”、“直进人”、习“一乘不共教”人和  “顿悟人”所始习的禅定,文内虽然没有明确界定“一乘不  共教”一辞的涵义,但从“一乘不共教”...圣谛义。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苦、  断一切受集、证一切受灭、修一切受灭道。 (《大  正藏》卷12,页221中)。可见这两种四谛,有深和  浅、圆满和不圆满的分别。  (注 52) 卷4下,《大正藏...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0348454.html
  • 释恒清著:《宝性论》的研究(1)

    可以想像其被依赖和重视的程度了。由于其内容包含如来藏、  一乘、法身等重要大乘教义,自古以来有许多注疏(注51),现代西方  佛学学者也有专门的研究(注52)。除了经中传统的大乘教理是现代佛  学学者...

    释恒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0348456.html
  • 释恒清著:《宝性论》的研究(2)

    Sublime Science, pp.92-96。  (注11)持有此看法者包括:印顺,《如来藏之研究》,正闻出版社,  1981,页 151-52。高崎直道,A Study on the ...的《  胜鬘经述记》、吉藏的《胜鬘经宝窟》,日本有圣德太子的《  胜鬘经义疏》,现代的有印顺的《胜鬘经讲记》。  (注52)Alex Wayman and Hideko Wayman, tr., ...

    释恒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0448457.html
  • 禅话传统中的叙事与修辞结构

    (John Wu),《禅学的黄金时代》 (The Golden Age of Zen, Taipei: United, 1975), 52 [ slightly modified]. (译按:台湾...

    吕凯文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0548458.html
  • 早期天台禅法的修持

    无常行中次有苦行,苦行中次有无我。又菩萨于是三昧不见此岸,不见彼岸。(注51)《文殊说般若经》中也说: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注52) 因此...,离诸喧闹。安一绳床,傍一余座。九十日为一期。结跏 -------------------- (注 51)《大智度论》卷四七,《大正藏》卷二五,页401中。 (注 52)《文殊说般若经》,《大正...

    释慧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0548459.html
  • 解读“比丘尼”在西方人眼中的隐含

    的代表,而她们自己则是   一个自我表达的主体。前者被视为客体对象,后者则是主体行为者。   前者被贴上受性束缚的、无知的、贫穷、未受教育的、拘束于传统的   、家务   [19]同注9,页52。  ...

    陈美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1548488.html
  • 《大智度论》中的净土观

    ,皆有三十二相成就。  其国众生,皆悉具足三十二相。[52]  六波罗蜜  见众生离诸善根。  令我国土中众生,诸善根成就,以是福德,能供养诸佛。  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53]复以...,页270b16-22。  [52] 《无量寿经》,页273b27-c1。  [53] 《无量寿经》,页269a15-18。第四十二愿。  [54] 《大宝积经》,〈无量如来会〉,页93c26-29。...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2748512.html
  • 从僧睿的法身观探讨其与《大智度论》法身说之关系

    。 因为在《梁高僧传》卷6、(大正50.364a~b),及《出三藏记集》卷8至卷11.(大正55.p52a~82b)之中,都没有提到僧睿有此一著述,所以本文在此有必要先了解僧睿是否真的著有《维摩经义疏...》卷8?大正55. 52b—c)。“禀玄指于先匠,亦复未识其绝往之通塞也”(,《出三藏记集》卷8?大正55. 53a、58c)。“先匠所以辍章于遐,慨思决言于弥勒者,良在此也”(同上,59a)。“义...

    释如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2848513.html
  • 儒理与禅法的合流

    个话头(公案)!像“干屎橛”、“竹篦子”话、“露”话等等, 注52不过他最常用的是赵州“无”字公  页165  案。他说:   疑“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底心未忘,则是生死交加;但向交加处,看个话头...语录》卷23,页910上。   注52依日本市川白弦《大慧》(东京:弘文堂,昭和16.8)页177,曾归纳大慧对弟子提 示的话头有二十个:1.赵州无字。2.赵州柏树子。3.首山竹篦。4.云门露字。5....

    林义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52348659.html
  • 弥勒净土论(4)

    如此思惟:“呜呼,大仙波婆离让我来问头及头裂之事,唯愿薄伽梵解释之,为我等去此执迷。”  51、薄伽梵曰:“尔应当知,痴即此头;慧、信、念、定即此头裂之所以。”  52、少年乃欢喜满足,将所带之皮置于...

    (日)松本文三郎 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0348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