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十月二十日(西元401),鸠摩罗什入长安之后,僧睿即于“二十六日后受禅法”[注5],所以说僧睿是首先参与鸠摩罗什翻译工作的长安僧侣之一实不为过,然而他为什么会在罗什入华后,立即投入罗什门下,恐怕与道... 大正藏 V55 p58.b [4] 大正藏 V55 p52.b-c [5] 大正藏 V55 p65.a [6] 大正藏 V55 p58.b-c [7] 大正藏 V55 p41.b [8] ...
涂艳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60050144.html
-
》〉(即俗称的《金刚经》,属大本般若经的第九会)中有如下一些极具代表性的表述:[5]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指某物“具有真实存在”的意思,其意义与西方哲学中之实体概念相去甚远。 [5] 以下经文皆引自鸠摩罗什所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3。 [6] 严格意义上,佛教中“缘生”...
吴可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60150150.html
-
5) 。而在《赞阿弥陀佛偈》里,也有参照菩提留支译《入楞伽经》中悬记“龙树安乐国往生”的痕迹(注6) 。尤其是《净土论注》中,他大量引用罗什门下解空第一的僧肇(374-414) 《肇论》等文章看来,更...五种的混合状态。?长命老寿──(5)?二世得益──(10)(15)?离苦得乐──(11)?待见弥勒──)3)(13)(14)(19)(24)?往生→下生人间(龙华三会)──(13)(14)(19)(...
陈敏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61150174.html
-
藏之發現似已告一段落(註5)﹐但對於名號尚留若干問題。 因為日本的仲算所著之『法相宗賢聖義略問答』卷四中﹐有 「新羅遁(斗反)倫師作此問也」的記載。仲算的時代距金藏 ... 著者名的疑義」中說﹐說不定是唐僧﹐而加以懷疑 。 (註 5)金藏中之『倫記』明記「海東興輪寺沙門釋道倫集 ...
楊白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61250176.html
-
知识,特别是其中作为修证知识根据的世界观知识。一般认识中的鸠摩罗什是大乘般若学经典的最重要翻译家,他的弟子僧肇也以解空闻名,因此鸠摩罗什思想中对于处理现象世界问题的宇宙论哲学应是有所不足的[5]。不过,...www.hfu.edu.tw/~bauruei/welcome.html。
[5] 参见吕澄先生言:“《肇论》的思想以般若为中心,比较以前各家,理解深刻,而且能从认识论角度去阐述。这可以说,是得...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61450181.html
-
。由于心的存善,一切都变得美好。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我们的自心。[5] 那么,是否如此?--比如"香巴拉",它究竟是否地理现实并不重要,它实际上就在我们的心中,只要我们转向内心,让心在无住的状态中,我们...
唯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61450182.html
-
教义当作是最高的原则,这正是佛教在西藏化的过程中与西藏的传统社会结构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特点。 5、喇嘛与人民 过去很多人称西藏佛教为喇嘛教,其实喇嘛并非教名。“喇嘛”藏语中为“上人”或“上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62650202.html
-
不合佛法非佛所制之戒,執為最勝,能得出離。禁者,謂身語業決定之規則。如執殺牲祀天,則得生天。 峬月稱論師造,法尊法師譯,《入中論講記》頁22,(台北:慧炬,2002)。 峿《十住毘婆沙論》(卷5),...
陳漢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63950236.html
-
提及其生卒年。因为年龄的推定,与神会到底是何时去会见六祖慧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引起近代学者不同的见解。在目前有关神会生平事迹的三种传记中,对其年岁有七十五岁及九十三岁二种记载5。胡适依据《宋高僧传》及...
释见岸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64650256.html
-
……………………………………5 第一章 圆仁及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7 第一节 圆仁的生平及其入唐求法经历…………………………………7 第二节 《行记》的写作及传承…...例 同共("一起"义):5例 闻道("听说"义):7例 信物("礼物"义):7例 一般("一样"义):5例 总计("合计"义):7例 仅出现于三,四两卷者 安存("安抚,慰问"义):14...
董志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64650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