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983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澫益法师儒佛会通思想之研究——以《学庸直指》为例

    “妄以理佛拟究竟佛,是狎大人”[52]等等不一而足,皆是批议狂禅学者不求笃实践笃,妄谈高悬心性的弊病。除了上文讨论儒佛会通的交点、《学庸直指》重视修德工夫的旨趣之外,由此处所引文字,也可稍稍了解法注解...  [52] 《论语点睛》,《澫益大师全集》册19,页12548。 ...

    周玟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0751885.html
  • 西藏学的诞生 ─ 兼述基督教徒所看的西藏佛教

    吐蕃王国佛教史年代考〉(《成田山佛教所纪要》第3号,1978年)第1-52页。又,该文(P.23)作787年;以后,同〈吐蕃支配时代〉(《敦煌的历史》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年,PP.197-232...只好以老庄的“虚无”“无”来代替佛教的“空”。总之,康德对西藏人是彻底善意的。  佛教的正式研究、介绍还在很后面,其实是法人布努夫(Eugene Burnouf,1801-52)出版的《印度佛教史入门...

    许明银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1151888.html
  • 清初三朝与西藏佛教的关系

    以资冥福,甚非所宜,佛岂焚化纸具,可以祈幅乎?著永行禁止。[52]  2. 崇德元年八月,皇太极信佛不但不迷信,而且赏罚分明:  十四日,千山大安寺僧人何大峰重修古寺毕,以松花饼进献于圣汗,曰:“人君食...论集》,1997,页47~48。原文引自《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页38。  [51] 陈捷先《清史论集》,1997,页48。《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页178。  [52]...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2551903.html
  • 明末清初之律学复兴─以见月律师为中心(1)

    所以这《十约》是为了适应中国佛教环境的需要而发展出来的,其性质应属于“清规”(即中国式的戒律)。[52] 同时,从《十约》中亦可窥见当时丛林世俗化下形形色色的弊病,这《十约》是:  一、每见诸方古刹,...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4851947.html
  • 石头宗诸师之 “心性”思想(1)

    曹山、洞山  一、关于曹洞的文献研究 [52]   (一)洞山的完整文献  关于洞山(807~869)的文献,极为丰富,历代的汇整收求最勤, [53]  不断有大量新资料重现。探究洞山“心性”思想本貌...

    张国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4951949.html
  • 石头宗诸师之 “心性”思想(2)

    [51] 《高丽藏》册45,页257下~页258上。   [52] 曹洞文献研究,杨曾文之《唐五代禅宗史》,页505,有相关的考察。冯作民的《禅语录》〈序文〉中,也有关于《洞山录》的研究(页...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4951950.html
  • 台湾观音感应故事及其宗教意涵

    不可,即  食牛破戒,亦万万不可。」[52]如此向读者叮咛再三,可谓老婆心切也。  毛惕园藉感应故事以教化的用心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仅在按语中大量  引经据典,再三致意,更在<善恶劝惩>专章之前...42。  [52] 同前注。  [53] 毛惕园,前揭书,页108。  [54] 同前注,页110-111。  [55] 煮云,前揭书,页118。  [56] 莫佩娴,《妙哉观世音》(台南,金刚出版社...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1051982.html
  • 支那内学院和西洋哲学研究

    Green, 1836 — 1883 )的新黑格尔主义宗教哲学和人生哲学《学术丛话》,第 43-46 页,第 50-52 页。,虽然不很详细,但也可以看出他身上意图统一科学和宗教的精神。这与他当时所向慕的...

    高山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1251987.html
  • 心性本体与道性道体:中国佛教心性论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

    恶?据次此善恶升沉,丛杂总生,则无知矣。”(注:道宜:《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下,《大正藏》第52卷第388页上。)在此,李荣若放弃了“道”有知的立场,道与众生的关联就...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2752025.html
  • 熊十力的佛学观

    ]同上书,第48页。   [④]同上书,第48页。   [⑤]同上书,第50-51页。   [⑥]同上书,第52页。   [⑦]《熊十力学术论著集之一·新唯识论(语体文本)》,...

    韩焕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465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