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云:“保任不保任,自看。” 50、问:“如何是无知解底人?”师云:“说什么事!” 51、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下禅床。学云:“莫便是否?”师云:“老僧未有语在。” 校记 永乐本无。 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3647834.html
-
Publications, 1992), p.13. [5] 东晋沙门释法显自记游天竺事,《高僧法显传》,《大正》卷51,页865中。 ------------------------------...所谓大寺派的根据地。”[51] -------------------------------------------------------------------------------- [...
古正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147847.html
-
处求令满足,若不足者得畜经一月,若过者,泥萨只波逸底迦。”[51] “无过经宿离衣犯”是关于尼萨耆波逸提法第2条:“若复苾刍作衣已竟,羯耻那衣复出,于三衣中离一一衣界外宿,下至一夜,除众作法,泥萨只...29-c2。 [51] 见T24, 1454, 502c4-7。 [52] 见T24, 1454, 502c2-4。 [53] 参T23, 1442, 712b9。 [54] 宫林昭彦上引文,页...
释继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247850.html
-
偈一十六拜,当中夜时礼。」之仪法是以至心忏悔、至心劝请、至心随喜、至心回向、至心发愿等归命阿弥陀佛[51] 。此中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明显地是根据天台《法华三昧忏仪》中十法第七的五种忏悔... 《补助仪》(大46,956b)。 [49]) 《大意》(大46,459c)。 [50]) 《珠林》卷十六,(大53,403c-404a)。 [51]) 〈往生礼赞偈〉(大47,443a或新卍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347851.html
-
基于利他心,亦可分享佛教的生死信念,协助其显发觉性。51 大体而言,“治疗”内涵所涉及的分析,除了可有上述的意义外,尚可包括:施者、受者、方法、目的(发挥生命功能的极致),或指进行治疗所需的内外条件...书目所附,达赖喇嘛的相关著作。 50 《广论》中提到“皈依”的概念,可以做为“佛教徒”的判准。在达赖喇嘛的《迈向解脱》一书中,亦对于分判佛教徒与否,提出反省的批判。 51 例如:对于安宁病房(缓和...
王 惠 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647860.html
-
《语录》页191。 [142]《宗统编年》卷31,《卍续藏》册147,页234a。 [143]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卷51〈具德和尚塔铭〉,《四部丛刊》之89,页226下。 [144]《禅门锻炼说...
释见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5947886.html
-
T22/866c-1047b. B50 T22/1046c-1047b. B51 T23/184b.-194b.八种粥即酥粥、油粥、胡麻粥、乳粥、小豆粥、磨沙豆粥、麻 子粥、清粥。...
何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0047889.html
-
伦理与现代社会”,收入于傅伟勋编《从传统到现代社会》,页 211-232。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郑振煌
1995 “人间佛教的内涵与外延”,普门第一九五期:51-71。
卢蕙馨
...
王顺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0947909.html
-
/黄昏,诗人不执著在他们的外相,所以可以将他们联结为诗。 再以周梦蝶〈守墓者〉末二节[51] 为例: 一茎摇曳能承担多少忧愁?风露里 (摇曳:动词→名词, 忧愁:形容词→名词) 我最艳羡你那身... [50] 洛夫:〈惊见〉,《梦的图解》,台北:书林出版公司,1993,页55、56。 [51] 周梦蝶:〈守墓者〉,《还魂草》,台北:领导出版社,1977,页10~12。 [52] ...
蕭水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747965.html
-
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51 识攀缘、爱乐的缘境是色、受、想、行四者,也称作四识住,由此当见,色、受、想、行做为识的所缘已散见在经中的各处。在认识论的原理,色法为前五识的所缘对象,前文已多次...成立について>-四食说及び识住说との关连か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51卷第1号。 六、工具书 1、云井昭善著《パーリ语佛教辞典》东京:山喜房,1997年。 2、荻原云来《梵和大辞典》台北:新文丰...
释法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947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