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的“极微论”与“反极微论”之诤 ──以说一切有部的“法体恒存论”与中观学派的“无自性”观念为中心 黄俊威 第一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7.12出版 ) 页15~27 华梵...版)P.112-114 [5]《异部宗轮论》,(大正29--p.15下) [6]《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四(大正27---p.384下) [7] 《性空学探源》(慧日讲堂、民国62年2月版)p....
黄俊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345842.html
-
一个人必须恒常虔敬地修习止观,才能修成胜义菩提心。”[27] (二) 发心的实践意涵: 发菩提心的实践,是以“悲心”为根本(依《大乘庄严经》所说)。由寂天及阿底峡所传的“自他相换”以及“因果七教诚...。 [25]同注17,页84。 [26]同注17,页85。 [27]同注17,页87,这是就修力之不同,所产生的菩提心。 [28]此为《菩提道次第》法要中,上士道的发心之法。 [29]同注...
王惠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445844.html
-
莲华”或音译为“芬陀利”、“分陀利”、“芬荼利迦”等。它固然是莲花的意思,但特别是指白色的莲花。(注 27) 最后的 sutra,则译为“经”;那是丝线的意思。佛经就像丝线一样,可以串连释迦所说的道理;...Dictionary",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60, p.1134b.注27: Ibid.,p.631,c. 另外,唐?一行,《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0545867.html
-
由来所致。
五、般舟三昧经之阿弥陀佛即十方佛的思想
在《般舟经》,所谓般舟三昧的见佛,本来指见十方佛(注27),但依本经的主题,修般舟三昧、则以专念阿弥陀为要(注28),而且,若见阿弥陀佛、...见佛,临终见佛则未述及。
注25 大正藏十三,905页下。
注26 “菩萨持佛威神,于三昧中立”(同前,906页中),另见于 905页下、911页上等。
注27 见十方佛之说,...
陈敏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1745887.html
-
并且只有沙门才能解 脱,是三宝之一。(注27) 再根据《四阿含暮抄序》所言,此论书只供沙门阅读, “秘之佩身,不可以示人”,(注28)我们似乎也可推论...佛教各种观念的原始意义。这部论 书是应当时宗教内部的需要而翻译的。但我们也看到,当时 中国的僧侣,伟大的如
页27
慧远,也未能分辨此论书...
周伯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1745888.html
-
則被視為「夸誕大言, 不本人情」,將導致「禮義大壞」(註26),甚至「視王者之法蔑如也」,「使王法廢而不行」(註27)嚴重侵害了王權。 在太武帝銳志武功的心志下,佛教之地位乃受到否定。 西元四三八年...《大正藏》14,頁421-a.b.。註23 同上,頁421-c。註24 同(16)。註25 同(22),頁421-b。註26 《魏書》,卷114,,頁10。註27 同上,頁11。註28 《...
陳 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2145895.html
-
超越世间特殊的地方。佛老人家的证智,我们都不知道,但从他表现出与世间不同的,特别伟大,我是从这些上,深深信得佛是真正的证悟。[26]
印顺法师承认修行、证悟等宗教经验是宗教信仰的基础,[27]不管... [25] 《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自序〉。
[26] 《导师的话︰佛法所以超乎世间法》,《法光学坛》第一期(1997) ,页3-10。
[27] 印顺法师在美国纽约长岛菩提...
王雷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2945915.html
-
为二?受法教化、内思止观”‘增含’(大2-578a)
“有二因缘能生正见。一、外闻他法音。二、内 如理作意”‘毗婆沙’(大27-2b)...善友 。二、从他闻法。三、如理 75页
作意。四、法随法行”“毗婆沙”(大27-2b) ...
释惠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3245920.html
-
解等脱无异。……应作是说诸有情类普于一一解脱法中,皆共证得一择灭体。[26] 另同论卷143曾举了一个三兽同渡缘起河的比喻[27],可说对此说法作了最好的写照。 虽说同修同证,但佛与二乘到底不同,...143﹙大正27.735中﹚ [9] 《增一阿含》45、5﹙大正2.773上﹚ [10] 《杂阿含》卷75﹙大正2.19中﹚ [11] 《杂阿含》648经﹙大正2.186上﹚ [12] 印顺导师...
释如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3545924.html
-
关键词: 1《维摩诘经》 2. 心净 3. 成就众生 4 净佛国土
页27
...佛土”(大 14, 559a13 ~ 27 )。 其理由如《肇注》云︰“土之净者,必由众生”(大 38, 335b15f. ),而《基疏》(3) 也说︰各种有情的...
释惠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3845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