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意的:中国佛教尼众传统中无“式叉摩那”('sik.saamaa.naa)?他们要问的是:受比丘尼戒之前,是否必须受式叉摩那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和沙弥尼戒的顺序为何?[1] 在佛教的七众弟子中,...详见惠敏法师,〈中土比丘尼传承与西藏比丘尼僧团之重建〉§4.4“比丘尼受戒程序中“学法女”之意义”,发表于《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3期》pp.1-19,1998.7 ,本段摘自“惠敏法师的风培基”网站:...
释昭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246835.html
-
的感触界(phenomena)。(1)
牟先生如此的见解,一方面指出“一心开二门”可作为中西共同的哲学架构,另一方面亦将“一心开二门”类比于康德哲学中依“现象与物自身”之超越的区分而开展出来的“两层...内容与重要意义
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作,梁真谛法师所译之《大乘起信论》,一向被视为大乘佛教宣扬“如来藏缘起思想”之代表作品,(3) 此论为了说明一切法的存在,提出了所谓
─────────1 ...
尤惠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746845.html
-
佛学,这是佛学引入中国的一大特点;而文字的表现,就是用文学语言来宣扬佛教的义理,其主要表现方式之一即是以诗来阐述佛理。就僧侣的诗作而言,从僧传与诗文集中的统计约有304首作品,60位僧侣作家。[1]... 僧侣以出家僧人以及诗人的双重身份来从事诗歌的创作,所以在诗歌的内容以及语汇上,自然而然会将佛教的用语与思想带到诗歌之中,这是文学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 [1] 详细的僧侣与其诗作名称请参...
罗文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746846.html
-
,梵语是 tathata,意思是“如是呈现的状况”。(注 1)本来,在梵语的表达中,tathata 实际上只有“如”的意思,而“真”字则是中文附加进去的形容词,用以表示这“如是呈现的状况”,是比任何的...形容为“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不论佛陀有没有出现于世,此法常在。而且,佛陀更是透过亲证这“缘起法”,才能成就正觉。───────────(注 1) 请参阅望月佛教大辞典 ( 望月 3,p.2083)...
黄俊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046878.html
-
。若恁么 见得,便有自由分。不随一切语言转,脱体现成。 (注 1)
这一段话如果被当作是宗门公案,目的在于引导禅者顿悟成佛,促成解脱,自然不必去作文字推敲、寻根溯源,只要能达到宗教目的,...见佛性者,永离生───────────(注 1) 引自《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页140上~中栏 。从此以下,注中简写为T48,页140a~b。
(注 2) 冉著论文,刊于恒清教授所...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346884.html
-
免颠倒,始名解脱。……便令心行与此相应,不令滞情于于一法上,日久功至,尘习自亡,则于怨亲苦乐,一切无碍。"(注12)这段话的要点有三:1、无论是石头希迁的禅法,还是牛头法融的禅法,都是强调一切皆空,从...回互"意为各自相对独立各具特色(依位住),相当于其"别"、"异"、"坏"三相。在表述中有时是用两句结合起来说明一个意思。全文主要思想是: (1)从释迦牟尼佛以来传承于印度、中国心法是统一的,人虽...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5746959.html
-
称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其中包含许多释尊的直接说法。大乘佛教毋宁是敷衍其教义罢了。”1由此可知该辞典对这四个辞汇并未予以重视。它只是把“原始佛教”“根本佛教”,笼统视为与大乘佛教相对的“小乘教”,并未...48有关“最初期之佛教”年代的下限,他大体以阿育王朝以前为限。但他又说︰“阿育王以前之时期,应严密地分(1)孔雀王朝以前;(2)孔雀王朝成立以后来考察。但因为可供这样区分的资料贫乏,二者分开来论述极为...
王开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2347035.html
-
手段。 清代僧官取自明代旧制,在京设僧录司,有“正、副掌印”各1人,下设左右善世2人,阐教2人,讲经2人,觉义2人;各府、州、县各设僧纲、僧正、僧会1人,“由该地方官拣选,具结详报督抚,由督抚咨部派...土地财物,对国家财政构成严重危胁。忠宣王五年(1313)让位于忠肃王,自为“上王”,每天饭2千僧,点2千灯,5日可饭僧1万,点灯1万,称之为“万僧会”。浪费之大由此可见。 由于佛教势力急剧膨胀,僧侣...
任继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3247050.html
-
无著的学说 昙伦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96册1978年03月初版页1-22 --------------------------------------------------------------------------------. 1页 无著,是北印度犍陀罗人。纪元三一○到三九○年间,大概是他生存的时期。他初进入小乘佛教,习修空观而不得了达;遂走中印度的阿逾阇,就学于弥勒,对前所习的...
昙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3947066.html
-
)二义的争论。高崎直道与史密豪生(L. Schmithausen)对“转依”二义的区分曾有往返之讨论,[1] 上述“由转烦恼得大涅槃”可以理解为是就“种子等之消灭、活动停止(niv?tti, av?...译《中边分别论》:“客尘烦恼”+“心性清净”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1、13:“阿黎耶识界”+“种子说”+“转依通染净二分说” 《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采用共通于“识清净”与“心清净”的“法界...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4147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