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716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契嵩思想研究──佛教思想与儒家学说之交涉(1)

    彻悟圆明本性,故契嵩云:“穷理尽 性,吾何疑乎”(注42)。如此言“性”,已非佛家之“性” ,而是儒家之“性”,尤其所谓“穷理尽性”则更系儒家之 教矣。契嵩复曰: ...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3045918.html
  • 契嵩思想研究──佛教思想与儒家学说之交涉(2)

    卷第七,论原?性德,大正藏卷五二,页六 七四下。 (注42)镡津文集卷第七,论原?性德,大正藏卷五二,页六 七五上。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3045919.html
  • 僧睿思想研究(1)

    致经义隐晦,经旨不彰。僧睿云: “前译颇丽其辞,(仍)迷其旨,是使宏标乖于谬文, 至味淡于华艳。虽复研寻弥稔,而幽旨莫启”(注42) ...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3345921.html
  • 有部菩萨行之探微──以四波罗蜜多之成立为主的研究

    杂阿含》卷10:  比丘,此是何等业报,得如是威德自在耶。此是三种业报,云何为三:一者布施,二者调伏,三者修道。[42]  另《中阿含》卷11亦有相同之经文:  比丘,我作此念:是何业果为何业报,令我...最多的是布施,如南传“佛种性经”、“本生因缘”中的十波罗蜜,以布施最多﹙《汉译南传大藏经》31册p32~42。忍辱,则以忍辱仙人之事迹最具代表性,为大、小乘经典所常用。  [32] 《增一阿含》42、6...

    释如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3545924.html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之译注研究(1)

    ; 或“他利比量”、“为他比量”)。简言之前者即透过具足三相(藏tshul-gsum)42的正因(藏rtags-ya^n-dag),使立论者本身对于所立法(藏bsgrub-bya'i chos)43...

    廖本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4045928.html
  • 日据时期台湾佛教与斋教关系之探讨

    老师之指正后,特此更正, 在 此仅向他们二位致谢。 (注三)蔡锦堂, <日据时期台湾之宗教政策>,载于《台湾风物》 42 卷 4 期,页 107-135,1992 年。 (注...

    姚丽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5045955.html
  • 中国的第一个佛教皇帝--汉桓帝

    基本概念,如四圣谛、十二因缘、五阴或三十七道品等而造的作品。安世高所译的律部经典,包括禅经在内,都是用来说明大乘出家及在家修行法的作品。如安世高所译的《大比丘三千威仪》(注42),就是一部说明大乘出家...《贵霜佛教政治传统与大乘佛教》,六十六~七十一页。 810页 (注 41):见古正美《贵霜佛教政治传统与大乘佛教》,二五九~二七七页。 (注 42):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大比丘三千威仪》,...

    古正美教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5245960.html
  • 大品般若经与大智度论中的菩萨

    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菩萨地,过 是九地,住于佛地,是为菩萨十地。(注 42) 很明显地, 共地十地,可以包含二乘,... 注42: 《大品经》,页259c。 注43: 《大智度论》,卷75.页585c-586a。 注44: 同前注。 ...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5345961.html
  • 明代蒙古族的佛经翻译与文化需求

    阿勒坦汗傅》记载,俺答汗死后,其爱妻钟根夫人 ( 即明廷赐封的“忠顺夫人”三娘子)(注42)继其遗愿,护持 佛教。其时格鲁派佛教在蒙古初兴,蒙古本族的僧伽团体与 ...41) 同(注14),第一○五页。 (注 42)同(注18),第一○五页。译者另著有《明史籍中三 娘子姓名母家考》专文考证。兹不赘。 ...

    王德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5745967.html
  • 十牛图颂所展示的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

    关于这点,这里不能详论。拙著《佛教的概念与方法》中所收〈般若经的空义及其表现逻辑〉(pp. 22-42)谈到这个问题,可参考。(注24) 关于大乘佛教的不舍世间的特色,参看拙著《佛教的概念与方法》...(注41)。就神的角度来说,它不是一个为一切物类所爱的永恒不动体。反之,祂的本质,便是爱与服役。“神自发地下降到人间中来,而成为一个仆人,在十字架上经验一个恶劣的仆役的死亡”(注42)。 这自然是指神...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2046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