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31.830a-b) 此即是智顗所说之“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41]。对于招感生死之烦恼,智顗复提出三惑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42]。“见思惑”为见惑、思惑之合称,即声闻乘(部派佛教)...”;“maya”为形容词、接尾语,接于词后表“由之而成”、“由之所造”;“kaya”为“身”,合之即为“由意所成之身”的意思。 [41] 参见《法华玄义》(T33.699c-700a)。 [42]...
林志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446641.html
-
内在底包含了唯识学的业惑缘起思想。见登以为 ?大乘起信论? 之“八识心王心所一心流转”亦即论中“生灭与不生灭和合”之表述[42]。 第四节 如来藏三义之如来藏说的两种基本思想模型与 ?大乘起信论...登,?大乘起信论同异略集本?,卍续藏经第七十一册,页741上。 [42] 见登,?大乘起信论同异略集本?,卍续藏经第七十一册,页739。 [43] 赖贤宗,<印顺的如来藏思想之研究: 印顺如来藏学...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546643.html
-
[42] 后秦天子姚兴雅好佛学,常读《维摩诘经》,但每以旧译理滞于文为憾,于是在弘始八年(406A.D.)请鸠摩罗什于长安大寺重译,并命大将军常山公、左将军安城侯与义学沙门一千二百人从罗什助译和讨...记集》卷十,大正五十五,No.2145,P75a-b)。 [40] 《出三藏记集》卷十,大正五十五,No.2145,P75b。 [41] 镰田茂雄《中国佛教通史》第二册,P280。 [42] 僧肇...
罗 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646646.html
-
余七说为苦[42] 三摄十二法 (2) 页103 此差别十二支法,于烦恼、业、苦递手[35]【互】相依,犹如束芦,于彼三中,并皆摄尽。言“尽”者,即是无余义也。 问曰:“何者烦恼?何者是业...而北7255,斯1513作“所摄”。 [40] “速”应为“束”。疑音近通用;或音近而误。 [41] “是”字衍,应删。 [42] “苦”宫本作“若”,非也。见大32.480c。 ...
赵国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846653.html
-
与时俱进”之新观念,并以此为佛教能否继绝存亡之关键。从印师〈复安徽万安校长书〉:“贵校四语:尽性学佛,尽伦学孔;道学为体,科学为用。实为学道不易之宗旨。”[注42]我们发现印师不只维护传统文化之美,也不否定...。 [42] 同注3。 [43] 释彻悟:《梦东禅师遗集》(香港:香港佛经流通处,1988年12月),页3。 [44] 同注24。 [45] 同注3,页219。 [46] 同注24。页...
陈秀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946656.html
-
《大正藏》卷42,173c。 [19]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卷8,751c。 三、三论宗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及其意义 任何一个学派的形成对当时的文化和今后的历史发展都会产生...
理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1546711.html
-
是以芥子可含三千大千世界,但空性虽神奇却又平凡,故布衫柏树莫非祖意(91),桃花水影(42)皆是无情说法,处处在在皆是空性显露。
(9)证量:初悟入空性的证量,禅海塔灯指出有明相、无念、心无能所...
黄明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3946770.html
-
柔软,于我法中实有深乐,然后方可听其出家。阿难!所以然者,汝等小智,不能分别众生之根,是故令汝先观之耳。”[42] 另一方面,《长阿含经》“游行经”却在紧接著须跋出家事之后,记载佛陀的一番叮咛: ...
释昭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246835.html
-
自然垂落至足, 全作稳重, 缺乏动感, 又和许多北宋菩萨像 (注42)一样。由是观之, 这尊观音立像可能也是大理国 之作。
段氏...
李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646844.html
-
无限。当其执也,他挑起现象而且只知现象。当其不执也,他知同时即实现物自身,而亦无所谓现象。如是,“超越的区分”是主观的,这主观义乃得极成,而超越义亦得极成。(42)
亦即我们必须先有一价值的肯定,...色香乃是因其非由有限的识心所对之现实物,而是当下即于空如法性而如实照见的诸法实相,实相一相,所谓无相,即是色香之如相。)(44)
─────────42 同上引书,页19。43 参看谢大宁〈对...
尤惠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746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