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716篇,用时8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将终极托付交给历史——兼评蓝吉富《二十世纪的中日佛教》与《中国佛教泛论》

    的文明在不断的进步,如果我们佛教界没有专家学者,为我们作承先启后的研究,便无法因应时代的潮流,佛教便会受到时代潮流的淘汰。’[42]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最大创获,也许就是树立了一种求真求实的学术...’成立计划书》、《‘中国佛教研究中心’成立计划书》。   [42] 圣严︰《承先启后--召开‘中华国际佛学会议’缘起》,《第一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实录》,东初出版社,1991。   【此文原载《闻思》...

    王雷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547526.html
  • 《大智度论》与《十住毗婆沙论》

    十方佛),此是修定。定成就后,更以观慧引发无漏慧(了知唯心无实,心亦虚诳,而悟诸法常空)。这与原始佛教的解脱道次第正相契相合,如《中阿含经》卷十,42经中云:  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

    释海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647528.html
  • 支道林生平事迹考

    冲天之物,宁为耳目之玩乎?”遂放之。 【考证】永和九年,王羲之举办兰亭会。《嘉泰会稽志》卷 9〈山.山阴县〉引《天章寺碑》,记载了参加兰亭集会42人的姓名,其中有王羲之、谢安、孙绰,却无支道林。如果... │同上 ││ │赞并序》 │ │ │├──┼──────┼────────┼───────┤│42...

    王晓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847531.html
  • 台湾佛教史前期(1)

    (注 42) 逐渐与民间信仰融合来看,佛教在郑氏据台以前,更早的话,是在南宋时期,就已随著汉人的移居而传入台湾的可能性,不能说是没有。不过闽粤的移民,是在永历十五年十二月郑成功驱逐荷兰人之后,才逐渐...(注 42) 参考拙文〈从弥陀净土信仰的汉化到净土宗的成立〉、〈净土思想庶民化的影响〉。 (注 43) 《通志稿》卷2,人民志宗教篇,页68。 (注 44) 《文化志》卷中,页460。 (注 ...

    释慧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947532.html
  • 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1)

    玄奘留印时,都礼拜过弥勒菩萨的木像。殊是大小乘的经论,都记载有人往生弥勒的兜率天的事情[42]。  后来,随著大乘佛教的发展,以燃灯佛为首的过去十方诸佛出现了,释迦牟尼佛以后的未来佛也出现了。这种信仰导致他方...

    杨白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147536.html
  • 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2)

    礼拜,建立石柱。”   [41] ‘佛般泥恒经’、大正一、一七二下。失译的‘般泥恒经’也说:“劫后一亿四千余岁,乃当复有弥勒佛耳。”大正一、一八八中。   [42] 大乘佛教有无著夜赴兜率天,由弥勒...

    杨白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147537.html
  • 净土思想之考察

    意已来,   p. 18  常净身口意,并化余人,净身口意。……是故菩萨舍众恶已,自行六波罗蜜,亦劝进入,使行六度。持是功德,与众生共求佛国净土”[42]。   C、‘无量寿经’卷上云: “时世自在...42  故称前者为难行道,后者为易行道。  ‘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有云: “至阿惟越致地(不退转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又云: “是故若诸佛所说,有易行...

    释圣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247538.html
  • 敦煌文献与僧稠的禅法

    十分明显。据内容推测,原文作者对僧稠的生平,大约是有所认识的。因为药方后面的按语中,   p. 88  有“金丹未足比,玉屑岂能胜”一语[42],是针对道家炼丹术而发的。僧稠传中也记有类似的事件:  ...42] 参阅本文后录,“敦煌文献之三”。   [43] “续高僧传”卷十六,页五五四上。   [44] “敦煌佛典と禅”,页一七二—一七四。   [45] 见本文后录,“敦煌文献之四”。   [46] ...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247539.html
  • 天台宗之理事观

    讲大乘, “时多有众恶论师……,咸欲杀害毁坏般若波罗蜜义。”四十三岁又在南定州讲大乘,又有 “众恶论师……断诸檀越,不令进食。”[42]  于是,慧思乃发愿: “我为是等及一切众生,誓造金字摩诃衍般若...大藏经九十二册,七八六页,下。   [41] 同前,七八七页,上。   [42] 同前,上、中。   [43] 同前,下。   [44] 同前,七八八页,上。   [45] 同前,七八九~七九O页。 ...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347540.html
  • 竺道生思想之理论特色及其价值意义

    无不土,无身无名而身名愈有”[42]。  此即因“纤尔累亡”,无丝毫烦恼,累障既除,所产生之结果——无地非净土(无不土)。再者,关于七珍净土,道生有谓:   p. 387  “既见佛之不在,良以众生秽...三三四中。   [41] 大正藏卷三八,页三三四下。   [42] 卍续藏一五O册,四O六页左上。   [43] 卍续藏一五O册,四一O页左下。   [44] 七珍似为七净。道生注维摩诘经佛道品曰:“...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54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