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在知礼提出《别理随缘二十问》之后,即有天台元颖(生寂?)撰《随缘征决》,代替继齐提出答辩;又有嘉禾子玄(生寂?)也撰写《随缘扑》来协助齐、颖提出辩驳[56]。当时知礼的门人仁岳尚在保恩院,乃撰《别...[60]引禅宗达磨门人三人得道公案论义不同。第一重问答云: 问:相传云达磨门下,三人得法,而有浅深。尼总持云:“断烦恼,证菩提”,师云:“得吾皮”;道育云:“迷即烦恼,悟即菩提”,师云:“得吾肉”;...
吴聪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05642741.html
-
你想接受它并掌握它,就得用眼睛听。’
大林寺僧遁禅师(56)
一个和尚说:‘有人问玄沙,“我们应如何谈论佛法的最高真理?”
玄沙回答道:...层面去了解,禅师为了提醒他的错误,因此慈悲的说:‘不对。’关键在于去了解所不可了解的,去知道所不可知道的。而般若直观实际就存乎于此。
一个和尚问永明寺智觉禅师(60):&...
铃木大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22142832.html
-
别部司马张修将兵击汉中太守李固,鲁遂袭修杀之,夺其众。”“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 再来看晋朝以后的道士。净明忠孝道的教主许逊,“以晋武帝太康元年起为蜀郡旌阳县令。”[56]许逊之...漏令。”[60]上清派主要道士中,魏夫人为晋司徒魏舒之女,修武令刘幼彦之妻,杨羲则为琅玡王(后为简文帝)司徒公府舍人[61]。主要成员许氏家族为句容县大族。《晋书》卷八十《许迈传》云,许迈“家世士族,...
王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83343767.html
-
起,都是由「熏習」而生起的。「新熏說」所列舉的五個「教證」中,《攝論》佔了四個,顯然難陀相當注重《攝論》,可能是之為「新熏說」的代表論著吧! p. 56 綜合以上所述,筆者現以圖表說明「新熏說」的...安立。 支持「新熏說」的論師在說明「種姓」的種類時,應該不會出現不可成佛的「無種姓」, p. 60 因為「無種姓」的不能成佛已經違背了「新熏說」「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基本理論;法寶在《究竟論》...
郭翠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3343918.html
-
玄學家以來,「本無」的觀念,曾廣泛地提出來論議過,諸如以道為虛無的本體,萬物以無為本等的思惟。據『晉書』說﹕ p. 56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為求與老莊等中國思想融洽而不惜借用其術語,模倣其表現等等。因此緣故,令人誤會,以為﹕ 「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而相出入」[56]。 釋道安在「鼻奈耶序」中亦曾指出,初期般若等經之所以廣為流行,係...
林傳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3944344.html
-
能为世尊说法,令生未曾有善巧觉慧故”[注55],这显示众生于二种供养中,唯得以财物供养世尊。于是论中以经、律为例,问难论者[注56],彰显世上无有能对佛施法供养者,因为“佛世尊定不于他受法供养,法身...者声闻人,四者转轮王。(大正1.20上--中) 佛入灭后,依转轮葬法荼毗,随后建塔供养,佛弟子出入往来,都应前往礼塔[注60]。时日越久,怀念世尊情深,渐而形成供养佛塔的风气,乃至形成供养佛塔得果...
释悟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3444470.html
-
Chaandogya Up. ) 6 . 8,7;又见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合著之印度哲学宗教史第二篇、第二章、第一节(高观卢译,台湾商务印书馆 60 年台一版)。
(注 16)布利哈德奥义书( B....,成就如来十力、四无所畏,成就大悲、成就自在,转于法轮。是名正觉人( 注56 )。
这大段的赞词, 可用大毗婆沙论卷 143 中“大八不共法”来涵括,亦即:十力、四无所畏...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4144483.html
-
所归心,送瘗龙门山,道俗数千人奔会悲悼焉”[56]。因此在洛阳龙门就有不少这样的瘗窟,有僧人的也有俗人的,如“归信释门,斋戒不亏”的豆卢府君夫人魏氏死后亦&...宗时代龙门尝有俊彦名流合家随同阿阇梨瞻礼于瘗窟者”[60]。证明瘗葬于石窟为当时佛教徒中的一种时尚。
当然也有不少效仿塔葬的。如“宴息禅慧,莲华照水”的南阳...
严耀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43444616.html
-
知……不离众生界有法身﹔不离法身有众生界。」(注56)
本经之「本际如来藏」与《如来藏经》之「如来体」或「如来藏体」,只是名称不同而已,都是指「常住不变」的佛性。
...、 四六七、下。
(注 55) 同(注52)、大正、十六、 四六七、下。
(注 56) 同(注52)、大正、十六、 四六七、中。
本经「众生有清净法」之「清净法」就是「清净心」也就是...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3145387.html
-
55]无知.若无气力.若转请他有力者说.若即彼人自有智力.若彼有余善友摄受.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知为说如实正理起嫌恨心若发恶言若颠倒受若无爱敬.若复知彼性弊[忄*龙]戾不为宣说.皆无违[56]犯...未曾受净戒律仪.当知一切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从他正受戒律仪已由善清净求学意乐菩提意乐饶益一切有情意乐生起最极尊重恭敬从初专精不应违犯.设有违犯即应如法疾疾悔除令得还净。[60]如此菩萨一切违犯当知皆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4345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