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531篇,用时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论中亚摩尼教、基督教、佛教之关系——评《丝绸之路上基督教、诺斯替教和佛教之碰撞》

    论中亚摩尼教、基督教、佛教之关系——评《丝绸之路上基督教、诺斯替教和佛教之碰撞》  [瑞士]孟格斯 著,桂林 杨富学 译  2007-04-03 10:55:42 阅读 15 次  作者提供(原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进行了15至20年的系统发掘。这些富有成就的发现由于战后政治上的原因而终止。今天我们对该地区文化和语言上有所了解就是建立在这段时间内对此进行的富有科学性考查结果之上的。这次考查不仅对...

    [瑞士]孟格斯 著,桂林 杨富学 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65050267.html
  • 唯识学建立之缘起 (上)

    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若有情类,虽未证入正性离生,而于三乘不定者,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 [11]因此,《维摩诘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12]正是此处所说法...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二无我即“人无我、法无我”。《大乘入楞伽经》卷五云:“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我法,普摄于大乘。”[15]而《解深密经》中“心意识相品”就是讲的八种识,“一切...

    唐思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5850420.html
  • 试述原始佛教的四预流支

    周围的一切,包括迷惑人的现象,以慧眼观察,而不是用肉眼。然后再以理智思惟,那么,他将领悟到法尔如是之意义。如能洞察,人亦能即刻转迷为悟,不再沉沦苦海。 11 ”企盼每一道友,都能从听闻的过程中,净化自己...来引导实践。 15   正思惟,一直被强调著,是因为只有透过正思惟,才能真正的法次法向,也即是四预流支的实践。透过思惟修后,每一个阶段都能笃定的观法义、受持法,此是推动每一个阶段的实践—即是法次法。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84150523.html
  • 求道必先务本——对阿含圣典地位与价值的重新思考

    子,耕去烦恼秽,甘露随时降。[11]  圣典中通常把灌溉与施肥同时并举。《中阿含》第五十《牟梨破群那经》说:  诸比丘因此生念向法次法。犹如良地有婆罗树林,彼治林者,聪明黠慧而不懈怠。彼随时治树根...耕作商人给,一份出息利。”[15]以上资料显示,圣典集成的时代,当时印度农业已很成熟,因而推动工商业的发展,金钱往来的结果,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人心向往金钱,为解决当时印度工商业萌芽时期的社会种种烦恼...

    向 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51451430.html
  • 儒佛交融与朱熹心性论的形成

    一也,有指体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惟观其所见如何耳。”[⑩]“大抵禀于天曰性,而所主在心”(11),这是朱熹心主性情说的最初渊源。 周、张、二程等早期理学家都是融佛入儒、复兴儒学的积极探索者,...体用未始相离者也。”(15)未发指“性之静”,已发指“情之动”,性情之间是体用关系。无论性发动为情还是未发于情,心都贯通其中,心之体为性,心之用为情。但是,思虑未发时的心与性之间,思虑已萌时心与情之间...

    李作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4651847.html
  • 中国佛教孝亲观初探

    武帝灭佛反而是“推波助澜,纵风止燎”〔11〕)。这一时期,佛教与儒教、道教的三教之争颇为频繁,论争中时有占上风之势,其在“孝亲”问题上的论调似乎更理直气壮。  刘勰《灭惑论》言:“夫佛家之孝所苞盖远,...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呜呼!……。”“今世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亲常,子焉而不父其父,……。”〔15〕  面对以傅奕为代表的反佛者的强烈责难,法琳为...

    王月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2552019.html
  • 荒诞意识与超越精神——道佛哲学品味

    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过此以往,将争锥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也。遂任名以号物,则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殆也。(11)所谓“朴”就是原本的、未散失的。原本的、未散失的方为“本真”。...,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15)“支离疏”,形体残缺之谓。支离疏驼背缩颈、容貌怪诞,但他走街穿巷,为人做杂工,...

    冯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2652021.html
  • 佛教与科学的当代对话——以佛教空性论与量子理论为线索

    )[C].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10] 牛实为.人类自性问题[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11] 曼斯菲尔德.中观佛教和量子力学——对话的开始[A].佛学与科学——新...University,2003.  [13] 陈荣捷.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M].台北:文殊出版社,1987.  [14] 吕澂.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三卷)[C].济南:齐鲁书社,1991.  [15] 托...

    王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3252035.html
  • 熊十力对哲学与科学的区分及其文化蕴含

    的描述,大体说来,不外以下几层意思:本体是万理之原、万德之端、万化之本;本体是绝对无待的;本体是非时空性的;本体显为大用,故说变易,然毕竟不改自性,故说不易〔11〕。熊氏认识到,哲学,确切地说,...海德格尔(M.Heidegger )揭示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圣神—逻辑学”机制。中国思想家贺麟也曾把耶教看作西洋文明之体,也即科学、工业、民主之精神基础,而科学不过其表迹〔15〕。唯靠译籍了解...

    陈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4052053.html
  • 嗔毒的良药──慈心观

    11],乃至于五禅支[12]稳固之时,更不难证得安止定[13] 。   (四)、证安止定者的修习法  所谓安止即是根本的禅定,换言之,“证安止者”即指已入根本定的行者。《清净道论》中有明显的表示:证得...第三、第四。如是上、下、横、一切处,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间,广大无量,无怨,无憎,与慈俱心遍满而住。[14]   从语义上来理解,即是以“慈心定”广大无量的遍满十方[15],于具有有情的...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10252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