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00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明末的诤辩----异议者澄的佛学思想分析(1)

    昔物住昔,不来于今;今物往今,不往于昔,----物自各性住于一世,所以得不迁也”(注38)。他举二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一、求周公于周时则有,求之晋时则无。反之,求羊祜(221- ...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945685.html
  • 世亲“识转变”与胡塞尔“建构性”的对比研究(1)

    建构作用的来源(“所依”)。虽未使用现象学时期的建构性观念,但胡塞尔后来另称之为“范畴的建构”(注 38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胡塞尔此部份,与世亲《俱舍论》有这样的类似性,有待深入对比。  接著,在...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045688.html
  • 唯识学“虚妄分别”之研究

    勘之皆同”(注37)。 但参考今人的翻译,Friedman 翻为“ idea ”,Stcherbatsky 翻为“ Sensation ”(注38),并未翻为复数,故此问题,尚有争议。况且,真谛以本...十月第五十五期。 注37 请参见:窥基,前揭书,卷一,页12。 注38 参见:叶阿月,《唯识思想?研究》,附录,资料论,页11。 注39 大正31,页137下-138上。 注40 参见:...

    陈一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145690.html
  • 如来藏与唯识的交涉----以《佛性论》为中心的比较研究

    ?〉。 注4 中村瑞隆前揭书,页 85-86。 尤其值得参考的是武邑尚邦前揭 书,页36-38的探讨。 注6 同上。 注8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正闻出版社,1989年,页...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245691.html
  • 月称对于瑜伽行派的阿赖耶识思想的批判之研究

    。故,必须承认有阿赖耶识,才能解释经教。(注38) 上述的(1)持种证、(2)业力熏习证、(3)结生相续证以及(7)命终证四种“理证”说明了流转的染污法的因果法则与业报原理,都是要依于“...同上。注35 同注1,页124。注36 同注31,,页9。注37 同上。注38 同上。注39 同注1,页72-74。注40 同上,页81。注41 同上,页83、84。注42 《入中论...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245692.html
  • 《大智度论》所述“大空”与“无始空”之研究(2)

    《庄子》第27。注38 引自《庄子》第二十六。庄子云:“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东晋时王弼在其 所著《周易微旨例略》亦曾畅发此义。注39 参阅...

    游祥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445697.html
  • 唯识宗哲理略论

    卷二解释说:“谓本识中亲生 自果功能差别。”(注38)在阿赖耶识(本识)之中含藏著产生色、 心诸法现行的功能,这就是种子。《成唯识论述记》卷二解释说:“ 言本... 《大正藏》卷31,第10页。 注38 《大正藏》卷31,第8页。 注39 《大正藏》卷43,第302页。 注40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第9页。 注41 同上。 注42 同上...

    韩廷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545698.html
  • 从湛然<十不二门>论天台思想之发展演变

    一切诸法无非心性,一性无性,三千宛然”,(注38)即是强调“一念心性三千宛然”,此在“内外不二门”中可得进一步之了解,如其云︰“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唯内体三千,即空假中,是则外法全为心性,心性无外,摄...705上。(注35)同上注。(注36)参《大正藏》卷33,页705上~中。(注37)《大正藏》卷33,页690中。(注38)《大正藏》卷33,页918中。(注39)《大正藏》卷33,页918下。 ...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1645770.html
  • 从佛教人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

    大师乃至 台湾的法鼓山、佛光山、及慈济功德会,无论在教育、文化、 社会改革方面都有很大贡献。(注38)见拙文〈佛教中国化过程之研究〉,中华佛学研究所《中华佛 学学报》第八期...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1645771.html
  • 台湾禅修型“新兴佛教”初探

    疗仪”,相等于气功师的外气,能疏通经脉,发挥自疗潜能。该学会最近也成立了基金会,培养专业的弘法人员,规划成立“民俗医疗中心”,建立完整的制度化与电脑化,积极地与各种媒体结合 ( 注 38)。 ... ( 注 37) 同注释16,页133。 ( 注 38) 陈彩凤,〈我所认识的大乘禅功〉(同注释),页159。 ( 注 39) 《现代禅》36期,1993.2.1,第一版。 ( 注 40) 《...

    郑 志 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2545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