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283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印顺导师对新旧译唯识的定位与评析

    ,全文为〈摄抉择分〉所引用。[34]     ˉ《解深密经》是继承经部的《瑜伽师地论》所宗。[35]      (2)《大乘阿毗达磨经》 此经中圆熟的唯识思想,代表大乘不共的唯识学,是《摄大乘论》所宗...大乘论讲记》,p.12。[31] 参见《印度佛教思想史》,p.258、284、297、349。[32] 《印度佛教思想史》,p.275。[33] 《摄大乘论讲记》,p.12。[34] 《印度佛教思想...

    陈 一 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0046087.html
  • 印顺的如来藏思想之研究

    和真心论合流,则如来藏说易被误认为是流于外道神我之论。[34]   (2) 印顺也强调瑜伽学派的如来藏说: 它以修持主体的立场出发,转化如来藏之法身遍满义为隐覆藏义,是将如来藏说佛性论予以去存有学化...大方便方广经》(大正,一二. .二二一下)”。   [34]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148。   [35] 《佛性论》卷二说: “佛性体有三种,三性所摄义应知。三种者,...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0246091.html
  • 我空、法空之初探

    杂阿含经》58经、64经;《中阿含经》62经、200经。  [10] S.22, 59经;相当汉译《杂阿含经》卷2“34经”(大正2. 7c)。  [11] 《阿含经》里提到了种种方法观察无我,请参考...

    释海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0246092.html
  • 李卓吾的生平与佛教思想(1)

    刻厉,知有已不知有人(注34)。从这些理由看来,并无多大的权力与利益的冲突,纯然是看不惯别人的作风。正因为这些官场的习惯和他的个性不合,他又不愿意迁就,所以在仕途上他并无太大的希望。在家庭方面,亲生...三教归儒说”(页七五-七六)  286页  《续焚书》卷四(34)“东土达摩”(页九四)《续焚书》卷四(35)“释迦佛后”(页九四)《续焚书》卷四(36)“栖霞寺重新佛殿劝化文”(页九六~九七)《续...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0846098.html
  • 李卓吾的生平与佛教思想(2)

    李卓吾,《焚书》卷三,页八五。  (注 33) 李卓吾,前引书,卷一,页一○;卷三,页八四~八五。  (注 34) 李卓吾,前引书,“豫约感慨半生”,页一八七。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0846099.html
  • 僧史所载中国沙门坚守戒规或天竺传统的各类实例(2)

    。)页155~184。 (注34)内法传称“触乃便利所须”中“便利”二字指大小便 ,故触瓶的水用于如厕后对排泄器官的洗净。大抵这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0946101.html
  • 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略考

    伦理孝道”、“造像佛事”三者合于一体的祈福功德显发。当时,此中孝道伦理观的融入,就佛教经典上本身所宣扬的释门孝行而言,不用说,亦是当时社会信仰面上,一直接有力的助与要素吧!(注34) 故由上述知此...〈佐文〉,页47,表12。 (注32)《龙录》,文590。 (注33)《石史》,册11,页8097-a。 (注34)佛教经典中,有关父母孝行的论旨,散于各经论中。例如:众 所周知的《大...

    林保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5146190.html
  • 中土比丘尼传承与西藏比丘尼僧团之重建

    1034. Dge-slon-mahi hdul-ba rnam-par hbyed-pa,vol. 34, pp.256-362。 18. 诸律比丘尼戒经之比较,引自...

    释惠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5346194.html
  • 从观心法门看天台心性学前后期之嬗变

    此假,则空、中亦浅,全非圆观也。”[34] 正因为此假已除去无明的执著而与空、中一体互具,因此虽有差别而又圆融无碍,虽圆融无碍而又差别宛然,这就是知礼所谓“性具”的含义。  由此可见,通过对《大乘起信...

    傅新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5746201.html
  • 声闻律之制定意义

    劝学”时提到它,如《四分比丘戒本》云: 此是佛所说,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若更有余佛法,是中皆共 和合,应当学。(注34) 《解脱戒经》亦名此为“余佛法”(大正24.665上)...34)《四分比丘戒本》(大正22.1022中)。(注35)《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大正16.503下~504上)。(注36)《大般涅槃经》(昙无谶译本)卷四(大正12.387上)(注37)《文殊师利问经》...

    释昭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0446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