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283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论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2)

    一四六和页一五五~一五六的注二二、注二三和注二四。  (注 34) 参《概论》页六二。  (注 35) 参《概论》页六三~六四。  (注 36) 参《概论》页六四~六五。  (注 37) 《概论》页六七...16, 24, 26 and 34 are thefoundamental texts for the history of Ch'an ( 禅 )Buddhism with works 20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4245825.html
  • 从儒佛交涉的角度看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观念

    诗学观念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五期(2000.07)  ● 看诗须著金刚眼睛,庶不眩于旁门小法。[34]  严羽认为不论学诗创作或鉴别,须以“识”为主。识门正,从师高,即“向上一路”,也就是“顿门”、“...

    萧丽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145841.html
  • 古奥义书(Upani?ads)与初期佛学关于人的自我(Self)概念之比较与评论(1)

    智者及胜者,因他已不为感官所执且已离于苦(dukkha)。[33]感官非本质之存在(anattā,无我),因其为无常变易(anicca)。[34]何以感官是污染的?因触生起于感官与其客体之接触,因而产生...

    林煌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645848.html
  • 因材施教与教学上的人我分际─以《论语》、《阿含经》、和《大般若经》为根据(2)

    撰文略做探讨。[34]至于以  --------------------------------------------------------------------------------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745850.html
  • 天台智者的戒体论与《菩萨戒义疏》

    报因,离受无报果,故以心为体。今明大乘适缘所宜,无有定执;若有定执,即成诤论,趣向阐提”(《大正藏》册34,474下)。由上引文可知,吉藏将戒体归为三种:色、心、非色非心,此为小乘各部派之看法,至于...次第法门》对《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之引用,即可反驳此论断[34]  就(四)色法戒体而言,此由前节所论述的天台戒体说,可知《菩萨戒义疏》所论述的戒体在于“无作戒体”上,而非在于色法戒体即可反驳此论点。...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845853.html
  • 从南天乌荼王进献的《华严经》说起(1)

    ,就是一部谈论“轮王瑜伽”的经典。在此《经》中,经文甚至提到轮王的三种坐相。[33]此《经》所提到的轮王三种坐相,“交脚、垂一及独膝竖”,[34]都是历史上佛教转轮王常用来造自己的转轮王坐相的造像模式...

    古正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945854.html
  • 张商英《续清凉传》与文殊法门

    是真入不二法门。”[34]因此,“法身”亦不可用言语来论述,而张商英的《续清凉记》,则是由个人的经历,来诠释传注文殊法身常在五台山的事实,其目的希望文殊法门能“流通于沙界”,并希望能“诱掖”众生的信心...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0045856.html
  • 三法度论初探

    类法 --不可说法。(注34)似乎补特伽罗确实存在著, 只是不可说。 但是,为了维持佛教传统的“无我”义,我们发现,犊 子部系用“施设”( praj~... 33 世友,《异部宗轮论》,《正藏》, 册 49,页 16-c。注 34 同注 22,页 24-a。 注 35 同注 32, 122-c,亦见 T...

    周伯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1745888.html
  • 僧肇之“有无同义”思想

    平叔”(高僧传、僧肇传),给了极高的评价,接著刘遗民曾致书僧肇 34页 ,讨论文中某些问题,而僧肇都一一地给了回答,...

    余崇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1845889.html
  • 朱熹排佛与参究中和的经过

    32)绍兴二十六年,朱熹同安任期满,依例离任所,至漳州,(注33)途经泉州,在寓邸时,无书可读,只借得《孟子》,仔细阅读。 (注 34 )同年朱熹尝撰《芸斋记》云: 孟子言人病舍其田...集》,卷一,页一六。注31 见《朱文公文集》,卷一,〈释奠斋居〉,页一六。并参卷七七〈 高士轩记〉,页一。注32 钱穆撰,前引书,第三册,页一七。注33 同注三二。注34 《朱子年谱...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1845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