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02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陈那逻辑理论探析

    应只适用于可举出同喻依(与异喻依)的情况,不能以此证明陈那以同喻与异喻完全等值。  12. Matilal 1986: 10。不过,Matilal (页12)仍认为这样的观点有些奇怪。  页37 陈那...

    何建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3952295.html
  • 福严寺志

    佛学院设于其中,终于在1957年9月6日正式上课。[37]时印顺导师任院长,演培法师任副院长,妙峰法师任教务主任,玄深尼师任训导主任。到了1960年9月毕业时,正式生有二十八位尼法师及九位在家女众,共...35] 妙峰法师,〈三年来的教务概况〉,收在《新竹女众佛学院毕业特刊》,1960年9月15日,页102。  [36] 印顺法师,《平凡的一生》,页123。  [37] 妙峰法师,〈三年来的院务概况〉,...

    阚正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0652357.html
  • 论析元代佛教度脱剧—以佛教“度”与“解脱”概念为诠释观点(1)

    世间弘扬佛教,苦海慈航,普渡众生。故大乘至高无上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  相传释迦牟尼弟子有“十六罗汉”[37],罗汉们“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同常凡众,护持正法,饶益有情。”深受僧俗们之崇奉...

    李惠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152368.html
  • 皎然意境论的内涵与意义─从唯识学的观点分析

    ,就是皎然所谓的“取境”,换句话说,“取境”是指创作主体(主)对创作对象(客尘)的摄受过程;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37],说“境”在客观物象之外形成,不在客观物象自身,这种看法便是从皎然“取境”说...

    彭雅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352372.html
  • 智藏与寂护的二谛思想以及对唯识思想的收摄之比较

    ---------  11.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张建木译,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页142-143。  12. 同注四,页15。  页37  慧、护法的有相唯识往回互动密切。以上是从...artha)。此终极殊胜亦可成为由[认识]所规定的对象,正如一个知觉(现量)[可以是一认知或一对象]。[37]  智藏的“可表达的胜义”类似于清辨的“随顺胜义”,具有沟通“胜义谛”与“世俗谛”之作用,...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852379.html
  • 智军的《见差别》蕃本试译(下)

    kyis / lus kyi khong du[37] byed  由劣慧、邪分别[人]们,把所谓在身体内,能显的  pa’i skyes bu bdag ces bya ba / byed pa po ...

    许明银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2152385.html
  • 历代文献中的慧能“心性”思想探究

    。  此“摩诃般若波罗密”法,达心、物之自性,是否也可算是一种宇宙论或本体论的学说?部分学者持保留之态度,仅将之视为用以“打破五阴烦恼尘劳”的修行解脱理论。[37]不过,从积极的意义来看,“般若”是指...

    张国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2252386.html
  •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妙有为指南,常住佛性为宗致”[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1《序经题•智秀序》,《大正藏》第37卷,379页中。],着重阐述佛性问题,即众生成佛的先天性根据和原动力问题。...三乘决定者与不定者四性。《瑜伽师地论》卷37载文:“谓所成熟补特伽罗略有四种:一者住声闻种姓,于声闻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二者住独觉种性,于独觉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三者住佛种姓,于无上乘应可...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2552387.html
  • 综贯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从《复归佛陀的教导(一)》谈起

    综合上面三种解读,其中的差异,涉及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依法住智可否证得无漏?[37]  第二.究竟什么是涅槃智?[38]  第三.法住智和涅槃智之间,是否涉及禅定深?#092;的考量?[39]  ...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3452547.html
  • 佛教如何看待宇宙

    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   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   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原文;前一句(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则是我在研读此书时所作的对句。   佛法宇宙观的核心,就是“空有观”,即如何领会“空”与“有”的问题。对此,这里先作些概略的介绍,然后再进一步深究。   首先,我们看看佛法宏观之“宏”。   现代天文学...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60252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