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尘世间为俗……等等说法,但它们无一不是佛法对治的对象。这些对象,均为佛法之用功之处,同时亦是“平常之事”、就是“民生日用之常”。如同憨山德清说的那样:“舍人道无以立佛法” [23] 尽快它们身处于...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七。 [23] 《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四十五。 [24] 黄夏年:《佛教与中国社会-兼谈人间佛教的世俗化问题》,载《社会学家茶座》,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18页。...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44055469.html
-
了控制,而且还提供了一定的支持。[23] 尤其是在本来由社团构成的社会空间中抽空了应有的社会内涵,进而使团体间惟存空间关系,而几无社会关系。在此层面上,它们虽具马克斯·韦伯所言之制度化的形式理性,却...身份定义的双重结构》,同前,页154-155、191。 [23] 顾昕、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北京:《社会学研究》2(2005),页125-175...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45455475.html
-
领域,是“一个既非私人又非公共的社会领域的兴起,严格说来是一个比较晚近的现象,从起源上讲,它是随着近代开始的,并且在民族国家中获得了自己的政治形态。” [23]此类社会整合现象,难以出现在近代中国、...[22] 金观涛、刘青峰《从“群”到“社会”、“社会主义”——中国近代公共领域变迁的思想史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5期,2001年6月。 [23] 阿伦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50055478.html
-
造成这类团体和组织的管理混乱局面。[23]
因此,对于佛教、寺院经济来说,一个拥有着“社会公有”、集体所有财产的法人团体或社会组织,它们所提供的公益服务或公共物品,是否就...[22]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2-133页。
[23]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第133页。
[24]关于&...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50855480.html
-
第二节 清朝时期台湾佛教的发展 13 第三节 日据时期台湾佛教的发展 23 第四节 戒严时期台湾佛教的发展 28 第五节 解严迄今台湾佛教的发展 33 第三章 当代台湾佛教多佛思想与佛身论的...编,《财团法人台北市艋舺龙山寺建寺二百六十周年纪念》,1999年12月,页1,23·25 赖鹏举,《西北印念佛禅法的形成及其造像》,《慈光禅学学报》创刊号,1999年10月,页217·235 赖鹏...
廖淑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15955647.html
-
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部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致使“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竟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文帝在位20年间,共“度僧尼23万人,立寺3792所,写经...注意玄理的风格。他把南北佛学的两种学风融合到一种体系中。 智(538—597),俗姓陈,世居颍川(今河南许昌),后迁居荆州华容(今湖北监利西北)。年18出家,23岁投慧思受学,为慧思所偏爱。慧思南下...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34555694.html
-
进而发起强烈的往生淨土之愿求,然后才发为修行。淨土的修持法门,有胜解作意的「定中见佛」,有一心不乱(但未必入定)的「持名念佛」,中国佛教偏好后者,印度与西藏则尤重前者。[23] 此下笔者以一般所说的「...不知淨土何来,而但知求生淨土,是把淨土看成神教的天国了。了知淨土所来,实行发愿庄严淨土,这才是大乘佛法的正道。往生淨土,是从佛与众生展转增上的意义中,别开方便。」(《淨土与禅》,页四一) [23] ...
释昭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62755791.html
-
(23)这里说的是触目皆道、理摄于事之理。文偃又“以柱扙指前面云:乾坤大地,微尘诸佛总在里许”(24)又说:“微尘剎土,三世诸佛,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尽在柱杖头上说法,神通变现,声应十方。”师说完...《大正藏》第五 十一卷,页三三六上。 (23)《古尊宿语录》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校本),页二六0。 (24)《古尊宿语录》卷十五,页二六五。 (25)《古尊宿语录》卷十五,页二六八。 (...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71655820.html
-
成的佛教,都一概称为“格义佛教”。(22) 另外,伊藤也认为“中国佛教,从传来当初直至禅宗成立,是格义佛教”。(23)所谓的“直至禅宗成立”,“当然也意味著,禅宗之后的所有中国佛教”。(24) ...佛教之批判的研究》,页 21-22。 参照《中国佛教之批判的研究》,页 22。 参照《中国佛教之批判的研究》,页 23。 参照《缘起与空》,页 516。 参照《缘起与空》,页 516。...
吕凯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75855847.html
-
出家外道 随顺一切众生 菩萨至一切处行法门 十、真实行 21 长者 青莲华香 善知一切诸香 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22 海师 自在 大悲幢清净法门 二、不坏回向 23 长者 无上胜 至...23)。因此,文殊为令其入菩萨道,即便指引善财遍历“游行”,参访诸大善知识;善财的精进不懈、依教奉行,最后终于感动了文殊菩萨引见普贤菩萨,在听闻普贤的修行历程后,善财已能究竟普贤所行的诸大愿海,并得授记...
释演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80355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