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有浓厚的现在有也就是当下解脱的倾向。新兴思潮在向雅利安人聚居之北印、西北印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与主张三世有亦即死后解脱的印度教正统观念相讦格――小乘有部的三世法有说24、犊子部25的补特伽罗说26以及...作为一种客尘带入纯白未染的意地,原本绝待无知之主体因沾染实在论见地产生我执与法执,从而随着瀑布般的意识流漂泊放浪、无所底止――而观待法相的禅定则使“我”置身静止的岸上,不再随波逐流30。自舍尔巴茨基以来...
陈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1660002.html
-
只是无三界内的粗造色法四大,三界外之菩萨因其诸地升进亦有与其心识相应的细微色法四大[25],此色法四大并其细微心识亦即其结缚所在[26]。而佛法身的境界即是一最微细的色法四大的世界,设若菩萨于自证境界...作留难也。”[30]
以上文字,即说明阿罗汉概念在佛学知识发展上的几重转折。作者以为,“阿罗汉”是人存有者境界中可知见的最高级存有者,亦即有肉生身的修证者的...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2560012.html
-
吸收了《历代三宝纪》的说法,并提到隋开皇年间[26]关中地区的民众曾成立学习《提谓经》的义邑,在家信众,每月持衣钵,经营斋会,以正律为规范,相互检束,守戒行,云集多人,可见这部经的影响力。[27]
...提谓经》进行比较,认为有部分相似。[30]而《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在《出三藏记集》卷四被列入“失译”类,《历代三宝纪》卷四才录为安世高所译[31],但是《法经录》、《彦琮录》、...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260032.html
-
[26]。因此,理体与事相、理想与现实、杂染与清净都统一于一心中。
一心二门的思维模式表现出了“不二”与“二”的吊诡:“不二而二,又同...故不同于任何一物却又为任何一物之根本的那种状态的。[30]但是,现代研究者张立文先生与冯达文先生都认为,“无极”是实词,是周敦颐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与出发点,太极是无极所派生...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560035.html
-
》卷七十六《陶弘景传》。 [26]《梁书》卷二《梁武帝纪中》。 [27] 北周释道安《二教论》引,载《广弘明集》卷八。 [28] 《弘明集》卷三。 [29] 《弘明集》卷五。 [30] 《...几乎抬到国教的同时,又崇信道教,甚至不惜以帝王之尊拜茅山道 士陶弘景为师,“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25];作为世俗社会的统治者,梁武 帝又承认“朕思阐治纲,每敦儒术”[26],就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960040.html
-
盛况。[26] 这是大岗山派在陈永达领导下的大获全胜。日僧东海宜诚的主要大本营即在高雄地区,战后,东海本人虽已撤回日本永昌寺任职,但其佛教事业全由其台籍弟子继承,势力犹在。这次选举结果,东海系只居第二...的发展是开参担任住持期间。[30]此一阶段最大的成就,是在寺中举办大规模的传戒活动,名义是纪念永定和尚圆寂二十周年。戒会期间,前来求戒的出家众有250人、在家众有288人,盛况空前。[31]开参在台南...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460056.html
-
于事理上也似乎颇有不便解释之处。 首先,真谛这次重到豫章确实也作了翻译工作。《历代三宝纪》卷九记载:“《大空论》三卷,于豫章粞隐寺出。”[26]此后的道宣、智升都沿袭了这一说法。对此,汤用彤说:“按...波罗蜜多心经赞》卷一说: 《中边》曰“蕴有三种:一所执蕴,二种类蕴,三法性蕴。”斯取新本,《十八空论》’ 亦同彼说。故彼论曰:“所有三种:一者分别,二者种类,三者如如。”[30] 唐慧沼《金光明...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660058.html
-
以及《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四他胜处法。[26] 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则提到: “佛子!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不受是菩萨戒者,不名有情 识者,畜生无异,不名为人。....故知菩萨戒有...)。上述三经被视为大乘戒的三大圣典,其中应以《地持经》似最早出现。[30] 至于《瑜伽师地论》则在唐朝时由玄奘大师译出,其并译有《菩萨戒本》一卷,同于《瑜伽论》中所示菩萨戒相(戒律学处)的部分。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860061.html
-
自然会行向菩提,因此以为凡夫(未
登地者)没有行心是不合理的。在《学集论》曾说:应知未登地者亦
有菩萨律仪之行。26由此可见两种菩提心任具其一,都能做为行持菩
萨净戒律仪及趣向无上... 和世亲对于发心之体为何的看法中,前者(菩萨地)以胜愿为发心;
后者(庄严经论)以思为发心。宗喀巴引庄严经论:诸贤者之愿,即
具希求思。他认为二者的看法一致。30
圣解脱军提到:发...
王惠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960062.html
-
其师承关系的佛学背景。 乙、菩萨戒师承与佛学思想渊源 在西藏佛教的前弘时期,即有《菩萨地释》的藏译本出现。当时的戒统传承为寂护(七世纪)论师等所传入。[26]寂护论师曾著《菩萨戒二十颂释》,此在...难处释》[30]中,皆提到菩萨戒的修持依于别解脱律仪,以及应当依于《菩萨地?戒品》所说的仪轨受菩萨律仪。[31]而宗喀巴特别以注疏<戒品>的方式造论,主张参酌《经集》等以广学菩萨行等等,皆明显的同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1060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