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4155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茶与禅修

    ,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   何处不指示心要?”师低头良久,皇曰:“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28)。师当下开解。   再如一僧问赵州:“什么是佛祖西来意?”答曰:“庭前柏树子”(29)。一僧...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3740143.html
  • 《阿含經》中所建構的佛教知識系統

    無為。  【29】不有【30】不相續,【31】空【32】無常【33】無餘。  白品第四頌:   【34】欲三種【35】延請,【36】法【37】僧【38】〔為本〕故。  【39】厭【40】梵志【41】無...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25440242.html
  • 觉囊派教义

    果因一体(《文选》)290和326页)。笃补巴说:众生因位之如来藏与佛毫无差异(《了义海论》28,29,30,53页)。此则果因无别之见也。  第五、 觉囊派的实修。觉囊派的实修方法亦重显密兼修,除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41740345.html
  • 敦煌石室《心經》音寫抄本校釋序說

    梵僧來華日夥而漢僧西訪漸盛之際,   p. 110  密教東來而陀羅尼「語靈效應」(effect of word-souls)的講求,[29] 也在在促成了華梵對譯的審音日趨嚴密,而昔日省音或音節重組的手段...間音位系統、音節結構、詞匯形式、詞義組成等等的項目。或許在這種情況之下,所謂「梵漢對音」,可以用來指梵.漢兩種語言之間語音系統等等的對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吧!   [29]...

    萬金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70540560.html
  • 佛教影响与中日审美意识

    传入中国, 是在东汉初期,汉明帝永平10年(  公元67年)以前。详见任继愈:《中国佛教哲学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  29~31页。6世纪以后,佛教经百济传入日本,详见〔日〕家永三郎...

    姜文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85540703.html
  • 论《维摩经》对李卓吾思想及文学批评之影响

    版,第29页。)并托“刘谐”之名“呼仲尼而兄之”(注:《赞刘谐》,《焚书》卷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0页。)。对于自己, 他毫不含糊地宣称:“吾身之所系于天下者大也!”以“载道而承千圣绝学”...

    陈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90940723.html
  • 佛教的“二谛”理论及其历史意义

    知彼物名胜义谛。如色等物碎至极微,或以胜慧析除味等,彼觉恒有,受等亦然。此真实有故名胜义。依胜义理说有色等,是实非虚名胜义。”(大29/116)   在这里,说一切有部实际上是把那种...

    姚卫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91740735.html
  • 简述汉文佛典对梵文语法介绍及其对中国古代语法学发展的影响(上)——从“语法”的出处讲起

    )婆沙论》,此为玄奘译《阿毗达磨大毗沙论》,在27卷。)说:名、句、文各有三种,名三种者,谓名、名身、多名身,句、文亦尔。(《大正藏》,29,415b)  《正理论》提出“名”“名身”“多名身”,《...

    孙良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92940751.html
  • 敦煌写本《六祖坛经》校读拾零

    入叙述之语。  (29)化身、报身及净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按:敦博本同;惠昕等三本,“净身”作“化身”,“化身”作“法身”。《对勘》、《校释》、《新本》并皆改“净身”为“法身”,未妥。敦煌二本反映...

    张子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93240754.html
  • 海德格尔通向“实事本身”之路

    作品的本源”中把这一点称为“建立一个世界”,参看海德格尔:《林中路》(全集第5卷),美茵法兰克福1977年,第29页以下。——原注)。这种发生本身之所以能为我们所经验,只是因为事物以此方式揭露出来的...

    克劳斯·海尔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03640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