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80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人间佛教与现代伦理

    的一切,无非是第八识所持种子生起的现行而已,业力不论今昔远近,其异熟果遇缘即发。太虚以唯识变现为依据,又提出“四重现实观”。[注35]此即:   第一,“现变实事...一期。   [注35] 此一理论,主要载于他的《真现实论?宗体论》第一章“现实之理”中,参阅《太虚大师全书》第三十九册。   [注36] 参看李明友,《太虚及其人间佛教》第...

    吴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1952920.html
  • 论明代佛教孝道观──以《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为例

    纵身荣,怎解得忧心悄……(外)评较人子臣僚,报效君亲一道。夫孝始于事亲,终于事君,故曰孝者所以事君也……。[注35]  罗卜辞官,主要是为了报答父母劬劳的恩情,这是在上位者所能认可赞许。其赞许之因,在于...版)。因此此段皇帝藉由诏书来表示,臣子之孝与忠是“一理”,要能“格天”能“报主”,明显受汉代以后“忠”、“孝”结合的儒家孝道观的影响。   [注35] 同 [注21] ,卷中,第四十八-四十九页。  ...

    王月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2152924.html
  • 民初上海居士佛教的发展(1912─1937)[一]

    [34]。  以上海为例,在中华佛教总会会务推展之际,一九一二年上海诸名宿已在留云寺创办佛学社,请天台谛闲主讲法相与天台教义,不分缁素,自由入会[35]。华严月霞法师宣讲《妙法莲华经》于沪渎,为期三月...

    钟琼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5252996.html
  • 佛教的心性论及其特色

    上意乐欣求涅盘、厌背生死者,随起少分施、戒、闻善,即能决定种此善根。若无增上意乐欣求涅盘、厌背生死者,虽起多分施、戒、闻善,而亦不能种此善根。(T27, p35a)   此处指出,种下解脱种子的「顺...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80553016.html
  • 敦煌本生故事与其石窟艺术述论

    融合27  第四节 研究的范畴与步骤29  一、研究动机29  二、研究现况30  三、研究方法32  第二章 敦煌本生故事形成与发展35  第一节、本生故事的涵义36  一、本生的意义36  二、...

    林玉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82053042.html
  • 台湾佛教历史评述

    斋友数量竟有8663人,除斋堂外,灵泉寺还住有斋友35人,凌云禅寺3人,法云寺64人。⑾  历史上台湾斋教主要出现过三个派别,即龙华派、金幢派、先天派。由于斋教并不主张信众燃颅方服出家为僧而主要强调在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83953068.html
  • 准提问答集(1)

    ,这是对他最好的祝福。如在具体事上的祝福别人,则用念完咒之后再回向的方法最好。   35学准提法可以往生净土吗?   答:准提佛母是观音,其上的化佛即为阿弥陀佛,诵准提咒100万上者,即成熟其往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00053148.html
  • 20世纪西方哲学理论东渐述要(上)

    刊出甘蛰仙的《康德纪念与东原纪念》和《康德在唯心论史上之地位》,二文对于康德哲学做出了较高的评价。同年的《学艺》和1925年的《民铎》杂志,先后出版“康德专号”,发表纪念论文,多达35篇,把纪念康德的...

    陈应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01853159.html
  • 智俨的人天教

    ,二人俱无,约果辩(辨)性也。问:“阐提之义断现善根因,  何有行善性?”答:“此约位语。此世生善根可救者,有现行善性。他世生善根,现不可救者,有行因种子。”(35)   引文中,肯认众生皆具佛性(...

    李治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04053184.html
  • 回应林建德先生之考察现代禅

    入手,可能会给学人带来厌世、弃世的副作用。但佛教的发展从大乘佛法开始,就提倡从空入手,于世间不取不舍,并不强调厌世弃世,因此大乘法门可以不舍众生。而禅宗的修行法门在这方面,比起大乘经,又更加的具体[35...禅的质疑考察起〉,第五小节“印顺人间佛教的修证观”。  [35]李元松,〈从修证的立场剖析阿含、般若、禅〉,《我有明珠一颗-怎样自己到达解脱》,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八月初版,页卅七-卅八。...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13653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