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轮回后的涅槃世界 中华佛学研究 第五期(2001.03) 怪故事,以和尚、尼姑为主角的社会故事,以寺院为现场的公案故事等,例如〈月明和尚度柳翠〉(喻 29)、〈吕洞宾飞剑斩黄龙〉(醒 22)、〈杨谦...
金明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950863.html
-
3)可以用大小乘经论、祖师的著作,乃至世间的典籍来作为解释戒律的辅助资料。(4)引用密咒作为日常生活的修持。由此可见,明末的戒律,有了禅、教、律一致,显、密圆融的趋势。29 3.戒律与僧制相辅佐的...一文的分析。《中华佛学研究》,2003(7)。 29 圣严:《明末中国的戒律复兴》,载《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 148页。 30 见月:《一梦漫言》,卷下。 31 《卍续藏经》,...
温金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0350873.html
-
北方诸民族的珍贵历史资料。[29] 如前所述,敦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吐蕃统治时期,很注意融洽当地各民族间的关系,同时也很注意保持和周边民族的和平共处与友好往来,这在敦煌古藏文文献中都有反映。...
杨富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5550981.html
-
宋孙道德事(附录29)、卞悦之事(附录38),《辨正论注》引晋王珉事(附事47)等。
如宣传险难而得救脱灵验者,有《冥祥记》载:宋昙无竭事(附录31)、秦释道同事(附录37)等。
此外,如《宣验记...,又专心归念。中夜,见一道人,法服持锡,示以途径,遂得还路,安隐至家。(《冥祥记》一同上卷二五)
29、宋孙道德,益州人也。奉道祭酒,年过五十,未有子息。居近精舍。景平中,沙门谓德:“必愿有儿,当...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0251002.html
-
冥祥记〉》[25]、王海燕的《湘西观音信仰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26]、王海梅的《〈西游记〉与观音信仰》[27]、孙世基的《〈观音得道〉今昔谈》[28]、郑筱筠的《观音救难故事与六朝志怪小说》[29]、...戏文》2002年第2期。
[29] 郑筱筠:《观音救难故事与六朝志怪小说》,《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30] 夏广兴:《观世音信仰与唐代文学创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
李利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3751065.html
-
胜 童 ;然 后 才 转 生 释 迦 族 净 饭 王 太 子 ,29 岁 出 家 前 ,随 顺 世 俗 学 习 文 化 和 摔 跤 、射 箭 等 各 种 技 艺 ,娶 妻 生 子 等 ,享 受 人 ...
贡嘎多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3851067.html
-
摩诃衍的观念为: 无需修习身、语之法,有了不应做之事的本性,因此即可成佛……。[29] 在格鲁派与其它教派武力-宗教观念的复合冲突中,”摩诃衍”一词成为格鲁派指认敌人,扩张地盘时的标签,萨迦、迦...29。 44. 法王周嘉巷曲杰着,郭和卿译,《至尊宗喀巴大师传》(原由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在1988年出版,今用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1993年繁体字版),页233。 45. 同上,页362。 ...
黄敏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0051251.html
-
在突厥语中具有对转关系),“Nri可汗”亦即泥利可汗。这两条铭文正可为上说提供有力的佐证。 1980年,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曾出土一件与建昌五年的汉文文书卷在一起的回鹘文摩尼教文献[29]。“建昌”分别...。参见耿世民:《维吾尔族古代文化和文献概论》,第31页。 [28]王红梅:《小洪那海石人》,刊于《新疆文物》1997年第2期。 [29]多鲁坤·阚白尔、斯拉菲尔·玉素甫:《吐鲁番出土的几件回鹘文书...
李树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4951372.html
-
佛教界为皖北、苏北、河南等地灾民募化寒衣。1951年5月汉口发生特大火灾,全市僧尼捐赠人民币59万多元 (旧币)、寒衣60余件、杂物29件。1954年武汉遭遇特大洪水,为农村分洪区灾民捐赠寒衣507件。因...
隆 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5951391.html
-
〈参同契〉亦说: 触目不见道,运足焉知路?[29]
p. 145
“触目见道”,“问取露柱”,这都是“即物”指示道体。只是,“物”是二元的境像,如何会是道体呢?针对此问题,希迁...
张国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50651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