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550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净土法门 唯信为本——略述净宗信愿行之一(1)

    滋培信种   净宗起信,类分有二,即顿信与渐信。顿信者乃是宿世净土善根的发露。经云:“闻阿弥陀佛声,慈心欢喜,一时踊跃,心意净洁,衣毛为起,泪即出者,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萨非凡人。”[19...弥陀疏钞》,莲池大师著。   [19]《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楼檀过度人道经》吴译本。   [20]《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译本。   [21]《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   [22]参见《佛说无量清净...

    魏 磊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5546671.html
  • 三论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法者无闻无得也。”[18]如《金刚经》云:“须菩提,如来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19]若能如此观者,名真谛观。俗谛如幻如化,虚假不实。真谛不生不灭,自性本空。真俗二谛二而不二,名中道观。不二而二...《大正藏》卷42,173c。  [19]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卷8,751c。  三、三论宗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及其意义  任何一个学派的形成对当时的文化和今后的历史发展都会产生...

    理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1546711.html
  • “护法––玄奘”一系与真谛一系唯识学的“闻熏习”理论的思想意涵之探讨

    相,通达实不如 是有,但唯有识。此识非法非义非能取所取,如此通达各入 唯识见位。” (19) 由“意言分别”领悟到外境非有,只有 “识”自身,并能超越“主–客...》,大正藏 31,175a 页。 (17) 同(16),199c页。 (18) 同(16),199c 页。 (19) 同(16),199c 页。 ...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1846719.html
  • 圜悟克勤禅学思想

    不立文字的“幌子”下,从事大立文字的工作,而“《碧岩录》的诞生,完成了禅公案语句的规范化、定型化,从而禅也就丧失了它的活力,禅的活泼的生命力在文字语言的规范下,被扼杀了”。[19]杜继文、魏道儒先生以《...”取《碧岩集》印版,劈碎一火烧了。见《大正》册80,页185上。   [19] 《中国禅宗思想历程》(北京:今日中国出版,1992)页482~484。   [20] 《中国禅宗通史》,页430。   ...

    高毓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146833.html
  • 六道与五道

    编入其解说,但他并没有把上述四个“五道说”之经文给予修改(参看大廿五,页675下18;页 700下1;页710上9;页745上19)。其他的大乘经同样也可看到这种前后不一的情况。因为此处只在于证示其...《大宝积经》:五道:大十一,页42中27;页46中22;页217中28;页237中13;页288下9;页441上25;页460下19;页491中29;页 530上20;页 536中9;页 658中27...

    郭忠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246836.html
  • 窥基的判教思想

    藏》 卷 9,页 19 中。7 参见《优婆塞戒经》卷一〈菩提品〉第五,《大正藏》卷 24,页 1038 中。8 卷一,《大正藏》卷 45,页 247 上–中。9 例如净影寺慧远(523 ~ 592...之为“渐”。以行为“渐”, 非约教时,亦不可取。(注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参见《入楞伽经》卷...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346840.html
  • 六朝僧家吟咏佛理的诗作

    来去。  鸠摩罗什此诗意在指明设喻目的在于借言会意,了悟“空观”。[19]待一旦意会便得鱼忘筌,进入通脱无碍之境,再不必为语言所拘。“住此无所住”,“住”是指事物的实在性,现在既然“住此无所住”实即无...、如虚空、如响、如干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此即是般若十喻。   [19] 鸠摩罗什为大乘空观倡导者,其所译《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都是在阐明般若空义之主旨。“空”...

    罗文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746846.html
  • 紫柏真可禅学思想之研究

    “心统性、情”。即此观之,心乃独处于性情之间者也。故心悟,则情可化而为理;心迷,则理变而为情矣。若夫心之前者,则谓之性,性能应物,则谓之心。应物而无累,则谓之理。应物而有累者,始谓之情也。[注19] ...全集》卷6,〈法语〉,页801。注19:《全集》卷1,〈法语〉,页646。 页312 心。应物而有累者,谓之情。性则应物不应物,常虚而灵者是也。由是观之”,情即心也。以其应物而有累,但可名情,...

    范佳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1746872.html
  • 从“真如缘起”到“法界缘起”的进路“一心”观念的确立

    此义,得入二地。(注 19) 因此,所谓的“最胜义”,也正是要彰显“人、法二空(无我)”的最高存在状态,是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因为,除了这两种存在方式外,再也找不到更高的存在方式。能够如此观察人...────(注 18) 《摄大乘论释》卷十(大正31,p.223上;No.1595)(注 19) 《摄大乘论释》卷十(大正31,p.222中;No.1595)(注 20) 《摄大乘论释》卷十(大正31,...

    黄俊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046878.html
  • 钱谦益的佛教生涯与理念(1)

    (1575 ~ 1629)、(注 18) 王季和(注 19)等等皆是。2.与憨山德清的关系︰ 钱谦益自称为“海印弟子”,但是终其一生,他与憨山大师之间有面对面的交往关系,在史料中可以查到的只有这...浩浩,俨然退院老僧也。”,收于《初学集》卷 54,页 628。(注 18) 〈李长衡墓志铭〉︰“精研其所学于云栖者,以求正定之法”,收于《有学集》卷 54,页 618 上。(注 19) 〈王季和墓志铭〉...

    连瑞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146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