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451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人间佛教的内在精神和发展趋向

    正如老人的终于死亡,主因是身心的日渐老化一样”。[24] 印顺于是从佛教内在的思想演变中,推导出印度佛教发展的五期“教判”说,揭示了印度佛教如何一步步从人间而天化的,...佛教》,见于《印顺集》,第91页 。   [20] 同上。   [21] 同上。   [22] 同上,第92页。   [23] 同上,第94页。   [24] 同上,第102页。   [25...

    张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80650435.html
  • 从天台圆教之建立试论圆教止观的实践(1)

    ] 之果也。   通教亦但诠二谛之理,所以禀教之流,亦不闻佛性常住涅槃,三乘 犹存灰断之果也[24] 。   由引文可知,虽说有真、俗、中三谛,然而藏、通二教其实只能诠释(理解)真、俗二谛之理,所谓不...

    释法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84150524.html
  • 有关佛教后设伦理学之讨论--从实然的现象与法则,到应然的原理与原则

    )与所可获证的“苦灭”(灭除烦恼,证得解脱,亦即涅槃寂静)。24易言之,“应然”的苦灭之道,即奠基于此一苦集的生命实况之上。  原来,无生物并无生命现象,植物虽有生机,却不如动物之有意识与感情(故名“...内容,后经其整理而撰为〈佛法与生态哲学〉,经笔者修订后,发表于基督教界的《台湾教会公报》与佛教界的《法光杂志》。该文已收录于拙著《鸟入青云倦亦飞》,台北:法界,民八五年,页八五~九一。  24 “缘...

    释昭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0950576.html
  • 僧制建设的现代启示

    华法师指出:“佛教传来中国,已历千数百年,而能保存余绪,不致废坠者,赖有僧制之继续存在,以维持其命脉也。”[24]  禅门对传统律学的变革虽然是出自僧团伦理和合的内在需求,但其叛逆性与创新性也是显而易见...正藏》54册,页239。  [14] 《出三藏记集》卷12。   [15] 《大宋僧史略》卷中,《道俗立制》,《大正藏》54册,页241。  [16] 《广弘明集》卷24,《帝立僧尼制诏》,《大正藏》...

    金玉良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450848.html
  • 试析般若中观与《维摩诘经》中的双重否定

      (23)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24)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

    释青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650855.html
  • 试析“无我”在现代语义上的确切含义

    声闻缘觉。于一切众生所极方便心无如来藏亦不可得。此是如来偈之正义”(注24),由这一则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法无我”等于“无如来藏”,也等于“无我性”、等于“无自性”。 我们可知,“自性”意味着是“永远...所有引文以作全面论证。此外,凡以“非我”等类的近义异名词,因歧义不大,暂不列入讨论范围之内。  注5:大正2:No.120-4/541c:央掘魔经卷第四  注6:大正1:No.24-8/350a:起世...

    释青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750857.html
  • 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

    东土,教律禅净,莫不宗之。遵其轨则,教授学徒,决不误人。”(《杂录》卷六) 杨氏由《大乘起信论》而启信佛之机,因此对此论及马鸣十分推崇。[24]他认为,《大乘起信论》是学佛的入门书,是融通教宗、...钦佩,最后看到法藏(贤首)的各种论疏,才知华严教旨奠基于法藏,于是专崇贤首。 [24] 关于《大乘起信论》的真伪问题,中日两国学者中有很大的争议,杨文会则丝毫不怀疑其为马鸣所作。 [25]...

    楼 宇 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0151001.html
  • 中国佛教伦理及现代意义

      大乘佛教的自利利他伦理原则是和它的“自他不二”[24]的人我一体观密切相关的。大乘佛教认为,自己与他人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融合的。在漫长的轮回转生中,他人常融入...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1651021.html
  • 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评析

    中的维摩与观音》[20]、《关于〈冥祥记〉的补充意见》[21]、《六朝小说中的观音信仰》[22]、《观世音应验记三种》[23]、董志翘的《〈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24]、曹道衡的《论王琰和他的〈...[24] 懂志翘:《〈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   [25] 曹道衡:《论王琰和他的〈冥祥记〉》,《文学遗产》1992年第1期。   [26] 王海燕:《湘西观音...

    李利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3751065.html
  • 桑耶论诤中的”大乘和尚见”—”顿入”说的考察

    分别皆系生死,故无分别住是解脱道。若如是者,则于和尚派,亦无少过可设。[23]  若许一切分别皆系生死,和尚尤善。[24]  如和尚许,唯摄散心弃舍作意……若如和尚说,一切分别皆系生死,则念当请无分别...

    黄敏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005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