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450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净土宗判教史略要(2)

    悟道,净土之生,万牛莫挽。’[50]云栖云:‘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51]憨山大师则云:‘今时若有禅无净,奚止十人九错,敢保十一个错在。’[52]此皆深慈大悲,真语实语。其义理详见于《净土十...《五会法事赞》法照禅师著  [49]《万善同归集》永明延寿禅师著  [50][51][52][60][76][77]《灵峰宗论》蕅益大师著  [53][55][56][57][67]《弥陀疏钞》莲池大...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2545514.html
  • 六度集研究

    ”,注“或云沐魄,出第四卷”。49在〈有译有本录〉中的〈菩萨三藏录〉,安世高的第一译和竺法护的第三译并陈,其中后者是拾遗编入。50〈大乘入藏录〉亦收此二经:“太子慕魄经一卷,六纸”与“太子沐魄经一卷,...479中10、494中16。宋、元、明本在“第三”之下有“出”字,页653中20。   50 大正55, 页596上9、11,参见<补阙拾遗录>,页666中23。  51 大正55, 页685上24、25...

    释天常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045581.html
  • 「梁皇懺」初探

    以下三項:50 1. 不孝父母: 前世時不信三尊,不知供養、不孝父母、興惡逆心、屠兒魁膾、斬害眾生。51 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破壞塔寺、剝奪道人、斫傷聖賢52 以前世時,為人自用,不信好言,...,第1910經,頁968c~978b 50 本段所引皆出自「梁皇懺」《大正藏》冊45,第1909經,各段文末所引數字為其頁碼。 51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4a 52 見《大正...

    徐立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145584.html
  • 以憨山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復興」內涵

    「師即不念賓主,豈不念地方生靈乎?」50由於此一說,憨山遂出關,謁使者,從容勸化,乃令使者自行招安,以散亂民,終於平定一場暴亂。 隔年制臺戴耀為求憨山相助,對他說:「目前地方生靈塗炭,大菩薩(指憨山...1987),頁2156。 49憨山:《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五十四》(台北,法爾出版社,1987),頁2943--2944。 50憨山:《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五十四》(台北,法爾...

    釋見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245585.html
  • 中國佛教早期懺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

    懺悔應興七種心以為方便。即:慚愧、恐怖、厭離、發菩提心、怨親平等、念報佛恩、觀罪性空等26。此七種發心,被融入後世所制的許多懺悔儀軌中,為懺罪的重要思想。另12、13、30、36、40、41、50、56、...事蹟。文中並提及,師事闕公則的苦行居士衛士度(西晉惠帝時人。惠帝於290-306年在位)善文辭,曾作〈八關懺文〉50。另南朝末年隋初的三階教,普行〈七階佛名禮懺儀〉,其創教者信行(540-594),曾...

    釋大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445588.html
  • 《诸尊身色印相明录》译注

    礼敬 礼敬眼母等四天女。  心咒依序为:嗡阿不他喽杂内哄  嗡阿玛麻吉哄  嗡阿班他日哄  嗡阿大日哄  14. 大金刚持  身色蓝以持铃杵双手50 尊身蓝色。以持铃、杵之双手  拥同色金刚界自在母 ...Ratnasambhava, 无量光佛Amitaabha, 不空成就佛Amoghasiddhi 之智慧尊。参见 Hoffmann, pp.14-17。  50 右手握杵,左手持铃,左手内右手外于胸前交叉...

    林纯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545589.html
  • 大乘二十二问(1)

    世尊可言具四。既四涅槃皆依真立,就其出障,立四(注50) 不同,据其真如,体无差别,故佛身上有余无余,但约(注 51)义存,实无有二。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645591.html
  • 大乘二十二问(2)

    卷。 (注 48) 原卷及乙卷作“心智”,今从甲卷。 (注 49) 参看四七。 (注 50) 原卷缺漏“出障,...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745592.html
  • “发心”在汉藏佛学中之意义及其在宗教实践上之心理功能

    消化理解印度佛学后,重新组织、诠释的汉地佛学。《华严发菩提心章》分成四章:发心、简教、显过、表德。与发心有关的第一章,只是根据《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略加发挥而已(注50)。《菩提心义...,民国七十三年)。  (注 49) 见大正, 册四五, 页三七五上~四○八中。  注 50) 见大正,册四五,页六五一上~中。  (注 51) 见大正,册四六,页九八七上~九八八上。  (注 52) ...

    陈玉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845595.html
  • 淨影寺慧遠的判教學說

    正藏》卷9,頁50下。(18)《大正藏》卷44,頁466上~中。(19)同上注,頁466中。(20)同上注,頁466下。  227 頁  大,佛為頓說。寧無頓、漸?(21)  無疑,佛陀法力無邊,可以...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0245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