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450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回向之初探

    batayo.(Pv. p.50)  英:They(the twelve other monks) handed it over to the elder and the elder invited ...

    释印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445082.html
  • 谈印顺导师对大乘是佛说之判摄要领

    成为适应时代,有益人类身心的,‘人类为本’的佛法”[50]  最后,于搁笔之际,本人尚有几点心得,想提出作为有心为大乘者之参考:一、谁是真正的大乘拥护者?开口大乘闭口大乘者不在少数。但在大乘波澜忧关之际...是佛说论”p182。  [48] 《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与开展》p1327。  [49] 《华雨集》﹙四﹚“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p2。  [50] 《华雨集》﹙四﹚“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p4。 ...

    释如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545083.html
  • 考證、典範與解釋的正當性:以《大乘止觀法門》的作者問題為線索[*]

    及其成績和貢獻,絕不是對某一經義有所發明,或借佛教思想以建立其自身之思想體系,陳寅恪不是歐陽竟無,也非熊十力,而走的是沈子培和王國維治佛經之路。[50] 換言之,陳寅恪研究佛經,不是出於宗教上的興趣...〕第49卷)、《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續高僧傳》(以上出自〔大正藏〕第50卷)、《天台九祖傳》(〔大正藏〕第51卷)、《大唐內典錄》(〔大正藏〕第55卷)、《釋門正統》(〔卍續藏經〕第130冊)等...

    朱文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4445107.html
  • 欧美学界中观哲学诠释史略

    :在菩提树下,一群佛弟子们围视着一只空坐椅,坐椅前有一对象征佛陀的足印。艾可藉此石雕表达清辨所了解之佛身的吊诡性:正是于佛之「不在」处「见」佛之「在」。(Eckel,1992:49-50)  但是,...

    林镇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5045120.html
  • 弥陀净土信仰对汉儒内心世界的影响

    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毘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50)。 依上揭文,可知道昙鸾是依龙树菩萨着、...娄迦谶译,但香川孝雄氏等考证结果,提出是西晋竺法护译的(同右藤田宏达氏文)。致于曹魏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实际上是东晋佛陀跋陀罗与刘宋宝云于纪元421年译出的(同右藤田宏达氏文)。(41) 大正50...

    释慧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5345124.html
  • 中国佛教美术研究之回顾与省思

    一些短期的调查工作,所以能更深入地诗论问题,中央研究院的颜娟英女士在北齐的石窟研究 ( 注 50) 上,即提出了许多甚有见地的看法。    中国佛教美术研究的省思  纵观二十世纪初以来, 和中国佛教美术...1989 年2月),页1-18。    (注50) 颜娟英,〈河北南响堂山石窟寺初探〉,收录於《考        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大寿论文集》        (台北:正中书局,1991),...

    李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0445156.html
  • 宗密傳法世系的再檢討

    懷疑,胡氏在他的文中還 列舉了一些其他的理由。本文在上一節中,已經證明胡 50頁 氏說宗密是淨眾寺一派的法裔,是證據不足﹔而他對那些材 料的評價...

    冉雲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5845304.html
  • 北朝佛教社区共同体的法华邑义组织与活动-- 以東魏〈李氏合邑造像碑〉為例

    朝佛社首領考略〉頁 50。 ( 註 21) 同上註,頁 51。 177 頁 性的事務,都唯那則是總理其事者。(...

    顏尚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5945305.html
  • 从孟子尽心之本体功夫说儒佛会通的方法论探究

    实践主体的道德承担活动的必然决行,从此一  页50  路编制成德之教的己达达人之途。这其中的理论精华,即在于功夫实践的哲理建构部份。所以我们说从哲学体系的根本关怀上来看时,孟子之学思是功夫理论进路的哲学...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0745334.html
  • 印顺导师赞叹的菩萨精神

    众生相”,正如《金刚经》所说的:“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50];也不能贪著有个实在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有人法等取相贪著,或执著由“此”回向“彼”,有“此”、“彼”等分别,皆名为“...《大智度论》卷61(大正25,487a~496a)。  [49] 《十住毗婆沙论》卷5(大正26,47a20~24)。  [5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8,751a12~13)。  [51] 《...

    释厚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1645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