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450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阿底峡《菩提道灯》内容研究

    ,离一切性,不就等于智慧了吗?顺此推论当然是的,所以论中又说:‘于空法中无有二相,诸法任持自性真实,智波罗蜜多是即菩提心’。(50)这个指的是胜义菩提心,他在《菩提心释》(藏文,No.1800)中说:...541中。  (49)同上。  (50)同上,页543中。  (51)龙树:菩提心释(藏文藏经,No.1800),页76,第2行 。龙树这篇文章在藏文中有二译:1. No.1800为印度堪 布gu ...

    张福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0143977.html
  • 藏传佛教觉囊派

    体,仅是世俗假有。自己本身空者名为自空”相反“自己本身本具万德而不空者,则为胜义有,加在胜义上的东西如他世俗二执离戏(50)等皆空则名为他空”(《二谛论》3页)、(《知识总汇》中550页)。自空、他空...有造作,因缘生法,有生、住、异,灭等相;无为则无造作,非因缘生法,无生、住、异、灭等相。(50)二执,戏论:二执即执有能取之心和所取之境;戏论,空言,执边执相则为戏论,实相本不可言说,说有,说无均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2344017.html
  • 貫休禪師生平的探討

    能一窺禪師之生平志業,並籍以顯發唐宋間佛教之門風,與僧林之逸聞。 p. 50 唐代三百年間,在我國藝術史中,可稱得起是一段極其燦爛輝煌的時代。無論詩、書、畫任一方面,具都人才濟濟。彷彿是一些數...

    釋明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3744042.html
  • 从现代性看“人间佛教” ─ 以问题为中心的论纲

    说,人间佛教的学者有相当深入的佛学修养和体贴 [49]),也不是其流于世俗化而不知超越的面向,[50] 而恰恰是他们对于现代性论述的复杂性关注不够。这一不足表现在“人间佛教”...话语,实在很经不起推敲。   [50] 参见如石法师〈台湾佛教界学术研究、阿含学风与人间佛教走向之综合省思(上、下)〉,《香光庄严》六十六、六十七期。   [51] 印顺,〈谈入世与佛学〉,《无诤之...

    龚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0544118.html
  • 我国宗教音乐研究概述

    ”》 49对北方佛教在佛前赞颂与道场拜忏时常用的十首词牌、曲牌进行了研究;田青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有《北京佛乐》 50、《 世纪末的回眸:智化寺音乐与中国音乐学》 51、《“京音乐”与“怯音乐”--北京...2000年佛学研究论文集》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版。   48《中国音乐学》 1993年第1期。   49《音乐艺术》 2000年第4期。   50音带《北京佛乐·前言》,北京:中国音像大百科...

    田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4844227.html
  • 世纪末回眸:智化寺音乐与中国音乐学

    音乐会”进行了较详尽、认真的普查。他与该所的音乐学家乔建中、薛艺兵、张振涛等人组成一个普查小组,深入农村,实地采访。仅1993年7月至1994年5月间,便行程逾万里,调查音乐会近50家,采访了许多民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4844229.html
  • 妙泽居士著:佛学的真实面目(1)

     49:魔障即菩提   50:烦恼即菩提   后记   你了解真正的佛学吗?   ——一种关于大智慧的方便假说   本书的缘起(前言)   在这里,我要先作一个简单...

    妙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1644294.html
  • 禅与诗画--中国美学之一章(1)

    盛行的时代[50],当时一般诗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51],押韵必讲出处,用事必拘来历,严氏“沧浪诗话”首章曰“诗辩”,是专为针对当时的颓风而作。借禅以为喻,推原以为法,首在挽救...

    刑光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044300.html
  • 實在與知識

    在過去或在未來剎那中的存在,因而要產生一刺激,這種想法是不可思議的[50]。只有存於現在的剎那中產生一刺激。因此一個認知,就其認知性質來說,原是一新的認知,並不是再認知,只在一剎那中,此剎那為知識實在... [49] asphuta.   [50] Nyāya-kanikā(reprint from the Pandit), P. 260.4, Na santāno nāma ka?cid eka ...

    張尚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344304.html
  • 刘贵杰:僧肇思想之基础(1)

    不真,亦无自性;不真且无自性,故名为“空”。易言之,诸法仅是“假号”,既为假号即是不真,不真故为“空”。僧肇引放光般若经[50] 云:  “诸法假号不真”[51]。  事物仅为虚假之名号,并非真实之...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544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