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看出当时帝室与民间对俗讲之重视。24 唐代的俗讲由来古远,外缘冗多,大抵言乃是魏晋以来集转读、赞呗、唱导而成的佛教宣传教义的方法。虽然赵璘《因话录》卷四角部谓:「有文淑僧者,公为聚众谈说,假托...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65954639.html
-
一种说法。「噢!今日生了佛,那么『佛』是「日」的儿子啰!」众人大笑。…… 24参阅传芸子《俗讲新考》。 25《通鉴》胡三省注。 26见《资治通鉴》唐敬宗纪。 27见《佛祖统纪》卷四十二。 28...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70054640.html
-
真理。然则,何以般若无知又无所不知?肇曰: 何者?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信矣![24] 以见圣心非世俗的“有所知,则有所...《台大文史丛刊》之119,页155。 [23] 同注6,154中。 [24] 同注6,155上。 [25] 同注6,154上。 [26] 王月秀,《僧肇思想研究───以肇论为中心》,(台北:辅...
张晓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1054787.html
-
Vaatsiipuriyavaada),便应该是与犊子部思想极为相近的一个有部学派。(24) 按照异部宗轮论的说法,犊子部的思想与化地部同时在佛灭后的第三百年中间自一切有部分裂出来。(25) 就以成立转身论的主要论点而言,例如其所...
古正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1254789.html
-
os por smra ba)。”换言之,宗喀巴以为月称所批评的对手乃是清辨之自续派(“自立论证派”)。〈24〉 可是如果依月称《入中论》的原文,他是在“故一切时不应许诸法有自相生也”一段处,提到...中论》,法尊法师译,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民国73年,卷二p.24;(藏文)Madhyamakavatarabhasya(MABh),Poussin,Bibliotheca Buddhica IX,i...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2254802.html
-
涅槃‘断知智’。”[24]基本上,杨郁文依据《瑜伽师地论》对《杂阿含经》(80经)的八相分析,来确定汉译《七十七智经》中的八相断句,并结合《杂阿含经》(306经)的两组归类,而作出这项的结论。针对此,...另参《大毗婆沙论》卷24(大正27,122a):“或复有处说十一缘起,如〈智事〉中说。”;《大毗婆沙论》卷56(大正27,288a-c):“此中,事者,事有五种:一、自体事;二、所缘事;三、系事;四、...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3554817.html
-
释佛母品》第七十卷。其文云:“世间有三种:一者、五众世间;二者、众生世间;三者、国土世间”。[24]其各个世间又有什么特征呢? (1)五众世间:又叫五阴世间。五阴是构成人的五种要素,指色(感觉的物质世界...》卷2,《大正藏》卷33,694a。 [23]《妙法莲华经文句》卷4,《大正藏》卷34,222a。 [24]《大智度论》卷47,《大正藏》卷25,402a。 [25]《摩诃止观》卷5,《大正藏》...
利生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03654883.html
-
观音。(注24) 此千手观音面有三眼,面相丰圆,头戴宝冠,斜披天衣,腰系长 裙,胸饰璎珞,神态端庄,立于莲花之上,其千臂,作辐射状布满壁 面,掌中各有一眼,形成光 页59 背,十分光灿,菩萨...,宝冠高耸,细腰倾斜,夸张胸部,臂钏璎珞极其华丽。 注22:见「元代画塑记」。 注23:见杨伯达「秀丽多彩的元明清雕塑」,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六。 注24:见中国石窟五「敦煌草高窟」,文物出版社,...
陈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04854899.html
-
关于药王菩萨往昔闻法供养日月净明德佛的本事,并说受持《法华》的功德。 24、《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佛告华德菩萨关于妙音菩萨过去供养云雷音王佛的因果和处处现身说此经典的本事。教令法华行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20654984.html
-
影响和教化作用的部分。[22]以佛教道德为基础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教法,对一切人机会均等无差,在意识上对社会各阶层具有同等的道德约束力,[23]具有善世性和普适性。[24]作为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净土...
正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1355066.html